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他的才华最出众。他是古代最著名的军事家之一,是少数几个有兵书留存后世的谋略家之一。

他的遭遇最坎坷。他怀着满腹绝学,怀着建功立业的梦想,刚一出山,就落入了好友构筑的陷阱中。此后,他为了保命,不得不装疯卖傻。

他的经历最悲惨。他最好的同学陷害了他,他的膝盖骨被残忍地剜掉,此后,他只能坐在木车上度过余生。

他的故事最感人。他卧薪尝胆,折节发愤,终于击败了陷害他的那个人,也击败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

他的命运最凄苦。他是一个残疾人,曾经遭受过膑刑,他的名字没有流传后世,后世只能以这种刑罚来代替他的名字。

所以,他叫孙膑。

战国时代,有一个人的名字经常被人提起,然而他的面目却总是模糊不清。人们总会提到他的故事,然而他的故事总是很简单。

他的名字叫鬼谷子。他之所以有名,是因为他有四个有名的徒弟:孙膑、庞涓、苏秦、张仪。关于他,人们只知道他有决定着战国命运的四个徒弟,然而除此之外,人们就什么都不知道了。他隐藏在人迹罕至的深山中,神龙见首不见尾。他是中国古代最重要却又最神秘的人物。

孙膑是鬼谷子的大徒弟。最初,鬼谷子只带了两个徒弟,一个叫孙膑,一个叫庞涓。在孙膑和庞涓都学成下山后,他又招了两个徒弟,一个叫苏秦,一个叫张仪。

孙膑性格内敛,庞涓性格张扬;孙膑为人忠厚,庞涓为人刻薄;孙膑老成持重,庞涓虚华轻浮;孙膑安贫乐道,庞涓爱慕荣华。令后人很想不通的一个问题是,绝世高人鬼谷子当初难道看不出庞涓的狡诈虚伪?既然知道庞涓狡诈虚伪,为什么还要传授他兵法?

也许,当年的庞涓极善于伪装,骗过了老师鬼谷子。也许,鬼谷子极善于兵法,却不善于识人。

孙膑和庞涓在山中学习,庞涓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兵家绝学,急于扬名立万,就告辞下山。而孙膑继续在山中跟着鬼谷子学习。传说,这段时间里,鬼谷子就把孙膑祖先所著的《孙子兵法》传授给他,这套兵法,在古代是秘不示人的。

庞涓下山,踌躇满志,认为世界就在他的脚下,他无所不能。当年,战国最强盛的国家是魏国,吴起虽然早就离开了魏国,但是他一手打造的魏武卒,仍然代代相传,绵延至今,成为战国最富有战斗力的军队。庞涓径直奔往魏国。

庞涓见到魏惠王后,就大言炎炎,指手画脚,口若悬河,夸夸其谈,他说:“若用我为将,则能扫平六国,横行天下。”魏惠王大喜过望,就拜庞涓为大将。

此后,在不长的时间里,庞涓带着魏国军队打败了宋、鲁、卫、郑等各国军队,而且还打败了当年的东方强国齐国。

人人都认为庞涓是当世最有才能的将领,然而,庞涓却有一块心病,这就是孙膑,他知道孙膑能力在他之上,如果孙膑下山,就会成为他最强有力的对手。

他决定诱骗孙膑下山,用诡计除掉孙膑,踢开这块通往功名之路上的绊脚石。

那时候,孙膑还不叫孙膑,因为他的双腿还没有遭受膑刑。然而,他的原名叫什么,已不可考,只知道他姓孙,是大军事家孙武的后代。

庞涓给孙膑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件,信中说自己在魏国受到重用,他已向魏惠王推荐了孙膑,恳请孙膑和他一起辅佐魏惠王,建功立业。孙膑接到这封信件,没有丝毫犹豫,就收拾行装下山了。他对这封书信没有丝毫怀疑,因为这是师弟的来信。他相信师弟,就像相信自己的眼睛一样。

孙膑踌躇满志,踏上了通往魏国的康庄大道。

孙膑来到魏国后,魏惠王与他交谈,觉得他的能力丝毫不亚于庞涓,当时的庞涓已经屡立战功,而孙膑还寸功未立,便任命孙膑为庞涓的副手。庞涓为主将,孙膑为副将。

当世最杰出的两位将领,都在魏国效力,再兼之魏国有当年吴起一手训练出的魏武卒,强大的魏国无人匹敌。

然而,庞涓和孙膑貌合神离,庞涓把孙膑引诱下山,是为孙膑设置了陷阱,并不是让孙膑为魏国效力。

有一天,庞涓派人冒充远道而至的齐国人,找到孙膑说:“你母亲病重,想见你一面。”孙膑听说后,没有细想,就向魏惠王告假。中国人自古以来都很讲求孝道,儿女在父母临终前见最后一面,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大事。魏惠王没有理由不批准孙膑的告假,就爽快地答应了。

孙膑前脚刚出王宫,庞涓后脚就走进王宫,他对魏惠王说:“孙膑告假是假,投奔齐国是真。”庞涓为魏惠王打了很多胜仗,是魏惠王最看重的人。魏惠王对庞涓言听计从,庞涓是孙膑的师弟,连师弟都说师兄说假话,那么师兄肯定就是说假话。于是,魏惠王派人去找孙膑。

孙膑正在收拾行装,准备上路的时候,被一伙刽子手找到了,他们残忍地剜去了孙膑的膝盖骨,还在孙膑的脸上刺了字。孙膑无法行走,只能爬行,此后,他成了一名废人。史书记载:“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

怀着满腔激情的孙膑,渴望建功立业的孙膑,现在再也无法站立了,只能像狗一样爬行。

即使这样,庞涓还不放过孙膑,他命人把孙膑关起来,逼迫孙膑把自己熟记的《孙子兵法》默写出来,写到一定的字数后,才给他饭吃。这种情形很像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中的场景,西毒欧阳锋把黄蓉关起来,逼迫她默写《九阴真经》。不知道大侠金庸是不是从“孙庞斗智”中得到的灵感。

孙膑是兵学大家,庞涓也是兵学大家,孙膑每写一章,庞涓都会仔细揣摩,很容易就能辨别出真假。兵学和武学不一样,兵学千变万化,但都离不开道。这个道,就是最基本的规律。所以,孙膑即使胡编乱写,也会被庞涓一眼看穿。而武学就不一样了,各家各派千奇百怪,所以金庸在《射雕英雄传》中写黄蓉胡编乱造,而大行家欧阳锋却没有看出来。

孙膑遭此奇耻大辱,还要把祖上的《孙子兵法》写给庞涓;如果不写,就会被活活饿死。孙膑万般无奈,只好装疯卖傻。

然而,即使装疯,也不能一直疯下去,因为如果他一直疯下去,在庞涓心中就没有任何使用价值,庞涓就会杀了他。他要装得时好时坏,时而疯癫,时而正常,民间把这种疾病叫做羊癫疯,医学上把这种症状叫癫痫病。

在装出来的癫痫病中,孙膑断断续续地给庞涓写着《孙子兵法》,孙子兵法六千言,即使每天只写几十个字,用不了多久,也会写完的。如果写完了,庞涓还是会杀了他。但是,庞涓不知道《孙子兵法》只有六千言。

因为孙膑患有“癫痫病”,又是无法独自行走的残疾人,庞涓对孙膑渐渐放下戒备之心。

那些天里,孙膑的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悔恨,悔恨自己轻信别人,悔恨自己交友不慎。然而,大错铸成,再后悔也已经晚了,他现在需要的是,赶紧想办法脱离险地。

有一天,齐国派使者来到魏国,孙膑以“刑徒”的身份与齐使者相见。齐使者与孙膑交谈,大为惊异,这样一个绝世奇才,竟被魏国残害到了如此悲惨的境地,他想要带着孙膑回到齐国,让孙膑为齐国效力。孙膑的腿脚残疾了,但是头脑没有残疾。

齐使者秘密派人去往齐国,向齐国的边境大将田忌报告了这一消息。田忌命令,无论如何,都要把孙膑救出来。

孙膑是如何离开虎狼之穴魏国,史书中记载不一,但最可信的是用金蝉脱壳之计,田忌派人假扮成孙膑,然后把真正的孙膑藏在柴草车中,也有的书籍记载为拉大粪的车中,昼夜兼程,回到了齐国。

双脚踏上齐国土地的那一刻,孙膑终于安全了。此后,只能坐在木车上的孙膑,把复仇作为人生唯一的目标。

十年前,意气风发的少年离开了齐国,跟着鬼谷子学习。那时候的孙膑是一个英俊少年,他能文能武,智勇双全。孙膑不但兵法精奇,而且武功深厚,现在,有《孙膑兵法》留存后世,也有《孙膑拳法》流传后人。习练孙膑拳法的人,都拜孙膑为祖师。

然后,十年后,当孙膑回到齐国的时候,却成了一名残疾人,永远也无法直立行走,永远也无法在阳光下奔跑,永远只能与木车为伴。当年那个英姿勃勃的少年,如今变成了形同枯槁的废人。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如今坠入了痛苦的最深渊。

这种极大的反差,激起了孙膑极大的愤懑。

孙膑从踏上齐国土地的第一步起,就决定了向庞涓展开复仇之役。

孙膑回到齐国后,立即受到田忌的款待。田忌和孙膑交谈,觉得这个腿脚残疾、神情忧郁的年轻人,真是一个奇才,就将孙膑作为自己的门客。

孙膑终于有了一个安身之所。

他的奇谋韬略很快就显露出来。

当时的齐国,王公贵族们都以拥有宝马良驹而自豪,而且还经常在一起比赛,赌资高达千两黄金。那时候的赛马和今天的赛马不一样。今天的赛马是把所有的马匹赶在同一条线上,然后“预备齐”,马匹就撒开四蹄向前狂奔,哪匹马跑得快,哪匹马就赢了。而齐国贵族们是这样赛马的:他们把马按照上中下分成三等,每次比赛的时候,上等马对上等马,中等马对中等马,下等马对下等马,同一级别的马匹在一起比赛,决出三个级别的第一名。如果三个级别或者两个级别都获得第一名,马匹的主人就赢了,就获得了千两黄金。

齐国贵族们的赛马规则,相当于今天的拳击比赛。拳击比赛的时候,按照参赛队员的体重分成不同的级别,同一个级别的队员才能比赛,这样才会相对公平。谁都知道,轻量级的拳击队员,根本不可能与重量级的拳击队员比赛,因为重量级队员的出拳力量,远远大于轻量级的。即使普通的重量级拳击队员,也会轻易击倒轻量级的拳击冠军。或者说相当于今天的足球比赛,少年组、青年组、成年组。成年组就是今天的职业联赛,毫无疑问这是最高级别的足球赛事,也是技术最高的。国家队踢球踢得再好,也不能战胜巴塞罗那队,因为根本就不在一个级别上。

但是,当时的齐国贵族只要求将马匹分为三类,但并没有说是按照什么区分的,是按照体型、品种,还是按照年龄?而且,比赛的时候,也没有说不同类别的马匹不能比赛。所以,孙膑就钻了制度的空子。

田忌和齐威王赛马比赛,田忌的每一个类别的马匹,都不如齐威王同一级别的马,所以,每年他和齐威王比赛,都失败了。孙膑认为,如果钻了制度的空子,肯定就会成功。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赛马比赛,孙膑建议田忌,用自己的下等马对对方的上等马,用自己的中等马对对方的下等马,用自己的上等马对对方的中等马。如果用拳击比赛来说,就是用我的轻量级来打你的重量级,用我的重量级来打你的中量级,用我的中量级来打你的轻量级;如果用足球来说,就是用我的少年组来踢你的成年组,用我的成年组来踢你的青年组,用我的青年组来踢你的少年组。

其实,这是一种投机取巧的方法。然而,就是这样简单的方法,齐国君臣几十年来,居然没有人想到。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人问:“如何能够把鸡蛋竖起来?”所有人都无法竖起来,哥伦布拿起鸡蛋,磕破一点皮,然后竖了起来。人们很不满意:“这有什么稀奇的?很简单啊。”哥伦布说:“就是很简单,但就是没有人这样想。”

孙膑的赛马办法也很简单,但齐国几十年就是没有人想到。

田忌采用孙膑这种方法,取得了一场失败,两场胜利。其实那场失败早就在情理之中,田忌的下等马如果能够战胜齐威王的上等马,那么太阳就从西边出来了。三局二胜,田忌赢得了比赛的千两黄金。

齐威王很纳闷。田忌居然赢了他,太阳真的从西边出来了。

齐威王询问田忌有何玄机奥妙,田忌告诉他说,这是孙膑的主意。齐威王觉得孙膑很了不起,就要见见孙膑。

坐在木车上的孙膑,被推到了齐威王身边,他和齐威王交谈,不卑不亢,从各个方面分析了齐国和战国诸国,指出了齐国的优缺点和战国诸国的优缺点,还谈到了如何练兵,如何用兵,齐威王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人才,也从来没有人能够如此条分缕析地向他解剖战国形势。齐威王对着孙膑连连下拜,任命他为军师。

孙膑终于迎来了命运的转机。

田忌赛马所运用的策略,在现代科学中叫做博弈学,是数学中的一个分支。那时候的孙膑尽管不知道博弈学,但是他却能够熟练运用博弈学。他不但是个军事奇才,还是个数学奇才。

在齐威王生活的那个时代,战国七雄已经初露端倪。秦孝公比齐威王早四年统辖秦国,他任用商鞅变法,编制民户,加强刑赏,奖励军功,鼓励农业,废井田,开阡陌,让秦国迅速走上富强之路。仅仅一个人,就让西方的蕞尔荒蛮之邦秦国迅速走上了历史前台。史书记载:“秦国默默无闻久矣,中原诸侯国羞与为伍。自商鞅变法,国势骤强,建立霸权,各国震惧。”

齐威王上任之后,也想像秦孝公那样振兴齐国,可是,国事家事天下事,千头万绪,他不知道该怎么做,也不知道怎样发现人才。因为治国毫无头绪,齐威王开始耽于酒色,荒于朝政。

这时候,齐国临淄来了一名青年乐师,这个名叫邹忌的乐师通过弹琴得以接近齐威王,然后向他讲起了纳谏的道理,这就是被选进中学语文课本的《邹忌讽齐王纳谏》。齐威王终于知道了广开言路对国家振兴的重要性,于是,面向全民纳谏,谁能指出自己和国家的错误,就能够得到奖赏。

因为邹忌的点拨,齐威王就拜音乐家邹忌为宰相。

齐威王知道,要振兴国家,不但要有政治人才和经济人才,还要有军事人才。可是,当年的齐国,没有一个拿得出手的军事人才。这时期,齐国没有和任何一个国家发生战争,只和诸侯国会盟,相当于今天的友好访问。

齐威王四年,即公元前353年,齐威王和魏惠王会于郊县,魏惠王在炫耀了自己国家的宝贝后,问齐威王:“齐有何国宝?”齐威王回答:“我有四臣,使守四疆,乃国之宝。”

齐威王五年,即公元前352年,魏惠王派庞涓为元帅,攻打赵国,围赵国都城邯郸。

阴谋家庞涓终于出现了,老实人孙膑也终于等到了复仇的机会。

《史记》记载:“其后魏伐赵,赵急,请救于齐。”魏国,是当年中原最强盛的国家,因为此前有吴起一手打造的魏武卒,魏武卒一代代采用吴起的训练方法进行训练,所以魏国始终是中原强国。

被魏国打得焦头烂额的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决定出兵,孙膑也终于有了和庞涓交战的时机。《孙膑兵法》的第一篇是“擒庞涓”,详细记载了当年的战争。

齐威王也知道魏国的强悍,但是赵国有难,齐国必须出马,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都信奉“助人者人恒助之”的道理,大家都在一个村子里住着,人都有求人的时候。然而,要击败强大的魏军和狡猾的庞涓,则非孙膑莫属。因为孙膑是庞涓的师兄。

但是,孙膑却表示难以领命,推辞说:“刑余之人不可。”也许当年孙膑想的是,如果以一个受过刑罚的残疾人做大将,不但会让诸侯国小瞧,也会让士卒们小瞧。孙膑脸上刺着字,双腿无法站立,这样的刑余之人,在那个时代是末等公民。

于是,齐威王让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前去救援赵国。

关于当时双方的兵力情况,《孙膑兵法》记载:“昔者,梁君将攻邯郸,使将军庞涓,带甲八万至于茬丘。”“齐君闻之,使将军忌子,带甲八万至……”梁君指的是魏惠王,因为魏国都城在大梁,所以,称魏惠王为梁君。齐君,指的是齐威王。忌子,指的是田忌。

双方兵力都是八万。以八万对八万,这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战争。

田忌厉兵秣马,准备带着齐军向西北方向的赵国都城邯郸出发的时候,孙膑却认为,不能去赵国。答应救赵国,却不去赵国,这仗怎么打?田忌百思不得其解。

孙膑认为,魏武卒战斗力强悍,赵军和魏武卒不在一个等级上,如果现在长途跋涉去赵国,还没有走到邯郸,邯郸就早已被攻破。邯郸一旦被攻破,庞涓带着魏武卒走进城中,依托城墙坚守,齐军人数不占优势,又如何能够攻下邯郸?所以,去赵国增援是下下之策。

田忌问,现在该怎么办?

《资治通鉴》中记载:“孙膑曰:‘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拳,救斗着不搏賋。批抗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疲于内,子不若引兵疾走魏都,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以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田忌从之。”孙子的计策是围魏救赵,攻打魏国,逼着魏军从赵国退兵。

田忌又问:“如何向魏国用兵?”

孙膑回答:“请南攻平陵。平陵,其城小而县大,人众甲兵盛,东阳战邑,难攻也。吾将示之疑。吾攻平陵,南有宋,北有卫,当途有市丘,是吾粮途绝也。”孙膑的意思是说,去攻打南面魏国的平陵,因为平陵尽管很小,但是非常难以攻取,而且,在攻打平陵的时候,还要经过魏国的市丘,只要经过市丘,齐军的粮道就会被截断。而之所以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示弱于敌。

古代有一个成语叫“劳师远征”,就是指这种跑很远的路,攻打一个不可能攻取的地方,失败是必然的。而孙膑之所以要让齐军失败,攻打一个没有军事价值,而且也根本攻打不下来的城池,目的又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

《孙膑兵法》说:“吾将示之不知事。”就是说,是为了故意让庞涓知道,齐军没有懂得兵法的人。庞涓知道了齐军中没有人懂兵法,就会麻痹大意。他麻痹大意了,孙膑才有机会。庞涓何等精明的人,深通兵法,富有韬略,要和他作战,就必须用非常之谋。

很可能,齐国一直隐瞒着孙膑为军师的消息。孙膑攻打平陵这样的计策,也是为了让庞涓明白,师兄孙膑没有在齐国出征的队伍中。既然师兄孙膑没有在齐军中,那么庞涓还怕谁?谁还能是他的对手?

齐军开始向南方进军,深入魏境,经过了魏国市丘,来到了魏国平陵附近。魏国看到齐国没有去北面的赵国救援,反而来到南面的魏国境内,立即命令边境线上的所有城池加强戒备,密切注意齐军的一切动向。

田忌问孙膑,该怎么攻打平陵?孙膑说:“把前锋分成两部分,从不同的方向攻打平陵,主力部队按兵不动。”

于是,齐军“直将蚁附平陵”,像蚂蚁一样围攻平陵,守卫平陵的魏军闭门坚守,齐军攻击不利。而此时,从魏国另外两座城池赶来的救兵出现在了齐军攻城部队的视线里。齐军攻城部队面临灭顶之灾。

即使这样,孙膑还是没有命令主力部队增援。

攻城部队受到魏军前后夹击,大败,不但没有攻下平陵,而且连驻扎的营寨也被魏军攻占。看着漫山遍野奔逃的齐军,田忌急忙问计孙膑:“现在该怎么办?”

孙膑回答:“请遣轻车西驰梁郊,以怒其气。分卒而从之,示之寡。”孙膑的计策是,派出轻装战车,向西疾驶,攻占魏国大梁的郊外,激怒庞涓。庞涓听说大梁遭到攻打,一定会怒气冲冲地从赵国赶回来。齐军只用少部分兵力与庞涓交战,让庞涓误以为齐军不堪一击。

田忌问:“下一步该怎么办?”

孙膑说:“下一步我就要把庞涓装进口袋里。”

田忌带着战车部队,一路马不停蹄,赶往魏国都城大梁。魏国最精锐的部队都被庞涓带去了赵国,次精锐的部队都部署在边境线上阻挡齐军,魏惠王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在边境线上战败了的齐军,会突然反戈一击,出现在了大梁的郊外。

魏惠王闭门坚守,田忌在城外擂鼓叫阵。尽管魏国都城大梁里留下的都是老弱病残,但是,田忌这点人马还是无法对大梁构成威胁,因为魏国都城高大巍峨,田忌一路奔驰而来的轻装战车部队,根本就无法攻占大梁。而田忌的目的也不是攻占大梁,他只是咋咋呼呼地叫嚣,让魏惠王和庞涓知道,齐军已经攻到了魏国都城的大门口了,让庞涓赶快从赵国退兵。

而此时,赵国邯郸已经被庞涓攻占。

《史记·魏世家》记载:“十七年,与秦战于元里,秦取我少梁。围赵邯郸。十八年,拔邯郸。赵请救于齐,齐使田忌、孙膑救赵,败魏桂陵。”《史记·赵世家》记载:“二十一年,魏围我邯郸。二十二年,魏惠王拔我邯郸,齐亦败魏于桂陵。二十四年,魏归我邯郸,与魏盟漳水上。”

《史记》前后记载有误。《魏世家》记载庞涓先拔邯郸,第二年败于桂陵;《赵世家》记载庞涓拔邯郸与败于桂陵,是同一年。但无论是哪一种记载,都是拔邯郸在前,败于桂陵在后。桂陵,在今天的河南长垣。

庞涓在邯郸,先听到齐军在魏国境内被打败,心花怒放,认为这股齐军不足为虑;又听说齐军在攻打魏国都城大梁。庞涓便决定回国救援。邯郸已经被攻下了,赵国不足为虑,庞涓只留下一小部分守邯郸,然后带着轻装部队南下,开往魏国。

此时的齐军,已经被孙膑分成了三部分,一部分由田忌带着声势浩大地攻打大梁,一部分在庞涓的必经之路上阻击魏军,主力部队由孙膑带着,在桂陵给庞涓设好了埋伏圈。

庞涓昼夜兼程,赶往魏国,遭到齐军的阻击。庞涓很轻松地击败了这股齐军,继续向大梁疾进。至此,庞涓相信齐军不堪一击,魏国的二流部队先击败了齐军,现在自己带着精锐又击败了一次齐军,那么齐军又有什么可怕的呢?

庞涓像一头瞎眼的野猪,兴冲冲地撞进了孙膑设在桂陵的包围圈。

庞涓带着的魏军为了救都城大梁,走得很匆忙,连续几日的奔走,已让他们精疲力竭,而孙膑带着的齐军早就歇息了很多天,早就等得手发痒,所以,庞涓一进入包围圈,齐军立即发起攻击。魏武卒再精锐,也已经人困马乏,体力不济。魏军大败。

《孙膑兵法》记载:“孙子弗息而击之桂陵,而擒庞涓。”庞涓是被活捉了。然而,在《史记》、《资治通鉴》等史籍中,庞涓又参加了后面的马陵之战,所以,有人推测庞涓没有被俘,在战场上逃脱了。

庞涓一直自视甚高,号称第二个吴起。

然而,庞涓距离吴起,最少有一千里的距离。在吴起的年代,吴起率领五万魏武卒,一次次击败了西面的秦国,逼得秦王想要把都城迁到秦岭山中。吴起率领五万魏武卒,创造了“大战七十二,全胜六十四,其余均解”的不败战绩,让所有的诸侯国军队只要提起魏武卒都一阵觳觫。在庞涓的年代,魏国的军队除了强大的魏武卒外,另外还有奋击、苍头、厮徒各二十万。奋击指的是轻装步兵,苍头指的是戴头巾的预备役步兵,厮徒指的是军中杂役和辎重兵。庞涓时代的魏国军队,比吴起时代的魏国军队,兵力要雄厚得多,然而,魏国却一而再,再而三地败于秦国之手。

魏国历史,甚至可以说战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战将应该是吴起。在吴起死去半个多世纪后,魏国有一个将军名叫公孙痤,带领魏军击败韩国和赵国的联军,取得了浍北大捷,当魏王夸奖他的时候,公孙痤说:“魏军冲锋陷阵,视死如归,赴汤蹈火,刀剑不避,这都是吴起遗留下来的教诲。”相隔这么长时间,吴起的影响力还绵延在魏军中。这个故事记载在《战国策》中。

庞涓,又怎么能够和这样一个人相比呢?

公元前354年,秦伐魏于元里,斩首七千,陷少梁。元里是今天的陕西澄城,少梁是今天的陕西韩城。当年,吴起带着魏武卒渡过黄河,将这片土地纳入了魏国的版图,而现在又被秦国夺去了。

公元前351年,秦大良造商鞅伐魏,陷固阳。大良造是战国时期的最高军衔,历史上也只有商鞅、白起、李牧等少数几个人获得过。固阳,是今天的内蒙古固阳县。

在吴起时代雄霸诸侯的魏国,在吴起时代将秦国打得落花流水的魏国,现在被秦国一再上门欺负。别的诸侯国一看魏国走下坡路,墙倒众人推,也在这一年上门要债,魏国没办法,归还了赵国的邯郸。

庞涓的能力比不上吴起,但也算是一名战国名将,此前他一再为魏国开疆拓土,建立殊荣,只是他很不幸运,遇到了商鞅和孙膑这两个绝世高手。

种种迹象表明,桂陵之战中,魏军损失的只是前锋部队,而庞涓当年因为救主心切,带着先锋部队跑在最前面,结果被齐军战败。虽然先锋部队遭受重创,但是魏军的主力没有损失。

一年后,齐、宋、卫多国部队攻打魏国,史料中关于这次战役的描述,都没有出现孙膑的名字,可能是孙膑没有参加。在这次战役中,魏国联合韩国,击败了三国部队,也就是这一仗,让齐威王失去了和魏国叫板的信心。因为那支传说中的魏武卒还在。

有的书籍记载,庞涓在桂陵之战中被俘后,此时被关押在齐军中,没有参加这次战役。这次战役后,庞涓才被放回。

没有孙膑的齐军,只是一支二流军队;而没有庞涓的魏军,仍然是一流军队。

魏国从吴起时代,一直到现在,都是中原霸主。这次击败三国联军的战役结束后,魏惠王在逢泽召开诸侯大会,到会的诸侯国有十二个,逢泽在魏国大梁附近。东道主魏国在这次大会上出尽风头,他领着诸侯们朝拜周天子,又号令十二个国家联合起来,向西攻打秦国。此后,秦国害怕事态进一步扩大,不得不调整政策,向魏国示好。

《战国策》中记载了苏秦对此时魏国的描述:“昔者魏王拥土千里,带甲三十六万,其强而拔邯郸,西围定阳,又从十二诸侯朝天子,以西谋秦。秦王恐之,寝不安席,食不甘味,令于境内,尽堞中为战具,竟为守备,为死士置将,以待魏氏。”

两年后,魏国以韩国当初没有参加逢泽之会为借口,兴兵攻打韩国,庞涓为帅。庞涓打不过秦国,打不过齐国,就将目光落在了韩国身上。在整个战国时代,韩国都是七雄中兵力最弱小的国家;而此时的魏国,是战国时期兵力最雄厚的国家,各种从军人数达四十万,另外还有二十万预备役步兵。战国末期,秦国全盛期的时候,也只有六十万军队,可见此时魏国的兵力何等雄厚。

强大的魏国攻打韩国,弱小的韩国无法抵挡,就向东面的齐国求援。自吴起之后的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里,曾击败过魏国的,只有两个国家——齐国和秦国。如果向西面的秦国求援,秦国欲壑难填,肯定要割地赔款,秦国从来不会给人白帮忙的。所以,不如向东面的齐国求救。

齐威王召集群臣议事,问是早救好还是晚救好。宰相邹忌说:“魏国和韩国打起来,双方实力都会削弱,所以不如不救。”田忌不同意这种观点,他说:“如果不救韩国,韩国投降魏国,魏国力量更会加强。所以,不如早早救援。”

于是,群臣分成两派,一派认为不必救援,一派认为赶紧救援。而孙膑坐在木车上,一言不发。

齐威王问孙膑有什么建议。孙膑说:“现在韩国和魏国相争,兵力都很强盛,如果我们去救援韩国,则是代替韩国和魏国作战,我们将会受到挫伤,而韩国坐享其成。魏国此次是要灭亡韩国的,韩国肯定会全力抵抗。我们先答应韩国马上出兵,让韩国殊死抵挡;等待韩国无力抵挡,而魏国又精疲力竭的时候,我们再出兵,这样,既能免于韩国被魏国吞并,又能有足够的把握击败衰竭的魏国。”

齐威王非常高兴,采纳了孙膑的计策。他告诉韩国使者,齐国一定会出兵援救,军士集结好了,就会向魏军发起攻击,请回去告诉韩国国君。

韩国君臣听说齐国马上就派兵会来增援,军心大震,绝不投降,拼死抵挡。

但是,魏军的实力不容小觑,尽管韩国将士一心,还是无法扭转战局。两军经历了五次战役,韩国都失败了。《资治通鉴》记载:“韩因恃齐,五战不胜,而东委国于齐。”韩国托身给了齐国。

这时候,齐国才出兵。

齐威王派田忌和孙膑率兵西进,这次的战略方针和上次的桂陵之战如出一辙,齐军没有奔赴韩国,而是直接奔向魏国都城大梁。

庞涓在韩国战场上听到齐国又来进攻大梁的消息,非常气愤,他留下一部分人继续攻打即将倾覆的韩国,自己则带着精兵魏武卒和轻装步兵,直奔魏国回援。

此时,庞涓肯定已经知道了齐国有一个人叫孙膑,肯定还认为孙膑的能力在他之上,庞涓一定会像一头走进陷阱的狐狸一样,所有的听觉全部竖起,所有的嗅觉全部打开,所有的视觉全部擦亮,因为有桂陵之战的前车之鉴,他不愿意再重蹈覆辙。

然而,庞涓犯了一个很重要的错误,这就是轻敌。他对孙膑没有轻敌,对齐军却轻敌了。他知道自己不是孙膑的对手,也知道齐军不是魏军的对手。只要他小心谨慎,瞅准机会,把魏军带到正确的道路上,抓住齐军,就一定能够将之歼灭。

孙膑也知道齐军不是魏军的对手,从吴起到现在的几十年的历史中,没有人是魏武卒的对手。《史记》中记载:“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魏国地处山西,所以有三晋之兵的称呼。司马迁笔下的孙子,就是孙膑。魏军看不起齐军,而孙膑准备用骄兵之计,示弱于敌,诱敌深入,然后聚而歼之。

田忌问:“如何引诱魏军?”

孙膑说:“兵法云:百里而趋利者蹶上将军,五十里而趋利者军半至。”长途奔袭一百里,主帅就要受挫折;长途奔袭五十里,只有一半人能够到达。魏军很强大,且人数众多,齐军无法战胜魏军,但是齐军可以分化魏军,然后出击。这就像斗殴,当一群人围殴你的时候,你转身奔跑,他们在后面追赶,你跑得很快,他们跑得有快有慢,当你跑出一段距离后,再回身搏斗,与你对打的就不是那一群人了,而是跑得最快的那个人。这样你就有了胜算。”

田忌认为这个计策甚妙。

于是,齐军开始退军,引诱魏军追赶。

此时,庞涓的自信心充分膨胀了,齐军和魏军不在一个等级,齐军听到魏军回击,慌忙撤走,这很符合两国军队的客观条件,齐军确实不是魏军的对手。尽管桂陵之战中,齐军击败了魏军,但那只是魏军的先锋部队,魏国的军力并没有受到影响。现在,魏军全部出动,手挽手,抱成团,看你齐军还有什么办法。

所以,庞涓命令魏军追击,誓雪桂陵之战的耻辱。

如果庞涓用全部魏军追击齐军,孙膑还真的没有办法。就算孙膑布置埋伏,就算魏军走进了埋伏圈中,齐军还是吃不动这几十万魏军;而且,想要找到一个口袋,把几十万魏军全部装进去,中原地区哪有这么大的口袋?何况,孙膑懂兵法知地理,庞涓也懂兵法知地理,孙膑知道什么地方可以设伏,庞涓岂不知道什么地方会有埋伏。

所以,庞涓带着几十万魏军追在孙膑的后面,确实不好打。

孙膑又开始使用骄兵之计,对付庞涓这种过分自信的人,骄兵之计就是最好的计策。

孙膑安排管理后勤的人员,第一天造十万人吃饭的炉灶,第二天减为五万人的炉灶,第三天减为三万人的炉灶。这就是后人所说的“减灶法”。“减灶法”的目的就是示弱于敌,引诱对方追击。

与之相对应的,还有一个“增灶法”,“增灶法”的目的,就是不让对方追击,让对方知难而止,自己全身而退。

“增灶法”曾经被东汉时期的名将虞诩使用过。虞诩去武都郡上任,而羌人在他的必经之路阻挡。武都在今天的甘肃。羌人兵力是虞诩兵力的十倍。虞诩先放出风声,说自己的援军马上就到,然而趁着夜晚绕过羌人防线,向前急进,接着,命令第一天每人造两个炉灶,第二天每人造三个炉灶,第三天每人造四个炉灶。羌人追着追着,就没信心了。因为虞诩的兵力每天都在增多,他们担心打不过,最后只好退兵了。

很多人都知道诸葛亮增灶退敌的故事,《三国演义》中说,诸葛亮用“增灶法”吓退了追赶的司马懿。但是这个故事没有出现在《三国志》中,应该是作者罗贯中把虞诩的故事移植到了诸葛亮身上。

猎人在森林中追踪野兽,需要查看野兽的脚印和粪便,从粪便的新鲜程度,能够判断野兽离开的时间长短。而在战场上,追兵要追赶对方,需要查看对方的脚印和炉灶。从脚印判断对方的去向,从炉灶判断对方的数量。

公元前341年的这场战役中,齐军在不断地减灶,魏军在不断地数灶,他们越数发现炉灶越少,他们越数越增强了信心,因为齐军的数量在不断减少。

到了第三天,庞涓意气风发地对士卒们说:“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

庞涓犯了经验主义的毛病。按照常规来说,计算炉灶数量确实能够得知对方的军队数量,然而,庞涓忘记了,孙膑不是一个常人,不能用常规来计算他。

既然齐军现在只有三万人,那么就没有必要带着几十万人追赶了。几十万人行动起来慢腾腾,贻误战机,庞涓决定带着一部分人追击就行了。史书记载:“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和上次的桂陵之战一样,庞涓又犯了急功冒进的毛病。如果庞涓带着魏军全部人马,孙膑真的没有更好的办法对付他,而现在分兵,孙膑就有了机会。上次在桂陵之战中,就因为走得太快了,一头撞进了孙膑的伏击圈;而这次,还是因为走得太快了,又要撞进孙膑的伏击圈了。

庞涓是魏国名将,但是不善于总结经验教训的人。不善于总结经验教训的人,就要在同一个地方连跌两次跤。

庞涓就这样兴冲冲地走入葬身之地,也走入了后世百谈不厌的话题里。

史书记载:“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长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马陵在今天的河南莘县,此地是当年齐国和魏国的交界处。陵在古代没有坟墓的意思,指的是大土山。《孙子兵法》说:“用兵之法,高陵勿向。”遇到大土山就不要靠近,因为大土山上最容易布置伏兵。桂陵之战中,孙膑在大土山上布置伏兵;马陵之战中,孙膑又在大土山上布置伏兵。为什么孙膑一再在大土山布置伏兵,因为他看了《孙子兵法》。为什么庞涓一再在大土山遭到伏击,因为他没有看《孙子兵法》。

东晋人虞喜在《志林》中记载:“濮州鄄城东北六十里有马陵,涧谷深峻,可以置伏。”而莘县当年就属于濮州,此马陵即彼马陵。可见,马陵这个地方,确实是打伏击战的好地方。

齐军从魏国退兵回齐国,必走一个叫外黄的地方,外黄是今天的河南杞县,而魏军从韩国回来追赶齐军的时候,也一定会走外黄。所以,孙膑从外黄开始,就计算行军日期。从外黄到马陵,大约有150公里。150公里,刚好是车马三天的行军路程。所以,孙膑算好了三天后庞涓会来到马陵,而马陵刚好利于设伏,所以,孙膑就在这里设下重兵。

这三天来,孙膑一路上都在算计庞涓,庞涓却浑然不觉。一个精心设计圈套,一个粗心埋头追赶,所以,庞涓的失败是注定了的。

三天后的黄昏,庞涓追到了马陵,前面道路被乱木堵塞,庞涓命令士卒清理道路,他要继续追赶。号称吴起第二的庞涓此时犯了第一个错误,道路狭窄,又被堵塞,一定要防备是否有伏兵。可是,庞涓没有防备,他急着去追齐军。

前面的士卒在清理道路,旁边的士卒报告说,发现了一棵大树,树上有一行字,因为天色阴暗,看不清楚。庞涓让士兵点燃火把,自己上前查看,看到那棵大树的树皮被剥光了,白色的树身上写着“庞涓死于此树下”。此时,庞涓又犯了第二个错误,情况不明,不能贸然举火,贸然举火会为对方指明自己的方位。

这次庞涓所犯的低级错误,证明了他虽然号称吴起第二,其实他和吴起相差的距离,不是一千里,而是北京到广州的距离。

魏军清理乱木,让所有士卒停下了脚步;士卒点燃火把,让埋伏的齐军看清楚了庞涓的方位。

此前,孙膑将万名弓箭手埋伏在两面的山坡上,约定“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此时就站在火把之下,齐军弓箭手一齐射箭,庞涓纵然是孙悟空,也难逃脱被歼灭的命运。

黑暗中,魏军不知到底有多少齐军在射箭,而齐军却知道魏军的方位和数量。在箭镞凄厉的破空之声中,魏军死相枕藉。庞涓看到大势已去,就拔剑自刎,临死前说:“遂成竖子之名。”

庞涓到死还不服气,到死还看不起孙膑。他把孙膑叫竖子。《晋书》记载:这个时代有个狂生名叫阮籍,他来到当年楚汉相争的古战场,感叹说:“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他自认为自己是英雄,把项羽和刘邦都骂了。竖子在古代的意思就是骂人的。

这个夜晚,孙膑一跃成为战国名将,他得已和历史上那些著名的军事家并肩。

这个夜晚,中原霸主的魏国开始走向了下坡路,此后,一直到秦统一中国,魏国都没有再崛起过。

这个夜晚,吴起一手打造的魏武卒湮没在了岁月的尘埃中,世间再无魏武卒。后世的魏襄王,尽管借助魏武卒的名气,将二十万重装步兵也叫做武卒,其实已经和吴起时期特种部队的魏武卒完全不一样了。

庞涓死了,孙膑也突然从历史中消失了。孙膑的历史就是一段复仇的历史,是一段师门恩怨的历史,这是武侠小说中最喜欢描写的情节。

有人说,孙膑此后隐居山林,潜心写作《孙膑兵法》。

在战国的历史中,孙膑突然出现,又突然消失,后世有人怀疑历史上是否有孙膑这个人,甚至有人把孙子和孙膑当成了一个人。这种争论一直持续了两千年。

1972年,山东省临沂发现古墓,经过勘察证实,这是一座汉代古墓群,通过发掘,从古墓中找到了大量竹简,而这些竹简竟然是赫赫有名的兵书,包括《孙子兵法》、《六韬》、《尉缭子》等,其中就有《孙膑兵法》。

《孙膑兵法》破土而出,终于证实了《史记》中记载的孙膑故事,是真实可信的。

孙膑像流星一样划过了历史的天空,而他的故事却一直传说到今天。

孙膑五十年后,白起诞生。孙膑的战争履历只有十年,而白起的战争历程却长达五十年。

战国的历史,就是名将的历史。战国从来不缺名将,特色迥异的名将让战国的历史变得精彩纷呈。 3rLCoSRaQy70qE44dZEX4Tm+Blkk8qQWlWH4skNaij69dg5IBqKhMY7QWOROmMI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