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研究发现,从记忆和生物学的角度来讲,一件事情发生的整个过程中,通常是开头和结尾给人留下的印象最深,甚至具有左右整个记忆的作用。所以说,说好了第一句话,就是摆好了龙头;说好最后的结束语,就等于给双方的谈话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凤尾。有头无尾的交谈,是影响感情增进的大忌。
星期天的下午,秦娆家的客厅里一篇欢声笑语,秦娆在心底感慨,语言真是个神奇的东西,自己跟眼前这位同事才不过认识不到十天,此刻就已经聊的水深火热了。
晚上,吃罢晚饭,又看了一会电视之后,对方说:“不早了,我要走了。”
“要走了?”
“嗯,你也早点歇着吧,改天再聚。”同事从沙发上拎起包来。
“好。”秦娆是个利落人,干净爽快地说出这个字之后,便将同事送到了大门口,接着将门“砰”的一声关上了。
秦娆的这一系列动作使得同事刚才还很热络的感觉一下子抛到了九霄云外,心理顿生一股凉意。
之后,秦娆本以为她以后跟这位同事都会成为不错的朋友了,却不想对方却从此表现的不冷不热,即使秦娆一再邀请,也再也没有登过她家的门。
秦娆在那次会面中一切都表现良好,却输在了少说了一句道别的话上。于是,热情变成了冷漠,送别也被冠上了一种不耐烦和冷落的意味。也许秦娆是无意的,可是对同事就不一样了,心中总会有所猜疑,原来畅谈甚欢的兴致,也就被那“砰”地关门声一笔勾销了。其实想想也是,估计我们多数人碰上了秦娆这种“不拘小节”,多少都会觉得心理不舒服。
看来分手的印象不亚于初次见面的,足以左右整个会面的结果。绝不是危言耸听,一句成功的结束语,不仅能够为我们收获甜美的友情和良好的印象,有时还能为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大学毕业在即,王蒙和其他同学一样,开始张罗起了求职的事宜。恰巧,她和同班的一个男生都接到了一家公司的面试通知。那天去面试的还有另外十几个求职者。
一番相互询问过后,迎接所有人的都是面试人员的一句:“我们还要进一步考虑你和其他候选人的情况,如果有进一步的消息,我们会及时通知你。”自此,面试便暂告一段落。
面试结束后,王蒙和她的同学都对自己的表现较为满意,他们焦急地等待着结果。但两个星期过去了,王蒙自己接到了录取通知。而且,到了公司之后,王蒙发现,那天面试的十几个人居然只有自己被招了进来。
进入公司半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下,小程问那位面试官:“能告诉我您当初录用我的原因吗?”上司笑了:“你很有实力,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所有的求职者中,你是唯一一位懂得在面试结束时表达自己想法的人。”
至此,王蒙才恍然大悟,也感到万分庆幸,原来机会正是源自于自己当初在面试结束时说的那句:“很高兴认识您,与您谈话是一段很愉快的经历。非常感谢您给我这次面试机会。从这次面试中,我更加深刻地了解到了贵公司的企业文化、管理特点,并且十分欣赏,如果有幸得到录用,我相信自己能在贵公司的学习中取得更大的进步。”当初自己从网上的面试技巧中学来的一段话,没想到真的成了自己获得工作的秘籍。”
很多人都觉得面试结束后,只要礼节性的奉上一句“谢谢”就足够了,事实上,远不如此。面试官一般都要经过对几个甚至几十个面试者的考验之后,才会决定录用哪一个。在众多的面试者中,大家对于专业方面的问题,回答几乎都是大同小异。那么,想要给对方留下深刻、良好的印象,一个礼貌、得体的结束语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般来说,对于一般性的会面,人们在结束和他人的谈话时,都会说上一句“再见”、“改天见”、“常联系”等等作为谈话的结束语,这样的结束语自然比什么都不说强的多,但略显得有些平淡,而是由于应用范围比较广,人们已经习以为常,很难留下深刻的印象,也难让对方感受到情感的流露。因此,如果想要锦上添花,对于结束语就有必要好好斟酌一下了。
比如,与其说“再见”就不如以一些邀请式的结束语作为谈话的结束。例如“改天找个时间我们一起去打台球”、“以后到附近来办事,就到我家去,我好好招待您”,这样的结束语虽然未必能够真的实现,在沟通场合中运用这种结束语,肯定会赢得他人的赞同,尤其是对于陌生人。
如果是客人告辞,除了说一些“再见”、“慢走”、“欢迎再次光临”之类的告别话。还可以询问一下对方准备以怎么样方式、路线离去,对附近车站、环境是否熟悉等等。而且
说告别话的态度要真切、自然,防止出现草率或应付的神情,这样才能使对方有一种值得留恋的余味和友谊绵长的感觉。
还有一种常用的结束语是关照式的,比如:“刚才我把我知道的都告诉你了,但这事咱俩知道就行,最好别让别人知道,省的惹来不必要的麻烦。”以强调谈话内容的私密性和重要性,让对方感到彼此关系的不一般和亲近。
交谈缺少了得体的结束语,就像一锅好菜缺少了盐一样,令人不得尽心,也影响了对厨师厨艺的评价。所以,结束语不仅要说,而且要说的巧、说的好。千万不要让沉默或者不恰当的结束语为一段友情画上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