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之人往往都喜欢高姿态地表现自我,殊不知,如果一个人过分表现自己,想要通过显示自己的优越来让别人佩服和服从,其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不仅不得人心,还会遭人打击。而“低姿态”不仅能拉近双方的距离,而且更容易沟通,更容易让对方从心理上接受自己,甚至赢得他人的敬仰。
春秋时期,孔子和老子各成一家,儒道两大家都很兴旺,但是,孔子的儒家总是碰钉子。孔子听说老子的道家很有威望,很想去了解一下,于是便借游说的机会去见老子。
他带了几个门徒来到道德宫,见门关着,便上前问道:“里边有人吗?”
门“吱呀”一声打开了,出来一个小孩,问道:“你们是干什么的?”
“我叫孔丘,来求见老子。”
小孩回里面一会儿又出来了,说:“老师不在家,明天再来吧。”说罢,将门“哐”地一声关上了。
孔子师徒被弄得面红耳赤,只好返回。
第二天,孔子又领着门徒来到道德宫。一看大门敞着,孔子很高兴,可是进门一看,二门紧闭。
孔子一敲门,又出来一个小孩,问道:“你们是干什么的?”
“求见老子。”
“是求见,还是求教?”
“求见。”
“求见?不得闲。”说罢,那个小孩把门一关,扭头就走。
孔子一听,急忙改口说:“我是来求教的。”
“求教?哪有求教带这么多人的,分明是来挑衅的吧?老师正在睡觉,明天再来吧。”孔子只好再次返回。
到了第三天,孔子对弟子们说:“今天我一个人去求教老子,前两次怪我学礼不知礼,连求见与求教都分不清。”说罢,独自一人求教去了。
孔子来到道德宫,只见宫门大开,遂上前施礼说:“门上哪位在?孔丘特来求教。”
话音刚落,门房里出来两个小孩,正是前两天见到的那两个。只见二人以礼相迎,带领孔子来到后宫。
孔子见了老子,连忙躬身说道:“孔丘特来求教!”
老子立刻起身还礼:“久闻大名,请坐吧。”于是,二人攀谈起来。
老子问他:“你现在研究什么学问?”
孔子回答:“正读《周易》,过去古人也读这书。”
老子说:“古人读《周易》,有用。你现在读它何用?”
“我在追求仁义。”
“你辛辛苦苦追求仁义,可得到些什么道理吗?”
孔子听后,半天才说:“我研究了二十七年,没得到一个能行得通的真正道理。”
“是呀,光讲仁义是不行的,还必须讲‘道’,有了‘道’才能有‘德’,用‘道德’近‘仁’,‘仁’则近之。你如果愿意追求道德的话,我就把我研究的‘道德’给你讲一下。”
孔子听了十分佩服,当即虚心求教。老子见孔子真心求教,便一五一十地讲了起来,二人的攀谈一直从天明持续到天黑。从此,孔子每天都去道德宫听老子讲解《道德经》。道德宫门前的那条小巷则被后人称为“问礼巷”。
谦和有礼、虚心,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君子风度,淡化别人对你的嫉妒心理,维持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
正所谓:“低人一时,尊荣一世。”真正有本事的人能够低姿态地处世。成熟饱满的稻穗总是羞涩地低着头,只有那些空壳的稻穗才会不知羞耻地高高仰起头颅。事实证明,傲慢的态度只会让人厌恶,而低姿态才能得人心。
当然,放低姿态不是让你低声下气、奉承谄媚。放低姿态是一种艺术,特别是当双方地位悬殊时,地位高者采取适当的低姿态会满足普通人的自尊心,理所当然地会受到对方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