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温 婉:明媚而不忧伤,一袭淡妆也优雅

朱淑真

断肠词人画的那些相思圈

(一)

文化的长河亘古、冗长,而大宋那清新婉丽的诗词,则编织了一个又一个的至美梦境,让人沉醉在繁花似锦的遗梦里,无法自拔。那蓄思含情的美梦里,总是能看见一个幽芳倩影,倚门听雨,独自落泪……

她,是一个不俗的女子,也是一个悲情的女子。没有人知道她的生卒年,也没有人能确定她的身世,就连她凝聚一生心血所写的诗词,如今也是百不剩一。她就像是一个谜,如此的朦胧,让后人看不清她原本的模样。人们只知道,她是一位女词人,是一位可以与李清照相媲美的女词人。她的词,无数次让我们折服,让我们赞赏,她的才华清丽如水,让我们感怀,而她一生命运多舛,又不禁让我们扼腕叹息。她,就是朱淑真。

文化艺术的陶冶熏染,书香气息的耳濡目染,都让年少的朱淑真逐渐展露出了文学方面的天赋和才能。她天资聪颖,通晓音律,博通经史,懂文学,善书画,尤其是在诗词创作上,更是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小小年纪,便有才女之称。

钱塘的水,养育了钱塘的人。风景宜人的钱塘,孕育着朱淑真的那颗诗词之心。那里荷花飘香,桂子传情,江水逶迤,绿草青青。彼时的秀美景色,如同少女般的朱淑真,美好而纯真,可爱而轻灵。信手落墨,那诗词中的一字一句都流露着少女对于今天的感怀,对于明日的憧憬。从“独自凭栏无个事,水风凉处读文书”到“笑折一枝插云鬓,问人潇洒似谁么”;从“穷日追欢欢不足,恨无为计锁斜辉”到“隔岸谁家修竹里,杏花斜映一枝红”,斟字酌句,情意绵绵,敏感细腻,写景咏物,明朗轻盈。让人不能相信,也不敢相信,那个用宋词浇灌自己心灵的,滋养自己灵魂的,竟然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小姑娘。她就像是未开放的花蕾,含苞待放,相比于娇艳绽放的花朵,更多了一丝期待与神秘。

传奇的开始,从来不顾及年代岁月。而传奇女子的故事,经过了千百年的历史烟雨,芳香至今。光影的流逝,让它沉淀出了一种独有的韵味,如此,才让而后的我们,看到了一个秀丽的身影,因为自始至终,她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源于她的美丽,源于她的才情。

那些梦想步入仕途的男子们就连做梦都盼望着自己能够拥有一支生花妙笔,笔落纸间,便可以唾手可得,写出绝代的文章,写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阳光大道和一片开阔的人生天地。然而,他们这样梦寐以求的事情对于年纪轻轻的朱淑真来说,却是信手拈来。

卓越的才华,如同一朵轻盈的蒲公英,春风拂面,你不知道它会飘往何处,落入谁家。有时候,才华也像是一个充满神奇的魔咒,一个充满诱惑的魔盒,无穷无尽的欲望与困扰都来自于它,直至被它逼入绝境,忧心忡忡,仰天长啸。可有些时候,才华却又充满着神奇,就像是一位充满光环的天使,只要手中的魔棒轻轻一挥,那一件件绝美的文词作品便星光闪闪地飘洒在浩瀚无边的银河系,是那样的神秘,那样地绝妙,不禁让人浮想联翩。

年少的朱淑真所展露出的才华纤弱而柔美,自然而纯情,天真而烂漫。美女惊世的才华就这样地附着到了朱淑真的身上,而命运的转盘也已经开始悄悄地轮转……

(二)

年少时那青葱岁月总是如此惹人怀念,就像是很久之前心中那只飞远的风筝一般让人惦念与牵挂。而少男少女们心中暗生的情愫,就如同这世界某一个角落里,被泥土掩盖的种子一样,破土而出,他们渴望着爱情的春雨落下,滋润自己那颗懵懂的心。他们也需要爱情的滋润,好让自己在日后可以茁壮成长。

而那些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们,心心念念想要拥有的甜蜜爱情,或许就会在不经意间,来到了身旁。爱情来了,一切都是那样的清新,一切都是那样的舒适。就像是乌云密布的天空,但唯独只有你的上方有着明媚的阳光;又像是泥泞不堪的小路,但只有你的面前是一条洁净的归途。

哪个少男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此时的朱淑真,还是个含苞待放的花蕾,她虽不懂爱情,但却憧憬爱情。她幻想着自己被爱情滋润,被甜蜜包围,幻想着自己有一天会置身于一个美妙的芳园,蝴蝶飞舞,花团锦簇,而自己就在这缤纷之中,时而独自翩翩起舞,时而与那个白衣书生伫立远望。

情窦初开的少女,就在憧憬和幻想之中,用诗词织就着心中的情爱美梦。“初合双鬟学画眉,未知心事属他谁?待将满抱中秋月,分付萧郎万首诗。”懵懂的朱淑真,认定那份属于自己的爱情应该是才郎相伴,那个心中期待无比的男子,那个可以分付万首诗的萧郎,应该是潇洒俊朗的,应该是知心善意的,应该和自己有着共同的理想,有着相同的兴致,如此才是佳偶天成,才可以伉俪情深。

当一颗天生就怀着浪漫多情的诗一般的心与爱情碰撞时,就连那原本没有实体的幸福感都变得触手可及,仿佛一如既往的真实存在。四目相对,那个痴痴的书生早已经住进了朱淑真的心房。遇见他,是她的幸运,也是她的不幸。

“恼烟撩露。留我须臾住。携手藕花湖上路,一霎黄梅细雨。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最是分携时候,归来懒傍妆台。”一首《清平乐.夏日游湖》毫无保留地展现了她的大胆与桀骜。初陷爱情却又不能自拔的女子,往往是最温柔的,也是最决绝的,是最痴傻的,也是最勇敢的。她们把自己最温柔、最体贴、最善良的一面给了自己心里面的那个他,却把一切的果断和锋利朝向了试图扼杀这场爱恋的人。

爱情来了,哪里顾得了许多!只要尽情地享受着它带给我们的甜蜜与幸福就好。那样顽固的宋朝,那样封建的时代,一个女词人能够写出如此艳词,该是多么的勇敢大胆!她抛弃了封建道德,推开了礼规教条,心中有的,只是对爱情的执着与坚持而已。

可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怎么能容许这样的自由恋爱?她永远也不会想到,彼时的自己,结束了爱情,等待自己的,是悲剧的人生。

(三)

并不是所有的初恋都有美好的结局,它们更多的,则是甜蜜和悲伤的杂糅。可叹朱淑真在这个情窦初开的年纪里,悲伤多过喜悦。

“姻缘簿上姻缘错,鸳鸯难得鸳鸯配”。朱淑真的父母硬生生地将她从甜蜜的初恋里拽了出来,对爱情的美梦打碎,只剩下满地的残骸,还没有来得及去怀念这些曾经的美好,朱淑真便与父母介绍的一位品性粗鄙的官吏结为了夫妻。

三从四德的礼教,贤德淑良的古训,朱淑真不是不明白,既然已经结为夫妇,那么过去的一切都将成为回忆,曾经的情感再美好,也是不复重来,与现在的丈夫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才是最重要的。可是,初为人妻的朱淑真,却没有拥有那理想般的生活。起初,朱淑真还对丈夫有着一丝丝的幻想,可是,纨绔子弟终究是纨绔子弟,丈夫的游手好闲、不学无术让她大失所望,而拈花惹草、宠妓嫖娼的做法,更是让单纯的朱淑真失去了携手相伴的信心。再加上身为官吏,还要时常地宦游于吴越荆楚之间,颠沛流离的日子,让朱淑真煎熬难耐。

那一日,朱淑真做了一首《圈儿词》寄给了丈夫,拆开信笺,空无一字,倒是圈圈点点映入眼帘,丈夫不明白这是何意,却在书脊背的夹缝之中看见了《相思词》,顿时恍然大悟,失笑道:“相思欲寄无从寄,画个圈儿替。话在圈儿外,心在圈儿里。单圈儿是我,双圈儿是你。你心中有我,我心中有你。月缺了会圆,月圆了会缺。整圆儿是团圆,半圈儿是别离。我密密加圈,你须密密知我意。还有数不尽的相思情,我一路圈儿圈到底。”

经历过爱情的人,大抵都尝过那相思的味道。可如果爱情真的少了那让人煎熬的相思,就算是温馨的话语,浪漫的结局;就算是皆大欢喜,却也因为少了些起承转合,跌宕起伏而容易让人遗忘,因为这样的爱情实在是太平淡了。那一篇篇的圈圈点点怎能诉得尽心中的相思苦?所以即便是相思又能怎样?当上官吏的丈夫更加地肆意妄为,恶言恶语,有时甚至拳脚相加。从爱情的蜜罐里跳到了这个火坑,朱淑真是何等的悲凉与哀怨!作为才女,一生最大的不幸就是一颗真心无所寄托。或所嫁非偶,或遇人不淑,或一份痴情被命运玩弄于股掌之中。朱淑真也难逃这样的厄运。

同床但却异梦,相守却不能相知,这对于一个“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的诗情画意的女词人来说,是多么痛彻心扉的煎熬,多么撕心裂肺的痛苦!“从宦东西不自由,亲帏千里泪长流。已无鸿雁传家信,更被杜鹃追客愁。”她就像是一只绝望的杜鹃,伴着诗词的血泪,独自地悲鸣哀怨。

既然曾经的错误不能更改,那么为了生存,便不能将这样的错误继续下去。回到了娘家的朱淑真决定与丈夫分离。可是,父母的决绝的否定却生生将她逼入了死亡。想那一段婚姻,是父母的安排,如今怎能容许她说离就离?更何况那是一个怎样的封建时代,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人们,怎能接受一个女子扬起离异的旗帜!于是,朱淑真便被父母强行地锁在了闺房之中,软禁了起来。

父母的不理解,丈夫的不上进,让朱淑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孤寂。此时陪伴她的,只有那个早已被自己深藏在心底的初恋,丈夫的恶俗使得她愈加地思念曾经的爱人。可是,如今的她也早已经不是当年那个活泼开朗、热情奔放的自己了。古时女子的悲剧,或许就在于此,倘若不幸嫁错了人,摧毁的便是自己的一生。

可是生活,就是如此,它不会让你永远安逸。或许就在不经意间,曾经的美好生活就会被摧残。曾经单纯美丽的女子,如今却是这般的凄凉与无助。

(四)

空虚寂寞的浪潮吞噬了朱淑真那颗诗意的心,日日夜夜,思念的都是曾经的爱人,那个可以分付万首诗的萧郎。“欲寄相思满纸愁,鱼沉雁杳又还休。分明此去无多地,如在天涯无尽头。”或许,思念的苦楚苍天也是深有感触的,眷顾着她的痴心,便让她得偿所愿。

“火树银花触目红,揭天鼓吹暖春风。新欢入手愁忙里,旧事惊心忆梦中。但愿暂成人缱绻,不妨常任月朦胧。赏灯哪得工夫醉,未必明年此会同。”就在某一年的元宵节灯会,朱淑真与自己的初恋偶遇了。那颗冰冷的心再次被爱情注入了温暖。可是这样的温暖也仅仅是短暂的,那唯一一次的邂逅,却也是最后一次的相见。而后的朱淑真,又陷入了无比噬人的悲寂与孤独之中,那颗绝望的心没有被唤醒,那颗诗意的灵魂没有了坚实的依靠,那执着的情没有了专一的寄托。从此,“我无云翼飞归去,杜宇能飞而不归”“待封一掬伤心泪,寄与南楼薄幸人”便成了她生活的旋律。心已死,梦已醒。那逝去的青葱岁月,那流走的光影流年,那无所寄托的真心情爱,都成为了凋零的花瓣,纷纷扬扬,无所踪影。

疾风劲雨的肆虐,衬托了生命的悲情,仰天长啸的哀号,唤不醒绝情与虚伪。生又怎样?也是无情!倒不如化作清澈的溪水,从此自由自在地流淌。而随着那汩汩溪水流去的,不仅是她的生命,还有那不能成真的爱恋。只留下一首《断肠谜》,让人们徒增伤悲:“下楼来,金钱卜落;问苍天,人在何方;恨王孙,一直去了;詈冤家,言去难留;悔当初,吾错失口;有上交,无下交;皂白何须问;分开不用刀;从今莫把仇人靠;千里相思一撇消。”

琴瑟年华不再重现,凄美爱恋不再完满,只有那香消玉殒的哀伤,和岁月流逝的悲凉,和着生机勃勃的青草,继续抒写着那苍茫无边的断肠情怀。

石评梅

凄美千古,情路上的孤魂

(一)

所谓传奇女子,自然是被人们所敬仰的,或是才华横溢,或是真爱无敌,或是女中豪杰,无论怎样,她们的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关注的那么一个亮点。从古至今,传奇般的女子群星璀璨,闪耀无比。而在那变化多端的民国年代,曾经有一位才女如闪电般地一闪而过,那敏感而脆弱的心思,倔强而执着的天赋,凄婉而绝清的审美,美丽而悲情的爱情,让她短暂的一生,成为了传奇的代言。石评梅,她的存在就像是一场美丽的意外,独自寂寞地演绎着一场凄美温婉的悲剧。

传奇需要传颂,才女也并非偶然。自幼,石评梅便受到了书香浓墨的熏染和陶冶,除了正常的上学之外,家里还给她请了名家教。深厚的文学功底再加上自己的勤奋努力,让她成为了一位多才多艺的女子。

才女的一生,总是朝着文化的方向而前行,一场“五四”运动将石评梅唤到了北平。她是一个痴情而倔强的女子,是一个孤独而又敏感的女子,是一个期盼美好和纯情的女子。身处异乡,漂泊无依,让自己坚持下去的便是那心中的梦。是的,石评梅是一个执着的追梦人。

五四的狂潮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热浪,就在这里,石评梅结识了苏雪林、庐隐、陆晶清等人,那些日子里,她们一起演讲,一起开会,一起读书,一起聊天,一起作诗,一起饮酒,欢声笑语,好不浪漫。

然而,这样的浪漫,却是众人的浪漫,是密友之间的浪漫。与爱人之间的浪漫相比,这样的情感并不细腻,也并不温情。爱情的浪漫,总是那样的与众不同。

沉浸在这样的浪漫之中,石评梅也开始了自己的创作生涯,从《晨报副刊》、《文学旬刊》、《语丝》、《文学》,到《妇女周刊》和《蔷薇周刊》,都有她的佳作,于是,她也被冠以了“北京著名女诗人”的头衔。

诗人的心,总是诗情画意的。在那些作品里,石评梅肆意地抒发着自己的情感,自由隽写着对爱情、对真理、对自由的渴望。也许,这也是她最真实的一面。有些情,不能用语言表达,只能以文字替代,而方块字的神奇也总是能将这些复杂的情感阐述得淋漓尽致。

渴望一份感情,渴望一些自由,这是石评梅的内心写照。而有些情感,越是索取,越是贫乏,不如等待。就这样,石评梅等待着,等待着,直到那片赋予真心的红叶慢慢飘落……

(二)

属于石评梅的爱情,单纯而又美好,短暂而又浪漫。这样一段爱情,让她转瞬即逝的人生,增添了无穷的绚丽,也增添了无尽的苦楚。

爱情的可悲在于对的时间遇到错的人,或是错的时间遇到对的人,而石评梅,属于后者。

初到北平时,人地两疏,曾经幻想的新鲜与奇特都被惆怅所替代,孤立无依,是可怕的。也就在此时,她的第一个男子——吴天放走进了她的生活。

陌生的人们,陌生的土地,一切都被冠上了陌生的标签。面对吴天放的帮助和照顾,不谙世事的石评梅充满了感动与信任,也将自己那颗少女之心全部交给了他。痴情如她,纯真如她。当石评梅决定要与这个在孤寂时帮助自己的男子结为夫妻的时候,却发现原来一切都是自己痴傻,他早已是有家室的人,而自己却一直被蒙在鼓里。悲痛欲绝,初遇爱情便不得善果,这无疑是一个晴天霹雳!一道伤痕印刻在她的心中,沉重而又痛苦,再难愈合。从此,石评梅便立志独身,将自己那颗受伤的心尘封了起来。

愁城恨海,强颜欢笑。煎熬的日子终是难挨的。直到那一天,那一片红艳艳的叶子,换回了她往日的深情。

与高君宇相识,是在一次同乡会上。他慷慨激昂的演讲,针砭时弊,让石评梅钦佩不已,不由得交谈起来。如此一来一往,经过时间的推移,爱情的火花就遭遇了碰撞。坠入爱河的人们总是能够互相的吸引,互相的崇拜,她的才情吸引着他,他的思想感染着她。可是,爱情的力量虽然伟大,却也抚平不了石评梅那颗受伤的心。初恋的挫折在石评梅的心上烙下了重重的火印,那巨大的伤痛让她不敢再去无所顾忌地触碰爱情。面对高君宇的爱,她也只能婉拒。

也许吧,一生能够遇到与一个相知相惜的人并不容易,如此,高君宇才不气馁。他知道,初恋的经历让石评梅深受打击,而如今的自己,与曾经的吴天放甚是相同,因为他们都是有家室的人。但不同的是,吴天放不愿意离婚,而高君宇却做到了。对于家中那个父母包办而娶进门的妻子,和身边这个与自己志趣相投、思想相同的石评梅相比,高君宇还是选择了知心人。于是,他冲破了封建的束缚,斩断了包办婚姻的羁绊,与那个没有爱情的妻子离了婚。少去了婚姻的束缚,高君宇像是减轻了负担一般,顿觉轻松不已。

香山的红叶,总是诱人。那一天,高君宇摘下了一片相思的红叶,寄予了石评梅。看着红叶上“满山秋色关不住,一片红叶寄相思”的诗句,石评梅依旧下不了决心。对于他,石评梅心中是犹豫的:他的才华与胆识是自己钦佩的,但论爱情,自己始终是再怕挫折,轻易许诺有些不妥。思来想去,石评梅把那片红叶寄回,并在叶子的背面写上了“枯萎的花篮不敢承受这鲜红的叶儿”作为回复,并将自己深深的情感掩埋在了心底。

遗憾的是,两个人如此的“冰雪友谊”还没能持续多久,高君宇就因为操劳过度,撒手人寰。爱人的去世,让石评梅痛彻心扉,后悔不已。原来,等到那一个人不在了,自己才深觉心中的情是多么的坚韧。她后悔,曾经的自己怎就能如此的铁石心肠,狠心地拒绝了他的柔情似水?早知道是这样的悲情,为何自己还要拒绝他的痴心?可是,人去楼空,终成遗憾。曾经那个朝气蓬勃的男子,就这样永久地在陶然亭长眠了。

爱人辞世,徒留她一人在世间行走。人生二十三载,却经历了情路坎坷,或许,上天早已经注定了她此生要是那情路上的孤魂。

(三)

空荡的心灵,没有了爱情的依靠,枉然地行走,没有了灵魂的支撑。于世间,石评梅就像是一个没有灵魂的木偶,孤独地演绎着自己的剧目。

我是宝剑,我是火花。

我愿生如闪电之耀亮,

我愿死如慧星之迅忽。

这是石评梅的真情,也是石评梅的知心。“君宇!我无力挽住你迅忽如彗星之生命,我只有把剩下的泪流到你坟头,直到我不能来看你的时候。”

对于高君宇的爱,她没有忘,然而人已不在,只有清泪相伴。思念成灾时,她呼唤着高君宇的名字,像是啼血的杜鹃在悲怆地哀鸣。三年的时光,思念却一丝一毫没有减退。一切,都定格在了陶然亭。

对于这样的温婉的才女,命运终是舍不得她与爱人分离,独自一人寂寞。高君宇去世后的第三年,石评梅因为突患脑炎,也离开了这滚滚红尘。

印象里,悲悯的爱情似乎永远只是发生在童话传说中,而石评梅,却把这段凄婉哀绝的爱情亲身演绎在了现实的世界。她的纯真,她的真诚,她的痴心,她的深情,她的执着,她的悲怜,一切,都让她独自承受着无边的黑暗与冰冷。

诗人的心,敏感而又脆弱。那一往情深的破灭,那万念俱灰的伤心,说到底终究是意难平,心难抚。可是,这又怎样?她只是一介女子,面对命运的不公,面对情感的挫折,她只能素手执笔,用文字抒写自己的多情。这是她的方式,她要用这样的方法来宣泄自己心中的不满与决绝。从此,诗意的心赋予了文字的冷艳,也流露出了情感的热诚。

只是,她的生命太短暂了,短暂到了让人不禁为之叹惋:世间怎会有女子如此的薄命?二十六年的光景,转瞬即逝,人生之美妙,怎会在二十六年体会完全?到底民国的世界,对她太不公平了。那个风尘仆仆的追梦人,如一地守候着自己的坚持,她不曾将自己心中那团热忱的火扑灭。深知美梦消逝,难以重演。可是,她偏偏要去不顾一切地留住那梦中的碎影,执着地在自铸的诗歌中无憾永生。

假如我的眼泪真凝成一粒一粒珍珠,到如今我已替你缀织成绕你玉颈的围巾。

假如我的相思真化作一颗一颗的红豆,到如今我已替你堆集永久勿忘的爱心。

哀愁深埋在我心头。

我愿燃烧我的肉身化成灰烬,我愿放浪我的热情怒涛汹涌,天呵!这蛇似的蜿蜒,蚕似的缠绵,就这样悄悄地偷去了我生命的青焰。

我爱,我吻遍了你墓头青草在日落黄昏;我祷告,就是空幻的梦吧,也让我再见见你的英魂。

——《墓畔哀歌》

林徽因

花开一季,暖到落泪

(一)

民国的烟雨,氤氲着半个世纪,潮湿着的朦胧,环绕着那个绮丽芬芳的梦境。迷蒙的梦境中,她与他是一对爱侣,他们用自己毕生的光阴,演绎着世间最美的绝唱。每一次婉婉想起,心底都恍如绽开了的白莲,沁人心扉。

那个美貌的佳人,叫作林徽因,一个才情与容颜兼具的宠儿,一个让人充满向往的女子,甚至于她的名字徽因,也是空谷幽兰,她用一切来诠释着女人的完美,淋漓尽致。林徽因,无疑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女子。她是一个不老的传奇,是一个无数个夜里我们只能仰望的女子。她早已隔着如许烟波岁月,隔着那些男子的深情,美成书页中的一个剪影。

半个世纪后的我们,一次又一次地传唱,她那传奇的故事。那段故事仿佛一次次地向我们靠近,却又让人觉得是那么的邈远,就如同一个美丽而不可触碰的梦境。然而,那梦境般的童话,是他们曾经鲜活经历的人生。

林徽因似乎永远都是一朵醉人的花,慢慢地绽放,淡淡地释放自己的芬芳。可那香气却久久不曾褪去,直叫人恍然大悟,原来这尘世之间,还有如此美妙的女子。她是那样的温婉而坚强,浪漫诗意而又真实无比,像玫瑰般迷人妖艳,像百合般纯洁美好。

灵秀聪慧的女子,自然是不会甘心屈服于这样的俗世的,她用自己那浪漫多情的诗句行走在茫茫人世之间,如此的轻盈,如此的曼妙;她用自己那颗敏感强大的心,去感受着世间的酸甜苦辣,体会着人生的百般况味。

想那后人,有多少人曾经为了她的一颦一笑而倾倒,像是因为看那杨柳吐露嫩芽,而在不经意之间爱上了江南吴侬软语的春天。不知世间有多少像林徽因这样的女子,或许有很多,只是我们没有遇见罢了。可人们却偏偏在弱水三千中,只愿意独饮这一瓢。固然,江南的女子之中,不乏这样素雅纯净的,但她们却没有林徽因那可以让人细细品味的意蕴,那意蕴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美好,甚至让人不敢直视。

这样的林徽因,让徐志摩想了一辈子,让梁思成爱了一辈子,让金岳霖念了一辈子。

从年幼时的孤独到早熟,从才华横溢到初露锋芒,这让林徽因成为了林长民最喜爱的孩子,她深得父亲的宠爱。那个时候的林徽因是幸福的,属于她的那个小小世界有如微风徐徐的春天,总是那样的阳光明媚,温暖和煦。

年幼时林徽因的成长充满了阳光和雨露的滋润,她拥有着父亲的喜爱,祖父的慈祥,姑母的教养,姐妹的陪伴。即便林徽因亦承受着太多的责任与心事,尽管那些原本并不属于她。可是,与普通人家的孩子相比起来,如此的林徽因已经是非常幸福而又幸运的了。一代才女林徽因,就在那样一个温暖的环境中健健康康地成长着。

直到十五岁的那一年,命运开启了它的第一个转折点。而这一次的改变,将带给林徽因毕生难忘的经历,也从此温暖了她的人生。

(二)

翻开童真,十五岁的林徽因,有着安静时的恬静与典雅,亦有着热情时的狂热与躁动。这样的林徽因是双面的:安静的时候,她喜欢自己一个人,喜欢沉醉在独处的美妙当中,静的是如此的宁谧,如此的认真,她的血液是安静的,她的灵魂是安静的。那样的她,就宛如婴儿般,在梦里寻找着一切的美好与纯净,让人不忍心去打扰,去惊动;而有些时候,徽因也是不甘于寂寞的,不甘于被人遗忘,她的血液里满是狂欢和躁动不安的基因。

也就是在那一年,亭亭玉立的林徽因遇见了风流倜傥的梁思成。从此,坠入爱河的他们决定携手相扶,相知相伴,由此,也成就了一段不朽的佳话。

他们一起出国留学宾夕法尼亚大学,一起游学欧洲各国,一起经历了父亲去世的伤痛,一起执教东北,一起外出考察建筑遗物,一起相伴走过颠沛流离的日子,一起为新中国鞠躬尽瘁,一起开创了中国建筑界的先河,他们经历了太多太多了,同甘苦、共患难成为了他们爱情的保鲜剂。尽管人生的道路上,他们也会有争吵,也会有分歧,可是那又怎样?也许争吵好似地狱的煎熬,痛与怨交织在当时的岁月,但是,时隔多年,那段记忆却存在于记忆的天堂。经历过后,人们才会懂得,痛是爱的累积。酸甜苦辣都尝尽了,才算是真正经历了人生岁月。有味道的生活,才多彩;有痛的爱情,也才难忘。

爱情,总是要比我们想象中更加神奇——它可以让一对截然相反的男女相遇、相知,并擦出爱的火花。世间的人们,总是会在不经意间遇到自己的另一半,然后走到一起;而这样走到一起的爱人,却多是互补的。或许男人所拥有的,正是女人所缺失的;抑或者女人的擅长之处,恰巧是男人的不足之处。这就是爱情的神奇,两相弥合,负负得正,这样的爱才是最完美的展现。

“自古多情空余恨,多情总被无情伤”。对于感情,总是有多情与无情之分。然而两者相比较而言,似乎总是多情的人要比无情的人更容易受伤害。多情的人,心思往往是那么细腻,那么敏感。怀着一颗敏感的心,去感知着世界的一切。就在这过程中,他们会因为花朵的凋谢而伤感,会因为鸟儿的鸣叫而雀跃。天空被闪电雷雨划破,在他们眼中,看到的则是黑夜有了火光;闪亮的流星冲破了璀璨的银河,在他们看来,则是愿望有了寄托。

而对于梁思成这样的人来说,却是大智若愚。他没有徐志摩诗人般浪漫的心,没有徐志摩那多情多意的美言。所以梁思成亦算不上多情的男子。他有的,是单纯,是真挚,是执着,是坦然。或许林徽因早已经感觉到,与梁思成在一起,自己将会是幸福的、安定的。

(三)

偌大的世界里,每一个人都是属于自己剧目里的主角,都全心全意地演着属于自己的故事,这故事,远比一部小说精彩得多。可是,世间是如此的广阔,如此的繁乱,茫茫众生,并不是所有人的故事都会被旁人记住。

于林徽因和梁思成来说,无疑,他们是幸运的,属于他们的人生故事被众人知道且了解,艳羡传唱,一代一代,直至今日。而这样一段故事中,却还有两个男子让我们不能忽略,那就是徐志摩和金岳霖,这两个同梁思成一样深爱林徽因的痴情男子。

世人都说,初恋是最难忘的。对于林徽因,徐志摩是初恋,是那个带给自己爱情甜蜜的第一个男子,他让情窦初开的林徽因尝尽了爱情的美好。可是,这样的美好却是如此短暂,短暂到含苞待放的花蕾没有盎然怒放。

作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徐志摩既诗情又悲情,诗情如他,找到了自己唯一的灵魂伴侣,那个人就是林徽因;而悲情亦如他,徐志摩与林徽因终究是情深缘浅。

世间的一切就是那么的让人捉摸不定,谁也不知道,自己将会在下一刻遭到什么事,遇见什么人。就像是徐志摩和林徽因的第一次见面,是那样的偶然,又是那样的必然。他们就宛如天空中偶尔交汇的两片云朵,因为风的吹动,相遇到了一起;可也同样是因为风的吹动,彼此错过了,就再也没有了共同的交集。但诗情的徐志摩,还是没有做到像自己诗里所写的那般潇洒离开,因为他一辈子也不曾真正忘却这个叫作林徽因的奇妙女子。

对于林徽因,徐志摩是极其喜爱的。他喜欢林徽因那淡淡的秀眉,喜欢林徽因如湖水般清澈见底的眸子,喜欢林徽因似有似无的腼腆的笑容,喜欢林徽因如百灵鸟动听的声音,喜欢林徽因淡定自若的侃侃而谈……无论是什么,只要有关于林徽因,他都喜欢。

可是这样的喜欢,是让林徽因承受不起的,善良理性的林徽因不能允许有人因为自己而失去了骨肉,失去了家庭,道德的底线是林徽因不能逾越的。尽管后来徐志摩还是与妻子离了婚,可是,她始终不能允许自己变成那样自私的女子。而她与徐志摩的至美初恋,也就这样,伴着理性与道德,结束在了那遥远的大洋彼岸。

与徐志摩不同,金岳霖的爱是深沉的、是细腻的。虽然他同徐志摩一样爱慕林徽因,但行止却大相径庭。徐志摩那诗人的气质,使他狂烈的感情之火烧熔了理智。而金岳霖自始至终都用坚定的理智驾驭着自己的感情,这不禁显现出了一种超脱凡俗的襟怀与品格,正应了柏拉图的那句话:“理性是灵魂中最高贵的因素。”

在所有关于金岳霖的传闻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件事,就是他这一生未曾娶妻。至于终生未娶的理由,自然就是金岳霖一直恋着建筑学家、诗人林徽因。他当然是爱林徽因的,那是一种无私和坦诚的爱。自始至终,他都没有想要把林徽因从她的家庭拉走的想法。也是如此,梁思成和孩子也都爱他、信任他,甚至孩子们都亲切地叫他“金爸”。或许,作为邻居的金岳霖已经融入到了这个家庭中,也让自己的爱转变了一种更为含蓄的方式。

(四)

细腻柔美的江南,烟雨氤氲,潮湿而清新。丝丝的细雨一落数日,将那缠缠绵绵的慵懒发挥到了极致。朦胧之间,仿佛看见一个素净优雅的女子撑着一把油纸伞,缓缓走来。怀着一颗浪漫的诗意之心,展现着自己的温婉与柔情。

我们应该相信,林徽因原本就是那居住在仙境中的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子,而仙子之所以会降临到如此的凡夫俗子的世界里,只是要为文化艺术的世界添一抹绚丽无比的色彩。这是她的职责,是她的任务,使命完成了,林徽因也将回到那属于她的仙境中。

肺病的侵蚀让她孱弱的身体终是无法抵抗。林徽因走了,她留下了丈夫梁思成与一双儿女,独自去了属于她的仙境。她的离开,或许是一件幸运之事。因为自己的离去,将不必再让那颗敏感脆弱的心饱受世间的摧残,也不必再让那原本就纤弱的身子遭受精神上的折磨。

命运是不可逆抗的,这一切都是早已经注定了的。林徽因的清新纯洁与斐然的学识,还有那让人艳羡的爱情,都注定了她要成为一段传奇,成就一段佳话。而那些曾经动荡的、昂扬的、欢悦的、悲伤的、淡然的,都将成为这个女子的诗歌里一道亮丽的风景。

林徽因的一生,将作为女人的恩宠都占尽了,出众的才华,倾城的美貌,还有所有女人梦寐以求的爱情。因此,她最大的成功,不在于她的才华与传奇,而是在于经营家庭。她和梁思成相濡以沫,走完了她的人生的最后一分钟。而在那相濡以沫的几十年中,她始终保持着诗人所缺少的理性与冷静:浪漫火热的徐志摩,猛烈地追求,甚至是决绝休妻;而深情的金岳霖,为她终身未娶,一辈子都站在离林徽因不远的地方,默默关注她的尘世沧桑,苦苦相随她的生命悲喜。

作为三段爱情的女主角,林徽因亦是幸运的。因为她这一生,有三个男人来爱她、守护她。然,最终,林徽因选择了梁思成,只因,梁思成给她的爱是那样的细腻,那样的真挚,那样的安心,可以任自己无拘无束地徜徉在这细微的爱里,享受一切。

也许,一切的幸福都源于十五岁那一年与梁思成的初见。从此,梁启超的风流倜傥的公子便与林长民的多情多才的千金共谱了人间佳话、一世情缘。

这世间终究是太过浮华了些,总是会让人在不知不觉中迷失了自己的方向。偶尔的时候,也会让人不禁去遐想,到底是怎样的命运安排,才能成就这样的才子与佳人?到底是怎样的生命轮回,才能造就这样的人间绝唱?或许,这一切的一切,即便是说上千句万句也不能让人明白,只因为命运总是那么让人捉摸不透,无法预测;或许,我们只需要那么轻轻的两三笔,就可以诠释得淋漓尽致,只因为那奇妙的缘分在中牵线。

林徽因与梁思成携手走过的漫漫人生,给我们营造了一个想象的梦境。想象着女子的内心为何依旧那么淡然、安定;想象着男子的感情为何始终那么痴情、执着。清风拂面,杨柳飘飘,一切都是那么的淡雅,仿佛那些过往的坎坷与艰辛,都不曾发生过一般。

离去吧,一对伉俪学者,一对真挚爱人,就带着彼此的真情,淡淡地离去吧!不论悲喜,不论春秋,永远做最真实的自己,如此就好。

凌淑华

每个人的心都是一只箱子

(一)

民国时代的才女,大多如出一辙,却又各有不同。她们拥有着如花的美貌,卓越的才华,以及纠结叹惋的爱情,只是那怜惜的爱情,总是有着不一样的结局。

凌淑华,便是一位如此不俗的女子。

传奇女子的不俗总是那么的显而易见,就像是凌淑华的出生,注定就是一个不凡的传奇,不偏不倚地在1900年,虽然很遥远,但却是和20世纪同龄。

而传奇女子也同样美貌与才情兼具。无疑的,凌淑华是纯真的、是娇美的。除却了美丽与忧愁,她也是温婉的古韵倩影,这样的女子总是尽享着上天的宠爱。出生在了显赫的家庭,让她可以有机会跟着宫廷的画师学习绘画,天赋凛然,她的水墨也真真正正地符合水墨二字这样诗情画意的名字,惊艳的绝美却不施粉黛,晶莹剔透却不凝胭脂。一切的清澈纯美,就如同她的名字一般,单独一个姓氏,何其纷乱,又何其柔婉,缀以“淑华”却又显得是如此的典雅,如此的大气,想必才女的点点滴滴都是与众不同罢了。

丹青生涯伴随着学生时代,如诗如画的燕园也同时赋予了她写作的灵感,从此,她又多了一个头衔:作家。

走出了“五四”的大门,凌淑华用新的思想感受着这个世界,用新的眼光审视着周围的一切。独具一格却又细腻别致的笔触,总是那样无声无息地渗入到了心灵的最深处,刻画着女子们一生的跌宕起伏。细腻的文字就像是心灵的旁白,丰富了字墨的枯燥与空乏。而凌淑华的韵味,也不单单是作家、画家的美誉,更得人们喜欢的,应该是她这个人,这个扑朔迷离的女子,一如那个将有形化为无形,从此深藏心底的“八宝箱”。

(二)

红颜薄命,似乎成为了女子的代名词,但凌淑华却是不同。她的一生,丰富多彩,却不失安适平稳,宛如她的文字与画品,温婉而淡然,恬静而宁谧。相比于同一时期的作家文人,她的光环似乎并不那么耀眼炫目,然而,这些却不能够让她失去了人们注目的眸光,因为,她始终是一个在历史上不容忽略的奇女子。让人欣赏的,不仅是她的多才多艺,还有她那独特的性情与品格,如此,凌淑华成为了一位男人们不能舍弃的女子。

这样痴醉的佳人,自然要有才子来配,那个才子便是陈西滢。

1924年的5月,凌淑华以女主人的身份主持了一场茶话会,风华绝代,倾国倾城,穿梭于上层名流之中,谈吐珠玑,只一个瞬间便倾倒了所有的男子,这其中就包括陈西滢。

说来就来的爱情,就好比那春天盎然的气息,在你还没有察觉的时候,便悄悄来袭,也许细心之余,你会在某一个瞬间感觉到它的存在,才恍然大悟:原来,它已经来过了。于是,便有这样一句“千年修得共枕眠”的痴情话语。

惊艳之后,取而代之的是英俊有为的系主任和俏丽动人的系花的爱情滋味。

在那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年代,他们的自由恋爱是难得的,更难得的是这样的情感终是修成了正果。在时间无涯的荒野中,陈西滢刚好赶在了凌淑华的眼前,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这,也就是他们冥冥之中注定了的缘分。

如是,他们顺应情缘地结合在一起。一对佳人,琴瑟和鸣,在那时的年代里流转飞旋。

然而,没有不灭的神话,凌淑华与陈西滢逃过了七年之痒,却没能逃过十年之劫。而这十年之劫的源头,是陈西滢给予的。或许,陈西滢一生最为后悔的就是聘请了一位名叫朱利安.贝尔的英国青年来担任教师。如果没有这个年轻的外国男子,也许他与凌淑华依旧是让人羡煞的一对才子佳人。

对于这个小自己八岁的男子。凌淑华是爱的。但是为什么会爱,没有人知道,她也从来不曾提起。但这段节外生枝于婚姻的爱情,是有目共睹的。如果不是贝尔的战争阵亡,结局该是怎样的我们也不得而知,但事实就是事实,男人的离去切断了爱情的血脉,女人的背影也在濒临死亡的灵魂中越见模糊。

如果说,陈西滢是她的丈夫,贝尔是她的情人,那么徐志摩呢?这样一个多情浪漫的诗人,与她究竟是怎样的情愫?

(三)

与徐志摩相识,是在他追求林徽因不得果之时。或许失恋的痛苦让徐志摩需要一个人可以去倾诉,而那个人他选择了凌淑华。或许是心灵相惜,或许是善解人意,短短的半年时间,凌淑华与徐志摩就有七八十封的通信,可以说,这样的关系超出了一般的友情。可这情感又是什么呢?它比友情浓厚,却又不是爱情,比爱情轻松,可却又有些不同。

点不破的感情总是如此扑朔迷离,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朦朦胧胧的关系似乎让两个人成为了“粉蝶无踪,疑在落花深处”的知心人。如果凌淑华与徐志摩的感情仅仅于此,或许后来的凌淑华也不会烦恼上心。徐志摩的贪心让凌淑华成为了戏剧性的人物。

贪心的徐志摩总是想要完美,完美到爱情和回忆都要占有。可是,爱情不会愿意回忆存在,回忆也会扰乱了爱情的本真。于是,那一个“八宝箱”成为了徐志摩的秘密。而这个秘密的保存者,却是凌淑华。

徐志摩的女人们,林徽因、陆小曼都想要得到这个箱子,想要看一看里面那些关于徐志摩的另一面的心。可是,这样一个保守信物的箱子,却是由他的红颜知己保管着。好奇的心驱使着女人们的行为,于是,一场说不清道不明的公案开始了。

是非之事总是让人不无幽怨,信物的遗失让曾经的故事所剩无几,三个女人关于这一个箱子都有着自己的正义。只是,众说纷纭,原本还有些交情的林徽因与凌淑华从此交恶,而陆小曼犀利的言语也毫不留情地指向了林徽因与林淑华。

半个世纪后的今天,那些曾经与“八宝箱”有关的人们都已经作了古,这样一个迷案,也化为了漫长岁月中有一个永远没有答案的谜团。

经历了婚外恋的波折,经历了“八宝箱”的风浪,或许凌淑华感觉到累了。生活的风波需要去面对,然而风波过后,也需要平静。于是,后来的凌淑华选择了与丈夫陈西滢平淡地终老一生。想来才子佳人经历一切,还是要携手到老的。

然而,温婉的女人,就算是坚强也要披上温婉的外衣。就像是凌淑华的水墨丹青一样的淡雅,她的归去也是安静而平和。宛如一束幽谧的熏衣草,散尽了自己最后的一缕芳香,也仿佛是一片老去的树叶,经历了枯萎衰败而盘旋纷落于土地,润物于无声。

静静地来,静静地去,生命的起点化为了终点,漫长地经历了风波,但却依旧美好如初,除了那永不磨灭的光环,除了那无可比拟的不凡。

陆小曼

她不是烟花,却比烟花寂寞三分

(一)

老旧的唱片在留声机里咿咿呀呀地吟唱着光阴的故事,似在娓娓诉说那些早已被深藏在心底的前尘往事。古老的北京城依旧容颜不改,悄悄地睥睨着周遭的一切。岁月如梭,世事变迁,人们总是有着一颗不安的心,看透了繁华和奢靡,习惯了浓郁和妩媚,开始渴望下一刻会发生一个艳丽的故事,来改变这一成不变境遇。于是,时光逆流,因为一个女子的娇美惊艳而在某一个时刻停下了匆匆的脚步。

是啊,她太美了,美到让世间的男女为之向往、羡慕;她也太好了,好到让那个遥远的民国年代也为她叹惋、怜惜。

故事的冗长,就像是绵延蜿蜒的山河,许多人独独沉醉在那个纸醉金迷的民国年间,遥望着那个一袭素衣的温婉女子。

如此一个惊世传奇女子有着一个温婉柔情的名字——陆小曼。

白驹过隙,岁月匆匆,四季也在遵循着大自然的规律轮换着。昔日那寒风凛冽的严冬已被鸟语花香的夏季所取代,秋季纷纷扬扬的落叶也被泥土覆盖掩埋,为明年的盎然春意尽自己所能。一年又一年,陆小曼由那个襁褓中的小女婴成长为了懂事的小姑娘。她有着北方人的豪爽不羁,也有着南方人的温柔婉约;她有着艳丽的容颜,也有着过人的才气。她天生聪慧,精通法文和英文;她痴迷于画,师从刘海粟、陈半丁、贺天健;她有着深厚的古文功底和扎实的文字修饰能力,落墨成章;她擅戏剧,谙昆曲,亦能演皮黄。试问,还能有谁比她更风光?还能有谁比她更适合做名媛?

世间的事是不容我们猜测,也不容我们预感的。因为像我们这样的凡夫俗子没有能力,也没有精力。但冥冥之中,这些事情与境遇却又像是巧合一般,那样地让人惊诧。陆小曼的母亲吴曼华本就出身名媛,而作为她唯一的女儿,似乎从陆小曼一出生开始,就预示着她自己要与名媛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活跃在北平上海的名媛是不易的,这种不易,母亲吴曼华是深有感触的,一个名媛女子,想要继续那衣食无忧的日子,就必须要有一个前程似锦的丈夫。于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名媛陆小曼嫁给了王赓。

衣食无忧的富贵生活依然继续,而那深不见底的寂寞深渊也悄悄涌来。

(二)

关于这段当时上层人士典型的绅士配淑女的婚姻,虽然是父母包办的,但是陆小曼和王赓却都是彼此默认的。名媛陆小曼需要一位能够让她继续享受荣华富贵的丈夫,而王赓需要一位家世显赫、财力雄厚、中西融通的女子来作为自己的太太,从而帮助自己的事业前途飞黄腾达。这不是一段爱情的结合,而是一桩利益驱使的婚姻。这桩婚事中,陆小曼就像是浩瀚大海中的一叶扁舟,在疾风劲浪中漂浮,而她却束手无策,只能任凭自己随着起伏的潮水漂流而去。

钱财物质,终是不能同感情相提并论的,长期两地的分居生活带来的情感上的空白并不能用金钱来弥补。本就毫无了解的他们,也就因此而更加淡漠了。

作为一个多情的女子,陆小曼是需要感情的滋养的,她是一个富有情感思想的女子,不是要吃饱喝足就可以不用去理会的宠物。她需要爱情的呵护,需要感情的温存,这些,是王赓不能明白的。三年的时光,陆小曼并不是没有给过王赓机会,她希望王赓能够多抽出来一些时间,来陪陪自己,说说话,散散步,可王赓却没有。他的生活中,只有工作,就像是一个日夜不停运作的机器,无从停止,不能改变。

从名媛退居到贤妻,陆小曼是寂寞的,是孤独的,尤其是面对这样一个没有情趣的丈夫。如果王赓没有时间来陪伴陆小曼,但却可以让她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或许事情也不会如此。对于舞场,身为名媛的陆小曼是向往的,但丈夫王赓却并不同意。他要求的妻子只能安分守己,留守于家中服侍丈夫、操持家务。也许王赓是守旧的,是呆板的,他没有过多的交际与朋友,也不会允许自己的妻子经常抛头露面。

于是,内心中那满满的爱,无处投放;眼睛里那柔柔的情,无处流淌。终于,锁住的爱生成了寂寞,沁人心骨,凄冷难耐。

天生就是名媛胚子的陆小曼是不甘寂寞的,也是孤独的。被婚姻束缚的她,没有得到应有的爱情的滋润,丈夫的呵护,甜蜜的幸福。于是,寂寞、孤单、无助化身成了汹涌澎湃的潮水,齐齐向她涌来,而与王赓的争执也让他们这对夫妻越走越远,让陆小曼陷得越来越深。

上天赐予陆小曼的美貌与才情,地位与家世,是她值得炫耀的骄傲,也是她毕生饱受非议,坎坷不幸的元凶。然,这些都激发了陆小曼的魔力,她的魔力吸引着男男女女,也包括风流倜傥的诗人徐志摩。

在陆小曼枯燥无味的生活里,徐志摩的出现无疑是雨后彩虹,润物甘霖,让陆小曼在绵绵的阴雨之后看见了亮丽的景色,也看见了爱情的希望。于是,陆小曼不顾一切,离开了王赓,奔向了徐志摩。但对于民国时期第一个为了爱情而离婚的名媛陆小曼,恐怕人们也实在是不明白她理想中的真爱究竟是什么模样。

(三)

水深火热的爱情之后,却也需要面对现实的残酷。留学归国的徐志摩到底骨子里是旧了点,可是新旧交替,生活终究还是要沿着新时代的溪流,顺流而下。纸醉金迷,歌舞升平,只一个不经意间,生活的迷乱便打造出了一个吸食鸦片、跳舞,做票友、打麻将的陆小曼。

细节打败爱情。婚后的生活没有了恋爱时的激情,所有的琐碎与现实磨平了激情的棱角。养尊处优的陆小曼,任性、清高,或许名媛出身的她想要的只有恋爱,没有婚姻。她还不懂爱,也不会去爱,她只知道从徐志摩那里索取,却没有明白付出。

也许只是,陆小曼成长的时间还没到,直至诗人徐志摩的陨落。

她曾经容颜艳丽,入骨风情难掩,眉宇之间妩媚柔婉;她曾经出身名门望族,行走于上流社会;她曾经有着风流倜傥、才华横溢的丈夫,般配完满。可叹天妒红颜,属于陆小曼的幸福就像是海市蜃楼一般,在徐志摩殒命的那一刻便不复踪影,一切的一切全在刹那之间改变。爱人的离去,让她痛彻心扉,伤心之余,陆小曼写下了一首:“肠断人琴感未消,此心久已寄云峤。年来更识荒寒味,写到湖山总寂寥。”从此,伴随她的只有那深不见底的寂寞与悲凉。

是不是有时你也会猜想,如果徐志摩没有在那次飞机事故中遇难,那么他能否与陆小曼长相厮守?或许能,但这样的坚持想必也是累人心的,陆小曼养尊处优的生活习惯会将徐志摩诗人的浪漫击打得百无一剩。

徐志摩是爱陆小曼的,这一点人们都知道,但他的心里还有一个林徽因,这也是人们都知道的。徐志摩对于陆小曼的爱有几分,谁也说不清。

像陆小曼这样的女子,是不能没有爱的。失去了徐志摩的爱,陆小曼在悲痛万分之后,选择了与翁端午同居。不是情侣,却同居在一起;说是亲人,可是又没有血缘关系;如果是朋友,男女同居又有些不妥。可是对于这些,陆小曼是不在乎的。何必去在意旁人的眼光?何必去计较世人的评论?只要自己活得恣意就好,心里想要如此,行动便如此,这就是陆小曼。

想来陆小曼的一生,还真是纵情恣意,轻轻松松享受到了所有男人的宠爱,至情至性,亦真亦假。可是爱情的奇妙,又有谁能说得清楚呢?自以为付出真心,轰轰烈烈的情感,到头来却也是一场海市蜃楼。名媛终究还是名媛,陆小曼终究还是陆小曼,骨子里渴望的是爱情,而这爱情却应该如同交际场一样,要永远耀眼,永远欢热,永远瞩目。如果这份热忱消失了,那么也只能一场接一场地轮换下去。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不要在那岁月的蹉跎之后,孤独终老,一无所获。如此,陆小曼才是最纵情的名媛。

烟花看尽梦一场,经历了太多的坎坷磨难,饱受了太多的流言蜚语,内心也就变得强大了,也就没有了太多的奢望。她只愿自己这一生能跟随着自己的心,想自己所想,做自己所做。她渴望纯美的爱情,渴望自由的生活,她喜爱文学,她痴迷于画,自始至终都是如此,不曾改变,这也就足够了,因为她,始终都是陆小曼,那个独一无二的陆小曼,那个多情多才的陆小曼。

她的美丽,胜过烟花,可是她的寂寞,却也比烟花多了几分。绚烂过后,拥有的也不过只是一片孤影罢了,往事如云烟般一瞬间就消失不见。纵然这一生多姿多彩,纵然这一生受尽情爱,却也无奈那颗心终是被寂寞包围,无处可寻,无处可依。 Cq9q74GEOU9BRAracQbUFsKJjUHe1zPxgJkLn9vHRxMPL4TlnLAAcMP3sq5wHXd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