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大数据是什么

4V特征

大数据(big data),也被称为巨量资料,其被定义为无法在一定时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对其内容进行抓取、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

麦肯锡最早预言了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人们对于海量数据的挖掘和运用,预示着新一波生产率增长和消费者盈余浪潮的到来。”IBM则最早定义了大数据的特征:规模性Volume、多样性Variety、价值性Value和高速性Velocity。

4个“V”反映了大数据在四个层面上的特点:第一,数据体量巨大。从TB级别,跃升到PB级别,大数据的起始计量单位至少是P(1000个T)、E(100万个T)或Z(10亿个T);第二,数据类型繁多,比如,网络日志、视频、图片、地理位置信息等;第三,价值密度低、商业价值高,只要合理利用数据并对其进行正确、准确地分析,将会带来很高的价值回报;第四,处理速度快,可从各种类型的数据中快速获得高价值的信息,这一点和传统的数据挖掘技术有着本质的不同。

云计算与物联网

云计算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共享的软硬件资源和信息可以按需求提供给计算机和其他设备。而物联网则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具体来说,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物联网技术带给事物的是一种技术上的革新,而它的载体还是原有的事物。

那么,云计算和物联网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第一,云计算是实现物联网的核心。物联网时代,所有设备将实现互联互通,随之而来的则是巨大的数据量,而运用云计算模式,将使物联网中数以兆计的各类物品的实时动态管理、智能分析变得可能。物联网通过将射频识别技术、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等新技术充分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将各种物体充分连接,并通过无线等网络将采集到的各种实时动态信息送达计算处理中心,进行汇总、分析和处理。

第二,云计算将成为物联网的重要环节。云计算是以应用为目的,通过互联网将大量必须的软硬件按照一定的形式连接起来,并且随着需求的变化而灵活调整的一种低消耗、高效率的虚拟资源服务的集合形式。物联网强调物物相连,设备终端与设备终端相连,云计算能为连接到云上设备终端提供强大的运算处理能力,以降低终端本身的复杂性。二者都是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而诞生的。

移动互联网

近几年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普及,让移动互联网成为我们最贴身的媒体。毫不夸张地说,移动互联网已经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

移动互联网的定义比较简单,它是互联网的技术、平台、商业模式和应用与移动通信技术结合并实践的活动的总称,是一种通过智能移动终端,采用移动无线通信方式获取业务和服务的新兴业务,包含终端、软件和应用三个层面。

移动互联网的适用场合非常广泛,可以满足形式简单的需求;它拓展了互联网的用途,扩大了互联网的市场,却创造不了PC互联网那样的工业价值。

移动互联网一共有三个入口:浏览器、App、二维码。移动互联网诞生之初,浏览器成为用户在手机端延续桌上互联网的行为习惯,但是随着 iPhone 横空出世,苹果通过“IOS+App Store”重新定义底层结构,手机用户开始学习使用本地 App 连接丰富的网络服务,Android(Google Play)也随之跟进,共同确立了“操作系统搭台、应用程序唱戏”的游戏规则。应用商店成为用户接入移动互联网的入口;现在我们对二维码越来越熟悉,它是指在一维码的基础上扩展出另一维具有可读性的条码,使用黑白矩形图案表示二进制数据,被设备扫描后可获取其中所包含的信息。二维码提供了平台式服务,它的应用有主读和被读的概念。在国外,二维码的平台式服务指的是有一个平台来供你生成二维码,并在那后面附上图片、文字、视频等各种各样的信息,并因此成为移动互联网的第三层入口。

大数据思维

得大数据者得天下,应用大数据不仅要完善技术,更重要的是要建立大数据思维。简单来说,大数据时代,我们必须用数据的眼光重新审视我们周围的一切,将一切数据化,并且依托数据做出更为有效的决策。

就像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所说:“每天早上起来想一下,这么多数据我能用来干什么,这些价值在哪里可以找到,能不能找到一个别人以前都没有做过的事情。你的想法和思路,是最重要的资产。”因此,关于大数据,你一定要有以下几点认识:

首先,大数据并不在“大”,而在于“有用”。价值含量、挖掘成本比数量更为重要。

其次,大数据将改变企业的经营方式,基于大数据形成决策的模式已经为不少的企业带来了盈利和声誉。/BxE0Ool2V2TZFKV4YgvA9XwBLONL/v7qZyE8lKBOFsCEQcHfoAXzMBO9q+4UBV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