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 温情父爱

有人说三代培养出一个贵族,可见家庭环境对于一个孩子气质的

培养有多重要,徽因就是在这样一个深具文化气息的家族里成长的女孩,气质自然不同,所以才成为民国才女中的佼佼者。

徽因的父亲似乎格外疼爱这个孩子,因为她懂事、聪明,他把她当作他的知己,忘年交,徽因也不负众望小小年纪就可以为父亲分忧,一双聪慧的眼睛透着超乎她那个年龄段的光,仿佛要看透世间的一切。

徽因对家庭的回忆仅限于父亲,那是第一个宠爱她的男人。她的父亲林长民是清末明初政坛上的风云人物,是文化圈里的名人,很多人都喜欢他,徐志摩也是崇拜林长民的粉丝之一。林长民在司法总长任上与梁启超同僚,梁启超任财政总长。他们关系非常好,非常默契,意气相投,携手鼎力推动宪政运动,是政坛“研究系”的两柱顶梁。

或许上苍为了平衡,既然给了林徽因一个十分优秀的父亲,那么为她安排的母亲只能是平凡而又平凡的女性了。林徽因生母何雪媛的头脑像她一双裹得紧紧的小脚,守旧还有点畸形,不懂女工,脾气暴躁。徽因的妈妈是妾,所以在那个年代徽因就是庶出,徽因妈妈生了三个孩子都死了,徽因是唯一活下来的孩子。

宿命给我们的结局,只是叫我们摊开手心,但是里面是空洞的。生活的富足不能代替精神生活的满足,徽因过得不快乐,因为父亲又娶了别的女人,母亲是一个没有多少文化的女人,所以徽因一直活在父亲对母亲的不满,母亲对父亲的抱怨中。那仿佛是一种常态,也是徽因最不愿意看到的场面。

家庭环境的复杂,让她比其他的孩子多了一份成熟的心思。母亲和三娘之间的矛盾,也让她的童年多了几分晦暗。她知道母亲对父亲的依赖缘于自己无法独立,所以她懂得独立的可贵,也知道自己将来应该怎样做。

林徽因的挚友费慰梅曾回忆:“她的早熟使家中的亲戚把她当成一个成人而因此骗走了她的童年。”“早熟”二字剥夺了徽因童年的美好。在某个未知的时刻,生命已经变成一种无法完成的救赎。在记忆里搜索着笑容,却只是一个人的荒原,一个人孤独的行走。

梁从诫回忆母亲的时候曾经说过:“她爱父亲,却恨他他对母亲的无情;她爱自己的母亲,却又恨她不争气;她以长姊真挚的感情,爱着几个异母的弟妹,然而,那个半封建家庭中扭曲了的人际关系却在精神上深深地伤害过她。可能是由于这一切,她后来的一生中很少表现出三从四德式的温顺,却不断地在追求人格上的独立和自由。”这是一种怎样的无奈,幸运的是这并没有影响徽因人格的形成,她依旧是那个活泼可爱,开朗乐观的少女,把一切的不快与阴影都留在心灵深处。可是这种家庭环境还是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徽因对未来、对婚姻、对爱情的选择。

父亲时常在外,常留林徽因在祖父身边,她就像一个通信员,用她稚嫩的笔触为家人传递着信息。她六岁开始代笔为祖父给父亲写家信,俨然一个小大人。

内心成熟的孩子,常会表现得与众不同。12岁的徽因随全家从上海迁到北京,北京——这个与上海不同的城市文化底蕴很深,霸气的皇城,让徽因感觉到了不同,与江南是两种不同的文化。

此时的徽因是一个聪明、有主见、能帮助料理家务的孩子。她看上去非常清瘦,所以亭亭玉立,柔美纤细。她非常懂事,能够帮着父亲照顾弟妹,林家人都说,徽因是父亲最喜爱的孩子。

徽因的进步让父亲林长民很欣慰,这时候的林长民去正处于他的政治低谷,被派到日本考察,一直想要女儿增长见识的他本想把徽因带在身边,可是未能达成心愿,这让林长民非常遗憾。他曾经在给林徽因的信中写道:“每到游览胜地,悔未携汝来观,每到宴会又幸汝未来同受困也。”不管相隔多远,父亲对女儿的溺爱之情溢于言表,她希望宠爱着女儿,希望她有见识。

1920年,林长民又要去欧洲,这次他实现了自己的夙愿,终于可以带着心爱的女儿去周游世界,增长她的学识。这是一次远行,是一次让徽因终生难忘的经历,读万卷书不如行千里路,确实如此,这是一段让人称奇的经历。她也从此告别了她的少女时代,也让她成为和其它民国才女不同的女子,成为才女之首。

当父女二人踏上法国游船,徽因非常兴奋,因为这是她第一次远行,可以去见识世界,去寻找更广阔的空间,这也是她第一次坐船,一望无际的大海让人的心胸也开阔起来,开阔的不只是环境,还有眼光和心胸,仿若过去的自己像一只井底之蛙。

那些繁琐事情都变淡了,消失在海天相接处。他们周游了欧洲,去了很多地方,林长民带徽因见了很多名人,作为随行的唯一女性,徽因表现得落落大方,像个女主人,虽然她还只有十几岁。林徽因遗传的优雅气质,骨子里透着东方的诗韵和典雅,也让很多西方人记住了这个小女孩。

林长民用的是一种开明的教育方法,让女儿受益无穷。林长民带着徽因游历了法国、意大利、瑞士、德国、比利时的一些城市。西方文化和科技的发展让徽因学到了很多,林长民带着女儿参观了很多文化古迹,甚至是林徽因根本不感兴趣的工厂和报馆,每一处参观都给林徽因不一样的感觉。

徽因跟着父亲游历欧洲大陆,先后到过巴黎、日内瓦、罗马、法兰克福、柏林、布鲁塞尔等城市,每一个城市都那么美,看过巴黎的浪漫风情,瞻仰过威严的罗马帝国,还有属于欧洲特色的古堡与建筑,这一次远行让徽因告别了她的青涩少女时代,新的世界,新的人物,让她深深眷恋,让她过目不忘,古老而迷人的欧洲,像是一幅画,散发着高贵而迷人的气息,吸引着这个美丽的姑娘。

这个爱学习的小姑娘在各地的风情中增加了阅历,不断扩大自己的视野。与同时代的女孩子比,徽因的起点比较高,是其他女孩无法比拟的。

徽因发现,这个世界原来是那样庞大,她被异国的风情彻底征服了,原以为江南已经很美,到过欧洲才发现,原来江南只是一种淡雅风情,她似乎爱上了建筑,体会到了建筑的震撼力量,也许她日后的事业选择和父亲带她到欧洲的这次游历有很大的关系。

漂洋过海是那个年代的时尚,很多年轻而又才华的人都被家里送到外国去汲取营养,徽因也适应了潮流,在浩瀚无际的大海上航行时,徽因清楚,和整个空间比,自己就宛若那一朵朵浪花,但浪花也有浪花的精彩,也要做到与众不同。

林长民喜欢在家里宴请客人,因为夫人不在身边,小小年纪的徽因就充当了主妇角色,这也是她交际的开始,小徽因大家闺秀的举止和气质让林长民的朋友印象深刻,也让很多林长民的朋友们喜欢上这个小女孩。在徽因的世界里,她没想过要风要雨,她只想在自己素淡的世界里做梦,浪漫的生活。

在伦敦一年的时光里,林徽因最重要的功课是社交,在慢慢的累积中,她不再是端茶倒水的女仆,而是像个女主人一样优雅的端着下午茶穿梭在客厅,落落大方地和客人攀谈。

林长民很忙,所以很多时候,徽因都是自己一个人度过,守着壁炉,静谧地喝着咖啡,看着纯英文的书籍。很多名家的著作都是徽因那时候阅读的,小说、戏剧,她都有广泛的阅读兴趣。

这个美丽寂寞的少女,守着伦敦的雨雾,期待着一个美丽的约会,希望在这座城市,可以有人陪她在烤面包的香味中喝咖啡,可以和她畅所欲言品诗品文学,她期待着,寻觅着,希望可以有人在伦敦的烟雾与她共筑一帘幽梦。

有缘的人总会在不远的地方等着,如果童话可以出现,徽因愿意做一次公主。 e71NmEuYQzE9Ol4ctRl/XOSsfvD33q9F3hJuwiw4dr9atTS1T7q8bfImqJvXZ62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