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微表情是如何产生的

人们在一些有效刺激之下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而这些情绪的表达会在人们脸上出现不同的表情。没有几个人能做到“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所以,在人们遇到突发事件的发生时,真实的情绪就会在脸上由一闪而过的表情展现。

情绪是人类众多本能中的一种,情绪属于神经系统的本能反应。所以情绪的产生是先于理智思维的,不受限于思维性主观意识的控制。控制和表演,是完全为了执行“理智”的命令,是人们通过“想”以后才会有的行为,然而在“想”之前,还有一个非常短暂的一瞬间,脸部就能做出相应的变化,包括脸部的肌肉运动,不用“想”也不能“想”,在这个短暂的瞬间里,主导它的是人类的本能或习惯。

因此可以得知,有情绪就一定会有表情,而有情绪引发出的表情的一瞬间即是人们真正内心所想,如何分辨表情的真假,就需要捕捉人们那一瞬间的微表情进行分析了。

在遇到人们未知的突发事件时,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惊讶,随即会向两个方面延伸,假若突发事件是好事情的话,根据好的程度的不同,人们可能会出现哈哈大笑,默默欣喜等愉悦的表情。反之,若突发事情是坏事情,人们则会根据程度的不同呈现各种各样的表情,例如:伤心、厌恶、恐惧、悲伤等等,其余的一些表情,类似轻蔑、生气、害怕、尴尬等等都是这基本表情里的衍生。

微表情是一个心理学名词,在人们做不同的表情时,就会“泄露”一些其他的信息。微表情最短的时间只持续1/25秒,但是微表情却是人类内心深处所想,不会撒谎,因为微表情是人们在无意识做出的表情,不受大脑控制。所以,只要善于观察,捕捉对方这细微的一瞬间,就不难发现对方鲜为人知的一面。

其实,早在1969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保罗•艾克曼博士在研究一位重度抑郁症患者时,就发现了人类所具有的这种微表情。一天,这位重度抑郁症患者突然告诉保罗•艾克曼博士,她想念她的小狗和花了,想回家去看看,并且她在说这些话的时候,神情非常轻松愉悦,完全看不出是抑郁症患者。但是,这位患者回到家以后,竟然先后三次试图自杀。保罗•艾克曼博士为此感到十分困惑,于是又反复的观看了患者在与他对话时的视频,在视频中,艾克曼博士发现有两次患者脸上都闪过极为痛苦的表情,由于这些痛苦的表情时间极短,所以当时艾克曼博士并未发现。故此,艾克曼博士将人类这些一闪而过的表情称之为“微表情”。

保罗•艾克曼博士认为,人类至少有七种跨越种族,跨越地域的通用“语言”,这所谓的“语言”其实就是人类的表情,分别是:高兴、伤心、害怕、愤怒、厌恶、惊讶、轻蔑。为了证实这一说法,艾克曼博士亲自去了几内亚原始部落区,研究那些从未与外界有过深入交流的种族人群,研究结果表明,艾克曼博士的理论完全正确。

那么,当微表情产生以后,人们是否能够对其进行正确的解读呢?

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心理测试过程中,为了最大限度的通过观察表情的细微处,所以添加了一个必要的步骤,就是让人们接受有效刺激,有效刺激也就是说:例如:两个人在交谈过程中,其中一人眨了一下眼睛,另一个人可能也看到了对方眨眼睛,但是他的大脑会自动忽略这个信息,类似于这样的被称为“无效刺激”。而人们在碰到烫的东西时会立刻把手拿走或者在摔倒时,人们的脸上会立刻出现痛苦表情,在这种刺激之下,被称为“有效刺激”。利用有效刺激来引发人们的真实情绪,实验的目的就是在人们出现真实情绪的时候,由真实情绪而出现的表情有我们来过滤真假。

实验结果表明,只有10%的人可以分辨出人们因情绪产生的表情的真假,很多人认为有一些表情非常眼熟,但是并不确定到底是什么情绪。

而在日常交流中,人们需要准确解读语言表达所伴随的各种各样的表情,这样才能读懂对方的爱好、情绪,甚至读懂对方是否在说谎。

本书通过对微表情的深层解读,为读者列出了准确的微表情分析方法,让你在生活和工作中更加游刃有余。 f/kFJLzDD44go3usQZZPKKt3aLCk+w4SZzRYaGK6Ja8z/CuLy0WAtHooO7HgqYh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