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妈”、“老公”、“老婆”、“张先生”或者“李太太”,这样的称呼性用语对于穿梭于各色人群中的我们来说,大概每天都会说上几次甚至几十次。频率之高很容易就使得我们忽略了他的重要性和差别所在。其实称呼语和人的感情一样细腻,每个称呼语都有特定的语境和范围,蕴藏着很深的学问和玄妙之处。
一对男女,在初识的时候,女孩称呼男孩:“王宏斌”;
随着双方感情的加深,她开始叫他:“宏斌”;
当女孩开始当着众人的面喊他“斌”的时候,两人已经成为一对甜美的夫妻了。
从普通到熟络再到亲密,不过是逐步减少了一个字而已,而在外人听来,感觉就截然不同了。这不但意味着爱情的升华,也显示出恋人间的心理距离的不断缩短。
可生活中,总有人会忽略了这一点,从相恋到结婚,彼此间的称呼越来越随便,最后只用一个“哎”或“喂”来代替,少了那份亲密,便有很多人开始抱怨起了浪漫的消逝。其实,浪漫不仅仅是玫瑰花或者旋转餐厅的烛光晚宴,学会使用昵称传达出你的容情蜜意,叫出那声“MYLOVE”,就会有数不尽的美好和甜蜜向着我们的爱情蜂拥而来。
这就是一个称呼所带来的神奇魅力,他所发挥的作用几乎每天都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任何交际双方间都存在着理智上讲应该如何称叫的称呼语,比如学生应该叫教师为“老师”,经理叫秘书李玫为“小李”。一群要好的朋友聚会,指名道姓甚至叫呢称绰号都是情理之中的。但假如本来很一般的关系却选用了太过亲近的称呼语,就会产生亲热或受辱的反应。比如学生直呼老师姓名或绰号,就会带有不尊重师长的嫌疑;而经理若自作多情地叫秘书“枚”,可能就要流言四起、祸从口出了。
所以,当您选择称呼语时,一定要明确自己对这种划定的肯定,万不可脱口而出。尤其是在一些初交者和等级观念比较严苛的企业中,称呼合适与否可能直接决定彼此的交涉还能否进一步顺利进行。
初到公司的小贾每天接触的直接领导就是单位的副总秦刚,出于礼节和习惯,小贾每每去汇报请示的时候,都会称呼他为“秦总”,被官升一级,秦总自然乐得其所。但是,好景不长,很快,小贾便吃了称呼的亏。
那天,公司的真正老总徐山前来视察工作,在与两位老总的交流过程中,小贾依旧习惯性给称呼秦刚为“秦总”。徐总的眼神立马不对劲起来,他打趣地对秦刚说“秦总,这个称谓很不错啊,蛮适合你的嘛!”
徐总此言一出,秦刚已是一脸通红,小贾这才意识到自己犯了个致命的错误,这样一来不知不觉把两个上司都给得罪了,事后老总虽然没说什么,但是小贾心里明白,自己之前从秦刚那里讨来的好处算是都白费了,而在徐总心里就更留不下什么好印象了。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用来形容小贾的遭遇一点都不为过。用对称呼,尤其是在特殊场合里,是至关重要的说话艺术。
不管称呼有哪些变化,希望受到他人的尊重是人之常情。因而“尊重他人”的称呼总是可以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在众多称呼规则中位居榜首。尤其是当您希望从别人那儿得到某些东西时,选择的称呼语要特别表现出尊敬。通常我们可以选择一个比听话人实际身份更高一层的称呼语,用这种方式抬高听话人的身份。比如将修理工成为“师傅”,把护士叫成“医生”都是很好的例证。
当然,尊重也要有个限度,帽子不能戴的太高,如果把年近半旬的妇女称为“小姐”,或者把在医院打扫卫生的清洁工也叫做“医生”,对方就会感到很不舒服,甚至有点讥讽的意味了。
为了防止此类因张冠李戴而失礼、令人尴尬的事情发生,我们可以尝试事先进行充分的准备,比如在一开始互相介绍时,就要对会见对象的单位、姓名、职务有个初步了解,最好做到心中有数。如果对方没有谈及的部分,比如职务,可以进行礼貌的询问,交换名片也是个不错的了解方式。这样,根据对方的自我介绍来进行相应的称呼,就不至于出现太大的错误了。
另外,要注意在不同的环境里,由于不同的文化差异和习俗,也会产生不同的称呼差别。我们要做到入乡随俗,去了解和选择合适的称呼语。
比如,在我国北方,称呼“大哥、大姐”是为表亲切,到了南方,叫“先生、女士”则要保险的多;在国内,我们看到年老的妇人,为表尊重都习惯称呼为“奶奶”,得到这个称呼的对方也会微笑着夸奖我们有礼貌,但是到了美国,由于女性都十分珍惜自己的青春,这样的称呼或许就不是那么讨巧了。她也许就会问:“为什么要怎样叫我?难道我很老了吗?”
总之,得体的称呼是掌握说话艺术的第一步,在我们的日常交往中,常常会因为称呼上的不得体而造成出师不利的状况,只是很多时候犯了错误之后的我们还“当局者迷”罢了。因此,若要使自己的语言显得得体,给对方留下亲近、友好的印象,就要先掌握好称呼的方式、方法,以免带来不必要的误会和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