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时时要如履薄冰

在物欲横流的现实面前,每个人都无时无刻地在接受着各种有形或无形的诱惑与考验。在诱惑面前,一个人怎样做到处事不惊,少犯错误,从而平安到达自己的人生彼岸呢?其实一点也不难,只要你常有如履薄冰之感。

对于“如履薄冰”,很多人以为是不好的状态,其实不然。如履薄冰的状态使整个大脑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可以让人全神贯注,沉着冷静,这对于做人做事都是有好处的。

为人处世应该有如履薄冰的心态。如履薄冰会给人一种压力感,让人尽可能做到三思而后行,杜绝轻率、盲目。

自古以来官场多是非,做官的人更要保持如履薄冰之感。关于做官,曾国藩说过这样一句话:“做官之人,终身涉危蹈险,如履薄冰,故不能不自省、察人。”这句话无不说明如履薄冰的为官之道。

一个人有所畏惧,办事就会认真不苟,必深思熟虑而后行;有所畏惧,则无论何时都不会自满骄傲,不致因骄傲而败。曾国藩之所以如履薄冰,是因为他知道权力可能导致的危险。他在日记中写道:“自古高位重权,盖无日不在忧患之中。”位越高,权越重,所受祸患则越大。纵观历代遭受奇祸的官员,多为权臣。

咸丰十一年九月(1861年),咸丰皇帝驾崩于热河。不久,清廷署内发生了政变。慈禧太后和恭亲王相互勾结,将八位顾命大臣囚禁。随后,又将顾命大臣中的四人革职,将另外四人处死,包括怡亲王载垣和郑亲王端华,还有大学士肃顺。

大学士肃顺洁身自好,洞察时事,是当时少有的开明之臣。因此,曾国藩比较敬重他。而肃顺的幕僚,如王岂运、郭嵩焘等人,又与曾国藩的湘军交往密切。政变发生之后,慈禧要肃清肃顺一党,曾国藩多少受到一些牵连,当他看到这些位高权重的顾命大臣被处死时,心中充满了恐惧。

咸丰十一年十一月十四日(1861年),曾国藩给两位弟弟写信,叹道:“昔太无权,今太有权,天下事难得恰如其分也。”二十四日,又写信说:“余自十五至二十二日连接廷寄谕旨十四件,倚畀太重,权位太尊,虚妄太隆,可悚可畏。”曾国藩这些表述大有“前车之鉴,后事之师”的意思。惊惧之余,曾国藩开始反省自己有无过错,力图避免一切缺点,使别人无暇指责,从而不授人以柄。

同治帝继位后,曾国藩受到了隆重的封赏,被加协办大学士衔。几个月间,朝廷又数次封赏他,任命他为钦差大臣、两江总督,统辖四省军政,巡抚、提督以下均归节制,并加太子少保衔。而其弟曾国荃赏头品顶戴,升为浙江按察使,赏穿黄马褂。

这样的封赏可谓恩宠有加。然而,曾国藩则受宠若惊,在他的家书、日记中,找不到一个欣喜的字眼,反而透露出一种紧张的气氛。他给弟弟曾国荃写信说:“至阿兄忝窃高位,又窃虚名,时时有颠坠之虞。吾通阅古今人物,似此名位权势,能保全善终者极少。”其中没有任何喜悦之意,读之如同遗书一般。

正是这种战战兢兢、时刻处于危机之中的心态造就了曾国藩的成就。有道是:“高处不胜寒。”越走向高位,失败的可能性越大,而惨败的结局就越多。每升迁一次,就要以十倍于以前的谨慎心理来处理各种事务。

随着镇压太平军建立的赫赫战功,曾国藩的官位越来越高,其权势也越来越大,然而,他不以为荣,反为其忧。他表示:“官位越高,权势越重,就越容易招致大祸。”

为了安全起见,曾国藩将事情尽量做得更周全,不留下缺点或漏洞,以免受到别人的指责,或避免使一些异己分子抓住把柄不放,导致自己因小失大。

于是,曾国藩常常反省自己,他曾在给弟弟的信中说:“余三年以来,因位高望重,时时战兢省察,默思所行之事,唯保举太滥,是余乱政;不办团,不开捐,是余善政,此外省不了了。”

在长期的为官生涯中,曾国藩推敲出了终生受用的观点。他说:“凡吏治之最忌者,在不分皂白,使贤者寒心,不肖者无忌惮。若犯此症,则百病丛生,不可救药。”也就是说,一个人应该有所忌惮,尤其是为官之人,没有忌惮就很容易招来祸患。

官做得越大,地位越高,越要头脑清醒,一言一行都要小心,手中的权柄越重,审批画圈时越要谨慎。有如履薄冰之感,才会珍惜自己的身家,从而保全自己,只有这样才能成就不败的人生。时刻保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心态,绝不可有一丝一毫的懈怠。曾国藩虽身居高位,却时时如履薄冰,大功告成之日,更是益觉如踏危局。正因为如此,使得曾国藩得到了长久的富贵以及巨大的成就。 tdN0u+N1EY4T9YJ3mZIT/f4BOf7R5FUj+mIYiWz41zKDuT3wVeAT3rVL8iUU5Mp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