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早以前,非洲北部就有居民居住。那里气候温和湿润,雨水充足,是打鱼狩猎、耕种采集的最佳场所,自然而然,这些也就成为居民们的主要生活来源。再往前追溯到大约一万年以前,随着最后一次冰河期的过去,北非逐渐变成了干旱地区,因为环境、气候的变迁,居民们陆陆续续地迁移到了尼罗河的两岸,他们在这里安居乐业,铜石并用文化由此产生,尼罗河文明也由此发端。
说到埃及的这个铜石并用文化时代,历史上将它分为三个阶段:巴达里文化、涅伽达文化一期和涅伽达文化二期。这三种文化前后承接,被称为“前王朝文明”。埃及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制国家的基本情况也在“前王朝文明”里得到了表现。
我们先来说说铜石并用文化的第一个阶段:巴达里文化。它开始于约公元前四千五百年,当时的居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以从事农业耕种为主,兼营畜牧和渔猎,并且已有自己固定的居所。他们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大麦、亚麻等,而畜牧则以驯养绵羊为主。为了更好地耕种,居民们在使用石锄、石刀和石铲之外,到了这一文化晚期的时候,还使用了少量的铜制工具,埃及由此进入铜石并用时代。除了耕种和畜牧渔猎方面,手工业的发展也不容小觑。当时的埃及居民不仅能够烧制出质地良好的薄壁陶,而且还能够烧制出独具特色的黑顶陶。至于其他方面,如织布、缝衣、编篮等,也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另外,这一时期的居民已经有了灵魂的观念,他们在埋葬尸体的时候,会为死者供奉祭品和用具。但是他们仍旧过着原始公社制度的生活,因为他们墓葬的规模和殉葬的物品差别都不太明显。但是当时的妇女在氏族中仍然居于重要地位,这一点可以从遗址中发现的女性小雕像推断出来。
从公元前的3600年到公元前的3500年,是铜石并用文化的第二个阶段:涅伽达文化一期(也称为阿姆拉文化)。这一时期的文化除了在生产技术上比巴达里文化有新的发展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成就,那就是城市的出现,而且在居住地还出现了城堡建筑,涅伽达附近的南城就是一个很重要的遗址。在这一时期,贫富分化出现,社会地位也逐渐有了高低之分,这一点从他们的墓地上就可以看出来,墓地的规模已经有了区别。随着商业的发展,原始公社制被私有制所取代,从城堡建筑较具规模和雉堞墙等情况看来,文明已经在此刻萌芽,这也代表着此时已经进入了军事民主制时期。
公元前3500年,涅伽达文化一期阿姆拉文化被涅伽达文化二期格尔赛文化所取代,标志着埃及进入阶级社会。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也进步明显。在生产技术上不仅发明了冶金术,还出现了刀、匕首和斧头等冶炼铸造的铜器工具和武器。为了更好地发展农业生产,居民们在尼罗河的谷地挖渠筑坝,改进耕作技术。当时的人们非常重视水上交通和农业生产,这在他们保存至今的陶器上可以看出。在这些陶器上,最常见到的就是河上通行舟楫和水渠纵横、阡陌连绵的图画。此外,人们还开始与巴勒斯坦、叙利亚等地区进行商业往来,不再仅限于国内贸易往来。至于墓葬的规模和殉葬物品较之前两个阶段又有了明显的差别,那就是在有些物品上出现了私人印记。如在希拉康玻里发现的“蝎王权标头”图刻,图刻上蝎王头戴象征王权的白冠,执扇的侍者立于身后,从事劳动的奴隶和以田凫为代表的平民也在其中。从此画中可以看出当时埃及的阶级关系已经有贵族与平民、奴隶主与奴隶的阶级差别。最后,文明的显著标志——文字,也在这一时期出现。这一切都说明国家已经发展起来,氏族制度也已经走到了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