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养和礼貌对在社会上行走的人而言是必不可少的。礼貌虽然不用花钱,却可以帮助你赢得很好的人际关系。每个人在潜意识中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赞赏,于是有了礼貌。礼貌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大进步,它能帮人们解决很多问题。年轻人初入社会,更应时刻注意使用谦词和敬语。
语言是思想的外衣,它能够体现出一个人的高雅或粗俗。假如你想接通情感的热流,让自己在社会中畅通无阻,就应得体地运用礼貌谦词。正确地运用敬语和谦词,会让你的语言充满魅力,让对方倍感温暖。与人交谈时如果能用礼貌语,就会让人感到“良言一句三冬暖”,而不礼貌只会让人感觉“恶语伤人六月寒”,让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很难融洽。
一个不懂礼貌的人肯定不会得到别人的好感,更不会赢得他人的尊重。礼貌就如同一张形象卡,更是一个人所必需的修养。
有个年轻人一次开着车出门迷了路,恰好遇到了一个驾着马车的老人,他就急忙上前问路:“喂,老头,这离县城还有几里?”那个老人慢条斯理地说:“无礼。”年轻人一听很高兴,心里想:“5里不远了。”于是,就开车继续往前走了。但是走了5里地左右,年轻人发现还是一片荒凉,此时他心中才恍然想起自己的唐突行为。正好老人驾着马车赶上来了,年轻人赶忙说:“老伯,请问您老知不知道这里离县城还有几里啊?”老人呵呵一笑,说:“小伙子,我还以为你不知道礼呢。”然后详细地给他指了一条路。
在人际交往时,得体地使用礼貌语言和谦词,能够给对方留下良好的印象。一句简单的“谢谢你”“对不起”或一个“请”字,如果使用得当,对调和及融洽人际关系会起到很大的作用。西方国家的人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不管别人给予他的帮助是多么微不足道,他都会诚恳地道谢。而在别人道谢时,“没什么”“我非常乐意帮忙”也让人感到亲切。另外,在西方国家,几乎在任何需要麻烦别人的时候,“请”字都一定会挂在嘴边,比如“请问”“请指教”“请留步”“请关照”等。频繁使用敬语和谦词,让人们的话语变得委婉而礼貌,这也是把自己的位置降低,将对方的位置抬高的好办法,所以我们不妨试着客气一些,礼貌一些。
在中国,人们在打招呼时常常习惯性地问:“吃饭了吗?到哪儿去?”事实上,这种问法并不礼貌,毕竟到哪儿去是人家的隐私,而且这种问候方式过于单调,同时也有些不雅,所以年轻人应该在这方面丰富一下自己的礼貌用语。比如见面时说早安或晚安,或者问候对方的家人等,这些语言都是比较合适的。在问候时,一定要温和亲切,音量适中,粗声粗气或奶声奶气的问候都会让人感觉不舒服。在运用礼貌语时,还应注意自己的神态,在你向别人询问时,态度要谦恭。如果此时还直呼其名,或用别人的外号称呼他,很可能会吃“闭门羹”。
礼貌用语会让人心花怒放,在和人见面互道“你好”时看上去是件非常小的事,好像很容易的样子。但是你可别小看了这声问候,它传递着丰富的信息,一声问候表达的是尊重和友好,也显示着你有礼貌、有教养。你可以注意一下,社会上的一些成功人士说话时都是非常注意礼貌用语的,他们经常说:“久仰”“请”“你好”“请多包涵”“谢谢”“对不起”“打搅了”“请指教”“望赐教”“失陪了”“承蒙关照”“拜托您了”等话。这些礼貌用语在他们的成功中是占有一定比重的。
据说英国人的语言中少不了“对不起”这句话。只要是请人帮忙的时候,他们总会先说声对不起。比如:对不起,占用您的时间了;对不起,请给我一杯水……连英国警察对违章的司机就地处理时,都会先说“对不起,您的车速超出规定”。更有甚者,即使发生了车祸,他们也是先彼此说句“对不起”再解决问题。在这种气氛下,双方的自尊心都得到了满足,争吵的概率自然也会降低。
美国人非常爱说“请”字,比如“请讲”“请转达”等。有人说,以前的美国人在打电报时,宁愿多花一些电报费,也绝不会把“请”字省略掉。所以,美国电话总局一年从“请”字上就能多收入一千万美金。美国人宁可花钱买“请”字,而我们在和人交流时,多说个“请”字,既不花钱,也不费多少力气,何乐而不为呢?
如果我们在语言交际中记得使用一些敬语和谦词,相互间一定会形成亲切友好的气氛,从而减少很多摩擦与口角,学会使用敬语和谦词会让我们的人际关系更加融洽。比如在让别人为自己服务时,不妨在前面加个“请”字;在和别人交谈时,如果涉及对方的父母,应该称“伯父”或“伯母”,而不是直接说“你爸”“你妈”,这样问显然缺少礼貌的成分。一个懂礼貌的人,是不会忽略这些问题的。
另外,礼貌可以化解矛盾。同样一个意思,会因表达方式不同给人完全不一样的感受。比如有人挡住你的路时,假如你大声说:“赶紧让开,我要过去。”这句话很可能换来的是不屑一顾的白眼。可是如果这时你能使用礼貌用语,客气地对他说:“不好意思,麻烦您让一下路可以吗?”大多数人听到这样的话,会面带笑容地立刻让开。
当然,礼貌用语虽然是一个人修养的标志,但也不表示同样的话用在什么时候都合适,还要注意语境和场合,否则是会闹出笑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