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六、保护神

中国民间信奉的神几乎都能起到保护的作用,如武财神关公就被人们视为保护商贾之神。但由于古人相信神与人相似,各司其职,各显神通,因而并不把所有的神都归入保护神之列。一般来讲,被古人视为保护神的主要有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土地公和城隍爷等。

◎玉皇大帝

古人对玉帝的崇拜来源于上古时期对天的敬畏,古人普遍认为冥冥中自有一位至高无上的神统领,世间万物都在他的支配下存在。玉皇大帝的说法来源于道教,但在道教神仙系统中,玉皇大帝却并不是地位最尊贵的神,他的地位在三清尊神之下,只能屈居神仙地位排行榜中的第四位。当然随着时代的变化,中国道教思想及其神仙几经周折,风云变幻,各位神仙的地位也并非亘古不变。但在神话故事和百姓的世俗信仰中,玉皇大帝一直都是三清尊神的代言人,其地位至高无上,是万物之主。

玉皇大帝

玉皇大帝又称玉帝或昊天上帝,民间传说天上、人间乃至地府都在他的管辖范畴。与其他各司其职的神仙不同,玉皇大帝在人们心中是一位万能之神,他不仅统治三界,而且还掌管着世间全部的吉凶祸福,因此玉皇大帝成了世人眼中保护能力最强的神。虽然玉帝法力无边,但民间传说对凡间小事玉帝不屑处理,因此玉帝虽然为众神之首但对凡间诸事干涉并不多。玉皇大帝直到宋仁宗时期才有了属于自己的塑像,因为此前的人们认为天是宽广无边的,所以其形象无法具体展现。

在我国的封建社会,祭拜玉帝是天子的特权,旁人是没有资格祭祀玉帝的。即使后来封建社会灭亡,民间在祭拜玉帝时也十分谨慎,人们不敢私自铸造、供奉玉帝像,而是用玉帝牌位或天公炉代替,而且在祭拜玉帝之前,全家人都要沐浴更衣。供奉玉帝的供品要全部取用雄性牲畜和禽类,瓜果也十分讲究。据说在祭拜玉帝之前还有很多忌讳,例如不能在祭祀当天晾晒女人的服装,不能倒夜壶便桶,还要挂上天兵天将等其他神仙的画像等。

◎王母娘娘

王母娘娘又称瑶池金母、西王母,是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一位极重要的女神。据传,王母娘娘生活在昆仑山的瑶池之上,每年王母娘娘都要邀请各路神仙到瑶池来参加蟠桃盛会。在明朝小说《西游记》中,孙大圣到王母娘娘的蟠桃会上捣乱成了他大闹天宫的开端。

王母乘凤图

据说作为玉帝的妻子,王母娘娘的本领也十分高强。因而王母娘娘也成为世人崇拜的对象,民间流传着不少关于王母娘娘的传说。

河北野三坡有一个著名的景点“立儿石”,每年来这里参观游玩的青年男女络绎不绝,据说这与王母娘娘有关。

在当地流传着这样一段故事:王母娘娘为玉帝一连生了七个女儿,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七仙女。但王母娘娘一心想要为玉帝生个儿子继承其位,于是她和玉帝就去求如来佛祖。如来佛听了王母与玉帝的烦恼,心中暗想:如果我真的帮了你们就破坏了天规,但我又不好直接拒绝你们,这可怎么办呢?如来佛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计策,于是他让王母娘娘到一块大石旁投掷小石子,并告诉她三颗都砸中大石上的一个小坑则命中有子有女,只投中两颗则是命中有子无女,如果只投中一颗就是只有女儿没有儿子,如果三颗都没投中就是天煞孤星的绝户命。

王母娘娘听了如来佛祖的话跃跃欲试,离开了如来佛处赶往大石的所在地。如来佛祖见王母娘娘走远了,就在所说的地方弄出了一块大石。王母娘娘和玉帝到了如来佛祖所说的地方,王母娘娘急切地拿起三颗小石子向大石投去,结果王母娘娘只投中了其中一颗,王母娘娘和玉帝见两人注定只有女儿命,也就释怀了,然后他们相携回到了天庭。

然而在道教的传统神谱中,王母娘娘并不是玉皇大帝的妻子,而是众女仙之首,统御昆仑仙岛,与她相对的是掌管蓬莱仙岛的男仙首领东王公,而玉帝则是众神之王。

自明清以来,人们对王母娘娘的崇拜逐渐加深,据说王母娘娘能够让人长生不老,还能保佑天下人婚姻幸福,因此王母娘娘得到了人们的普遍推崇。

◎碧霞元君

泰山图

如果有人去过泰山,那么一定会去祭拜一位著名的女神仙即碧霞元君,也就是人们俗称的泰山娘娘、泰山老母。古人信奉碧霞元君主要是认为她能够分清世间善恶,庇佑九州苍生,同时碧霞元君也是道教中一位最重要的女神。

据说,泰山除了有碧霞元君这位神仙外,还住着另外一位名头很大的神——泰山神,也就人们常说的东岳大帝。对两位神仙同住在一座山中,民间流传着一个很有名的故事。

相传武王伐纣之后,建立了兴旺的大周朝,为了奖赏那些治乱有功的臣子,武王决定将天下分成若干领地分给他们作为礼物。他特意派遣姜子牙来主管这项工作,姜子牙不负众望将工作做得井井有条,最后只剩下泰山还没有册封出去,原来姜子牙早就看上了泰山的雄伟气势,准备将这块风水宝地留给自己。

然而事与愿违,不等他将泰山册封给自己,大将军黄飞虎就找上门来讨要封地,且要的就是泰山。姜子牙十分为难,正想和他争辩一下,黄飞虎的亲妹妹也就是武王最宠爱的黄妃也跑来找他要泰山,姜子牙见状只好忍痛放弃了这块自己看中的封地。他对黄飞虎兄妹说,想要泰山这块宝地就要凭真本事,谁先登上了泰山顶峰,泰山就是谁的。兄妹两人欣然答应了姜子牙的提议。

姜子牙

黄飞虎虽然是武王的护驾将军,但只有勇武之力,缺乏智慧,他听了姜子牙的话后只知道抓紧赶路。黄妃则是一个心思缜密的聪慧女子,她心知比速度,自己绝不是哥哥的对手,于是她略施小计,先行将自己的一只鞋子用法术扔到了泰山顶上,然后才赶往泰山。

结果不言而喻,黄妃用计巧胜哥哥黄飞虎,黄飞虎不服气,黄妃就提议自己住在山上,黄飞虎住在山下,共享泰山的俊伟与秀丽。黄飞虎没有办法只好答应了妹妹。后来黄飞虎被册封为泰山神,而黄妃就是碧霞元君。

关于碧霞元君的来历,民间传说甚多,除了上文的版本外,有人说她是黄帝派遣到泰山的玉女,也有人说她是汉代一个名叫石玉叶的民女死后修成的女仙人。有关碧霞元君的故事如此之多可以看出古人对她的敬仰,其中北方地区对碧霞元君的信仰最虔诚。

据传,碧霞元君神通广大,不但能够保佑天下太平、百姓安康,而且对农耕、经商、旅游、医疗乃至婚姻、孕产都有保护的作用。时至今日仍有很多人不远万里到泰山祭拜这位泰山娘娘。

◎土地神

土地神又称土地爷、土地公,在道教神仙系统中他的地位并不高,可以说是民间信仰的众神中地位最低的小神。土地神的法力也并不强大,但却是最受人们敬爱的一类神仙,同时也是最具有世俗气质的神。就像各个地方都有一个地方官一样,土地爷也不止一位,他们虽然官职权力不大,但却能够保一方平安。

土地神

民间对土地神的信仰来源于古人对土地的崇拜,这种信仰自远古时代就已经开始,当时的人们将这种专司土地管理的神称为社神。社神相比后来的土地神是地位极为显赫的大神,在古代的诸多典籍中都留有表达崇拜社神的言语。

社神到了汉朝逐渐转化为土地神,到了明朝人们对土地神的信仰达到了顶峰,土地神也不再是“独身一人”,人们还为他配上了土地婆。据说这与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有着很大关联。相传朱元璋就是在土地庙中出生的,因此土地神得到了明朝人士的垂青。据一些史书记载,明朝崇拜土地神最盛,甚至连仓库、草场之类的地方都要建上土地庙加以供奉。在古代,无论是婚丧嫁娶还是出门访友、经商,都要先到土地庙中向土地爷“汇报”,并祈求得到保佑。

不过土地神是小神确是不争的事实。从民间供奉的土地神的扮相上来说,他们并没有一般神仙的威严,不仅穿的是普通布衣,也不像福、禄、寿、喜、财众神那样手持带有仙意的吉祥物;他们多半是发须全白、面目慈祥的老人,如果不是供奉在土地庙中,人们根本不会将他们与心中的神联系起来。除此之外,土地庙中有几副对联道破了土地神的地位:

“多少有点神气,大小是个官儿——独霸一方(横批)。”

“黄酒白酒都不论,公鸡母鸡总要肥——尽管端来(横批)。”

“莫笑我老朽无能,许个愿试试;哪怕你多财善贾,不烧香瞧瞧!”

土地神也是最能体现世俗情趣的神。或许是因为他“神小好欺”,或许是他最平易近人,人们为土地神赋予了很多人性的色彩。

四川某地就流传着一个故事,据说曾经有四个人在同一天到土地庙中祭拜土地爷,他们有的求雨,有的求晴,有的求风,有的求静,土地爷都一一允诺了。事后土地婆埋怨土地公不应该随便应允世人这么多要求,土地公却说:“这件事并不难办,只要白天晴天,夜晚下雨,刮风沿着岸边,不干扰到别的地方不就行了。”在世人眼中,土地爷是极富人情味的神仙。有的地方还将土地爷描绘成和世人一样有各种嗜好的神。

人们对土地爷十分爱戴,但有些地方的人对土地婆却没有什么好感,据说这也和一个民间传说有关。民间流传在土地爷下凡之前,玉帝曾问过土地爷有什么愿望,土地爷不假思索就回答说希望天下的人都能过上富裕的好日子。但土地婆却反对土地爷的说法,她说如果世间之人都是有钱人,那么将来他们两人的女儿出嫁时就没有人给抬轿子了。于是人们相信世间之所以有贫富贵贱之分都是土地婆这个“恶婆娘”的主意,因此也就没有什么人愿意供奉她了。

由于土地神是地方性色彩很浓的神,中国人对土地神的信仰程度及祭祀供奉方式,根据所属区位不同有很大的差别。不过每年各地方都要举行祭祀土地的活动,据说过年逛庙会就来源于此。

◎城隍神

民间对城隍神的信仰广泛而深刻,几乎所有的城镇都建有城隍庙。但城隍最早并不是一个人格化的神而是指城池。后来道教将城隍人格化为守护城池的官员,并渐渐将其奉为守护城池和居民的神。据史料记载,古人对这种守护城池的神的信奉从周朝即已开始,不过那时还没有城隍的说法。

城隍神之名是三国后才出现的,据说当时已经有人开始信奉城隍神,不过这种信仰并不广泛,直到南北朝时期,世人对城隍神的信仰才逐渐加深。到了唐朝,城隍神的权力逐步提升,人们甚至将城隍视为掌管阴间的官员。

城隍庙

相传有这样一个民间故事:唐朝时期,洪州有一个名叫王简易的人生了一种奇怪的病,有一天他又晕倒了。等他醒来,发现自己已经到了阴曹地府,一位阴间使者告诉他:“你已经死了,我就是来抓你的。”于是王简易就跟着使者准备到阴间报到,路上他们遇到了王简易的一位旧识,那个人对他说:“您还不到死的时候,怎么就过来了?”王简易听后觉得有些不对劲,于是就到城隍神那里查问,城隍神将生死簿找出来一一核对后,对王简易说:“确实来早了,你还有五年的阳寿呢。”说完就让使者将王简易送回阳间了。

由这个故事就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变迁,城隍神的职责和地位有了提升,竟也掌管阴间了。与土地神一样,人们对城隍神的信仰高潮也源自明朝,据说这又与明太祖朱元璋有关。为了加强皇权,便于统治,朱元璋依照世俗的行政区划,将城隍也分为了都、府、州、县四个等级,并规定各地铸造城隍神时,要依照等级选择服饰装扮,各地的最高行政长官还要定时主持祭祀城隍神的活动。由此,世人对城隍神的信仰遍及了全国,城隍神成为最受重视的一类保护神。

不过也是因为这种过于世俗化的推崇,人们有时也将城隍神视为封建官僚的化身加以讽刺。相传甘肃地区就流传着一个类似的故事。

有一名叫做谢生的书生经常在城隍庙中学习。一天,一个小贼到城隍庙中祷告,谢生见来人獐头鼠目不像好人,就躲到了城隍神的塑像后面。小贼见四下无人,就对城隍神说:“希望您能保佑我成功偷到东西,事成之后我一定好好祭拜您。”谢生听了觉得此人实在是愚蠢,居然做坏事还想要神灵保佑。

谁曾想这个小偷第二天高高兴兴地提了供品来到城隍庙中还愿。谢生知道此事后,十分生气,随即写了一篇讽刺城隍神的文章。

第二天,谢生的老师却找到了他,并对他说:“昨天城隍神托梦给我了,他说你写了一篇文章骂他,他特别生气还说要惩罚你,你还是快点将那篇文章交出来吧。”老师见谢生无动于衷,就亲自翻查搜出那篇文章,将其烧毁了。

然而当晚谢生的老师又梦见了城隍爷,这次城隍爷对他说:“这下我完了,你在烧谢生写的那篇文章的时候被一个多事的过路神仙看到了,他竟然将这件事告诉了东岳大帝,我刚刚被撤职了。”说完城隍爷就气冲冲地走了。

不久后,谢生也因病去世了。

后来,当地的人们将原来的城隍像扔掉,将谢生奉为新一任的城隍爷,并将他的塑像供奉在了城隍庙中。

由于不同地区的情趣习俗,人们信仰的城隍神往往也不是同一位。即使是同一地区有时因历史原因,城隍庙也会“改朝换代”,供奉不同的城隍神。世人喜欢将那些生前英勇无畏的大英雄奉为城隍,据说汉朝大将霍光、隋朝监门大将军庞玉以及南宋名臣文天祥死后都被奉为城隍神。

◎山神

除了土地和城隍是基于古人的土地崇拜而附会出来的神以外,古人对山川的崇拜还演化出了山神。古人对山神的信仰来源已久,《山海经》中就有类似的记载。

人们对山神的祭拜也是出于对自然的崇拜,尤其是那些“靠山吃山”的山民们对山神的信仰更虔诚。时至今日,藏民们依然保持着祭拜山神的习俗。祭山甚至成了他们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例如石棉藏族人的“唤山节”。

除了山民之外,祭拜大山也是古代天子们封禅祭天时经常要做的事情,他们常常将玉石制品埋在地底或投入山谷之中,以求得到山神的保佑。

◎镇鬼神钟馗

钟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极特殊的存在,他丑陋不堪但却备受世人推崇,在唐朝时就已经成了声名赫赫的镇鬼神。据学者们考证,“钟馗”的形象并不是自唐朝才有的,而是来源于上古先民们驱除妖魔时所带的面具。

钟馗

但在民间信奉的神话故事中,钟馗是唐德宗时期一个样貌奇丑但才气逼人的学子。据说钟馗高中状元后,因面貌丑陋而受到德宗和朝臣的耻笑,最后悲愤地自刎于殿上。德宗见钟馗如此刚毅,觉得有愧于他,于是将他以状元身份下葬,并奉为驱魔神,为世人降妖除魔,以保天下太平。

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镇鬼神钟馗的传说,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钟馗捉鬼。钟馗捉鬼的故事讲述的是钟馗为唐玄宗驱魔的事情。据说有一次,唐玄宗遇到了一个名叫“虚耗”的小鬼,此鬼长着一个牛鼻子,一脚穿鞋、一脚赤脚,样貌很奇特。这个小鬼还很嚣张,竟然当着玄宗的面就要将玄宗的一只玉笛和杨贵妃的一个绣囊偷走。玄宗气愤不已,正想叫人来驱鬼,就瞧见一个面貌丑陋的大汉跑了进来。大汉不费吹灰之力就将小鬼擒住了,他还将小鬼的眼珠挖出来,吞到了肚子里。玄宗见状十分害怕,就问大汉到底是谁。大汉对玄宗说:“我就是终南山的钟馗,早年因科举之事自刎,后来成了驱魔神,专杀这些祸患人间的小鬼。”

玄宗自梦中醒来后,就将著名画家吴道子请到了宫中,由他口述钟馗的模样,让吴道子作了钟馗的画像,并在画像上题了“赐福镇宅圣君”之名。之后玄宗又派人刻板印刷了大量钟馗像送给百姓,让他们将其贴在门上,除妖避邪。因此,钟馗有时也被后人视为门神。

钟馗这位镇鬼神在世人心中不仅是英勇刚毅的象征,也是知恩图报的良善神仙。据说钟馗自刎之前,有一个名叫杜平的同乡经常接济他,他死后也是杜平帮他办理了后事。钟馗做了镇鬼神之后,一心想要报答杜平的恩德,就将自己的妹妹嫁给了他。这个故事就是戏曲作品中经常提及的“钟馗嫁妹”。

中国人的钟馗信仰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影响甚广。在福建和中国台湾一带还流传着这样一种习俗:如果某地发生了意外或恰逢节日,那么人们就会请来一个装扮成钟馗的道士,拿着宝剑做斩妖除魔的动作,以求取平安。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的端午节中也有钟馗的影子。在传统的端午节习俗中,首先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要从钟馗故里请一尊“真钟馗”供奉在家中,这就是所谓的“请钟馗”。据说在唐朝,甚至春节来临时也要“请钟馗”守门镇宅。除此之外,民间还流传在端午节当天跳“钟馗舞”,放鞭炮的习俗,这些被人们称为“跳钟馗”和“闹钟馗”。

◎女神妈祖

女神妈祖

由于古人经常遭受各种海洋灾害的打击,因而产生了一种针对海洋的自然崇拜,女海神妈祖也应运而生。妈祖又称天妃、南海神女,是我国沿海地区居民十分崇敬的一位女神。在世人心中妈祖的能力极强,据说她不仅能够保护船只和船员的平安,还能呼风唤雨,驱逐海盗,甚至助人得子得女,为世人降福。

相传妈祖在升天成仙之前是福建莆田地区的一位大家闺秀,她自幼聪颖,并对大海有着深切的感情。民间传说,妈祖生前善于观测天象帮助渔民,因而受到了当地居民的爱戴。在她过世后,沿海人民为她修建了寺庙,将她奉为女海神。

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妈祖的传说,其中有一个故事从侧面描绘出了妈祖在世人心中的形象。据传妈祖在世的时候,曾有一条商船遭遇暴风不幸触礁,海水冲进了船舱,船上的人命在旦夕。岸上的人见了焦急万分,却又不敢冒着巨浪前去救人。这时妈祖出现了,她将几根小草放入大海中,小草竟然化成了一排木板贴合在商船的破口上。因此商船没有被巨浪击沉,船上的人也都获救了。

自宋朝至今,沿海人民对妈祖的信仰已经持续了上千年,女神妈祖不仅在中国大陆的沿海地区享有崇高的地位,在港澳台、东南亚和日本等地,妈祖也是一位备受尊敬的女神。据说至今为止全世界已兴建了近五千座妈祖庙,在中国台湾,妈祖成了世人最大的信仰,全世界信奉妈祖的人也已经达到了两亿之多。

◎保生大帝

吴真君搬兵除妖魔

保生大帝又名大道公、吴真君,是南方部分地区信仰的一位守护神。保生大帝生前是福建泉州白礁村一位名叫吴!的神医,他生活在宋代,悬壶济世,妙手回春,救助了不少有病之人。据说宋仁宗曾请他到宫廷中为其母诊治乳疾,太后痊愈之后,宋仁宗又邀请吴!担任宫廷御医,但被吴!拒绝了。吴!一生行医,救死扶伤,受到了世人的爱戴。他去世后宋高宗下旨为他修建了白礁慈济宫,人们将他奉为保生大帝加以祭祀。

在白礁村里有一口用来炼丹的古井,当地村民一直笃信保生大帝将抓到的妖魔鬼怪都封在了这口井中,于是人们就将保生大帝的雕像放在井上镇守,防止妖魔作祟。但泉州和漳州一带的居民也想让保生大帝到他们那里去巡视,进而得到保生大帝的庇佑。于是白礁慈济宫的庙祝就让人依照保生大帝雕像的样子又做出了两个同样的雕像,并将他们分别称为保生一大帝、保生二大帝和保生三大帝,由此解决了世人争相供奉祭拜保生大帝的需要。

相传保生大帝时常显露神迹,救危扶困。据说在南宋时他还救助过一代忠臣、理学家颜师鲁。颜师鲁的家乡在白礁村边上的青礁村,身为朝廷的官员和著名理学家,他一心牵挂家乡的教育问题,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振兴家乡,他在青礁村创办了一个书塾。然而颜师鲁的政敌将他修建书塾一事附会成他为谋反积蓄力量而上奏给了宋高宗,高宗决定先派遣钦差大人到青礁村一探究竟。

颜师鲁和书塾的学子们知道后万分着急,无奈之下他们只好将白礁村的保生三大帝像借来放在书塾中,希望能够得到保生大帝的保佑,躲过这场灾难。

钦差到了以后,发现青礁村根本就没有什么书塾而只有供奉保生大帝的场所,就如实回奏了高宗皇帝。宋高宗一直感恩吴!生前救助过自己的老祖宗,因此听说颜师鲁兴建庙宇祭拜保生大帝非但没有怪罪他还擢升了他的官职。事后颜师鲁为了感谢保生大帝的救命之恩,就在青礁村修建了一座庙宇供奉保生三大帝,经过不断改建,这里的规模不断扩大,成了青礁东宫庙。

保生大帝的名号在沿海一带逐渐得到了人们的认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信奉保生大帝。

到了明末,保生二大帝雕像和部分白礁村村民跟随郑成功一路漂洋过海到了中国台湾,从此在台湾扎下了根。时至今日,保生二大帝依旧被供奉在台湾的学甲慈济祖宫。每年的三月二十一日,台湾人民都要在学甲慈济祖宫中举行祭祖活动。

如今,对保生大帝的崇拜已经成了台湾人的第二大信仰,其信奉者达到了五百万人。在世界范围内,保生大帝庙宇有两千多座,信众也达到了近一亿。

◎伏魔大帝

关羽

伏魔大帝说的就是关羽。据说关羽死后世人有感于他的忠义和勇猛,每到新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祭拜他。宋朝时,民间流传出关羽降妖除魔的神话故事,人们开始在全国各地修建关岳庙,将关羽与民族英雄岳飞放在一起共同祭拜。到了明朝,万历皇帝又追封关羽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此后关羽就成了专门斩妖除魔的大神——伏魔大帝。

古书中就记载了伏魔大帝关羽辅助世人的故事。相传绍兴地区有个叫钱二的人为了修炼仙术,选择离家周游四方。在路途中他遭遇了不少妖魔鬼怪,但无论被如何诱惑,他都无动于衷。这些妖魔怀恨在心,就在钱二即将修成正果的时候将他抓起来放到一个瓮中,压在了云门山下。半年后,钱二突然出现在自家的一棵大树上,他不断呼喊救命,家里人出来一看是钱二就将他救了下来。大家都觉得钱二出现得太离奇就纷纷询问他原因。钱二向家里人解释说,他被妖魔压在云门山已经半年了,这次能够回来都是因为遇到了伏魔大帝关羽。关羽听说了妖魔的恶行,就让人把他从云门山下救出来送到了家中,而关羽自己则去收拾那些作恶多端的妖魔鬼怪了。

古人相信关羽能够保佑人们不受邪灵的侵害,因此修建了很多伏魔宫,其中坐落在北京市通州区的伏魔大帝宫历史最悠久,影响力最大。

◎龙王

龙在中国的神话故事中是一种珍贵的神兽,据说他是统领水族之王,专管降雨一事。在中国人心中,龙是吉祥富贵的象征,后来人们将这种尊崇神龙的心理和敬重帝王的心理互相融合形成了对龙王的崇拜。渐渐的,龙从一个非人格化的灵兽转化成了人格化的神。

龙王信仰的形成,既有普通百姓求雨降福等世俗心理因素,也体现了封建帝王彰显王权合法性的需要。在神话故事中,龙王的主要职责就是兴云布雨,然而这并不能满足世人的世俗要求,因此龙王逐渐有了其他的职能,例如能够让人长生不老远离疾病,趋吉避凶,保佑平安等。封建帝王也表现出了对龙的极大兴趣,他们不仅将自己视为真龙天子,专享世间一切带有龙形图案的物品,还为民间册封了许多龙王。从唐代开始,中国就有了所谓的五龙制,到了宋代五龙神已经有了世俗的王爵。

旧时世人供奉龙王之普遍可以与供奉土地神和城隍神相媲美,龙王庙几乎遍地都是,由此可见龙王作为守护神在世人心中的地位。

龙王爷 RLVJporNRbkfoiYJ9HWOYYqSaGr/tcZ5V8SR0OshcU32LcdIdlfGM2Wu4InFpYE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