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世故本是一种正常的交际与生活方式,但是发展到现在却已成了一种病态的社会现象。讲起人情世故,人们就想到提着两瓶好酒两条好烟走街串巷的情景,托人办事的推杯换盏,请客吃饭时的互相吹捧,以及给医生递的红包、老师的补课费等。其实这些人情世故的认识是狭隘的、偏颇的,并不准确。
实际上,所谓“人情”是指人与人之间的性情,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融洽相处的感情;所谓“世故”则是指世间的这些事情,要了解事情的本质,看清事实的真相。但现在人们反用其意,“世故”就成了“滑头”的别名;“人情”则变成拍马屁的代用词。这是因为没有真正理解人情世故所致。
无法真正理解人情世故者,必定会觉得人情世故给人带来烦扰。举个例子,送礼的人情世故,如果你无法理解它,而想彻底消灭它,这就会带来困扰。因为即使你不去遵从这样去做,别人也照样会去做,你根本无法消灭。但是如果你拒绝这样做,则会让人觉得你不懂事,不尊重做事的规则。
事实上按道理来说,我们是礼仪之邦,拜访朋友送点礼物、好友长时间不见一起吃顿饭、求人办事带点儿礼品等,这些很平常的事情就是人情世故的体现,事实上根本不值得拿出来讨论。但现在人们却困惑了:到底是自己不懂人情世故、不守社会规则呢?还是人们理解错了呢?真正的问题出在哪里?
像送礼这样的基本人情世故,已经远离聊表心意的初衷,而与利益目的越拉越近。这个“礼”字没有变,显然变的是我们对它的理解。正是因为我们赋予礼更多的含义,使得它不再单纯,而让人困扰和心情沉重。
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去埋怨。人情世故并没有错,错的是我们正在或者是已经曲解了它本身的意义。如果你能够理解送礼的人情世故,搞清楚送礼的本意,主要在于传递自己心意、向他人表达祝福,使得他人获得好心情,那么你的困扰也就消除了。
如果走亲戚看朋友过节聚餐只是为了慰藉心里的思念,表达积蓄的感情,那就是一种享受。只是这世界上没有纯粹的人,也没有纯粹的情,理论上完美的状态在现实中不会存在。我们不能完美地看待世界,而应该现实一点,这样才能真正理解社会当中的人情世故。
不要抱怨人情世故,心不甘情不愿地排斥它。看看我们身边的人,甚至我们自己,都在一边不客气地骂着他人攀附的可耻,一边为自己的工作和前途四处拉关系找门路。当别人向领导表功示好,我们便称之为献媚讨好;而当我们自己在领导面前疯狂表现的时候,却忘记了自己的行为实际上与“献媚讨好”不无二致。
生活中每个人都希望得到贵人的赏识重用,他人的理解支持,都希望自己的工作是顺心的,事业是有所作为的,生活是美满幸福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是和谐惬意的,那么,一些人情世故的做法还是很需要的,至少,我们应该遵循社会的某些规则,尽管有时很不乐意,但还是要去做。
这就是现实生活中的学问,也就是人情世故的学问。其实探究人情世故的本意,我们便会发现,人情世故只不过要教会怎样做人而已。我们评价一个人的好坏,往往看他会不会做人,假如一个人能把这种种人情世故都熟稔了,都做到了,在朋友们眼里,他就算是个很会做人的人了。
会做人的人,懂得如何做好自己而不损害他人,并打理好自己的人际关系,建立和谐的生活环境,而这些恰恰就是人情世故所关注和研究的学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情世故的目标和追求是和谐的、融洽的。
有人认为,人情世故只有中国人才讲,是中国传统的特产。这是不对的。人情世故讲的是为人处世的道理,只要有人的地方,这样的道理就不会湮灭,因此不论中外,实际上都讲人情世故,只不过称名不同罢了。
对于人情世故来说,无论你是赞扬它,还是排斥它,它都会存在。它不会因为你的赞扬变得更多,也不会因为你的排斥变得更少。而且,不论走到哪里,即便到了其他的国度,但只要有人,便少不了有人情世故。
关于人情世故对人生的重要性,著名主持人窦文涛说得好:“在这个江湖里头混吧,你总得通晓人情世故,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什么话得这么说,什么话得那么说。不通人情世故,恐怕活下去都有困难。”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否懂得人情世故,决定一个人的一生是飞黄腾达,还是穷困潦倒。
总而言之,人情世故并不是洪水猛兽,而是有助于我们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和美好生活的一门实学。正如南怀谨先生所说的:“人情世故不是简单的圆滑处世,不是假意的虚伪逢迎,不是单纯地屈服于现实,而是真正懂得生活的意义,安详地走完自己的人生。”
不过,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人情世故的道理万万千千,其中到底还有多少,我们没有弄明白呢?也正因为人情世故的繁芜丛杂,让人们头皮发麻,没有头绪,因此转而埋怨起人情世故来。这正是: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