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其德越高,其行越远

【原典】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注曰:道高则名垂于后而重矣。

王氏曰:“识时务、晓进退,远保全身,好名传于后世。”

【释评】有句话:势有不至,运有穷通。历史上有很多才德超群而终生怀才不遇的高士,如孔子厄于陈、蔡,发出“吾道非耶?吾为何如此?”的浩叹;陈搏高卧华山,只赢得一个“睡仙”的雅名。然而德行的影响不仅仅是一时,正所谓“但其道愈高,其德愈远”。一般来说,能够成就大事业的人,除了天时地利以外,最重要的就是人和。人和这个词,常常和德行紧密相连。

《左传》中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将立德放在人生的首位。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国千年,而儒家思想也正是把社会上的一切问题归结为道德的完善和践履。儒家思想认为,个体的安身立命、国家的太平、政治的清明,归根到底是一个道德修养的问题。虽然有些夸大道德的作用,但是纵观古今,不难看出,德行越高的人,受到赞扬和肯定的声音越多。

《礼记·大学》开篇写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春秋时期,楚国的孙叔敖就是因为好德行、过人的学识,最终成了宰相。孙叔敖年轻时,家境贫穷,以打柴为生。但他为人正直,经常仗义疏财,尽自己的能力帮助别人,调节邻里纠纷,深受百姓和乡邻的爱戴。一个人要成功,不能没有先决条件。虽然说孙叔敖隐居乡里,但是因为美名在外,也很容易就被渴求贤士的楚王发现了。所以才能一步一步进入朝廷,最终成为宰相。 德行并不能立竿见影,人与人在相处之间才能慢慢体会。对于初次见面的人,彼此德行怎样,互相并不知道。但是时间长了以后,通过为人做事,慢慢就会知道。正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一个君王在建国之初,可能并没有什么建树。随着执政的时间越长,老百姓对他的理解也就越多。这个君王有没有德行,百姓也会看得清清楚楚。

晏子出使晋国,晋平公问他:“你们国家的国君,德行高还是不高呢?”

晏子用“小善”回答。

晋平公说:“我问的是你们君王德行的高低,难道这个先生您也不能和我说吗?”

晏子笑着说:“诸侯之间的交往原本也没有什么好隐瞒的,你今天这样直言不讳地问我,我也不能不如实作答。我们国君真的没有什么可以称颂的美德啊!”

晋平公闻听此言,拜别晏子,回到自己的朝堂中间对大臣们说:“我原来不知道齐国强大的原因,现在知道了,原来他们国家不仅大臣有德,国君更是有德之人。”

有人不明白,问晋平公原因。晋平公回答说:“晏子竟然能当着我的面评价他的国君没有什么大的公德,需要多大的勇气和胆量。而这些背后就是国君的功德了。因为国君有德,所以才能让这样能言敢谏的大臣在自己的身边,所以齐国才能这样强大。”

一个人德行越高,所能容纳的才越多,取得的成就才越大。

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征:“历史上的人君,为什么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魏征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他还举了历史上的明君尧、舜和昏君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等例子,然后说:“治理天下的君王如果能够采纳大臣的意见,那么君王就会知道很多很重要的情况,那么他的亲信想要蒙蔽他也蒙蔽不了。”唐太宗连连点头,觉得魏征说得很有道理。

隔了几天,唐太宗读完隋炀帝的文集,他跟左右大臣说:“我看隋炀帝写的东西,觉得这个人不但学问渊博,而且也懂得尧、舜是有道的明君,对桀、纣这样的昏君也很讨厌,但是他为什么干出很多荒唐的事情来?”魏征说:“一个皇帝光靠聪明渊博是远远不够的,他还应该虚心倾听臣子的意见。隋炀帝因为觉得自己很有才气,自视甚高,骄傲自信,所以他也只能嘴上说说尧、舜的好话,但是做事情的时候依然按照桀、纣的样子做事,这样言行不一就自取灭亡了。”魏征的话又给了唐太宗一个提示,那就是,君王不应该只是嘴上检讨自己的缺点,还应该做出切实的行动来改正自己的缺点。

历史上的唐太宗就是因为能够不断地听取魏征的意见,用德行包容属下的态度,让国家一步一步走向繁荣。所以,唐朝出现的盛世之景,不能不说和唐太宗的德行有关。

一个有德之人和一个无德之人,他们的行为所造成的结果是不同的。历史上很多有名的残暴之君,都属于无德之君。所以,大多数的暴君最终都引起民愤,被迫结束了自己的政权;而一些有德之君,不但可以巩固好自己的政权,博得百姓的称赞,还可以将政权牢固地传延下去。 g3cRqr3vPaJaYNrM8omcus/Zztwf8OP+jkkjWGGmrvIL7A2T3F6ysVAXAhd4lL9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