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神经官能症产生的过程是人性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这一过程会导致人的精力浪费,因此是一种不正常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在其特性上与正常的人性发展有很多歧异的地方,而且其程度远远超出人们所认知的范围。它的表现在许多方面甚至与正常人恰恰相反。在顺境中,一个人的精力一定会用于实现自我的潜能,而神经官能症的发展却使人根据自身的特殊气质、能力、嗜好以及前后的生活状况等而发生变化:它会让人变得软弱或坚强,更小心翼翼或更容易信任别人,更缺乏自信或更具信心,更沉着泠静或更外向活泼。在发生这些变化的同时,人们也会发展属于自己的特殊禀賦。不过,无论其发生发展向什么方向,这一切变化都源于人的天资发展。

在内心的压力下,一个人或许会远离真我(真正的自我),将大部分精力转移到如何藉着“内在的指使”,将自己塑造得近乎绝对完美,因为除了让人超乎想像得绝对完美外,再也没有他物可以成为实现自己理想的形象,使他为自己所具有的、能具有的或是应该具有的崇高品行而感到满足和自豪。

本书详细叙述了神经官能症的发展倾向,它对人们的吸引力远远超出了人们对于病态方面的临床或理论的研究兴趣。同时,也包含了一个基本的道德问题——涉及到人类的欲望、动力或探求完美的宗教教条。任何一位真正研究人性发展的学者都会相信,当自负成为一种激发力时,自尊自大或探求完美的驱动力可能会同时引发许多方面的缺点。为了确保道德行为的正确性,一个严格的内部控制系统就会开成。对于这个内部控制系统的存在价值和必要性问题,人们的观点各不相同,可谓众说纷纭。我们姑且承认,这种“内在指使”对于人类的自发行为真能起到限制作用,这也正符含某些宗教的教育,难道我们就可以因此而不再为了探求至臻至善的完美去奋斗了吗?果真如此的话,倘若没有这种“内在指使”人类道德或社会生活岂非就要面临危机或濒于毁灭?

在此,我并非要讨论人类是如何提出这个问题的,也不是要讨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只想指出:关于这个问题,答案的关键主要在于我们对人性信仰的“特质”不同。

从广义上讲,根据对人性的各种不同解释,有三种主要的观点来诠释道德。其一,对于那些始终相信人类天生是有罪或相信人类被原始本能所驱使(如弗洛伊德)的人而言,附加的禁忌与控制是无法摒弃的。因此,道德规则的日的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由天然状态的被压制或是刻意培养形成的。

其二,对于那些相信人性善恶是与生俱来的人而言,其道德目的势必会与众不同,且他们的观念一定会集中于确信人类天生的美德必将会获取最终的胜利,例如,人们借助于忠实、理性、意志或慈悲心而使天生的美德受到熏陶、引导及加强,这与宗教或伦理的观念是一致的。笔者这里所强调的,并非要人们一味地抵抗或压制邪恶,而是从更积极的角度去引导人们快乐地生活,换句话说,它还有其积极的一面。然而,这个积极的一面既依赖于某些人的大力帮助,也依赖于意志或理性的思想指引,它的本质作用仍然是禁止或阻挡“内在指使”。

最后一种观点——如果我们相信,人类的遗传性是一种驱使自己去实现本身潜能的进化动力,那么道德问题也将会与以上两种观点不同。这种信仰并非意味着人类本质是善良的——因为它认为人类的善良主要以先前对善恶的认知程度为先决条件,而且意味着人类天生自然地在为实现自我而奋斗,并且从奋斗中建立起自己的价值观。举个显而易见的洌子,除非人们能诚以律己、主动进取、积极与人沟通,否则必定无法发展他们所有的潜力。同时,如果人们只沉溺于“无知的自我崇拜”(语出自雪莱),或者老把自己的缺点归咎于他人,那么他们本身也必将止于现状,无法成长。只有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才能谈得上真正的成长。

因此,我们得到了“进化的道德律”,其中人们需要培养或者摒弃的道德标准可由下面的问题略窥一斑:人们对待道德的特殊态度对人性的发展及人类的成长具有引导性还是具有破坏性?答案正如精神疾病所显示的那样,各种压力都能轻易将人类饱满的精力转化成具有非建设性的、甚至是破坏性的精力上去。然而,只要相信为实现自我而奋斗的主观意识,我们就不需要用“紧身衣”来朿缚自由的身体,也不需要用内部控制的鞭子来规范言行,也不要求一定要达到完美的境界。毋庸置疑,这样严格的规范确实能驱除人性向恶的一些不良因素,但对于人类的成长而言,它也有不好的一面。我们根本就不需要这样严格的规范,因为我们有更好的方法来对计那些人类成长道路上的破坏力——那就是随着不断的成长成熟而丢弃恶习,惟有真正了解与认识自我,人类才能达到去恶从善的目的。当然,自知本身并非目的,它是使人类自然成长的工具。

由此可知,对自我的研究不仅仅是基本的道德义务,事实上也是基本的道德权利。就其成长的广度与深度而言,人们也渴望着能多了解自我。当人们排除掉心理疾病的困扰时,才能自由、健康成长,才能随意去关爱别人。同时,人们也会给年轻人一个毫无障碍的发展机会。

当年幼者在成长过程中遇到挫折、困扰时,年长者也应竭尽全力帮助他们发现自我、实现自我。无论如何,不管是为自己,还是为别人,实现自我的理想应该始终保留在人们的脑海中。

我希望本书对心理障碍方面的详细赘述,能有助于人们身心健康发展。

作者 wk4UWQTdZs3/L01cEeaM/tTghT39n+N/RgdsSb5hiRuecdwRaKlDyuLmoq68x9u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