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六章 刚 柔:被权力撕裂的红颜

吕 雉

政治不只是男人的玩具

(一)

自古以来,总是有一些多情女子,她们或是痴狂,或是沉迷,一旦陷入了爱情,便身不由己。她们才情斐然,她们出身名门,她们大胆执着,为了爱情,可以负了青春,可以输了红颜,只因自己心甘情愿把毕生都禁锢在爱情的囚牢之中。

殊不知,这是爱,也是痛苦,就像是吕雉。

没有人一生下来就是十恶不赦的恶人,没有人自小就是玩弄权术的毒妇,最初的吕雉,也并没有那副蛇蝎心肠。和所有的平凡女人一样,吕雉拥有着善良,拥有着美貌,也拥有着温柔。

在没有遇见刘邦之前,在吕雉还是一个纯情少女的时候,细腻的心境也曾有着一个俊郎的身影,那是初恋的美好,带有着甜蜜和朦胧。但苍天弄人,这样的美好初恋随着举家迁移而夭折终了。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是古时女子的悲剧,吕雉也未能逃脱这样的宿命。当得知父母将自己许配给一个流氓地痞的时候,天真的吕雉还幻想着有一天能与自己的初恋重逢团聚,解救自己于不幸之中。可是,岁月匆匆,这样的痴心妄想也随着时间的消逝而幻灭。

事已至此,再没有什么可以期待的变故,吕雉也只能安之若素,唯有此般才是最好的结果。对于刘邦,她一无所知,她不知道他是什么模样,什么性格,对于即将成为自己丈夫的这个男人,吕雉就如同对待陌生人一样茫然。但多多少少,吕雉还是听到了一些流言,但似乎这些流言,都与父亲告诉自己的截然相反,那些传言都是负面的,但即便如此,吕雉依旧对于自己的婚姻充满着憧憬与期盼。

直到大婚之日,吕雉才瞧见了刘邦的真容。四目相对的那一刻,吕雉的心里是有些震撼的,眼前的男子,不是温文尔雅的书生,也不是俊俏优雅的绅士,但他的眉宇间却有着一种说不出的不凡英气,亦正亦邪的笑容,痴迷了她的心,挺拔强健的身躯俘获了她的情。或许,命中注定,这样的男子会与她白头到老,相伴一生,即使他们之间没有感情,即使她对他一无所知。

我们只知道,这段婚姻对于吕雉来说是不可违背的父母之意,但对于刘邦而言,为什么会娶吕雉为妻我们不得而知,但最初的刘邦并不爱吕雉是众所周知的。也许,娶吕雉为妻只是他作为男人的一个不能缺少的过程,也许,吕雉这样的女子能够满足他的虚荣心,亦或许,这样的姻缘能够帮助他的事业前途坦荡。

总之,吕雉还是嫁了,嫁给了那个会让她从此陷入痛苦的男人。

(二)

没有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总是显得如此不堪一击。为人妻的吕雉并没能牢牢地拴住丈夫刘邦的心。婚后的刘邦,放荡不羁的性格依旧没能改变,拈花惹草也是家常便饭的事情。但家还是家,不会因为一个人的不负责就不存在。一切的重担都落在了吕雉的肩上,原本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千金小姐如今却被生活摧残成为了操劳的妇人,但为了丈夫,她没有半点脾气,没有一丝抱怨,她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刘邦一定会有所作为,自己所有的付出终会换来回报。

如此,任劳任怨成为了吕雉人生的主旨。

那一天,当沛县的城门大开,当刘邦被人前呼后拥地称为“沛公”的时候,吕雉知道,那个心心念念的梦想就在不远处。

可也就在这时,吕雉遭受了灾祸。一番牢狱之灾之后,面对骑着高头大马、身佩宝剑的刘邦,吕雉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是的,她的男人,她的丈夫,必定会在不久的将来成就一番大事业。所以,对于刘邦连累自己入狱的事情,吕雉只字不提,但这并不代表刘邦不知道吕雉的心思,他心里清楚地知道,自己愧对于妻子吕雉,而她事后的大度更加让刘邦感动不已。这一次,刘邦许下了诺言:一生一世和妻子永不分离。

新婚之初,彼时的刘邦还未成名,可是吕雉选择做了他的妻子,从此相夫教子,操劳家务,将自己的芳华毫无保留地都给了这个男人,给了他们共同组成的这个家。即便是后来入狱也甘之如饴,只要自己的身边有丈夫陪伴左右,是苦也是甜。那样的日子,染绿了树木,清澈了流水,也痴迷了红颜。

女人有些时候就是如此的简单,只要爱人的一个承诺,便心甘情愿地付出一切。只可惜,这样的承诺,对于男人来说,有些时候就是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只一个不经意的话语,便会让女人伤痕累累。

这样的女子,爱到痴狂,爱到疯癫。

刘邦的一句承诺没能实现幸福美满,吕雉得到的却是男人的薄情负心。公元前202年,刘邦打败了项羽,成为了一朝天子。

此时刘邦早已不再是当初的刘邦,成为了皇帝,自然就会有人阿谀奉承,而选送美女就成为了人们巴结的手段。美女当前,刘邦怎会拒绝,何况,风流不羁的刘邦本就是一个浪子。

一国之君,怎会许一人之情,而负佳丽三千?荣华富贵让刘邦忘了曾经的艰难苦难,忘了与自己同甘苦共患难的糟糠之妻,忘了那个痴心女子的不离不弃。

他有了戚夫人。

在这之前,刘邦曾认为吕雉就是美女,但遇见了戚夫人,让刘邦的想法有了改变,也从此陷入了娇柔妩媚的温柔乡里。同年轻的吕雉一样,戚夫人纯真烂漫,一颦一笑都眉目含情,水波柔柔,舞姿更是曼妙销魂,风情万种。这样的戚夫人让刘邦沉醉,也让吕雉饱受冷落。

曾经那个许下诺言的男人,如今功成名就,可却不肯回头看一眼相伴左右的结发妻子吕雉,这样的不幸,即便是拥有万千荣耀又能怎样?即便是光圈环绕又能如何呢?没了爱人的陪伴,吕雉只能独自伤心落泪。一边是孤灯清影,落寞悲凉,慢慢擦去清泪,枕边依旧是空空如也;可彼时的另一边,笑靥如花,欢歌笑语,绝代佳人伴君入眠。

可笑彼时的戚夫人同最初的吕雉一样,脸颊飘红,秀发黑亮,曼妙轻盈,然而那个男人却是只闻新人笑,不见旧人哭。

(三)

成为百官朝拜的吕后,让吕雉感慨万千,她庆幸自己这么多年的付出终究得到了想要的回报。可当她看见刘邦紧牵着戚夫人的手的时候,心中却还是狠狠地抽了一下,那种痛让人窒息。一瞬间,所有的喜悦消失不见,留下的只有恨。

因情生爱,因爱生恨。这恨不是对于刘邦的,而是戚夫人。

可是后来,这样的恨也牵扯上了刘邦,她恨戚夫人夺去了自己的丈夫,也恨刘邦对于自己的无视。

像刘邦这样的大男人,自然是喜欢小鸟依人的女子,娇娇弱弱的女人味会激起男人们的保护欲。吕雉不是没有这样的温柔娇弱的一面,只是生活与爱情不能活在梦想中,曾经的苦难艰辛,让她不能够去随心所欲地放纵,因为要生活,因为要奔波。那个含苞待放的少女早就被生活的烦琐和战乱的硝烟磨去了所有的美貌与多姿,辉煌显赫的背后是皱纹与苍老。

不能用自己的美好拴住男人,那么也只能用权力的魔杖来行驶想要的欲望,吕雉也从那个普通的女子变成了一介毒妇。暴躁与骄横让她的爱不再单纯宽容,而是变成了自私的占有。吕雉心中的刘邦依旧是曾经的刘邦,那句承诺也让她记忆犹新。爱情是自私的,世上没有哪个女人会大度到与别人共同分享一个男人。吕雉坚定地认为,刘邦只能是她一个人的刘邦,因为他们所拥有的共同回忆别人是无法介入的,就好比他们是患难夫妻。

然而,吕雉没想到的是,刘邦撒手西去了。爱人的离去,让她的恨达到了极致。她将自己所受的折磨与痛苦全都归罪在了戚夫人一个女子的身上。熏耳朵,灌哑药,手脚砍断,丢入厕中成为了吕雉对于戚夫人的报复,甚至,吕雉还残忍地让她的儿子在旁边亲眼看着自己的母亲承受羞辱。

如若是单纯的爱恨情仇,或许吕雉还不至于如此残忍,只是深宫之中,所有的情愫都会被利益沾染。备受宠爱的戚夫人,凭借刘邦对自己的宠爱,几次三番地向刘邦提出废掉吕后的儿子为太子,改立自己的儿子这样的要求。倘若不是吕后依靠张良、周昌、王陵等老臣劝阻,而后又派人请来“商山四皓”来说服刘邦,那么戚夫人的“废嫡立庶”的诡计就会得逞。

抢去了自己的丈夫,还要夺取自己儿子的太子之位,继而让自己的皇后地位不保,这对于吕雉来说,是深仇大恨。原本简简单单的情敌,却演变成了政敌,皇宫里的尔虞我诈容不得半点心慈手软,战争中,对于敌人的心软就是对于自己的残忍。于是,只有这样的残酷报复才能解吕雉的心头之恨。

所有的痛苦与恩怨都源于情,可吕后却将这样的情化作了恨,泄在了别的女人身上,也让吕雉的一生都活在了痛苦与狠毒之中。人生何其短暂,那样珍贵的青春年华就这样在痛苦和仇恨中消失不见了。曾经想要牢牢地将爱情握在手里,可最后却弄得自己遍体鳞伤,心力交瘁。

曾经那个温婉柔情的女子,让绵绵的恨意将她变成了悍妇,再没了那般温柔的模样。

一句承诺,让女子心甘情愿将一世的恋都给了他,殊不知这样的重托,到头来得到的是怎样的沉重代价。

武则天

如果可以,用权力交换十八岁

(一)

从一个普通的少女到宫中的才人,从小小的昭仪到母仪天下的皇后,甚至是后来成为至高无上的皇帝,一个“武”字成为了女权的象征,而她,也成为了后人千百年来传诵的传奇。武则天,她是唯一一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再没有人能够像她一样,有着过人的爱情和政治谋略,再没有人能够像她一样,独一无二地成就了只有男人们才可以攀越的高峰。

她曾开创了一个绝无仅有的女权时代。身为女子,却可以手掌大权,统领万民。然而,摘下皇帝的桂冠,她也不过是一个女子,而她所承受的远远超出了一个普通女人所能承受的一切。

遥望回首,少女的十四岁,花季般的年龄,可是武则天却在那一年迈入了深宫之中,从此也步入了复杂和黑暗,无法回头。入宫一年多之后,武则天才被召入掖庭宫,受到了唐太宗初次的宠幸,被赐名为武媚娘。这个时候的她,情窦初开,千娇百媚,她渴望男人的关怀,渴望皇上的宠爱,可是她却仅仅是一个才人,一个与侍女差不多的才人,而这个才人一做,便是十二年。十二年,她从不谙世事的少女变成了成熟的女人,可却依旧没能博得唐太宗的宠爱。

那一年,唐太宗因为身体欠佳,封了李治为太子。如此,常常来侍奉父皇的李治便在偶然的机遇中见到了武则天。虽然比李治大四岁,但此时武则天却依旧美丽动人,含情脉脉。四目相对时,女子面露羞涩转过脸,男子不禁心神动荡。于是,那一个九龙羊脂玉钩便成为了定情信物,一句“即不讳,当册汝为后”成为了彼此的誓言。

对于宫中这样的爱情,或许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也许是缘分牵线,也许是利益作祟。可是不管怎样,对于李治来说,武则天带给他的是吸引,是魅力,是自己日夜渴望拥有的。武则天的风华绝代,沉着智慧,果断冷静,深谋远虑,无一不是自己所缺少的。虽然身为太子,但却一无所长,不能威震众臣,但遇见这样的女人,可谓是美女政治兼得,庆幸欣喜之余,便也无可救药地爱上了她。

对于武则天而言,没能得到皇帝李世民的宠爱,但却受到了太子李治的痴情。或许,这对于武则天来说,是一个命运的转机,有了李治的承诺,她便可以不用再如打入冷宫一般,过着没有期盼、没有尽头的日子。

而在唐太宗去世后,武则天却不得不依规制落发入寺为尼。纵然是美人不在宫中,但李治依旧痴心不改,难以忘怀。就在永徽元年太宗周年忌日的时候,李治借着行香祈福之名去了感业寺看望武则天。寺中的凄清寂寞早已让她无法忍受,泪如雨下,诉说着心中的思念,可是,身为皇帝的李治手握大权,却没有合适的理由把她接回宫中,也只能忍痛割爱让她暂住在感业寺,暗中来往。

不甘心于青灯古佛,武则天便鸿雁传书,很快,李治与武则天暗中通情的事情就传到了宫中。像武则天这样的美貌女子入宫,后宫的嫔妃佳丽自然是不愿意的,可是为了讨好皇上,博取李治欢心,也为了除掉萧贵妃,中宫王皇后忍辱怂恿李治把武则天纳入后宫。于是,那个曾经是唐太宗才人的武则天便二度进宫,成为了唐高宗李治的昭仪。

看似华丽的后宫,实则就像是一个深不见底的泥潭,只要陷入就没有了回头路,只有成为人上人,才能安稳生存。随着宫闱斗争的不断扩大,武则天已经不满足于一个小小的昭仪了,她要的是成为一宫之主,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皇后。

(二)

从一个平凡女子,到那座琉璃辉煌的宫殿,成就了所有人的奢求与向往,而一切的欲望也充斥着阴险和狡诈,夹缝中的生存,注定需要牺牲品。

入宫后不久,武则天就生下了一个小公主。历来皇宫都有皇后按礼制规定探视新生婴儿的规矩,于是,武则天亲手将自己的女儿闷死,嫁祸给了王皇后。对于这样的飞来横祸,王皇后是百口莫辩,任凭怎样也洗脱不了自己的罪名。这样唐高宗李治怒不可遏,当场就要废除王皇后。而武则天却立即站出来为王皇后求情,这样的宽宏大量不仅传遍宫中,也深得唐高宗的赏识。

就在小公主夭折后不久,武则天再生一计,以行厌胜之术、诅咒自己为名,诬告王皇后以及她的母亲。再生事故,让唐高宗忍无可忍,原本他已经手下留情,没想到王皇后依旧恶毒行事,知错不改。再加上小公主的夭折,更是让唐高宗李治大为恼火。就这样,武则天母仪天下的日子到来了,唐高宗废黜了王皇后,改立武则天为后。

如此,武则天牺牲了自己的女儿,终于登上了皇后的宝座。然而,后宫之主岂能这么容易?哪一个皇上的女人不渴望登上皇后的宝座?但皇后毕竟只有一个,守得住皇后这个位置,并不容易。

武家不止武则天一个女儿,就在武则天称霸后宫的时候,她的同胞姐姐也进入了皇宫,逐渐地,武姐与皇上也有了感情,两人时常在宫中幽会。武则天发觉后,唐高宗便由宫中改到了城里去私下偷情,不久之后,武姐就有了龙种。

这对于武则天来说,无疑是一个威胁,即便那个女人是自己的姐姐,她也不会允许。于是,武则天便派人用绳子将她勒死。对于武姐的女儿贺兰氏,武则天也将其用毒酒毒死,以除后患。

这一连串的打击让唐高宗李治对武则天可谓是恨之入骨,曾经那个千娇百媚的武则天如今已是欲望满满,野心勃勃。正当唐高宗李治想要下诏书废除皇后之时,武则天已经事先发觉,将立诏书的上官仪处死后,还要求皇帝称她自己为“天后”,从此两人统称双圣,共同揽朝。无奈惧内的李治迫于武则天的威震,也只能同意。

于是,每日唐高宗上朝,武则天都在一旁监视,虽是李治在位,实则是皇后武则天手握实际大权。这样的情态,一直延续到了公元683年,唐高宗病逝。而后,武则天真正地成为了一代女皇,任天下之大,唯有她才是主宰。

(三)

褪去皇帝的坚毅,她也不过是个女人,一个正常的女人罢了。有谁会愿意终日与朝政为伴呢?谁又不想有个贴心知己的爱人?可是身为女皇帝,自然不能拥有平常人的简单,即便是简单的爱情。于是,男宠成为了她的选择。

似乎武则天对于男宠的选择没有要求,只要能让她欢心就好。同任何一位皇帝一样,即便是女子,一旦权力无边,欲望也会更多,想要的也会更多。而男妃,就等同于三宫六院。

如果说蓄养男宠是为了淫乱享乐,倒不如说是为了彰显女皇的权威。她在向世人证明,证明女子也可以和男人一样,既然皇帝可以有后宫佳丽三千,那么女子登基也就同样应该有男宠侍奉。

中国历史的长河啊,武则天成为了独一无二的浪花。巨浪滔天中想要立于不败之地,简直是难如登天。想要孤军奋战,就要让自己同男人们一样坚不可摧,就要同男人一样行使自己的权力。

在那个红颜祸水的天罗地网中,在那个女人是社会最底层、最卑微的年代,武则天的脱颖而出,一跃成为盛世帝王,也向世人展示了她的坚定和无畏。这样的功成名就,该付出怎样的勇气、怎样的决心?面对李氏家族的政治压力,她可以攻克制伏,面对自己的对手,她可以果决击败。这样的毅力和胆识,怕是男儿们也自愧不如。

就是这样的一个女子,终究是让天下百姓成为了她的子民;让所有的男子对她顶礼膜拜;让庞大的国土,成为了繁华的帝国。

往日的莺歌燕舞,成为了永恒的记忆,也变成了刻骨铭心的幽怨。年少时的苦苦守候,化作了男人的虚情假意,忘穿了那份执着。

她既是一个柔美的媚娘,也是一位落发的尼姑,既是一位才人,也是一位皇后,然而最终,她还是那位高高在上的一代女皇。

多少感叹,是为她女人的骄傲。

多少叹息,是为她权力的残暴。

多少赞颂,是为她勇气和魄力。

因为身不由己,而断送了爱,一切都是以大局为重。不论怎样的不公,怎样的偏颇,怎样的苛刻,甚至是见血封喉,也无法遮掩那生命的光芒。

孝 庄

命运是不能左右的

(一)

有人这样评价自己眼中的孝庄:她是一个野性的女人,来自茫茫的蒙古草原;她是一个神奇的女人,先后征服了两个逐鹿天下的男人的心;她是一个睿智的女人,翻转于政治的风口浪尖,为一个帝国开辟了伟大的基业;她是一个神秘的女人,没有人真正地了解她……

然而对于孝庄,不知道该怎样去描述她,美丽、聪慧、博爱、和善……似乎单独拿出来一个词去描述她,总是显得那样的苍白无力,无法诠释她那伟大的一生。

是的,她是美的,美得让皇太极欲罢不能,美得让多尔衮空留余恨。一望无垠的蒙古草原给予了她野性和博爱。也让她这样的蒙古公主成为了政治婚姻的牺牲品。

联姻这样的事情,古来就有。那些皇室贵族之间的政治联姻,牺牲的总是公主,总是女人。为了国家的和平,为了江山的安稳,为了民族的利益,她们只能听天由命,牺牲自己的幸福。身为蒙古公主的孝庄,也难逃这样的命运,或许从她出生的那一刻开始,就注定要成为蒙满联姻的产物。

于是,就在努尔哈赤暴毙的前一年,孝庄嫁给了皇太极。

传统的礼教让女子受到了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束缚,身为皇帝的女人,更是如此。这样的条条框框本不是孝庄想要触碰的,她没有打算越过这个底线。可是,历史总是会垂青某些人,在给他们华丽的同时,也会给他们道德伦理的囹圄。

一国之君的后宫,自然也是美女如云。孝庄、她的姑姑哲哲,以及她的姐姐海兰珠都嫁给了皇太极。三个来自科尔沁草原的女子嫁给了同一个男人,虽然都是为了蒙古族的发展,为了改变满清后代的血统,但皇太极却偏爱海兰珠一人。

对于孝庄来说,这是一种悲哀,也是一种煎熬。没有人愿意与别的女子分享自己的丈夫,更何况那个受宠的人是自己的亲姐姐,即便是心有苦衷,又能说些什么呢?

什么也不能说,她只能默默地维护着姐妹的关系,辅佐自己的男人。

崇德三年的正月,孝庄产下了一位皇子,皇太极给孩子取名为福临,寓意灾难之后大福降临。五年之后的夏末初秋,大清的开国之主皇太极驾崩西去,停止了呼吸。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孝庄不再是男人背后的女子,开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国家不可一日无主,多尔衮拥立孝庄之子福临即位,改了年号,而孝庄也被封为了皇太后。

(二)

孤儿寡母的命运本就岌岌可危,身处皇宫更是寸步难行。为了生存和地位,孝庄只能多加忍耐,稳泛中流,过着小心翼翼的生活。福临登基,算是了却了孝庄心中的一件大事,可她与多尔衮之间的微妙情愫却依旧没能停止。

她和他,本是一对青梅竹马的恋人,却因为身份的特殊,她成为了皇太极的女人。一面是自己深爱的男人,一面是血脉相通的儿子,两点之间,孝庄只能谨慎地寻觅着平衡点,顺着自己的意愿一步步向前推进。而多尔衮也是进退两难:一边是心爱的女人,一边是自己情同手足的兄弟。然而,多尔衮就是多尔衮,一个犹豫不决、优柔寡断的男人。

终究,多尔衮还是选择了孝庄,将福临推向了皇帝之位。

在这样一场亲情、爱情、政治的战役中,最后的赢家还是孝庄。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或许顺治帝福临本就不是个能通览天下的人,20多岁便病死了。

一个女人,失去丈夫,独自面对了宫中朝廷的争斗,又失去了唯一的儿子,这样命运的捉弄让孝庄只能无奈苦笑。在别人眼中,她是母仪天下的女子,然而背后的她,却是经历着难以排解的苦楚,这样的感受不是普通人能够理解的。

国事家事,事事都要费心,似乎一切的烦恼都纠缠在了一起,无论怎么解也解不开。于是,她也只能随他而去了。

但朝廷总是要有人接手,没有了福临,孝庄便选择了自己的孙子玄烨。

扶持玄烨即位,也许孝庄的心里也是复杂、犹豫的,但这是唯一的办法。将孙子扶上皇位,为的是国家社稷,可是当时的玄烨还只是一个小孩子,即便是天资聪慧,机灵过人,也不可能生来就懂得御臣之道、治世之术。孝庄的心里是明白的,她要为这个国家负责,要为天下的百姓负责,她要未来的皇帝能够有能力治理好国家,守得住江山。

扶持玄烨,仿佛是一场赌博,而这场赌博,她必须要赢。因为如果输了,她会愧对皇太极,愧对天下苍生。于是,孝庄为了玄烨的成长,找了最好的老师,付出了全部的心血。

对于这样的一场赌博,最公正的审判就是时间。长大之后的玄烨,才华卓越,励精图治。多年来的心血付出总算没有白白浪费,有了玄烨这样的孙子,孝庄着实是松了一口气。祖孙情深,即便是晚年的孝庄,只要康熙遇到苦难抑或是国家处于危难之间,她总是会第一时间站出来,作为坚实的后盾辅助康熙。

于是,后来的我们也就会看到如此一个微妙的关系:康熙皇帝成为了清朝的精神领袖,而孝庄却成为了康熙皇帝的精神领袖。

(三)

世人常说“英雄难过美人关”,英雄多尔衮将大好的山河拱手相让,也没能得到自己心爱的女子。一生戎马,几经多变,而唯一没有改变的就是他对于孝庄的爱,那爱,从生到死,直到手中的荷包紧握,心中多年的那个梦悠久无法实现。

当年的美人已经不再是美人,可是多尔衮的那颗心却依旧未变。这样的关卡从始至终他都没能过去,因为没能得到,所以不会放弃,即便是梦断天涯。

或许对于多尔衮这样的结局,不能不说孝庄的心深不可测,竟将爱情利用到如此地步。她的深,在于她可以轻而易举地就让多尔衮以为自己努力就可以得到。然而,到头来却是一场空,不留一丝痕迹。

可也正是这样深不可测的心,成就了她辅佐三代帝王的传奇。她用她巾帼的干练和睿智,辅佐了顺治皇帝即位勤政,她还用自己的智谋让孙子玄烨巩固了政权。

她的机智勇敢,她的深谋远虑,让她在面对鳌拜权臣的时候,有着独一无二的果决,毅然决然地铲除了桀骜不驯、专权涉政的鳌拜。就连平定三番的长达八年战役中,她也是力挽狂澜,有着一份不可忽视的贡献。

然,这样传奇的一生却在孝庄七十五岁的那一年戛然而止了。从温柔少女到女中豪杰,孝庄走完了她人生中的最后一段。

一生多姿多彩,却也让人感慨无限。罢了,罢了,大清王朝已离我们远去,那个风华绝代的孝庄也终究飘散在了时间的尘埃之中。

慈 禧

历史拂过的尘埃

(一)

作为政治中的执掌者,慈禧统治着一代王朝,也成为了它由盛到衰的颠覆者,作为女人,慈禧有着幸与不幸。对于这样的女子,一半是传奇,一半是艺术,而时间总是能把艺术变成传奇,流传千古。

慈禧,叶赫那拉氏,当她还是一个少不经事的小姑娘的时候,便以秀女的身份入了宫,不久后就被册封为了兰贵人,之后又被册封为懿贵妃。宫中女人的生存规则就是母凭子贵,当懿贵妃为咸丰帝生下唯一的皇子载淳的时候,也就是她地位逐渐高涨的时候。

从秀女走到权力的巅峰,这是机会,也是宿命。也许这样的受宠只是简简单单的原因,但总是有一些人觉得这样的女子是不寻常的,是善于玩弄阴谋诡计的。少女时的兰贵人或许不是倾国倾城,也不是貌美如花,但总归是一个惹人喜欢的女子,而这,也是命运给予她的机遇。

作为皇帝的女人,懿贵妃是幸运的。她年纪轻轻就为皇帝怀上了唯一的龙种,也就注定这一生要与他人不同,如果她能够预测到后来发生的事情,也许彼时的兰贵人会分外珍惜这样无忧无虑的日子。

然而,她也是不幸的。当八国联军火烧了圆明园之后,咸丰皇帝被驱逐出了京城,这位苦命的天子最终还是一命呜呼,驾鹤西去了。于是,二十六岁的懿贵妃守了寡,也开始了她漫长孤单的生活。

在恭亲王的辅佐下,懿贵妃与东太后一同带着仅仅六岁的同治帝,来统治管理着这个庞大的国家。这是何等的辉煌,何等的荣耀。可是,这些虚荣无论怎样都掩饰不住一颗年轻少妇的寂寞之心,懿贵妃守的不是大清的江山,而是无边无际的孤独与寂寥。

很快,同治帝尊称懿贵妃为皇太后,而这个年幼的小皇帝也就成为了慈禧唯一的希望与寄托。但先帝生前安排的八个顾命大臣却约束着东太后与西太后,宫中的孤儿寡母生活怎能那般的容易?这也让慈禧不得不联手不被咸丰帝信任的皇叔恭亲王,将八大顾命大臣一网打尽。从此,大清王朝的政治权力就自然而然地落入到了这对叔嫂的手中。

对于后来的人们来说,这样的抉择与做法是正确的。因为一代王朝走向了盛世,走向了繁荣。焕然一新的大清王朝时时刻刻在展现着它的勃勃生机,似乎,强大的中国就要在东方冉冉崛起了。

这样的兴国,让那个原本苦命的女人成为了巨大的功臣。

(二)

光阴转瞬即逝,十年过去了。同治帝再不是那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子了,看着同治帝的长大成人,慈禧也是心有宽慰。多年的执政操劳让她心力交瘁,如今有了继承人,是时候撤帘归政,颐养天年。

可是,命运似乎有意捉弄这个女子,年少的同治帝亲政仅仅三年,就撒手人寰了,还不到二十岁的年轻生命就这样离去了,而彼时的慈禧太后才四十岁。年少时的丧夫,中年时的丧子,成为了慈禧心中永远抚不平的伤。那样的人生至痛,偏偏都发生在了一个女人的身上。这样的缺憾,无论多少荣华多少富贵都无法弥补。

这一回,皇帝驾崩了,没有留下龙种,也没了人继承香火。看似强大繁荣的大清帝国实则正在面临着一个权力继承的难题。

思来想去,慈禧也做好了安排,那就是让自己的亲外甥载湉继承皇位,既然无法让自己的亲生骨肉登基,也只好找一个与自己亲近的有血缘关系的人。于是,公元1875年,年幼的载湉正式过继到宫中,接替同治帝成为皇帝,年号光绪。

毕竟是自己亲妹妹的儿子,那血浓于水的亲情是怎样都割舍不掉的,慈禧对于光绪帝是真心实意的付出与辅佐。没了同治帝,光绪就成为了慈禧的养子,成为了大清的主人,也成为了慈禧后半生的期望与寄托。为了宫中的权力,为了大清的安稳,慈禧开始刻意提拔光绪帝的父亲醇亲王,在1844年的时候,让醇亲王取代了恭亲王来成为军机处的首席军机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领班大臣,开始全权执掌大清的日常政务,直到醇亲王去世。眼见着光绪帝已经亲自执政,宫中权力的过渡也没了什么波折,一切似乎走上了正轨。

这一个过继来的皇帝,可以说是清朝历代皇帝中童年教育最好的一位,知识素养与礼仪也是历代皇帝中拔尖的一位。将国家的命运交于这样的皇帝手中,或许也会让人安心一些。于是,在1886年,年过半百的慈禧太后再一次有了撤帘归政的想法。她找到了光绪帝的生身父亲醇亲王以及军机大臣礼亲王世铎,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也想让光绪帝早些亲政,成为大清的主子。理由很简单,一来是皇帝长大成人了,有能力自己掌管朝廷重事,二来是她自己这么多年的操劳,也想歇一歇。可是,这样的建议却并没有得到相关各方的认同,面对各种各样的劝说与阻挠,慈禧太后并没有改变自己最初的想法,几经周折,在1887年,光绪皇帝终于开始自己亲政,终身悲苦的慈禧太后也可以不用再继续操劳了。

(三)

对于让光绪帝亲政这件事,慈禧太后做的可谓是光明磊落。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开始再度训政。

虽然载湉继承了皇位,成为了天子,但有些事情却是不可避免的。自幼体弱多病的载湉,即便是长年医治也没能得到很好的效果。作为皇帝,除了处理朝政,管理国家,为皇室传宗接代也是一项重要的职责和任务,但光绪帝的身体却无法对皇后以及嫔妃履行作为丈夫的应尽的义务,也就不能完成大位传承。

罪魁祸首就是肾病的侵袭,这是男人无法名状的尴尬,更别说是这样尊贵的天子!久治不愈,让光绪帝后来的性格稍有扭曲,也对他自己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困扰。但这样由来已久的肾病,作为太后的慈禧还能说些什么呢?恐怕除了安慰还是安慰。

在那个落后的年代,在那个没有血液透析的医疗条件下,贵为天子的光绪帝享受着最好的医疗条件,也享受着宫廷名医的精心治疗,这样的优越条件让他多活了许多年,却终究没能保住他的性命。

1898年的秋天,光绪帝的病情开始恶化,到了1908年的秋天,光绪帝病倒了,年仅三十八岁的他一病不起,驾崩西去了。

就在光绪帝病情恶化的前一段时间,七十三岁的慈禧太后因为在寿辰庆典上吃了一点不适合的东西,便开始腹泻了好长一段时间。虽说腹泻不是什么大病,但严重的时候也会置人于死地。尤其是像体弱年老的慈禧,更是经不住这样的折腾。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如果不是年轻的光绪帝驾崩,或许慈禧皇太后也不会突然不治。想她一介女子,一生坎坷多难,孤孤单单,在这个本应该颐养天年的时候,却要独自面对继子的死去,这对于一个老人来讲,简直就是晴天霹雳!承受不住打击的慈禧皇太后在光绪帝逝世不到一天的时间,也一命呜呼,离开了她的大清王朝。

悲情的人生,划过了七十余个年头,还是落了幕。要怪只能怪她生不逢时,怪她是一个平民女子。因为她的存在而带来的猜测让人们去衡量,可她的离去也充满了悲凉的气息。

纵然是去世后的天堂,也没能永久地存在。 rR++byCxbfJmhlt3ItHSERmmidOlQ2GR/LcZdH5ApGvcXIRi0azUFPaFmFFzeuy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