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若想管人,必先修己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说:“一个有能力管好别人的人不一定是个好的管理者,而只有那些有能力管好自己的人才能成为好的管理者。事实上,人们不可能指望那些不能有效管理自己的管理者去管好他们的组织和机构。”

《论语·宪问》有言:“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这段话的意思是,子路问孔子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得上君子。孔子回答说:修养自己,保持严肃恭敬的态度;修养自己,使周围的人安乐;修养自己,使天下的百姓都安乐。

孔子认为,修养自己是君子立身处世和管理政事的基础和关键,只有做到“先修己”,才能达到“后安人”的目的。

清康熙皇帝执政总共61年,不仅取得了除鳌拜、平三藩、抗沙俄、整吏治、废圈地、革赋役等旷世奇功,而且克勤克俭、严于律己。康熙是一位非常“敬业”的皇帝,他一生孜孜不倦,刻苦读书,勤于理政,每天凌晨三四点钟就开始起来处理政务,据说在整个大清王朝,康熙皇帝是批阅奏折最多的皇帝。不仅如此,康熙皇帝还严于律己,做出表率。比如在他出巡的时候,一些地方官员为了讨好他而向他进献美女,康熙皇帝很反感这种诱惑和腐蚀,所以对这些官员予以严惩,以儆效尤。

康熙皇帝之所以创造了彪炳青史的盛世王朝,正是因为他具备了严于“修己”的品格。管理政事如此,管理企业也是同样道理。

管理是一门“以人为本”的“修己治人”的艺术。在管理过程中,管理者是主体,管理者只有先把自己“修”好了,才能管好他人。正如“中国式管理之父”曾仕强所说:“管理是修己安人的历程。”

但是在现实的管理工作中,很多管理者往往会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试图去改变员工,殊不知,这样做既浪费了管理成本,又收不到理想的管理效果。因为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员工会保持高度的警觉性,要么全力抗拒,要么表面接受,实际上各有各的想法,即口服心不服。与其如此,管理者不如先“修己”,用心改变自己,让员工受到良好的感应,然后让他们自动地改变自己。

那么,管理者究竟该如何“修己”呢?具体而言,管理者应该从以下5个方面进行努力:

树志向

所谓树志向,就是要求管理者要“树立远大的人生价值目标”,这是管理者将员工吸引到自己身边、凝聚在自己周围的先决条件。

一个企业对员工是否具有吸引力,往往取决于这个企业的发展前景,而企业的发展前景如何,往往取决于管理者是否具有远大的人生价值目标。当然,我们所说的远大的人生价值目标,并不是指一个管理者对名利的追求,而是指一个管理者从社会发展和企业成长的角度出发,为自己树立一个“我能为社会/他人带来什么”或“我能将企业和我的员工带向何方”的人生目标。正如詹姆斯·柯林斯教授在《明星与领导力》一书中说的那样,管理者只有为企业树立长远的宏伟目标,并将个人的雄心壮志融入到企业目标中,以企业发展作为个人发展的终极目标,才能源源不断地吸引并保留优秀的人才,才能使人才愿意为其“鞠躬尽瘁”、倾尽全力。

立品格

所谓立品格,就是要求管理者要建立高尚的职业道德,这是管理者建立职业威望、树立个人威信的基本条件。

正所谓“正人先正己”、“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管理者要想培养出高忠诚度、高能力的员工,首先要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一方面要自律,一方面要宽人。

自律是指管理者要严于律己、率身为正。这是建立在管理者以身作则,为员工做出表率,身体力行地维护企业整体利益的基础上的。在工作过程中,管理者和员工肯定都有一定的个人利益需要维护,作为管理者,既要处理员工的个人利益与企业整体利益的矛盾,又要处理自己的个人利益与企业整体利益的矛盾。因此,管理者绝不能对人对己实行双重原则,只要求员工超越个人利益,而自己却不站在企业利益角度处理问题;否则很难获得员工的信任和认可。

宽人是指管理者要做到尊重他人、包容他人。在管理员工的过程中,管理者要超越单纯的上下级关系,超越指挥命令的关系,平等、友善地对待员工,公开、公平、公正地处理各种事务。此外,管理者还要做到放眼他人,而非自我欣赏,正确看待员工的缺点和不足,以欣赏的眼光接纳员工的优点和长处,客观地赞扬员工的成绩,公正地评判员工的失误,这样才能使员工感到被理解而非不解、被欣赏而非漠视、被重用而非排斥。

修个性

所谓修个性,就是要求管理者要注意个人性格特征的磨炼,这是管理者带领企业达成企业目标的必要条件。

一个人的性格特征并不全是天生的,后天环境也起着很大的影响作用,因此,人的性格特征是可以改变的。当然,企业管理者并不需要进行基本个性的完全转变,只需要加强某些方面的个性修养就可以了。如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转换思考问题的固有模式、调整解决问题的原始心态等,使自己变得更积极、更稳重。

企业在商海中沉浮,必然会经历各种挑战和磨难,其经营和管理也必然面临着各种机遇和风险。管理者要想带领团队抓住机遇、接受挑战、战胜困难,就必须具备顽强的意志、临危不乱的沉稳和坚定不移的决心。

此外,管理者还必须修炼勇于自省的个性特征,尤其是当失败或出现失误时,管理者要学会从自我角度找原因,主动承担责任,积极思考,改进不足,而不是一味地怨天尤人或抱怨运气不佳。成功的时候,管理者也要善于自我总结,对引发成功的因素加以强化,以便赢取更大的成功。

重情商

所谓重情商,就是要求管理者要善于与员工打交道,与员工建立起良好的工作友情,这是管理者深入了解员工、以情留人的基础。企业是由不同个性、不同背景的人构成的复杂群体,在这个群体中,管理者在权力上处于强势,在地位上处于上位,但在势力和情感上却往往处于弱势和下位。为了避免管理者在群体中处于“孤掌难鸣”的境地,管理者必须加强情商修炼,拥有同理心,并与员工建立良好的关系。

所谓同理心,是指管理者要善于换位思考,对员工在面对各种管理情境时会做出何种反应能够进行正确地分析和判断,对员工心理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理解员工的行为,对员工的遭遇和境地感同身受,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而非居高临下、主观臆断,这样才能提高应对问题和变化的灵活性和有效性。

与员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管理者行使管理权力的必要手段,也是激励员工完成目标任务的有效方式。唯有在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下,员工才能和管理者进行积极、开放的沟通和交流,管理者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第一手信息,从而做出正确的管理决策;唯有在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下,管理者和员工才能针对企业的各项政策制度进行坦诚的意见交换,从而使管理者的各项管理举措得到员工的理解、支持和配合。

讲方法

所谓讲方法,就是要求管理者要关注正确、有效的“用人之道”,这是管理者确保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才能、挖掘员工潜能的必由之路。说起用人之道,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大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用人智慧,比如孔子选贤任能的“听其言观其行”;姜子牙在《六韬》中提出的“善于利导”;墨家提出的“把政绩作为衡量是否是贤人的主要标准”“善于任用难以驾驭的‘良才’”和“善于运用赏罚手段调动积极性”等。

国际上很多优秀的企业家或管理学者也提出了很多有效的用人之道,比如彼得·德鲁克的用人四原则——职位设置的合理性、职位管理幅度的合理性、人岗适配及用人容短;三星集团的“能力主义原则”等。当然,上述这些理论只能为管理者提供某些借鉴和参考。管理者对这些用人理论绝不能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而应该结合自己企业内部的客观情况和人才的实际现状,将这些理论转化为可操作性的用人方法。树志向、立品格、修个性、重情商和讲方法,这5个方面涵盖了从内在价值理念到外在方式方法的管理者修为。经过这5个方面的系统修炼,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必定能赢得员工的尊重、信任、支持和配合,从而使自己的雄心壮志得以实现。 kgxHypWr8MAflCR4/k85BIDKSbhTdfl7d55V6gWZsDB312CETCxBzYnhrfDER+r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