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内涵深厚成就好口才

总有一些人抱怨自己没有好的口才,和别人在一起总是无话可说。其实,这种想法是很片面的。

口才并不是天生的,口才是要有足够的知识底蕴作为基础的,只要有扎实而充足的知识底蕴就能够厚积薄发。

苏秦是我国战国时期一位有名的纵横家。纵横家就是战国时期一些依靠自己的口才来为各国君主出谋划策的人,苏秦就是他们中最杰出的一个代表。

苏秦的成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也遭受过别人的冷眼相对。虽然他是当时大名鼎鼎的鬼谷子的学生,但是自从他在老师那里学成出师之后,他先后去游说过周王、秦王都失败了。

苏秦很落魄地回到了家里,他受到了亲戚朋友,甚至父母的冷遇。于是他发愤图强,拼命地刻苦攻读。为了防止自己在学习时打瞌睡,他用一把小锥子朝自己的大腿上狠狠地刺一下,使自己打起精神继续学习。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苏秦经过一番刻苦的钻研,终于使自己的学识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于是他再次出马,以自己苦心钻研出来的“合纵之道”游说各国君主,终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最终身佩六国相印,以三寸不烂之舌抵挡百万雄兵。

苏秦的故事告诉我们,好的口才是建立在深厚的学识基础之上的,如果脱离了这个根本,那么口才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谁天生就注定有好口才,好口才是通过后天辛勤刻苦的练习、阅遍群书才取得的。

口才的好坏虽然也与说话的技巧有关,但更与掌握知识的多少有关系,“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正是这个意思。肚子里没有多少知识的人,说出来的话就没有多少说服力。当年诸葛亮在隆中苦读数十载,一出山后便有舌战群儒之功,恐怕当年的诸葛亮并不曾专门去学习过如何辩论,所依靠的正是他数十年的苦读。由此可知,好的口才也不是那些妄想依靠小技巧走捷径的人所能拥有的,唯有扎实地学习知识才是硬道理。

李俊是一名大学生,平时的业余爱好就是阅读各种书籍。无论什么类型的书他都喜欢看一些,各个学科的书籍他也都喜欢研究一下,就连佛经、周易等这些玄妙、深奥的书籍他也阅读过。因为博览群书,所以他的学识也算比较渊博。

这些书籍极大地开阔了他的视野,也让他了解了各方面的知识,所以他与别人辩论时通常会旁征博引,说得头头是道,非常让人信服。

相比之下,他的同学高华却认为研究这些学问是浪费时间,只要口才好就可以了。

在一次辩论赛上,两人意外地被分配到了不同的队里。作为双方的辩手,他们开始展开激烈的辩论。李俊因为学识渊博,所以辩论起来很有说服力,而高华却只能做一些诡辩。在李俊的猛烈攻势下,他被反驳得哑口无言,只能乖乖认输。

一个善于表达的人,必是个具有敏锐观察力、能深刻认识事物本质的人,只有这样,他说出来的话才能既生动又准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此外,他还必须具有严密的思维能力,懂得分析判断和推理,使自己说出来的话有条不紊、滴水不漏。

而这种能力正是源自平时生活中知识的积累和培养。所以有人说“口才是学识的标尺”。

口才并不是一种天赋的才能,而是通过刻苦训练和努力学习得来的。中外历史上一切口若悬河、能言善辩的雄辩家无一不是靠这种方法获得成功的。

知识面不够宽广,就算口才学得再好,技巧掌握得再多,也是无法说服别人的。准确、缜密的语言,头头是道,能够说服人;清新、优美的语言,饱含激情,能够打动人;幽默、机智的语言,妙趣横生,能够感染人。

而这些都来源于头脑中的广博知识,那种不学无术的油腔滑调、油嘴滑舌算不上好口才,那种不着边际、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夸夸其谈也不是好口才。

只有以丰富的知识作为坚强的后盾,能够给人以力量的妙言妙语才是真正值得我们学习的。 zXroj4Xzr/9zdzm/8jxBjMh7Jyt1HMbiIIaWF8glNKDzmYHggmfOzd9S7G7pRtU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