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君子当自强不息

有道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曾国藩也有相似的表述:“凡办大事,半由人力,半由天事。吾辈当尽人力之所能为,而天事则听之彼苍。”但从他留下的文辞之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他的思想更加倾向于“人力之所能为”。与“天之成事”相比,很显然曾国藩更加在意“人之谋事”,更注意自立与自强。

曾国藩说:“人当自强。”自幼,曾国藩就受到祖父的教诲:“君子在下则排一方之难,在上则息万物之嚣”,“人以懦弱无刚为大耻,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在这些思想的熏陶之下,曾国藩从小就发愤图强,6岁入私塾读书,8岁随父学五经,14岁应童子试,22岁考取秀才,28岁中进士。初授翰林院检讨,后充文渊阁直学士,次年升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之后10年之中连升十级,官至二品。他能获得这么快的擢升,关键在于他的自强不息之念与刻苦修身之道。

在谈到自己的作为时,曾国藩以“挺身承担困难,以拯救天下为己任”的句子自勉。他认为,人应该担负责任,而不能躲避责任,应该像君子一样。君子不避灾难,能主动承担各种责任,并能够鼓舞世人,就在于其有自强的精神。

曾国藩所说的自强并非只停留在口头上,而是从自己做起,虚心实做。纵观曾国藩的一生,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真实写照。他立志求学,要求极严,抱负很高。他曾对四位弟弟说:“不能不趁三十以前立志猛进也。”因此,他发愤读书。同时,他还立志向圣贤看齐。他在诗中写道:“莫言书生终龌龊,万一雉卵变蛟龙。”在这种远大志向的激励之下,曾国藩终生勤俭谨慎,学修不断。由此可见,他对“自强”二字的实行坚深又恒久。

曾国藩之所以坚持“自强”,并有建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宏毅的个性以及强烈的责任感。

道光、咸丰时期,国内一直和平稳定,许多臣子幕僚都认为天下太平,因而,都按部就班地混日子。

金田起义爆发,大清国土上纷乱四起。那些身居高位的大官事到临头只会互相对望而毫无办法。当时,曾国藩只是以卿的名义奉旨治丧在家,接到命令马上组织乡兵出征,平乱定国。

他打破旧规章的束缚,自己创立军队编制与叛军孤身奋战。叛军像决堤的河水,又像草原上的大火,势头凶猛,其他人都束手无策,只有曾国藩奋起抵抗。即使孤立无援,进退两难,曾国藩仍然坚守节操,丝毫不受影响。

他能够忍受艰苦,从容指挥,不论文武将相名贤,凡是有才能的人他都举荐并委以重任。最终,曾国藩带领自己组建的湘军收复失地、平定叛乱,让社会得以安定,国家由此中兴。

由此可见,曾国藩的“自强”是源自于强烈的责任感,对于天下事,他从不做看客。因为他虚心实做,所以能够真正履行君子的责任;因为他有坚强的毅力,所以才不断勉励自己去追赶前人的脚步。

坚强的毅力与强大的自信是曾国藩追求自强的最突出的表现。即使处于人生的艰苦阶段,他也丝毫不动摇自己的信念;即使遇到千难百折,他也不改变自己的志向。正因为他的坚持,正因为他心怀必胜的信念,因此不为外界的疑惑而迷惘。毅力与自信不仅是曾国藩人格魅力中的闪光点,更是实践自强的必需要求。

很多人认为,自强就在于力量之强大,这是片面的理解。真正的强大不仅仅是力量大,自强的目的不是为了逞强或逞能。虽然有因逞强而大兴的,但多数都因逞能而大败,如古代的李斯、董卓、杨素,这些人的智、力都横绝一时,但他们中间没有一个能够自保的。

因此,在自我修养上求强是可以的,但不能在逞能斗狠上求强。自强者,不仅在于增智强力,更在于强健自己的人格与志向。

曾国藩之所以光辉千古,就在于其在品德、事业及学问上的成就,能创造这些成就,与他品性的强毅和谦谨是分不开的。曾国藩禀性倔强,不自甘于颓废消沉,因此他勤奋学习。他的学问之所以突飞猛进,道德之所以高尚,功绩文章之所以光耀寰宇,都是坚持自强修身之道的结果。

《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一个人的成功,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他战胜自己的过程,一个不断自我超越的过程。没有这种自强的精神,人就有可能受到外界的诱惑而迷失自己的方向,就有可能经不住严峻的考验而丢掉自己的前途,现实中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因此,一个人要成大事,就必须时刻坚持自强不息,不断完善自我。 OrjE7aCAg7BFyUF0bTpuZomm0xx+gTtgXRIlvLueKZkQh4P/Ge9EfY6jBxqaHkb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