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得理饶人,多给他人台阶下

“明明事情是我做对了,为什么还批评我?”黄女士感到十分的困惑,她把事情的前因后果告诉了管理咨询师,希望得到解答。

10年前,黄女士进入某市一个市级协会工作。她对业务熟悉,工作勤勉,颇受上级赞扬。而且,她对工作很积极,主动地整理建立健全了一些规章制度,并且为各部门查阅和利用档案提供方便服务。因此,5年后,她被提升为科长,成为了管理者。

然而,此时黄女士的感觉并不好,她发现周围的同事正在疏远自己,工作的时候再也找不到以前那种相互配合的顺利感。就在不久前,发生了一件事,让她真正感觉到自己的失败。

有名下属拿了一份资料没有按时归还,黄女士当着部门的人批评他道:“您太不负责任了。”下属连声道歉:“黄科长,怨我,我错了。”黄女士气呼呼地说:“怨您就完啦?”说完扭头就走,去找到上级领导反应事情。

没想到领导却批评她,认为她小题大做。黄女士如遭当头一棒,除了心中委屈,更多的是疑惑不解:“为什么明明自己有理,却要挨批评呢?”

其实,涉及管理,很多行为已经不能用谁有理谁没理、谁对谁错来解释和判断了。管理不关注对错,而注重资源、效率、效果。有效,才有意义,才是管理应该关注的东西。

黄女士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同志敢于批评的态度,是无可厚非的,也是无可挑剔的。然而,领导还是批评黄女士的做法,不是说她坚持原则不对,而是说她缺乏宽容。

而有的时候,宽容能让管理更有效。这是为什么?因为人性。

管理者应该知道,人性是管理过程中必须了解和把握的,管理的是人,被管理的也是人,不知人性,谈不上管理,更不用说有效地管理。

对于管理者的疏远,是大部分的职员潜在的反应。面对管理者,职员的内心是复杂:一方面希望得到管理者的重视、重用;另一方面,又担心管理者抓住自己的错误,惩罚自己,让自己没面子。

本来“希望”和“担心”这两种心理应该处于一种微妙的平衡状态当中,但是又由于大家都了解情况,被管理者重视、重用的永远都是少数的几个人,所以大多数的职员心理便更加倾向于“担心”。

在没有被管理者发现错误的时候,职员都是战战兢兢的,对管理者敬而远之;而一旦被管理者发现自己的错误,职员的心中往往产生无力感和歉意。可是,如果管理者将这错误公开,并对职员进行严厉地批评时,职员的内心却会产生厌恶和逆反的心理。

每个人都不愿意接受批评,特别不愿意被人指出错误而公开的批评,除非是他自愿承认错误。这是很正常的人性,管理者不应该忽略。

所以,管理者不要讲自己有理没理,不要讲谁对谁错,而应该尽量照顾到职员的面子,努力地消除职员的逆反情绪,让职员心甘情愿接受批评。

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宽容。而要做到宽容,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我们往往习惯于责怪他人的错误,尤其是他人的错误对自己的工作造成不利的影响时,我们常常会因此产生不稳定的情绪。

但作为管理者,应该与众不同,最起码应该比常人更加冷静和宽容,这样才能从责怪他人的习惯中走出来。因为责怪会导致双方的关系破裂或留下伤痕,不但不利于团队的和谐,而且会使自己的情绪更加糟糕。

即便管理者站在有理的一面,是对的,而下属是错的,也不能因此就忽略下属的感受。您必须明白,作为管理者,您已经站在了强势的制高点,对下属产生着以上凌下的压力,这种压力可以有效地让下属产生自我监督的心理。但如果这个时候,您再占据有理的制高点,那么对下属带来的就不仅是压力,而是一种打击!您要知道,他是您的下属,而不是敌人!给他适度压力是管理手段,但给他打击则是失败的管理。

所以,管理者应该多抱着宽容的体谅对待同事、下属,特别是批评下属时,要注意照顾到对方的尊严,避开一些公共的场合。人不讲理,是一个缺点;人硬讲理,是一个盲点。很多时候,得理饶人远比得理不饶人效果更好,更能服、改变他人。特别是您处在得理、得势的一方时,多给人台阶下,多饶恕他人,往往更得人心。 Iwa5KwwacYnkzvStVuhme9ZEgdWK9ZDQtxhsm0oTEkUOO/26XFqVgCTyuGhtrtJ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