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5.尼克松——为美元松绑的总统

1971年8月15日,对于国际货币历史而言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日子。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电视讲话,宣布一系列新经济政策,其中一条非常重要的政策就是停止美元兑换黄金的义务。这些政策的宣布立刻引起国际社会上的一片哗然。事实上,美国的这些措施并没有事先与其他国家商量过。美国突然间违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规则,作出极端的单边主义 行动,令国际社会感到愤怒。

这次极端的行动被喻为是对盟友发动的一场经济战争,也是美国在国际货币事务上的第一次单边主义行动。显然,这是赤裸裸的霸权主义。然而,如果剔除对美国霸权的浮躁心态,而用维护美元地位的眼光来看当时美国情况的话,则不能不对美国人的聪明做法而赞叹。

由于越战的旷日持久和不断升级,使得美国元气大伤,国力也有所下降。1968年3月,美国官方的黄金储备竟然下降到100亿美元,这是美国黄金储备的临界点了。100亿美元的黄金储备被人们称为必要的、永久的“战争基金”,如果继续流失的话,对于美国会产生致命的打击。面对这一严重状况,美国政府的高层都意识到必须即刻做出反应。这个时候,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美国经济学家开始鼓吹浮动汇率,《华尔街日报》和《纽约时报》也发表社论支持扩大汇率弹性。面对这种局势,政府的高层开始意识到固定汇率体制对于美元的限制,他们的目光逐渐转向了浮动汇率制,美国政府财政部和美联储也开始讨论现行汇率制度问题。1969年1月民主党在《总统经济报告》中第一次论述了改变汇率制度的可能性。

1969年1月,尼克松当选为新一届总统,当时美元市场的压力并不大,因此,尼克松就职之初并没有要改变美国国际货币政策的明确看法。在很多人印象中,尼克松总统是一名胸怀世界的战略家,比较偏爱传统的政治军事问题,而对于经济问题不是特别的敏感。对此,尼克松的国家安全顾问基辛格也有同感。基辛格曾在回忆录中写道:“最初我就没有想要在国际经济方面发挥作用……开始的时候,我管国务院、国防部和中央情报局就已经很忙了,没法再管财政部、商业部和农业部”。由此可以看出,尼克松对于美国国际货币政策并不敏感。

当然,尼克松对此不敏感,不见得他的整个班子都不敏感。对于“美元”这只可爱的宠物,至少有一个人一定会上心,这个人就是尼克松政府的财长——银行家出身的戴维·肯尼迪。曾经在演讲中,戴维拒绝承诺新政府排除贬值的做法。没想到的是,戴维这种一时“不慎”的做法却引起了欧洲黄金市场的动荡。更不幸的是,尼克松对此也表示不满,这使得戴维以后再也不敢对国际货币问题发表见解了。这样一来,浮动汇率的理念也就被束之高阁了。这样看来,尼克松显然不是人们眼中那种不懂经济的人,事实上,他的国际货币政策是非常有效的。

在尼克松早期执政过程中,坚决执行“存心疏忽”国际货币政策的策略,其实,这是经济顾问委员会的霍撒克的主意。霍撒克认为,只要美国不去理会美元的黄金价值,其他国家就必须做出选择:继续积累美元或者允许本国货币升值。而如果其他国家要将美元兑换成黄金,美国就立刻中止兑换义务。这是一种非常无赖的做法,却减少了美国不少的烦恼,反而把调整的负担推到了对手身上。对这样的效果,尼克松感到很满意。

在“无赖”策略主导下,美国放松了资本管制,对外援助与买美国货也“脱钩”了,而美国高层的外交活动也从国际货币体系完全撤出,这种退出实际上是为后来单边行动铺下了稳固的垫脚石。

存心疏忽策略确实有很大的成效,德国马克很不幸地成为了最大的受害者。1969年9~10月,德国马克面对投机性资本的流入,不得作出调整,最终升值了9.3%。这不仅是一记有效的损招,更是一次不折不扣的阴谋。

1971年,美国国际收支失衡达到了历史最高点,美国贸易也出现了自1893年以来的首次逆差,使得投机者再一次抛售美元,造成美元危机。而美国财政部的黄金储备减少的消息不胫而走,使得8月6日又引发了一次抛售美元的风潮。在接下来的一星期之内,美国的黄金减少了37亿美元,偏偏就在这个时候,英格兰银行要求美国无条件弥补其美元储备的贬值损失。这可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

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危机,尼克松立刻作出了反应,他任命康纳利为新的财长,并且迅速改变了美国的国际货币政策。从尼克松的一系列动作中,可以看出他显然是早有准备的,否则不可能作出如此迅速而到位的安排。

新任财长康纳利毕业于法学院,曾经担任过德克萨斯州州长,由于他敏锐、自信,而深得尼克松的信赖。康纳利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政治家,他的脑子里没有美元以及世界银行家作用的理念,他具有的是非常强硬的手段,这正是尼克松所需要的。

在康纳利的眼中,美国的盟友正在损害美国经济利益,美国应该抓住机会奋起反击,而目前的货币问题就是一个好机会。

从当时的国际形势来看,美国有两个选择:一是提高黄金的美元价格,这对那些损害美国经济的盟友损失并不大;二是中止美元兑换黄金,这对于各国来说简直是一条噩耗,因为它切断了黄金与美元的实际联系。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美元就好比是个“皇帝”,而黄金就是“太上皇”,对美元政策施加影响。如果“太上皇”被废,美元就成为独一无二的霸主了,那么其他货币必定要受到更加残酷的盘剥。

美国的政客选择了第二条策略,开始了美元真正的霸权时代。

8月13日,尼克松召开秘密会议讨论国际货币问题,对于康纳利强硬的政策非常赞赏。对于尼克松而言,一鸣惊人正是他的性格,然而这次的惊人之举显然不是一时兴起的作秀,而是早有准备的表演。尼克松就这样接受了“中断美元兑换黄金”这一货币领域惊人的建议,给了国际货币体系猛烈一击。

8月15日,尼克松发表的电视讲话对于美元而言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他的新经济政策让国际市场陷入混乱之中,日本银行在8月份就买进了45亿美元,这相当于此前日本所有的储备。而蛮横的康纳利在谈判时始终都是咄咄逼人的态度,他甚至威胁说“美元是美国的货币,而它所造成的问题却是你们应该解决的。”

面对美国的强硬态度,各国一直僵持了4个月。直到1971年12月17日,康纳利才在华盛顿斯密森学会的红楼里导演完了最后一出戏。

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被尼克松称为是“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货币协定”的斯密森协定就这样诞生了。在这份协定中,各国货币对美元都有不同程度的升值,日元升值了16.9%,德国马克升值了13.6%,英镑和法国法郎升值了8.6%,意大利里拉升值了7.48%。同时美国方面也作出了妥协,金价从每盎司35美元调到38美元,第一次让美元贬值,同时还取消了进口附加税。美元对所有经合组织国家货币平均贬值为8%,并没有达到预期11%的要求,因为加拿大并没有作出调整,依然采取浮动的汇率。斯密森协议的签署使美元得到了更大的空间,中止了美元兑换黄金的义务,而且各国货币被钉住,除了加拿大元依旧保持浮动之外,其他各国都与美元同呼吸共命运,成了美元的臣子。而加拿大却认识到,钉住美元就好比和大象睡在一起,是十分危险的。

在尼克松电视讲话后,负责货币事务的副财长沃尔克当时对此发出感慨:“在足够长的时间内,任何霸权国家都会变成残酷的暴君,或者脑满肠肥的寄生虫”。拥有霸权的人就为所欲为,美元只有更加自由,才能成为货币领域的君主,对此,美国人的做法就是,推倒禁锢美元的栅栏,为美元松绑。 q9qB+IZLQWxZ7FJ7Q6c9PnLhewmGQqznwwmmvB4D1iYYH/icryOb0V/Gua0myfO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