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中、职场上,不少人都喜欢与别人争锋,积极争做第一,然而,很少有人认识到,有的时候与人争锋往往会自讨苦吃。古往今来的事实证明,爱抢风头的人一般都不会有什么好下场,尤其是与强者争锋,其结果往往是得不偿失的。
萧何计诛韩信后,刘邦对他更加恩宠,除对萧何加封外,还派了一名都尉率500名兵士做相国的护卫。
众宾客纷纷道贺,喜气盈庭。萧何也非常高兴,在府中摆酒席庆贺,喜气洋洋。突然,有一个门客身着素衣白履,昂然进来吊丧。萧何见状,勃然大怒道:“你喝醉了吗?”
那个门客昂然不惧,说道:“萧公不要高兴得太早,否则就会后患无穷啊!”萧何听了心中十分不解,问道:“我位晋丞相,荣宠有目共睹,而且我行事小心谨慎,没有任何疏虞,你为什么这么说?”门客说道:“皇上南征北伐,亲冒矢石,而萧公安居都城之中,根本就不用冲锋陷阵,反而加封食邑,我揣度皇上的意思恐怕是在怀疑萧公。难道萧公没有见到淮阴侯的下场吗?”萧何听完恍然大悟,顿时惊出一身冷汗。
第二天早晨,萧何便急匆匆地入朝面圣,力辞封邑,并拿出自己的家财充实国库。果然,刘邦对萧何的表现十分满意。
同年秋天,淮南王英布谋反,刘邦亲自率兵征讨。
刘邦身在前方,心在都城,每次萧何派人输送军粮到前方时,刘邦都要问:“萧相国在长安做什么?”使者回答:“萧相国爱民如子,除办军需以外,无非是做些安抚、体恤百姓的事。”刘邦听后总是默不作声。
使者回报萧何,萧何对使者的回答大加赞赏。有一天,萧何偶尔与门客谈及使者为自己美言的事情,心中颇为得意。
可是,一个门客听完后大声说道:“萧公不久就要被满门抄斩了。”
萧何听后,大为惊骇,忙问为什么。
那个门客说:“萧公一入关就深得百姓的爱戴,到现在已经十多年了,您还在想尽方法为民办事,以此安抚百姓,可是,您现在是百官之首,已经没有更大的官位可以封赏您了。如今皇上几次问您的起居动向,就是害怕您借助关中的民望有什么不轨的行动啊!试想,一旦您乘虚号召,闭关自守,岂非将皇上置于进不能战、退无可归的境地?”
萧何听了,顿时明白门客所说并非虚言,连忙向门客问道:“那么为今之计,我该如何是好呢?”
门客说:“萧公,您何不贱价强买民间田宅,故意让百姓骂您、怨恨您,制造些坏名声,这样皇上一看您不得民心了,就自然会对您放心。”
萧何长叹一声,说:“我怎么能去剥削百姓,做贪官污吏呢!”
但是,为了释去主上的疑忌,保全自己,萧何最终还是不得已做了侵夺民间财物的坏事来自污名节。不久,萧何的所作所为就被人密报给了刘邦。果然,刘邦听后像没有发生什么事一样,并不查问。
然而不久,萧何看到长安一带耕地狭小,百姓缺衣少食,可是天子的上林苑中却有许多闲着的荒地用来放养禽兽,便上奏请求皇上把这些荒地分给百姓去耕种。谁料,刘邦见此奏章大怒,心中恼恨萧何再次取悦于民,立刻下令将萧何逮捕入狱。
满朝文武以为萧何犯了大逆不道之罪,怕连累自己,都不敢替他申辩。幸亏有一个名叫王卫尉的人,素敬萧何的为人,在侍奉刘邦时顺便向刘邦探问:“萧相国犯了什么大罪?”
刘邦余怒未消,道:“休要提他,提起他朕就生气。当年李斯为秦相时,做了好事都归君主,出了差错就揽在自己身上。现在萧何要求我开放上林苑给百姓耕种,这分明是想取悦于民,自己得个好名声,他可曾将我这个皇帝放在眼中?”
王卫尉闻言奏道:“陛下未免错疑丞相了。丞相如有野心,当年陛下在外征战数年,他不费吹灰之力便可坐据关中,何至于要用区区御苑示好百姓,而去收买人心呢?陛下若疑忌萧丞相,不但浅视了萧何,也看轻了陛下自己呀。”
刘邦听了王卫尉的话,觉得有几分道理,虽然心里不大高兴,但还是感念萧何的为国之心,于是挥挥手,当天就命人放了萧何。
当时,萧何已经60多岁了,见刘邦开恩释放了他,诚惶诚恐,虽然身上带着刑具,而且蓬头赤足,污秽不堪,但又不敢回府沐浴后再朝拜天子,只得立刻上殿谢恩。
刘邦见到萧何狼狈的样子,心中未免有些过意不去,便安抚萧何:“相国不必多礼!这次是相国为民请愿,我不允许,说明我不过是个无道天子罢了,而你却是个贤德的丞相。我之所以关押相国,就是要让百姓知道你的贤能和我的过失啊!”
尽管这番话说得大度,但是此时的萧何已经能够听出其中酸溜溜的味道了,从此以后,萧何就对国事一直保持沉默了。
抢风头是招人讨厌的行为,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今朝都不讨人喜欢。在现代生活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怪事:当一个员工在工作中犯了重大错误的时候,上司愿意为他背负责难,但是在这个员工工作出色、正想大展拳脚之际,他的上司却又将他“扫地出门”,这就是抢风头惹的祸。
作为强者,虚怀若谷,肯为下属担当,那证明了他的伟大。开明的领导都是敢于担当的,但这并不表示你能够无所顾忌地施展自己的才华,如果一个下属事事争先,抢领导的风头,难免会触犯对方的心理忌讳。请记住,每一个强者都有一条心理底线:你可以犯错,我也可以为你扛下来,但你一定不能抢我的风头!
要知道,自古只是绿叶配红花,因此有红花时,宁可做绿叶,也不可争着做红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