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2节
心智力量的差异

心智力量的不同,最终会使一个人无论是在学习上,工作上,还是生活上与另外一些人相比甚至可能产生不可逾越的鸿沟。例子太多太多,但是,无论哪一个都不是那么容易一下子说清楚的。以下是一些日常工作和生活上的例子,用来说明人与人之间心智力量的差异。一个人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所遇到的问题,实际上都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实践证明,几乎所有生活中的尴尬,不管是生活上的,还是工作学习上的,不管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大抵都是心智力量的差异造成的 —— 当然,也往往确实能够通过心智的开启和发展获得解决方案。并且,所有这些差异,几乎全都与时间有关。

01 上司真的很愚蠢吗?

工作中经常遇到一些人抱怨老板或者上司愚蠢。可是,上司真的很愚蠢么?不排除确实在有些情况下,上司很愚蠢 —— 没有人十全十美。然而,更可能的解释是这样的:

大多数情况下,一个人如果不做事的话,是不会暴露自己的缺点的,因为人只有在做事的时候才会暴露缺点。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人并不自知的重要原因 —— 人们正在做的往往是别人让他们做的事儿。在任何一个部门或团队里,上司做的事情全部是显性的,所有下属或者成员都可见的;而下属和成员之间往往并不相互非常清楚对方正在做什么。于是,下属们更容易“共同”地看到上司的缺点。钱钟书先生有个很有趣的描述“猴子要爬到树上,我们才看得见它的红屁股”。可是,换个角度来看的话,树下的猴子们之所以没有看到或者看不到身边的猴子们的红屁股,只不过是因为他们都蹲在地上。

看看拥有强大的心智力量的人面对“上司的愚蠢”是如何思考的吧:

于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几乎所有那些不停地抱怨“上司的愚蠢”的人只有一个共同特征:他们只不过是把“上司很愚蠢”作为自己偷懒的借口而已 —— 他们的可笑与可悲自己并不知道:既然上司那么愚蠢,又为什么要用自己宝贵的生命中的大部分时间为那个愚蠢的上司打工呢?那些少数能够提出建设性意见的人,是不会抱怨“上司很愚蠢”的,因为,他们要么想办法帮助上司解决问题,要么就在爱莫能助的时候选择离开去自行其是。

心智力量的不同,使不同的人面对相同的境遇时,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得到不同的结论,最后作出截然相反的选择。想想看,不同的选择之后,这些人的时间质量有着怎样的天壤之别?

02 你真的那么优秀吗?

工作中常常遇到这样一些人,他们洋洋得意地告诉你,“又有一家猎头公司找我了……”被猎头看上,往往是这些人炫耀或者与上司讨价还价的资本。可是事实真如他们所想的那样么?

猎头的任务是找到人才,然后再把找到的人才卖出去。当然,有的时候,猎头是先遇到买家,然后根据买家的要求去寻找相应的人才。从某种意义上讲,猎头做的事情本质上与股票炒家没什么区别,都要“低买高卖”才能赚钱。所以,猎头往往并不是对所有的人才都感兴趣,因为如果他对所有人才都同样感兴趣的话,其行为就和一个股票炒家竟然等量购买了市场上每一支股票的行为同样愚不可及。

跟股票炒家一样,猎头喜欢被低估的对象。正如股票市场上总是有被严重低估的股票,人才市场上也肯定有一些被严重低估的人才。然而,人才市场某种意义上并没有股票市场那么透明 —— 尽管股票市场也不纯粹透明 —— 因为起码,股票是明码标价的,而人才却没有在脑门上标明月薪、奖金以及全部福利待遇究竟都有哪些。

俗话讲,猫有猫道,鼠有鼠道;猎头也肯定有自己的办法。一个相对比较简单的办法就是锁定二流人才。道理也比较简单。任何一个团队里的一流人才,通常很难产生流动的愿望。他们的薪水很高,甚至过高;他们因为他们已经被承认而享有更多的福利待遇,同时也常常被同事和领导尊重;他们有更多的满足感、责任感;他们更加爱惜自己的名誉……另外,就算他们有一天产生了离开的愿望,往往并不是要去另外一家公司,而是想要出去单干。所以,一流人才往往对猎头来讲其实没有什么可开发的价值。

当然,三流人才以及更不入流的人才,猎头对他们也没兴趣,因为他们根本不具备,或者很难具备可开发潜力。所以,猎头会最关注二流人才。因为这些人在任何一个团队中,都会有强烈的“未被承认”的情绪;他们待遇不足够高;满足感不足够强;经常觉得别人对他们缺乏足够尊重;负的责任也没有那么多;对自己的名誉还没有像一流人才那么重视……所以,一个团队中,二流人才是最容易产生流动愿望的。与此同时,何况“一山难容二虎”,在那些被定义为“二流人才”的人群中最可能存在“另外一只真正的老虎”。

以上是从猎头的角度出发分析的情况。反过来,如果有一天猎头找到你了,也许你应该明白,其实那不见得是一件特别令人高兴的事情。因为,很可能你是被定义为“二流人才”,才使那个猎头对你产生巨大兴趣的。

问题在于,也许你确实是“另外一只真正的老虎”,也许你其实并不是。如果你自己确信你自己是的话,那么猎头对你来说没什么用处 —— 你是注定要做自己的事情的,用不着他。如果你并不确定自己是,或者你自己清楚自己干脆就不是,那么猎头还是对你没什么用处 —— 因为你听信他的话很可能会让你走入另外一个困境,有的时候换一个环境意味着放弃过去所有的积累而彻底重新来过。

当然,不是所有的猎头都是这样的。这就好像有很多股票炒家完全不按常理出牌结果赚到乐死的地步一样,有很多猎头也会有他们独特的方法。任何行业都有才华横溢直至满天飞扬的人存在。有些猎头不仅确实有一套办法去发现“另外一只真正的老虎”的同时,甚至可以做到专门去找那些“还不知道自己是老虎”的人,然后一步一步把他们培养成老虎,或者一点一点看着他们变成老虎,然后再把他们卖出去 —— 当然,最牛的是,在他们已经变成老虎却又没意识到自己已经是一只老虎之前把他们卖出去。不过,这样的几率实在是太小,操作难度也实在太高。

以上再次说明,心智能力的不同,使不同的人面对相同的境遇时,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得到不同的结论,最后作出截然相反的选择。想想看,不同的选择之后,这些人的时间质量有着怎样的天壤之别?

03 兴趣真的那么重要么?

经常有学生向我表示她对目前的专业没兴趣,她真正感兴趣的是某某专业。 —— 正如我们经常看到的那样,这些人不快乐。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正在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

然而,真的是他们以为的那样么?不客气地说, 99% 的情况下并非如此。首先,这些人并不是对正在做的事情没有兴趣,而是没能力把目前正在做的事情做好。最终没有人喜欢自己做不好的事情。每个人都会不自觉地尽量回避自己的短处:唱歌跑调的人通常不太喜欢与朋友一块儿去 KTV ;牌技差的人被朋友叫去补缺的时候往往非常不情愿;不善于与人交往的人通常开会的时候会坐在会场角落……当然,有些人是不自知的:唱歌跑调的却居然是麦霸、牌技很差的却总是组织牌局又无牌品、非常招人厌烦却又爱出风头。但是不管怎样,一定要问清楚自己这个问题:我不喜欢做这件事情有没有可能仅仅是因为这件事儿我并没有做好?要是因为自己没有做好而不喜欢,就要分辨另外一件事儿了:

做好这件事情究竟对自己有没有意义?如果有,那就要努力做,直到做好为止 —— 没有其他选择。

反过来,自己做得挺好,但就是不喜欢,纯粹因为那事儿对自己确实没有什么兴趣 —— 事实上这种情况少之又少 —— 那就直接换一件事情做就完了。谁有能力逼你去做一件你确实不喜欢做的事情呢?如果真的被逼去做了,去做自己能做好的事情,就会有兴趣了。

现在说另外一个方面。人们总说他们真正感兴趣的是别的事情。可事实上,那应该仅仅是因为他们还没开始做那件事情,所以还没有在那件事情上遭受挫折而已。因为还没有遇到过挫折,还没有证明那件事情他们做不好,所以,那件事儿对他们来讲确实具备很大的吸引力。事实上,当很多人真的放弃原来做的事情,然后去做新的、所谓真正感兴趣的事情的时候,他们最终会发现,这件事想要做好同样困难重重,挫折不断。没有多久,这些人又会因为做不好这件事而失去兴趣,然后开始幻想做另外的事情,并且将其行为“合理化”( rationalization )然后声明:“我(才知道)真正感兴趣的并不是这个……”

所以,我觉得兴趣并不是很重要。只要一件事儿你能做好,并且做到比谁都好,或者至少比大多数人好,你就不会对那件事情没兴趣。有时候看某些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说是为了培养孩子兴趣的时候,我就赶紧闭上眼睛 —— 不愿意看到孩子就这样被害;但是,闭上眼睛却看得更清楚,因为太容易想象得出那需要很多年才能最终显现的、又因为早已过去多年而遗忘了的原因之最终结果。培养孩子兴趣,不是买来一架钢琴,或者买本书给孩子就可以了。事实上,要根据孩子的情况,选出孩子最可能做得比别人好的事情(这可能就已经是极其耗时费力的了);然后还要伤透脑筋想出怎样才能让孩子学会并做得好、做得比一般人好、做得比谁都好 —— 然后兴趣就自然出现了。

说来说去,又是 顺序 出了问题 ——

往往并不是有兴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

人们总是搞错顺序,并对错误毫不知晓。尽管并不是绝对,但确实大多数事情都需要熟能生巧。做得多了,自然就擅长了;擅长了,就自然做得比别人好;做得比别人好,兴趣就大起来了,而后就更喜欢做,更擅长,更……良性循环。但,同样,做得多就需要大量的时间投入。没兴趣,往往只不过是结果而已,却被当作不去做好的理由,最终的惩罚就是大量的时间白白流逝。

这也再次说明,心智能力的不同,使不同的人面对相同的境遇时,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得到不同的结论,最后作出截然相反的选择。想想看,不同的选择之后,这些人的时间质量有着怎样的天壤之别?

04 学习方法真的至关重要么?

前面已经提到我作为老师经常遇到学生问“老师,这个方法真的有用么?”其实,我知道学生的问题不止这一个,他们还有更进一步的问题。当然,只有聪明的人才去关心方法,这没什么不对。然而,学生总是过分关心自己正在用的方法是不是正确的。仅仅正确还不够,还要考虑这方法是不是足够巧妙。更进一步,除了正确与巧妙之外,还要有效率,因为人生苦短,如果成功太慢那么幸福必然减半。

可是,这些貌似出于“理智”的想法还是有局限的。否则的话,有一种现象就根本无法解释了:很多人用非常愚蠢而无效率的方法,却最终确实成功了。这样的例子很多。我父亲是 20 世纪 60 年代黑龙江大学俄语系的毕业生。文革期间,在五七干校开始自学英语。在那个时代,收听美国之音( VOA )不叫“收听”,而是叫“偷听敌台” —— 是可以定罪的。文革结束之后,国家落实政策,他获得平反, 80 年代初开始在东北的一所高校任教,担任英语系系主任,直至退休。很难想象他那个时候有多少参考书,方法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 我曾经特意问过他很多细节,我可以确定的是,他是从我的嘴里才知道这世上还有个什么“艾宾浩斯记忆规律曲线 ”的。我常常惊讶于我父亲没有金山词霸,没有真人发音的韦氏字典电子版,没有“我爱背单词”的软件,更没有什么超炫的秘籍,怎么就可以学到那个地步!

另外一个相当能说明问题的例子涉及一位我所敬重的教授——钟道隆先生。钟先生以他的《逆向英语学习法》著称。在这里没有任何冒犯的意思,我只是尝试着述说事实。钟先生的方法不仅不新(其中的精髓 —— “听抄”,或者“听写”,几乎是所有大学里教授第二语言专业的最基础学习手段)同时也并不特别高效。但是,不仅钟先生自己学得很好 —— 据说他从 45 岁开始学习英语,一年后成为高级翻译,很多信奉逆向英语学习法的学生同样也获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怎么会呢?

最夸张的例子要涉及到另外一个人,大名鼎鼎的、疯狂的李阳。这个让三千多名学生集体下跪,后来又劝女大学生削发拜师明志的人,操着一口无法不让人折服的漂亮发音,用疯狂到让很多人为之震惊的态度,征服了大江南北无数的学生。无论争议到什么地步,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他自己通过“疯狂”获得成功的同时,确实也有很多学生因此真正提高了英语水平。怎么回事儿呢?

还有,我一度打工的地方叫新东方学校。那所学校的创办人俞敏洪的发迹起始于他的 TOEFL GRE 培训。他讲授的背单词的方法就是目前最为流行的“词根词缀记忆法”。这个方法其实同样也不是什么灵丹妙药,只不过是个辅助手段而已。但可以确定的是,俞敏洪本人确实有很高的词汇量,而他的学生也确实用他的方法记住了单词并考出了好成绩,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现在已经成长为国内教育领域的巨无霸,并且已成功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其中获益学生的口碑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 新东方是很少拿钱在媒体上做广告的。可是,那方法并不新鲜啊?

不知道别人怎么样,我知道我父亲就不太欣赏“词根词缀记忆法”。有一次我跟他大谈特谈“词根词缀”之后,他的反应是:“你是用偏旁部首背下所有汉字的么?你忘了在学会常用的三千汉字之后再遇到不认识的字还是只好去查字典么?那时如果非要用偏旁部首猜测的话,难道不是一猜一个错么? —— 乃至于中文中有专门的词告诫人们切莫 望文生义 ,难道你忘了么!”我不知道李阳或俞敏洪是不是当年自己学习的时候也用了钟先生的逆向英语学习法里面的精髓(“听抄”);就算用了,估计也不是跟钟先生学的;但我确定地知道一件事,钟先生和俞敏洪校长都肯定并不疯狂,却更加成功。

不争的事实是,他们都很成功;更准确一点讲,他们自己都很成功。用的方法却并不相同,甚至可能相左。可是,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他们至少有一点是完全相同的 —— 他们都是非常用功的人。是啊,我一直想说的是 —— 方法固然重要,但是比起“用功”来说,方法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说清楚一件事不容易,说清楚这件事尤其不容易。直到有一天,我的健身教练跟我闲聊的时候我突然获得灵感,才有能力把这事儿说清楚。

我的教练臂围是 43 厘米,几乎和常人的大腿一般粗。有一次他告诉我他练习的诀窍 —— 握哑铃的时候,一定要把手掌边缘贴到靠体侧的那一个哑铃片上。这样的话,哑铃的另外一端将自然地向外翻转一个很小的角度,臂屈伸的时候恰好可以使肌肉获得最大的曲张刺激。然后他得意而灿烂地笑着说,“多简单啊!”而我却突然明白了另外一件事:他的成功其实并不是来自于这个所谓“简单而神秘的技巧”,因为我认识另外一个健身教练臂围 45 厘米,我从来没看到那个 45 厘米臂围的教练用这种方法握哑铃。但他们都成功了。

超出常人的臂围是这样练出来的:二头肌的常用练习动作只有那么三五个。每周专门针对二头肌练习一次;每次三个动作;每个动作至少要做 5 组;每组要重复做 8~12 次;重量要计算到恰好再也做不动了为止;持续 54 周以上 —— 至于如何握哑铃,关系并不大。尤其,对普通人来说, 43 厘米和 45 厘米没什么区别,都是“粗得跟大腿似的……”最重要的只不过是: 重复,不间断地重复,重复一年以上

所有学习上的成功,都只靠两件事:策略和坚持,而坚持本身就应该是最重要的策略。

坚持,其实就是重复;而重复,说到底就是时间的投入,我是说,大量的时间投入。据我母亲讲,我父亲学任何东西的时候都可以做到在并不废寝也不忘食的情况下,把所有时间用来学习。钟道隆先生很坦率,说,“为了学会英语,我下的功夫是很大的。下面举几个具体的例子:坚持每天听写 A4 的纸 20 页,不达目的决不休止,晚上开会晚了也要补上。从 1980 1 31 日到 1983 2 月为止, 3 年内写了一柜子的听写记录,用去了圆珠笔芯一把,听坏电子管收音机 9 部,半导体收录机 3 部,单放机 4 部,翻坏词典 2 本。”俞敏洪是个做他想做的事的时候超常用功的人。他怎么学英语的我并不知道,但是我知道他为了把新东方做大,要提前一年安排下一年的时间表;他的 outlook 日程表打印出来要每天一页纸,并且满满的。即便是李阳,我相信他的漂亮发音并不仅仅来自于天分或者是所谓的“疯狂”,而是,他“疯狂”了许多许多年。

相对于坚持,方法有多重要呢?很多的时候,哪怕说不重要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其实也并不是特别过分。所以,有那么多的人在不停地寻找更好的方法,是件非常可笑却又不得不令人扼腕叹息的事情。

与其不停地找更好的方法,还不如马上开始行动,省得虚度更多的时间。

又一次说明,心智能力的不同,使不同的人面对相同的境遇时,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得到不同的结论,最后作出截然相反的选择。想想看,不同的选择之后,这些人的时间质量有着怎样的天壤之别?

05 盲打究竟是否值得学会?

大约在 25 岁前后,我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某些想法竟然可以“尽管错误却貌似逻辑严谨地正确”。那时候的我,接触计算机已经将近 10 年。而在接触计算机之前,在我的同学都没有见过打字机是什么样的时候,由于有一个精通英语和俄语的老爸,我早就知道如何操作键盘了 —— 因为家里很早就有好几台打字机。然而,到了将近 25 岁,我依然不会盲打 —— 尽管连学校里都有专门的打字课(那个时候很多学校的计算机课,实际上就是练习王码五笔中文输入而已)。

我还经常振振有词地给同学们讲,练习打字完全是浪费时间。我认为王码五笔中文输入法只不过是给打字员用的。准确地讲,五笔输入法是一种抄写法而已,因为,你只能边看边打。而对真正创造内容的人讲,要先用纸笔写出来,再抄录到电脑里,还有比这个更荒谬的事情么?学习汉字的笔法已经很累人了,还要练什么指法,见鬼。更不用说这种所谓的输入法对思考的干扰 —— 要把字拆开再输入,并且还要按照莫名其妙的方法拆字。我认为拼音输入法才是学习曲线短,上手快,并且不影响思考的真正意义上的输入法。就算不是盲打,用两根指头也已经挺快了(至少比手写快),你说我还有必要学习什么五笔输入和盲打么?哈,我爸一辈子都用两根指头敲键盘!

当然,到今天为止,我依然坚持五笔输入法只不过是阶段性妥协的过渡产品,早晚会彻底消亡;我也依然坚持拼音输入法是最伟大的中文输入法。不过,这并不是关键。

很久之后,另外一件事发生了。那一年我 25 岁。 1997 年前后,互联网上除了聊天室和论坛之外就几乎没有什么其他更加实际的应用。时逢微软的 Windows 终于捆绑推出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开发的“微软拼音输入法 1.0 ”。某天下午,跟一个我永远不会知道是谁的女生放肆地聊天两个小时之后,突然发现我竟然已经无师自通所谓的“盲打”了!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很多人羡慕我打字快,我就索性花了差不多 20 分钟,把原本默认的“全拼输入”设置改成了“双拼输入”;之后还嫌不够,于是,又选择增加了“南方模糊音”的设置(当然,这也是有副作用的,因为 10 多年之后的某一天,我突然发现自己已无法分清平卷舌音了……)。

这是我第一次意识到“有些哪怕是常识的东西也需要亲身经历过后才能体会”。当然,那之后的许多年,我一直致力于另外一个方向 —— 如何运用心智的力量在尽管还没有机会亲身体验的情况下,仅凭心智就可以像真实经历过一样深刻体会?(以后的文字里,我会详细解释如何摆脱经验的局限。详见第 4 章第 2 节“摆脱经验的局限”。)

只有拥有了无与伦比的打字速度才知道打字快究竟有多大的好处。我突然发现我不再讨厌在读书的时候做笔记了,因为在键盘上敲多少字相对于用纸笔来说都要轻松太多。我开始大段地记录感想甚至有时候干脆大段摘抄原文 —— 当然,要是读的是电子文本就更好了,干脆拷贝粘贴,多省事儿!也就两三个月时间,我就拥有了超过百兆字节的文本资料。过去,读书的烦恼中有这么一个:我明明读过一段与此相关的文字,可是,它在哪儿呢?死活找不到的时候,骂娘的心都有。而电子文本除了编辑方便之外,它还拥有印刷版文字不能实现的强大的搜索功能。有了这样的功能之后就很难再遇到那种令人沮丧的情况了。

真正体会到读书时记笔记、甚至大量地记笔记究竟有多大的好处的时候,我突然明白过去拒绝去练习盲打有多么荒谬了。而当时,就算没有异性的刺激,也顶多花上一个星期就可以搞定的事情,我竟然只不过是出于懒惰而拒绝了。如果,哪怕 5 年前,我花上一个星期学会了盲打,那么,我可以多出多少读书笔记,积累多少文字呢? —— 更何况差不多 15 年前,我就有机会、并且完全可能学会盲打。天哪,我浪费了多少时间?

我眼里盯着电脑里存着超过百兆字节的文字资料的文件夹的图标发呆,可心里早已是恨不能捶胸顿足了。我永远都不会忘记那一瞬间的战栗,完全是在噩梦中掉下悬崖而后突然惊醒的那种。仅仅说过去的荒谬是处于懒惰和幼稚,不免过分简单化了。事实上,是我的心智能力不够强大,才导致我根本没有意识到我只不过是懒惰而已 —— 并且还竟然振振有词、洋洋自得。可怕!那天,我告诉自己并记在本子上的一句话再也没有忘记过:“心智低下真可怕……”

记得过去老师曾讲解论语中曾子说的“吾日三省吾身”有两种解释,第一种是我每一天都自我反省三(多)次;第二种是我每一天都以下列三件事来自我反省;而根据上下文,貌似第二种解释更加合理。但是,在我那次被自己突然弄清楚的意识吓坏了之后的顿悟是,管他每天到底是“反省三次”,还是“列出三件事来反省”,都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他每天都在“反省”。

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好像没有什么比这个更重要了。

06 小结

刚刚的这些例子,可以清楚地告诉我们人们心智上的差异可以大到怎样令人震惊的地步。更令人心惊胆颤的是,这种差异太过隐秘 —— 因为这种差异完全不是那种相貌身材财富之类的显而易见的差异。所以,这种差异要么会干脆被忽视,要么会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被拒绝承认。

事实上,没有什么要比发现、培养、呵护、调整自己的心智更重要的事情了。

一旦我们的心智出现了问题,我们就会因为错误的理解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因此浪费的时间往往不仅无法估量,更可怕的是,这种错误和浪费甚至可能根本无从知晓。 +15wCfpB/Mq+64TRjf5lVE7qLjYBBtI4yYRQkY3D/Di96rUljnlAtqYlLFMN1i0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