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在刘伯温刚刚读书的时候,由于年少,当他看见外面山清水秀的美景后,就不禁沉醉在这山水之间。并且他贪玩成性,彻底耽误了自己的学业。
一看见这种情况,教刘伯温的先生就急了。他立刻拿出《荀子·劝学》的文章来告诫刘伯温,让他每天读一百遍,发扬“铁杵磨成针”的精神,天天读书、日日读书,最后功成名就。
然而,面对这种“死读书、读死书、书读死”的学习方式,刘伯温是根本不屑一顾的。
因为,对于他这种“天才儿童”而言,书只要读一遍,就能够背个八九不离十了,再读一遍,就能全盘背诵了。因此,先生所教的这种背诵方法,完全是在浪费他的生命和时间。那么,为什么不能停止这种枯燥无味的学习,去陶冶一下自己的情操呢?
除此之外,对于“铁杵磨成针”的故事,刘伯温更有自己的想法。
他清楚地告诉老师,现在的朝廷太需要一次教育改革了,至少应该推行九年义务教育。否则的话,大家长大了就会像老太太一样蠢,没事拿铁杵去磨针。
刘伯温的这番话,气得教书先生直用脑袋撞墙。
他让教书先生很无奈。这种“朽木不可雕也”的局面,一直到“那件事情”出现为止。
有一天,刘伯温一如既往地去河边嬉戏。在这一次玩耍的时候,他突然听见了一阵棍棒敲打的声音。他循声望去,看见在这个河边石滩上,堆积着如小山般的衣服,一个貌美如花的姑娘正在用棍子捶捶洗洗。
面对此情此景后,刘伯温发自内心地感慨道:“这么多的衣服,这得洗到什么时候呀?这位姑娘怎么不嫌烦呀!”
就在刘伯温沉思不已,琢磨着发明洗衣机的时候,一阵清脆嘹亮的歌声从这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嘴中飘出:
天下没有浣织女,人间哪有暖身衣?
没有百温不厌者,哪有高深学问人?
铁杵磨针为至理,问君读书可专心?
既然读书不专心,将来如何定乾坤?
听完这首歌后,刘伯温立刻羞得满脸通红,一股惭愧之感涌上心头。他看着这位浣织女的百折不挠,想着自己读书时候的偷工减料,心中立刻涟漪激荡。
他觉得这首歌是唱给自己听的,这是对自己再次敲响的一记警钟。想到这些,他马上转身离开,直接跑回了学堂里继续读书。
从此以后,刘伯温再也不敢放松学习、滥竽充数了,他天天苦心研读,并且通宵达旦,最后终于成为了“通晓天下之事,运筹帷幄在心间”的刘伯温。
而为了感谢这位浣织女的提醒,更加警戒、鞭策自己,他给自己改名为“刘百温”,以示自己千读百温之决心。
后来,由于他帮助朱元璋获得天下,被洪武大帝册封为“诚意伯”,人们为了表示对他的尊重,把“百”字改成了“伯”字,称呼他为“刘伯温”。
以上,就是刘伯温名字的真正由来。
在此节最后顺便再说一件事情。在功成名就后,刘伯温为了感谢这位浣织女,他特意派人在那位姑娘洗衣服的地方修筑了一座拱形的浮桥,取名为“浣织桥”。
直到今日,这座桥依旧屹立在那里,见证着这段不平凡的历史,并带动着当地的旅游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