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他一生只写过薄薄的一本书,然而这本书却绵延两千年,影响全世界。这本书被称为“武学之圣典,兵家之绝唱”。

他一生身经百战,每一战都众寡悬殊,然而每一战都出奇制胜。战争就是杀人艺术,而他将这门艺术发挥到极致。

他的名字叫孙武,后世称他为孙子。子,是古代对有道德有爵位的男子的通称,比如孔子、孟子、老子、庄子……

他的名字简简单单、普普通通,然而这个名字对中国的战争史和谋略史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孙子初出茅庐是在春秋时代的吴国,建功立业也是在吴国。然而,孙子不是吴国人,他出生在齐国;他的远祖不是齐国人,出生在陈国。他的祖先在齐国打工,而他在吴国打工。

孙子的远祖是陈国公子,为了躲避宫廷阴谋和手足相残,来到了齐国,担任工正的官职,掌管工匠营造。

此后,这个家族里人才辈出,出过齐国宰相、公卿之类的大官。

孙子出身名门望族,他的血管里流着贵族的血液。

孙子家境优裕,藏书甚丰,所以他小时候就阅读了很多典籍著作,他尤其喜欢阅读记载前辈作战经历的书籍,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名人传记。名人传记是很好的一类书籍,里面贯穿着很多成功经验和人生教训。多读名人传记,可以走人生捷径,少走弯路。

孙子家境显赫,是一个标准的官二代,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他凭借自己的能力,以后也会位极人臣。

可是,意外发生了。

就在孙子自学成才,想要报答齐国的养育之恩时,齐国出现了内乱纷争,国内战火不断,先是两个宰相打了起来,接着是四大家族打了起来。打来打去的目的,都是为了争权夺利,谁得势了,就宣布对方是叛贼,诛灭九族。

青春年华的孙子不愿卷入这场“狗咬狗一嘴毛”的战争,所以他远走他乡,沿着海岸线一路南下,来到了今天苏州城外的穹窿山定居。这里已经是吴国的地盘了。

从此,齐国少了一个官二代,而中国多了一名军事家。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草长莺飞,江南水软。这个地方从古到今都风景旖旎,美艳无双。据《吴县志》记载,在苏州郊外的穹窿山中,青年孙子选择了隐居于此,结草为庐,阅读写作,一箪食,一瓢饮,一垄田,一卷书,与世无争,自得其乐。现在,穹窿山已经成了苏州一处星级旅游景区,打的就是孙子的名人招牌。

就在这时候,孙子遇到了一个名叫伍子胥的人,此人是春秋时期一个著名人物。

伍子胥比孙子年长,并且他的经历比孙子的要坎坷得多。他是怀着血海深仇从楚国逃亡到吴国的,又推荐著名的刺客专诸,拿着著名的鱼肠剑,刺杀了吴王僚,帮助阖闾坐上王位,成为吴王阖闾的宠臣。

同样都是外来打工仔,同样的经历一下子拉近了他们两人之间的距离。

伍子胥与孙子坐而谈兵,大为惊异,他想不到在吴国的偏远乡间居然还有这样的军事奇才。两人分别的时候,孙子把自己的兵法十三篇交给伍子胥阅读,这就是后世著名的《孙子兵法》。

这次偶然的相遇,改变了孙子的命运。

其实,每个人的命运,都是由偶然决定的。

《孙子兵法》第一个读者是伍子胥。伍子胥看了之后,赞不绝口,他也是一个胸怀韬略的人,只是没有像孙子这样用文字把自己对军事的感悟记录下来。他看了《孙子兵法》后,不禁发出惊叹:“哎呀呀,原来仗还可以这样打!”这就像很多年后的文学青年马尔克斯在图书馆看到卡夫卡的《变形记》后发出的惊叹:“哎呀呀,原来小说还可以这样写!”

小说的写作没有定法,没有人规定必须怎么写。写作和打仗是一个道理,没有人规定怎么打才是仗,怎么打不是仗。小说只要写得好看就行,仗只要打赢了就行。

孙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将作战技巧和作战技能归纳系统化的人,但此时,他还没有一场实战经验,甚至还没有上过战场,但这并不影响他成为一名军事家,因为他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他善于总结。

总结是通向成功的捷径。

《孙子兵法》的第二个读者是吴王阖闾,吴王阖闾也是春秋一著名人物,有人甚至将他列入春秋五霸,他率军击败了强大的南方霸主——楚国。但是,也许因为吴王阖闾公务繁忙,整天要开会讲话,视察工作;也许因为吴王阖闾根本就看不上这部《孙子兵法》,一个没有见过世面的乡下小子能写什么书?总之,吴王阖闾在很长的时间里,把《孙子兵法》扔在一边,连翻都没翻一下。过去的书籍都是把字刻在竹简上,然后用绳子穿起来,这一部《孙子兵法》数千言,需要多少根竹简啊,这本书该有多重啊。要翻起来实在太累了,干脆就不翻了。

据《吴越春秋》记载,伍子胥向吴王阖闾举荐了孙子七次。举荐了七次,吴王阖闾这才坐不住了,什么样的人才啊,能够让德高望重的伍子胥数次举荐,他这才翻看《孙子兵法》,还没有看完,就发出了感慨:“哎呀呀,这书还写得真不赖啊!”

然而,尽管吴王阖闾对《孙子兵法》大为赞赏,但他对书的作者孙子将信将疑,因为这个世界上夸夸其谈的人太多了,华而不实的人太多了。吴王阖闾一直想称霸,所以他需要的是真才实学的人,而不是那种只会耍嘴皮子的人。

吴王阖闾决定先见见孙子这个人再说。

吴王阖闾雄才大略,在他之前,齐桓公称霸了,晋文公称霸了,楚庄王称霸了,秦穆公也称霸了,能够在众多的诸侯国中独树一帜,成为所有诸侯国首领的崇高理想,所以,吴王阖闾也想称霸。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当霸主的诸侯也不是好诸侯。

然而,吴国想要称霸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那时中国的经济重心在中原,即今天的河南一带,而今天富得流油的苏州,在那时贫穷落后。苏州之外的太湖流域,比如今天发达的苏南无锡昆山一带,那时候住的是未文明开化的野蛮人。

吴王阖闾想要称霸,就必须引进人才,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苏南这片荒蛮之地,只长树木,不长人才,树木郁郁葱葱,人才却凋敝零落。

吴国不出人才,但是别国有人才,因此吴王阖闾要引进人才。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人才可以自由流动。所以,伍子胥从楚国来到了吴国,孙子从齐国来到了吴国。

吴国很幸运,中国两千年来最有才华的军事家,被他们得到了。

吴王阖闾让伍子胥去苏州城外的荒郊野岭找孙子,将孙子带到王宫。见到孙子,吴王阖闾还是不相信孙子,他想考考孙子,看孙子是不是名副其实,是不是有真才实学,就问孙子:“你的十三篇兵法,我都看完了,可以演示一下你的兵法吗?”他不说自己看完理论版的感受,而直接就要看实战版。

孙子回答:“可以。”

吴王阖闾问:“可以用妇人演示吗?”

孙子回答:“可以。”

王宫里女人多的是,所以,吴王阖闾要用女人来演示兵法。

吴王阖闾从后宫选出了一百八十个女子,他把这些娇滴滴的从未见过打仗也没有经过训练的女人交给孙子,然后自己登上高台观看。把这些毫无组织无纪律,只知道涂脂抹粉的女人交给孙子,摆明了是想看孙子的笑话。

三个女人一台戏,一百八十个女人会有多少台戏啊。三个女人叽叽喳喳像唱戏一样,一百八十个女人发出的声音更像开会时大开的高音喇叭。

吴王阖闾坐在高台上,居高临下,他想看看这个爱吹牛的小伙子,面对着这些高音喇叭,能有什么办法。

孙子将这些女子分成两队,任命吴王阖闾最宠爱的两名妃嫔为队长,然后让她们练习齐步走和向左向右转。这些集千娇百媚于一身的美女,哪里进行过军训?哪里被人呼来喝去过?所以,当孙子让她们听从口令的时候,她们一齐爆发出肆无忌惮的大笑。笑声像一群鸽子一样,拍动着翅膀欢快地在王宫上方灿烂的阳光中飞翔。

孙子面对这些笑得花团锦簇的美女,面不改色心不跳,神情肃穆如冰霜,他说:“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意思是说,给你们没有交代清楚口令,是我的责任。然后,他又把军令军法仔细讲解了好几遍,三令五申后,还亲自示范,什么叫向左转,什么叫向右转。现在,即使幼儿园的孩子也能够听懂了。

然后,孙子下口令向左转时,这些美女们不但没有一个人转身,反而更加放肆地嬉笑。她们在后宫打打闹闹惯了,看到的每个人都是谄媚和迎合,突然看到孙子一脸严肃正经,就感到很好笑。

然而,孙子却一点也不觉得好笑,他说:“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既已明而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意思是说,既然你们都知道了怎么向左右转,但是不依照军令来做,那就是领导干部的责任。为什么是领导干部的责任呢?因为作为领导干部,你管教不严。不但管教不严,而且还没有以身作则,和革命群众一起放声大笑。有那么好笑吗?

为了严明纪律孙子决定拿两个队长开刀,这两个队长是吴王阖闾最宠爱的妃子。正因为她们是吴王阖闾最宠爱的妃子,所以孙子才选中她们做队长,因为孙子觉得她们有号召力,谁敢不听话,她们就可以给吴王阖闾打小报告。谁知她们不但没有号召大家听从军令的能力,反而有号召大家放肆喧笑的能力。放肆喧笑就是蔑视军威,军威怎能蔑视呢?

所以,孙子要杀这两名妃子立威。

吴王阖闾急急忙忙从高台上跑下来,跌跌撞撞地拦在孙子面前说:“寡人已知将军能用兵矣。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愿勿斩也。”可是孙子不听他的话,说道:“臣既已受命为将,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

最终,孙子把那两个妃子杀了。

孙子确实是一个很强硬的人,连吴王阖闾最宠爱的妃子都敢杀。吴王阖闾把宫中练兵当成了一场游戏,但是孙子没有当成游戏。天子无戏言,军中也无戏言。吴王虽然没有天子的形式,但是绝对有天子的内容,三宫六院,文臣武将。像吴王这样身份的人,怎么能随便开玩笑呢?

吴王阖闾最宠爱的两个女人,就这样被杀了,吴王肠子都悔青了。

孙子杀了这两个人,只是想告诉人们一个道理:一切行动听指挥。

宫女们为了听懂这个浅显的道理,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杀完两个队长后,孙子重新任命了两名队长进行训练。那些目睹了血淋淋杀戮场面的宫女们,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心如鹿撞,她们终于相信了,这个姓孙的小伙子是一个二愣子,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即使她们长得再漂亮,这个二愣子也绝对不会怜香惜玉。

孙子让她们列队,她们挺胸抬头,腰杆笔直,像切出的豆腐片一样;孙子让她们向左转,她们齐刷刷地转过来,像翻开的瓦片一样;孙子让她们卧倒,她们一齐趴在地上,像倒下的多米诺骨牌一样。她们唯恐一不留神,听错命令,被这个二愣子拉出去砍了。

宫女训练好后,孙子派士兵前去邀请吴王阖闾下台检阅,“兵既整齐,王可试下观之,惟王所欲用之,虽赴水火犹可也”。即使让这些宫女赴汤蹈火,她们也在所不辞。

吴王阖闾还沉浸在失去爱妃的巨大悲痛中,他摆摆手说,把宫女解散了,孙武你也回去休息吧。

孙子觉得吴王阖闾是叶公好龙,嘴里念念不忘称霸诸侯,要练出一支铁军,实际上并没有那种豪气和霸气。于是他对吴王阖闾说:“令行禁止,赏罚分明,这是为将者最基本的要求。如果不能做到这点,何谈练军,何谈称霸。”

吴王阖闾不愿再理会孙子,在他的眼中,孙子一点也不给自己情面,让自己丢尽了脸面。

吴王阖闾气冲冲地回宫了。

据《吴越春秋》记载,吴王阖闾回宫后,伍子胥兴冲冲地跑去问吴王自己举荐的人怎么样。吴王阖闾说:“虽然孙子能够训练军队,但是训练出来的军队没啥用处。”

伍子胥听得一头雾水,就询问原因。吴王阖闾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说了两个爱妃惨遭杀害的悲惨经过。伍子胥说:“磨好的快刀,不能在人的头颅上比划;战争的事情,怎么能用宫女做试验呢?”

吴王阖闾也深深后悔拿宫女做了孙子这个二愣子的试刀石。

但伍子胥继续说:“诛伐不明,兵道不行。”哪有将军对士卒得过且过的?

吴王阖闾经历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终于拜孙子为将。

做了将军的孙子果然非同寻常,他带着弱小的吴军,连战连胜,《史记》中记载:“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

《史记》中关于孙子的记载结束了,但是,孙子作为中国最著名军事家叱咤风云的军事生涯,才刚刚开始。

吴国境内,河流蜿蜒,湖泊纵横,是名副其实的江南水乡。南人善舟,北人善马,自古以来都是这样,三国时期,吴国的水军打败了十倍于己的曹操陆军,因为曹军不习水战,他用自己的短处攻打对方的长处,自然落于下风。

吴国想要称霸,仅有水军是不行的,还必须能够陆上作战,因为这片东方土地除了沿海,还有宽阔的内陆,只有建立一支强大的陆军,才能够夺得天下。就像今天的战争,只有掌握了制空权,才能保证战争的胜利。《孙子兵法》的内容以陆战为主,孙子阅读的书籍、参考的战例,也以出生地齐国为主。如果孙子出生在吴国,可能他写成的《孙子兵法》就是另一番模样了。

所以,在被任命为吴国将领后的一段时间里,孙子就开始训练吴军陆战。他将吴军分编为三支军队,按照齐国的陆战战法训练他们,并按照自己的兵法加以引导,让吴军习惯陆上作战技巧,如何埋伏,如何突袭,如何迂回,如何穿插。战争,打的是猝不及防,打的是计谋韬略。

据记载,此时吴军仅有三万人。

吴阖闾三年,即公元前512年,孙子终于迎来了自己的处子秀。

这一年,吴王阖闾想要追杀当年发动宫廷政变时的敌人——两位吴国公子,一个叫掩余,一个叫烛庸。这两位公子逃亡到徐地和钟吾,在那里惶惶度日。徐地和钟吾在今天苏北的徐州和宿迁一带。可见,出生在王室实在不是一件好事,如果不能登上王位,就要被追杀,即使像曹植这样明哲保身、一心写诗的人,也不能幸免。

吴王阖闾让徐地和钟吾交出这两位公子,并引渡到吴国,他要亲自发落。徐地和钟吾害怕引火烧身,便把这两位公子驱逐出境了事。天高地迥,号哭无穷,两名落难公子害怕被杀头,只好一路逃到了比吴国势力更大的楚国,暂且容身。

楚国和吴国接壤,楚国看到吴国这几年招兵买马,招揽人才,心中大为不快。谁都不愿意挨着一个强邻,强邻在侧,岂能安睡?为了对付不断崛起的吴国,楚国运用“以夷制夷”的方法,将两位吴国公子安排在一个叫做养的地方。养在今天的河南沈丘一带,是对付吴国的前沿阵地。

现在,想要追杀这两位公子,就必须在楚国头上动土了。两位公子身后站立的是庞大的楚国。吴国仅有兵士三万人,而楚国有军队六十万人。吴国要与楚国交战,确实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吴王阖闾把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交给了孙子。

孙子分析形势,他认为这一战至关重要,打赢了,可以一箭三雕,奠定自己以后在吴国的地位;打输了,连回到荒山野岭种地的机会都没有了。

这一战,要达到三个目的:其一,铲除吴王阖闾的两个政敌,就是盘踞在养城中的掩余和烛庸;其二,干净利落地消灭养城和淮河北岸的楚军;其三,震慑楚军,让楚军以后见到吴军就畏惧,这样后面的伐楚之战就容易了。所以,这一战不仅仅是攻占养城,还要打得漂亮,打得快捷,打得稳、准、狠,让楚军心有余悸。

孙子熬了多年心血写成的《孙子兵法》到底灵不灵验,将在这一仗中得到验证。

后人认为,《孙子兵法》至阴至柔。这种阴柔战法,在这一仗中完全展现出来。

孙子将军队分作三队,也就是平时训练的那三队。

孙子的战略目的是攻打养城,但是他却没有直接攻打养城,因为他知道如果直接攻打养城,掩余和烛庸闭门坚守,楚军的援兵就会源源不断地赶到养城城外,与兵力不足的吴军决战。吴军仅有三万,而楚军多达六十万,吴军完全没有胜算,这种赔本儿生意,孙子不做。

孙子打仗从来不会硬碰硬,孙子兵法总像太极拳一样,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

孙子派出的第一队人马,没有攻打养城,而是攻打夷城。夷城也在淮河北岸,是掩余和烛庸的封地。养城和夷城,相距不远。

第一队人马热火朝天地攻打夷城,他们敲着战鼓,吹着喇叭,就像参加运动会一样,场面极为热闹。吴军攻打夷城的消息,传到了楚国,楚国国君急忙派出援军,前去夷城。可是,第一队人马却突然不打夷城了,他们渡过淮河,直趋数百里,从河南来到了安徽,攻打安徽境内的潜山。他们一路上大张旗鼓,恨不得让地球人都知道他们要去安徽了。

本来已经快要赶到河南夷城的楚军,突然听到说吴军深入楚境,他们也不去夷城了,转而向潜山进军。他们心想,这股吴军竟敢深入楚国腹地,简直就是送死来了。

可是,就在他们赶到潜山的时候,却找不到这股吴军了。吴军悄无声息地消失了,他们潜藏在哪里,他们此行的战略目的是什么,楚军一概不知。因为不明敌情,楚军不敢轻举妄动。他们开进潜山城中,严阵以待。

《孙子兵法》说:“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攻于九天之上。”现在,一万吴军藏身在皖南草木茂密的崇山峻岭中,无声无息,无影无踪,楚军找不到任何蛛丝马迹。

第一支吴军,把第一支楚军调到了孙子战略目标——养城数百里之外。而且,这股楚军还老老实实地待在城墙之内,不愿挪窝。

然后,孙子出动了第二支吴军。

第二支吴军和第一支吴军的方向完全相反,他们沿着淮河,溯流而上,一路上也是大张旗鼓,肆意喧哗。

楚国国君看到又冒出了一支吴军,赶忙又派出了一支楚军,前去截击。这股吴军隔着淮河看到浩浩荡荡的楚军来了,立即加快了速度,向着淮河上游急行军。楚军判断这股吴军是想渡过淮河,深入楚境,与第一支消失了的吴军对楚国构成两翼夹击之势。只要第二支吴军渡过淮河,第一支吴军一定会出现,与之汇合,然后向楚军重镇发起钳形攻势。

按照一般的战略部署来说,楚军判断得完全正确。可是,楚军不知道,这次他们的对手是一个非一般的人,非一般的人所进行的战略部署也是非一般的。

吴军在淮河北岸越走越快,楚军在淮河南岸也越走越快,两支军队夹着淮河,展开了竞走比赛。吴军的心中暗暗高兴,他们将这股楚军引得越远越好;楚军的心中也暗暗高兴,他们想着这股吴军越是走远,就越不容易与第一支吴军汇合了。

第一支吴军消失了,牵制了一支神色紧张的楚军;第二支吴军走远了,牵制了一支得意洋洋的楚军。两支楚军现在距离孙子的战略目标养城都有了数百里,孙子开始派出了第三支吴军。

第三支吴军直扑养城。

养城里的掩余和烛庸突然看到从天而降的吴军,急忙向楚国国君发出求救信。然而,山水迢迢,等到求救信送到楚国国君手中的时候,吴军已经将养城团团包围。楚国国君想要增援养城,可是淮河流域的兵力,已经被两支吴军牵着鼻子带走了;想要派出长江流域的兵力,却鞭长莫及。

就这样,孙子轻易攻破了养城,擒杀了掩余和烛庸。

《孙子兵法》说:“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就是对这场战役的解释。我怎么打仗,怎么部署,要让你看不出来。这就像打架一样,我怎么出拳,怎么踢腿,要让你看不出来。你看不出来,我就赢了。

这场精彩的战役,吴王阖闾一直在一旁观看,他没有想到孙子赢得如此干净漂亮,人人都说楚国强大,原来是只纸老虎啊。于是,吴王阖闾让孙子调动三路军马,一鼓作气,渡过淮河,攻击楚国都城郢。在吴王阖闾的眼中,吴军可以战无不胜,直捣郢都。郢,在今天的湖北江陵县。

然而,孙子拒绝了。

吴王阖闾很狂热,但是孙子很冷静。吴王阖闾被暂时的胜利冲昏了头脑,然而孙子却知道胜利只是暂时的,所以他头脑很清醒。拥有六十万军队的楚国是巨人,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即使在战国末期处于全盛时期的秦国,也不得不以举国之力来攻打楚国,而拥有三万军队的吴国是一个骨骼还没有定型的少年,国小人少,兵源不足,又怎么敢向这样一个巨人叫阵!

这一仗孙子打胜了,胜在奇谋,胜在调动了楚国淮河流域的军队,让他们疲于奔命,然而,他们即使疲于奔命,有生力量还在,他们缓过气来后仍然具有极强的战斗力。而且,这只是楚国的边防军,楚国实力更为雄厚的长江流域军队还没有出动,要用三万吴军,深入险境,与实力雄厚的楚军作战,无异于驱赶牛犊与猛虎决斗,驱使鹦鹉与老鹰拼杀。

吴王阖闾一再催促孙子出兵攻打楚国,而孙子却悄悄命令潜伏在皖南深山中的第一支军队,和奔向淮河发源地的第二支军队,赶快班师,向吴国境内集结。他对吴王阖闾说:“民劳,未可待也。”意思是说,军队跑了这么远,已经很疲惫了,不能再打了。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吴王阖闾把军队交给了孙子,孙子说进攻就进攻,孙子说班师就班师,吴王阖闾的意见只能作为参考,决定权在孙子手中,孙子说军队不能再战,那就不能再战了。于是,吴军班师。

回到了吴国,吴王阖闾念念不忘攻打楚国,孙子便向吴王阖闾提出了攻打楚国的战略计划,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游击战战术,后人将它总结为“十六字方针”:敌进我退,敌退我追,敌驻我扰,敌疲我打。

对付庞大的楚国,要和他面对面交锋并取胜,是不可能的;要和他打阵地战并取胜,也是不可能的。但是,我可以偷袭、可以智取,我可以用灵活多变的战术来骚扰他,在其头昏脑涨、满眼金花的时候,再给他迎头一棒,打晕他。

孙子还是将军队分成三支,三支军队布置在楚吴边境不同的方位上,轮番袭击。第一支军队突入楚国境内,楚国集结兵力堵截,而吴军在吃掉一支楚军后,不再接战,从容撤走。第二支军队又出动了,继续一路高唱凯歌,深入楚境,楚国大军又急急忙忙堵截这支吴军,可是吴军在吃掉一部分楚军后,又撤走了。这时候,第三支吴军出动了,又深入了楚境……后来,第三支吴军退走了,第一支又出动了。他们周而复始,循环往复。

三支吴军从不同的方位突入楚境,而楚国永远也不知道他们会在哪个方位突然进攻。楚国像一个破桶,四面都在漏水,堵住了这个缺口,另一个缺口又喷涌而出。楚军手忙脚乱,吴军好整以暇。

孙子的兵法确实很阴。

吴军和楚军接连不断地玩捉迷藏,吴军的目的并不是歼灭楚军的有生力量,而是练兵,让习惯水战的吴军习惯陆战,让熟悉河流湖泊的吴军熟悉山川丛林,让这些以后将要派上大用场的吴军,先熟悉楚国的地理环境,什么地方有深山可以潜伏,什么地方有桥梁可以通行,什么地方有小径可以迂回。

这种捉迷藏的游戏进行了一年。

一年后,吴王阖闾的女儿滕玉死亡,吴王阖闾爱惜他的女儿,将一柄名叫盘郢的宝剑作为陪葬物,同时还杀了万人进行殉葬。春秋时代,王侯将相死亡后,百姓殉葬,这种陋习在当时非常盛行。孔子曾经抨击过这种恶劣的习俗。这次,吴王阖闾居然让万名百姓殉葬他的女儿,所以当时百姓都在非议他。

吴王阖闾共有三把宝剑,一把叫鱼肠剑,一把叫盘郢剑,一把叫湛卢剑。鱼肠剑送给了刺客专诸,用来杀死吴王僚,此剑后来不知所终;一把用来给女儿滕玉陪葬;现在仅剩湛卢剑。所以,吴王阖闾视如珍宝。

吴王阖闾虽知道湛卢剑非常珍贵,却没有好好珍藏。有一天,湛卢剑突然不见了;又有一天,湛卢剑出现在了楚王的枕边。“湛卢之剑,恶阖闾之无道也,乃去而出,水行如楚。”史书中这段拟人化的手法,当然不足信,湛卢剑怎么会从吴国跑到楚国?最可信的解释是,有人偷了吴王阖闾的湛卢剑,呈献给了楚王。

在吴国,吴王阖闾找不到湛卢剑,心急如焚。后来,楚国传来了消息,湛卢剑在楚王王宫里出现了。楚王不但霸占了湛卢剑,还把吴国的铸剑师夫妻劫持到了楚国,为他铸剑。

吴王阖闾气坏了,他下令孙子再次向楚国进兵。史载:“阖闾闻楚得湛卢之剑,因斯发怒,遂使孙武、伍胥、白喜伐楚。”时为公元前511年。

在孙子的战争史上,他对楚国作战五战五捷,也有人认为是六战六捷。如果是五战五捷,这是第一战;如果是六战六捷,这是第二战;此前他把淮河流域的楚军调动了几百里,而趁机擒获了吴国两名公子,为第一战。

当时,楚国有一位将领,名叫子期,打仗应该很有一套。还有一位将领,名叫子常,打仗很没有一套。在吴国将要进攻楚国的前夕,伍子胥就行使反间计,他故意私下到处对人说:“楚国如果用子期为将,我可以攻破楚国,斩杀子期;楚国如果用子常为将,我只能撤兵了,因为我不是子常的对手。”

伍子胥的悄悄话传到了楚王的耳朵里,楚王如获至宝。因为这是伍子胥的悄悄话,所以肯定就是伍子胥的心声流露。你最害怕子常,我就偏偏把子常安排在边境来对付你。很快地,楚王让子常去楚吴边境代替了子期。

这种反间计在战争中经常使用。长平城赵括上任,群英会蒋干盗书,都是在上演这一计策。

子常又是怎么一个人?

子常以前是楚王的车右。车右,就是车夫,能够给君王当车右的,一般都要勇力过人。子常有蛮力,可惜没脑子。没脑子也就罢了,可他却总以为自己有脑子,很了不起。依靠给楚王当了多年司机,子常进入王宫,成为一名将军。

有一年,身材矮小的齐国使臣晏子出使楚国,楚国群臣就想戏弄晏子,借以达到戏弄齐国的目的,然而,机智的晏子总是针锋相对,让楚国上下大为丢脸。这段历史记载在《晏子春秋》中。

晏子在楚国朝堂上舌战群儒,让群儒颜面扫尽。文臣不行,武将就上阵,他们对晏子展开人身攻击,子常跨前一步说:“我听说使者都风姿卓然,气度不凡,身材魁梧,齐国怎么派了你这样一个侏儒?”晏子说:“秤砣虽小可压千斤,浓缩的都是精华,我虽然身材矮小,但可以代表国家出使,可以独当一面。而像你这样的,虽然长得高大,也不过是一个车夫。”晏子说得子常面红耳赤,瞠目结舌,只好悄悄退下。

子常是一个妄自尊大的人,明明自己不行,却总认为自己无所不能,明明自己不懂,却总以为自己什么都懂。

自视甚高的子常来到楚吴边境,他也像三百年后自视甚高的赵括一样,改防守为进攻。在辽阔的边境线上,吴国安排了三把尖刀,三把尖刀在三个不同的方位,不断地向楚国发动偷袭,不管偷袭成功与否,都是打了就跑,从不恋战。这是游击战最充分的体现。

要对付这种游击战,只有两种办法,一种是坚守不出,无论你在外面怎么叫喊,我一概不理。等到你的嗓子喊哑了,你自然就不喊了,自然就退兵了。还有一种办法是,用游击战对游击战,你派小部队侵入我方阵地,我也派小部队侵入你方阵地,以快打快,以乱打乱,乱得了阶级敌人,乱不了革命群众。

然而,子常这两种战术都没有采用,而是发动大部队向吴国展开进攻。这一进攻,刚好露出了空当。

战争就像两个拳击手在比赛。吴国出拳非常快,楚国出拳非常慢。楚国要战胜吴国,要么打得比吴国还要快,要么护住头部,等待时机,时机成熟了,再突然一拳击倒对手。可是子常却不是这样的,他依然慢悠悠地伸出拳头,还按照以前的节奏来打。这样,他迟缓的拳头刚刚伸出,就露出了肋部的空当。

这个机会,孙子岂能放过。

子常带着楚军气势汹汹地进入吴国,而吴军用一支部队深沟高垒,与楚军对峙,另外两支军队像劲射的箭镞一样,冲入楚国,“吴拔六与潜二邑”。六,是今天的安徽六安;潜,是今天的安徽潜山。楚国的六安和潜山,就这样轻而易举被孙子攻占,子常带着楚军慌忙退兵。

此后,楚国老实了,再也不敢轻易向吴国出兵。

吴楚边境无战事,吴国回过头来,决定收拾越国。这么多年来,每逢楚国要与吴国开战,越国总是站在楚国一边。而且,就在吴国攻打楚国六邑和潜邑的时候,吴王阖闾还专门写信给越王允常,让他擦亮眼睛,认清形势,站在吴国的一边,一致对付霸权主义的楚国。可是越王允常认为吴国不是楚国的对手,不支持吴国,继续和楚国勾勾搭搭,始终站立在吴国的对立面。

这次,楚国被打疼了,老实了一段时间。吴王阖闾准备利用这段时间,好好教训下越国,消除埋藏在心头多年的隐患。

史书记载,公元前510年,“吴王以越不从伐楚,南伐越”。

然而,就在吴王阖闾准备兴兵南下的时候,出现了一件意外的事情。吴王阖闾夜观天象,看到了异常。

古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话语:“臣夜观天象,如何如何……”这句话不是著作者的演绎,而是确有其事,古代主帅在临出征前,不但要占卜问卦,还要夜观天象。古代对战将谋臣的要求是上知天文,下达地理。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就曾经这样写道:“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词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意思是说,在远古时代,男女老幼都会看天象,根据的是《诗经》和《左传》中的这些句子。

古人仰望星空的目的,不是为了寻找牛郎织女,而是为了了解国家大事和安排农事。

这天夜晚,吴王阖闾看到天空中出现了两颗耀眼的星星。这两颗星星的位置,又刚好在吴越两国的位置。《史记》中说:“天则有列宿,地则有州域。”天上的星星与地面上的州域是相对应的。吴王阖闾在吴越两国的星域中,看到两颗星星,这就表示,吴越两国都会国力强盛。而且这种天象也表明,谁先对他们用兵,谁就不利。

吴王阖闾犹豫了。

人人都信神鬼之事,但是孙子不信;人人都信星象之说,但是孙子不信。每一个有大智慧的人,都是思想超前的。孙子是一个伟大的唯物主义者,不相信唯心主义那一套,认为事在人为。孙子说,那些明君贤将,都是先知。既然是先知,那么就神鬼莫测,祸患避匿。

后来,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们才惊讶地发现,孙子确实是先知。

孙子的话打动了吴王阖闾。吴王阖闾决定向越国兴兵。此时,吴国正处于鼎盛时期,而越国才刚刚崛起,所以,吴军在 里大破越军。里是今天的浙江嘉兴。

这是第一次 里之战,吴国取得了胜利;而再过几年后,吴越之间又发生了一次 里之战,越王勾践派一群死士在吴国阵前自刎,然后趁机发动攻势,吴王阖闾死于此战,史称第二次 里之战。

第一次 里之战,越国失败,吴国没有了后顾之忧,孙子建议将攻打楚国列入议事日程。

楚国土地面积是吴国的几十倍,楚国人口数量是吴国的几十倍。但是,吴国一点也不怵,崛起于江苏的吴国与崛起于浙江的越国,是春秋时代最战意猎猎的两个国家,他们从来就不知道畏惧为何物,这两个小国就像两匹冲入牛群中的野狮,让这片古老的土地上风声鹤唳,杀声震天。

阖闾六年,也就是公元前509年,吴国向楚国发起了大规模攻势,史称豫章之战。

楚国的北面,早先有两个小国,一个叫桐国,在今天的安徽桐城;一个叫舒鸠国,在今天的安徽舒城。在楚国开拓疆域的时候,这两个国家被吞并了。然而,这两个小国的人都对楚国怀恨在心。在古代,人们认为国亡、家破、妻离、子散是人生最痛苦的几件事情。

在孙子决定向楚国进攻的这一年,老天爷似乎在帮助孙子。桐国背叛楚国,复国自立。桐国复国了,舒鸠国也想复国。

孙子得到了这个消息后,觉得自己有利可图。他要利用这两个小国,打一场漂亮的歼灭战。

豫章之战中孙子所使用的计策,其实是一个连环计。

孙子很阴,每次大战前,都要将战争一步一步谋划好,让战争按照自己的节奏来进行。正因为他掌握了战争的节奏,所以掌握了战场上的主动权。孙子是一名优秀的司机,操纵着战争这架庞大的战车,他想让战争节奏加快,这架战车就加快;他想让战争节奏放慢,战车就放慢。

豫章之战,孙子是这样谋划的:

第一步,先和舒鸠国勾结好,让舒鸠国去跟楚国说,吴国害怕楚国,诓骗楚国攻打吴国。

第二步,吴国假装害怕楚国,和楚国谈判,以吴国帮助楚国教训桐国为条件,让楚国不要攻打吴国。

第三步,用计策突然攻击楚国。

这个连环计要分三步走,每一步都用不同的计策。如果用不同的计策来对照说明,第一步是瞒天过海,第二步是骄兵之计,第三步是攻其不备。战争本来很简单,就是攻守的事情,然而孙子是一个运用计策的大师,他故意把战争变得很复杂,绕来绕去,形同走迷宫,而他在对方晕头转向的时候,突然出击,轻松取胜。

首先看第一步,孙子敢于和舒鸠国勾结,而不担心舒鸠国出卖自己,就在于他相信复国之梦是舒鸠国人最大的梦想,如果吴国击败了楚国,舒鸠国的复国梦就会实现。所以,舒鸠国可以利用。

舒鸠国让楚国打吴国,楚国一定会听从,因为楚国强,吴国弱,但是这几年,因为吴国有了孙子,多次打败楚国。楚国提起吴国,早就气得两眼发黑,他们多想一劳永逸地打败吴国,让吴国不再在自己的眼前招摇。

所以,第一步瞒天过海的计策,肯定没问题。

再看第二步,楚国强,吴国弱,楚国大军压境,吴国向楚国求和,也不会引起楚国的怀疑。然后,吴国向楚国示好,要求代替楚国讨伐桐国,也在情理之中。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你想要我们退兵,难道我们就听你说?但是,如果你替我们打败了叛变的桐国,我们可以同意退兵。

最后看第三步。第三步才是最关键的一步,截至目前,前面所做的一切,都是给第三步铺路。楚国答应了让吴国打桐国,吴国就将军队开到桐国所在的豫章,然后准备开战,楚国在旁边袖手旁观。

这个连环计到现在,都是天衣无缝的,都是对楚国有利的。楚国没有减少一兵一卒,而吴国却把自己装了进去。人数占据绝对优势的楚国押着吴国上战场,到了现在,你吴国想打也要打,不想打也要打。你是木匠做枷,自作自受。你只要敢说不打桐国,楚国马上发起排山倒海的攻击。

然而,楚国没有想到孙子这么鬼,鬼到了神鬼难测的地步。

孙子将吴国军队分成了两支,一支被楚国押着去攻打桐国,另一支跟在楚国的背后,随时准备发起致命一击。

这一招,楚国无论如何也想不到。

所以说,孙子实在太阴了,阴得让任何对手都不寒而栗。这样一颗大脑,估计一千年都不能长成。至今,《孙子兵法》依然是一部无人能够超越的谋略书籍。

豫章之战完全按照孙子设计好的轨道在运行。舒鸠国去楚国,劝说楚国攻打吴国,说吴国只能依靠偷袭和投机取巧才能取得一点微不足道的胜利,而如果楚国大军压境,吴国就会遭受灭顶之灾。

楚王乐哈哈地采纳了舒鸠国的建议。在弱小得不能再弱小的舒鸠国面前,楚国要保持自己作为大国的尊严,连舒鸠国都说吴国不是楚国的对手,楚国如果再推三阻四,畏缩不前,以后还有什么颜面对手下这些附庸国发号施令。

楚王决定,立即向吴国发兵。

连环计的第一步生效了。

公元前509年秋天,楚军由子常带领,向吴国发起全面进攻。很奇怪,楚王怎么一再让这个平庸无能的子常率军,难道楚国再无人了吗?难道就因为子常给自己当过司机吗?当了司机就能够左右楚国的命运吗?尽管在战前,很多老臣一再向楚王进谏说,子常是一个华而不实的人,夸夸其谈,张牙舞爪,但是,因为他与楚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楚王还是把出征的任务交给了他。

楚国进入了吴国境内,孙子果然派人向楚国求和,并表示会率军攻打桐国,替楚国消消气。

子常笑逐颜开,自认为这是一箭双雕的计策,既削弱了吴国的军力,让吴国以后再也没有力量向楚国叫板;同时,又削弱了桐国的力量,让所有的附庸国都好好看看,反叛楚国是没有好下场的。

子常果然袖手旁观,脸上带着幸灾乐祸的神情,等着吴国和桐国杀得两败俱伤,然后他再出来收拾残局。

孙子请君入瓮,子常进入瓮中,孙子盖上盖子,然后在瓮下架火焚烧。而子常还乐哈哈地躺在瓮中,不知道自己即将变成北京烤鸭。

孙子将一支军队调往豫章,然后,也将吴军所有的战船调往豫章,在鄱阳湖整装待发。在楚军的印象中,吴军是一支水军,只要所有的战船调往豫章,那么所有的军队也会在豫章集结。子常不知道,这几年孙子已经给吴国训练出了一支陆军,攻击力强大的陆军。陆军是不需要战船的,只要有手中的刀矛和背上的弓箭就行了。

在战船调往豫章的同时,孙子暗暗派遣了一支军队,埋伏在巢地附近。巢地,就是今天的安徽巢湖。这支军队像一匹饿狼一样,静悄悄地潜伏着,一动不动,变成了大地的一部分。

而子常还在叉着双手,乐哈哈地等待吴国和桐国开战,准备坐收渔翁之利。他不知道自己已经成为孙子的猎物。孙子是一头猎豹,猎豹获取猎物只在一瞬之间。

这场战争至此已毫无悬念。

这年十月,在鄱阳湖中的吴军一直在努力从事着与桐国交战的准备,他们在子常的视线之内一次次召开誓师大会,一次次厉兵秣马,一次次表决心,口号声震天动地,呐喊声不绝如缕,他们的目的就是要让子常看到,要让子常听到:我们马上就要攻打桐国了。

子常笑容可掬地看着被自己当枪使的吴军,陶醉在自负的幸福感中,突然有一天,凶悍的吴军从他的身后发起了攻击,而面前厉兵秣马的吴军也转身向他攻来。两边的吴军,像肉夹馍一样,把子常的楚军夹在了中间。

仓促应战的楚军一败涂地,子常带着他的高级幕僚群和亲兵队向南逃去。这些高级幕僚们,脑子反应一个比一个慢,但是逃跑起来一个比一个快。

吴军击溃了子常的楚军后,并没有跟着子常追往楚国境内,而是回师巢地,将边境线上的巢地包围起来。

吴军一次次击败楚军,却没有一次次深入楚境,这让吴王阖闾很不满意,据《吴越春秋》记载,吴王阖闾给孙子和伍子胥发起了脾气,甚至赌气地说:“吾欲乘危入楚都而破其郢,不得入郢,二子何功?”意思是说,我准备趁楚国失败而带队攻破楚国都城郢,你们两个人不敢去攻打郢都,还有什么功劳?

然而,孙子拦住吴王阖闾,说现在还不是攻打郢的时机。楚国如此强大,如果深入险地,就会被楚国包了饺子。

孙子和伍子胥比吴王阖闾更想攻占郢都。孙子攻占了郢都,就会成为战争史上数一数二的人物;伍子胥攻占了郢都,就会一雪多年来埋藏在心中的仇恨。伍子胥的全家都给楚王杀了。

吴王阖闾拗不过孙子,只好放弃了深入楚境的打算。孙子一路轻车快马,突然回师,轻松攻克了楚国的巢地,俘虏了楚国公子繁。

《左传》记载:“楚囊瓦伐吴,师于豫章。吴人见舟于豫章,而潜师于巢。冬十月,吴军楚师于豫章,败之,遂围巢,克之,获楚公子繁。”囊瓦,就是子常,他在《左传》中叫囊瓦,在《史记》和《吴越春秋》中叫子常。

孙子对楚国作战,保持全胜。

孙子和吴起是春秋战国时期两个最有名的军事家,但是两个人的作战方法却完全不一样。吴起打仗的时候,他会先告诉你说:“我要打你了,你做好准备。”但是,你即使做好了准备,还是打不过他,因为他的军队训练有素,怎么排兵布阵,怎么分进合击,他安排得井井有条,他手下的魏武卒个个都是特种战士,个个都能以一当十。孙子打仗的时候,却总是先对你说:“我不打你,我不打你。”然而在你毫不留意的时候,突然兜头一棒,你永远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会打这一棒,永远也不知道他会从什么方向打出这一棒,所以你防不胜防,躲无可躲。他们两人打仗的时候,都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都创造了极为辉煌的战绩,但是,在吴起的眼中,兵法就是以雷霆万钧之势,彻底干净地消灭敌人;在孙子眼中,兵法就是“诡道”,是偷偷摸摸地使用计策,将敌人消灭。吴起打的是降龙十八掌,威势赫赫,正面强攻;孙子使的是九阴白骨爪,刁钻古怪,侧面偷袭。

两人的兵法完全不同,但是两人用的都是中国最上乘的兵法。降龙十八掌和九阴白骨爪完全不同,但这两种武功都是世间最高的武功。

接下来攻破楚国郢都的战役中,孙子更将自己的“诡道”发挥得淋漓尽致。

豫章之战,吴国先攻占了今天的安徽巢湖市,后又占领了江西南昌市,然后将这两块地方连成一线。这条线穿过了长江,它与长江的交汇点是今天的安庆。安庆自古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翻开中国战争史,就能够看到,凡是长江沿线的城市,都是兵家重地。夷陵、荆州、夏口、九江、安庆、南京、瓜州……这些地名经常在《三国演义》和湘军太平军的战争中出现。夷陵是今天的湖北宜昌夷陵区,在长江边;夏口是今天的湖北汉口,在长江边;瓜州是今天的江苏镇江,在长江边。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安庆都是安徽的省会,是长江边一座非常著名的城市。占领了安庆,可以沿着长江水道,逆流而上;也可以沿着长江水道,顺流而下。楚国的都城在郢城,郢城是今天的湖北荆州江陵,还是在长江边。

吴国占领了安庆,就可以沿着长江,坐船前往楚国都城郢都。现在,吴王阖闾终于看明白了,孙子发动豫章之战,原来是为了占据安庆,走水道直接攻击楚国都城郢都。从安庆到郢都,也就是今天的荆州江陵,这一路被称为黄金水道,地势平坦,江流缓慢,适合船只航行。

孙子计谋太深了,他走出的每一步棋,都蕴含深意。

到了现在,谁都看出来孙子接下来会沿着水路攻打郢都,因为这是最便捷的一条路径。万舟齐发,劈波斩浪,可以直抵郢都城下。

但是,孙子却没有这样做。孙子的“诡道”太鬼了。因为谁都能看出来,楚王肯定也能看出来,既然楚王看出来了,我还走水路干什么?楚军做好了水战的准备,但是吴军却不打水战。

不打水战,你发动豫章战役干什么?

接下来的三年里,吴国按兵不动。楚国在焦虑中等待了三年,吴国在忍耐中等待了三年。

吴国在忍耐中等待了三年,终于等到局势有变。这次,孙子主动向吴王阖闾请求出兵灭楚。吴王阖闾等候了多年,终于等到主将主动提出灭楚国了,所以他心花怒放。

这个变数就是,楚国大将子常释放了关押了三年之久的蔡国国君,也释放了关押了一年之久的唐国国君。

子常,你又不是楚王,凭什么关押人家蔡国、唐国的国君?

史书记载,公元前509年,“蔡昭侯蔡申赴楚朝觐,楚令尹囊瓦向其索裘佩,不与,因加软禁不使归”。囊瓦就是子常。

楚国强,蔡国弱,蔡国国君来到楚国,子常看上人家蔡国国君的玉佩,强行索要,人家不给,就把人家关了三年。

史书还记载,公元前507年,“唐国国君成侯赴楚朝觐,令尹囊瓦索其良马,不与,亦软禁不遣”。

子常欺负完了蔡国国君,又欺负唐国国君。唐国国君来到楚国,子常看上了人家的良马,人家不给,又把人家唐国国君关了起来。

唐国国君和蔡国国君都把尊严看得很重,子常索要的,不仅仅是一块玉和一匹马,而是国家的尊严。

那么,子常为什么又把蔡国国君和唐国国君放回去了?

史书记载,唐国大臣不忍心让自己的国君忍受这种屈辱和折磨,把那匹良马偷来献给了子常,子常才放了唐国国君。

史书又记载,蔡国国君听说唐国国君的事情后,也把裘佩献给子常,才得以脱身。

蔡国国君向北方的蔡国行走,一路上心中都充满了仇恨。坐船渡汉江,蔡国国君把携带的所有玉器全部投进了汉江中,发誓说:“再南来者,犹如此玉。”

蔡国国君一回到蔡国,就咬破手指,写下血书,发誓复仇。他向北方最大的诸侯国晋国借兵,晋国不给。蔡国国君怀着落寞的心情,回到蔡国。三年过去了,世界风云变幻,人间几度轮回,而被关在楚国的蔡国国君从来不知道这个世界上发生了哪些事情,他让大臣们给他讲起这三年来的旧闻。大臣们进行旧闻联播的时候,说到了吴国接连打败楚国,蔡国国君眼前豁然开朗,醍醐灌顶,他连鞋子也没有穿,就跑到室外,让下属赶快备马,他要去吴国。

茫茫黑夜中,蔡国国君看到了一缕曙光。

蔡国国君来到吴国,见到了孙子和伍子胥,痛陈楚国大将子常对自己的种种暴行,请求吴国出兵攻打楚国,蔡国愿为前部先锋,舍弃一切,万死不辞。攻破楚国后,蔡国也不取任何财物。

孙子和伍子胥答应了。

蔡国国君的眼前亮了,孙子和伍子胥的眼前也亮了。蔡国国君看到的是复仇有望。孙子和伍子胥看到的,不是蔡国这一点点兵力,而是蔡国的地域,还有唐国的地域。唐国和蔡国都与楚国毗邻,可以从这两个国家进入楚国,杀楚国一个措手不及。

孙子和伍子胥派人与唐国联络。唐国国君正在宫殿里愁眉不展,想起在楚国所受的屈辱,不禁长吁短叹,突然听闻吴国使者来请求联合攻打楚国,唐国国君激动地站起来,也说自己要打先锋。

有了这两个对楚国怀着刻骨仇恨的国君的支持,看着他们一副跃跃欲试的神情,孙子高兴地笑了,他连战前动员都免了。

蔡国在今天的河南新蔡,唐国在今天的湖北随州。新蔡在河南东南,地处淮河流域;唐国在湖北北部,地处淮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交汇处。蔡国和唐国脱离了楚国,楚国通往北面的大门就被堵死了。

要全力攻打楚国,但是不能让楚国知道,如果向楚国宣战,不是孙子的战法。

楚国有一个附庸国叫沈国,沈国在今天的河南平舆。史书记载,公元前506年,“蔡灭沈国,掳沈君,杀之”。

蔡国灭了奴才沈国,主子楚国就不答应了。打狗还要看主人,你灭沈国就是在打我的脸。于是,楚国发兵,攻打蔡国。

孙子认为,要灭亡楚国的机会终于来临了。他向吴王阖闾建议,以救援蔡国的名义,从楚国守备最薄弱的东北部切入,对楚国实施全天候打击,攻占郢都。吴王阖闾同意了。

公元前506年冬天,吴王阖闾亲率孙子、伍子胥和三万精锐之卒,还有他的弟弟夫概,乘着战船,浩浩荡荡地向西杀来。吴国的西面,就是楚国。

进攻蔡国的楚军,听闻吴军举国前来,就从蔡国撤兵,溯江而上,沿江拦截,决心将吴军歼灭在江水中。

孙子早就算准了楚军会沿江布防,所以,他还没有进入楚国,就命令全军弃舟登岸,走陆路,汇合唐国的军队,从东北方向突袭楚国。

楚国以为吴国会打水战,没有想到吴国要打陆战;楚国以为吴国会走水路进入楚国,没想到吴国走陆路进入楚国;楚国将精锐之师都调往江边,没想到吴国乘虚而入,深入大后方。

第一招,楚国先输了。

吴军一路疾行,过关斩将,挺进到汉水东岸。

楚国驿马昼夜奔驰,向楚王报告了吴军走陆路大举入侵的消息。楚王问朝中众将谁能御敌?有两个人站了出来,一个是沈尹戍,一个是子常。子常这个人一身的缺点,最引人注目的缺点就是自高自大,尽管他一次次被孙子打得大败而回,但还是固执地认为,吴军不是他的对手,孙子不是他的对手。

像子常这样永远自视甚高的男人,真是奇葩一朵。

沈尹戍是皇亲国戚,此人倒是有两把刷子。

楚王命令子常为主帅,沈尹戍为副帅,带着郢都的二十万军队,前去阻击吴军。

吴楚两军隔着汉水扎营。

《孙子兵法》云:“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孙子等着楚军渡汉江,渡过一半就击杀,可以大获全胜。但是,这个半渡而击的计策,孙子会用,楚军副帅沈尹戍也会用。孙子在等楚军渡江,沈尹戍也在等吴军渡江。谁也不愿意渡江,双方就陷入了顶牛状态。

《左传》记载,沈尹戍向子常建议:“子沿汉而与之上下,我悉方城外以毁其舟……子济汉而伐之,我自后击之,必大败之。”副帅沈尹戍的这个计策非常好,让子常和吴军夹岸对峙,吸引吴军注意力,他带着一部分兵马,从另外的地方神不知鬼不觉地渡过汉江,先毁掉吴军的战船,让他们没有逃跑的工具,再回身在背后攻击吴军,子常渡过汉江进攻,吴军就会大败。后来,楚汉相争的时候,韩信就用这个计策,攻克了占据黄河天堑的魏王豹。

这个计策确实好,连子常这么笨的人,都认为是一条妙计。于是,沈尹戍带着本部军马,去偷袭吴军的后路。

沈尹戍走出没有多远,楚军一个名叫史皇的大将偷偷摸摸对子常说:“沈尹戍这次一定成功,如果他成功了,就没有主帅什么事情了,功劳全被他一个人拿去了。”

子常觉得史皇说得很有道理,就决定渡河作战,然而,他又担心孙子会半渡而击,所以,先派出一支游击部队试探性地进攻,看看孙子如何反应。

子常这么多天不进攻,孙子岂能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而现在派出一支游击队突然渡河,孙子又岂能不知道他想干什么。所以,这支游击队一与吴军交锋,吴军立即诈败。

子常看到游击部队成功了,就开始一点一点地把楚军送往汉江东岸。一直到所有楚军都渡过了汉江,吴军居然也没有进攻。这可真奇怪。

《吴越春秋》记载:“子常遂济汉而阵,自小别山至于大别山。”二十万楚军在汉江东岸扎营,居然从小别山摆到了大别山。

一直等到楚军都安营扎寨了,吴军还是没有进攻。

孙子到底想干什么?

孙子采取的是诱敌之计,他将楚军诱入大别山中,聚而歼之。沈尹戍在身边的时候,子常知道了要防备半渡而击;沈尹戍不在身边的时候,子常不知道要防备诱敌深入。莽莽苍苍的大别山,沟壑纵横,曲径通幽,到处都是口袋,随便拿个口袋套在子常头上,一拉袋口,大小都刚好合适。

子常在大别山中和孙子交战三次,三次都被杀得大败。子常彻底丧失了斗志,再不敢像以前那样拍着胸脯吹牛皮了。楚军在近处奔逃,吴军在远处追赶,子常想离开军队,易装逃走。可是,部将建议说,先退到柏举,坚守不出,等沈尹戍从吴军后面攻击,再从柏举出兵,两面夹击,吴军可破。

子常本来就是一个没主意的人,即使他那颗糨糊脑袋里偶尔冒出一个主意,还是馊主意,比如强索人家国君的玉佩和马匹,惹来灭国之灾。现在打了败仗,连馊主意都想不出一个来。既然部将说让退到柏举,他就带着军队退到了柏举。

柏举之战,即将开始。

柏举在哪里,一直众说纷纭,有人说在湖北麻城,有人说在湖北汉川,还有人说在湖北安陆,反正都是在武汉附近。

据《太平御览》记载,这天凌晨,夫概对哥哥吴王阖闾说:“子常不仁,贪而少恩,其臣下莫有死志,追之,必破矣。”吴王阖闾认为吴军数量稀少,而楚军兵力雄厚,没有允准。

夫概走出阖闾的帐篷后说:“所谓臣行其志,不待命者,其谓此也。”于是,带着部下五千人,径直攻击楚军营寨。阖闾看到夫概出兵,害怕有失,立即派兵增援。楚军兵无斗志,一触即溃。子常在吴军一出现的时候,就乘着马车逃往了郑国。史皇带着本部人马无法抵挡势同猛虎一样的吴军,死于乱军之中。临死前,史皇简明扼要地总结了楚国这几年走过的不平凡的历程:“今子常无故与王共杀忠臣三人,天祸来下,王之所致。”三人,不是确指,是指多人。

吴军将楚军追赶到了汉江边。此时,楚军人数仍然占据绝对的优势。孙子想,如果继续穷追猛打,楚军狗急跳墙,只要有一个人振臂一呼,就会背水一战,到那时候,胜负难料,前功尽弃。所以,孙子让吴军暂停追击,假装埋锅造饭。

吴军阵营上空袅袅飘散的炊烟让楚军彻底放心了,楚军开始争相渡河逃命。渡过河的一半楚军也在汉江对岸埋锅造饭,汉江两岸都飘散着饭菜的香味,渲染着祥和的气氛。另外一半楚军看到没有危险,就喜滋滋地走进了江水中。

突然,吴军阵营传来了震天动地的鼓声,吴军风驰电掣一样奔过来,吴军手中的长矛尖上跳跃着灿烂的阳光,刚刚走进汉江的楚军和还没有走进江水的楚军,一起大乱,吴军像赶鸭子一样将他们都赶入了江水中,然后站在岸边用弓箭射杀江中的楚军。江水为之染红。

汉江对岸的楚军看到这种杀戮场面,连饭都顾不上吃,就赶紧逃走了。

吴军渡过汉江,就地吃起了楚国的饭菜。可怜的楚军把香喷喷的饭菜做好了,还没有吃上一口,就饿着肚子逃跑了。接着,吃饱了肚子的吴军追赶饿着肚子的楚军,一直追到了湖北京山。

在京山,溃散的楚军与沈尹戍相遇了。沈尹戍此行成功了,烧毁了吴军所有战船。然而,已经没用了,因为吴军打了胜仗,他们不需要战船了,他们可以光明正大地坐着马车行驶在楚国所有的大道小径上,行驶在江汉平原的每一个角落。

沈尹戍确实厉害,他纠合楚军残部,向吴军发起反击,居然击败了吴军先锋夫概。然而,当孙子带着大军赶到时,与沈尹戍交战三次,沈尹戍全败。沈尹戍自知无法抵挡打疯了的吴军,就让部下割下自己的首级,送给楚王。沈尹戍空有满腔热血,可惜他跟错了主人。

史书记载,这一天是吴王阖闾九年十一月十九日,即公元前506年阴历十一月十九日。

楚国没有了沈尹戍,更无人抵挡吴军。

吴军渡过汉江,楚国郢都在望。

孙子和伍子胥多年的愿望就要实现了,蔡国国君和唐国国君多年的愿望也要实现了,吴王阖闾多年的愿望也要实现了。楚国是南方最大的国家,带甲六十万,疆域上千里。如果击灭了楚国,吴国就会成为新兴的南方霸主。

然而,就在这时候,谁也想不到的一幕发生了。

郢都城门打开,从里面奔出的,不是士卒,不是骑兵,也不是战车,而是象队。《左传》中记载:“王使执燧象以奔吴师。”燧的意思是烟火,这些大象是用烟火来指挥,或者是用烟火来驱赶,就像以后的田单使出的火牛阵一样。成群的大象奔向吴军,那种轰隆隆的势不可挡的气势,破纸而出,让我们从这些历经岁月之水浸染而发黄的纸张中,看到了当年的惊悸和惨烈。

以前看好莱坞电影《指环王》,看到半兽人驱使猛犸象和人类的骑兵作战,总以为这个场景是艺术家的虚构,没想到历史中居然真实存在过。楚国庞大的象群向吴军的步卒发起攻击,吴军步卒不能抵挡。当年的吴军先坐船,后上岸,所以,他们中绝大多数都是步兵,战车和马匹肯定都很少,顶多就是吴王阖闾这些人骑坐,其余的人都是依靠两条腿千里奔袭。

以前采访抗战老兵,听新一军几名老兵说,他们从缅甸回来,接收广州,带回了几百名日本战俘,还有几头大象。广州人没有见过大象,见到这几匹来自异国的庞然大物,稀奇得不得了。总以为长江流域不出产大象,没想到那时候的南方楚国盛产大象。当年公输班和墨子在论战的时候,说楚国还盛产犀牛。可能是后来气候的变迁和人类活动的频繁,让大象、犀牛这些大型动物在这片土地上消失了。

大象这种动物出现在战场上,在冷兵器时代,几乎就是不可战胜的。成群的大象冲过来,天塌地陷,势不可挡。

吴军所有人都没有想到,楚国居然还有这样的秘密武器。

于是,吴军败退。

本来,这是楚国一举反击的绝佳机会,没想到,楚王被千里奔袭、兵临城下的吴军吓破了胆,他逃出郢都,一路向北逃窜,总算捡回了一条性命。

吴军进入郢都后,《左传》记载:“以班处宫。子山处令尹之宫,夫概王欲攻之,惧而去之,夫概王入之。”吴国人按照级别高低,分别住进了楚国大臣的府邸里。宰相子山住进了楚令尹子常的府邸,吴王阖闾的弟弟夫概不答应,他觉得在吴国地位最尊贵的是阖闾,接下来就是他夫概了,凭什么子山要来住这么好的房子,就准备攻打子山。子山吓跑了,夫概就住了进去。

这时候的吴军,不再是那支拥有超常战斗力的吴军,而是一群争抢桃子的猴子。

现在的苏南富甲一方,而那时候的苏南刚刚摆脱了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所以,这伙吴国人来到富裕的楚国,一个个惊讶万分,人世间怎么还有这么好的房子,有这么好的器物,有这么漂亮的女人。他们肆意抢掠,郢都变成了人间地狱。

吴王阖闾这时候犯了一个重大错误,尽管他通读了《孙子兵法》,但是没有领会参悟。《孙子兵法》言“攻心为上”,小国吴国占领了大国楚国,不能依靠强权征服,而要依靠安抚征服。

吴国人占领楚国,楚国人感情上没有什么接受不了的。毕竟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兼并和被兼并是经常发生的事情,只要吴王对老百姓好,老百姓才不管谁当国君谁不当国君。吴王阖闾进入郢都后,第一个败笔是纵兵抢掠,第二个败笔是拆除宗庙。

宗庙是什么?是祖宗灵魂的安身之所,是后辈人的信仰所在。拆除宗庙就意味着,斩断了这个民族的根。

楚国宗庙被毁灭,激起了楚国人极大的愤慨,楚国人自发组织起来,和吴军展开了游击战。他们要光复楚国。

楚国被吴国攻占后,楚国有一个名叫申包胥的大臣,逃到了秦国,请求秦王出兵攻打吴国,光复楚国,并答应如果楚国光复,永远做秦国的属国。秦王没有答应。

申包胥走出秦宫,跪倒在宫门外。他跪了七天七夜,哭了七天七夜,秦王终于被感动了,他说:“楚虽无道,有臣如此,可无存乎!”答应出兵救楚国。

《左传》记载:“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无衣》是《诗经》中非常有名的一首诗歌,诗歌是这样的: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也有人说《无衣》是战国时代秦国的民歌。这首诗歌气势恢宏,后世的我们读起来,仿佛听到了铁甲行进的咚咚鼓声。

楚国百姓在反抗,秦国从西边来进攻,内忧外患都成为燃眉之急,偏偏这时候,吴国内部又出了问题,吴王阖闾的弟弟夫概看到哥哥没有归心,沉溺于楚国王宫的温柔乡中,醉生梦死,就不辞而别,带着自己手下的人马离开楚国,回到吴国,自立为王。

楚国无法安定,秦军兵临城下,吴国内夫概自立。吴王阖闾心急火燎地离开了楚国,奔回吴国。夫概看到哥哥回来了,惊惶万状,投奔了楚国。

楚王回到都城后,看到都城满目疮痍,害怕吴国再次攻打,就迁都了,都城仍然叫郢。

这些年,吴国和楚国一直在交战,而南方的越国却趁机发展壮大了。

此后,吴国不与楚国交战了,而改与越国交战,越国的地域在今天的浙江绍兴一带,尽管地小人少,但是非常好战。《吴越春秋》记载,吴王阖闾在楚国都城郢享受荣华富贵的时候,越国就向吴国发起了反攻战,“十年,秦师未出,越王允常恨阖闾破之 里,兴兵伐吴。吴在楚,越盗掩袭之”。前面写到了吴国人好战,而越国人比吴国人还要好战。楚国带甲六十万,只有三万兵甲的吴国敢于向楚国叫板;吴国带甲三万人,只有三千兵甲的越国也敢于向吴国挑战。

公元前496年,吴越争霸中的一场重要战役在 里爆发,史称第二次 里之战。此战中,吴王阖闾指挥作战时,一名越国将领投掷长戟,刺中了吴王阖闾的脚趾。后来,吴王阖闾死亡,估计是死于破伤风。

阖闾死后,夫差即位。

阖闾临死前,告诉儿子夫差不要忘了自己的深仇大恨。所以,每次夫差经过朝堂,站岗的人都要高喊:“夫差,你忘了你父亲的深仇大恨吗?”夫差流泪回答:“不敢忘,不敢忘。”语文课本上把这种句式叫疑问句。

后来,吴越之间又爆发了会稽之战,越国战败,越王勾践请和,孙子和伍子胥都看出越王勾践绝不会久居人下,一定会卷土重来,不让夫差答应。但是夫差急于出兵中原,争夺霸主,就答应了勾践。

勾践给自己的房间里挂着一个猪苦胆,每天尝一口,然后问自己:“你忘记了会稽之耻吗?”然后自问自答:“不敢忘,不敢忘。”语文课本上把这种修辞手法叫设问句。

接下来的事情,人们都知道,经过长期准备的越国,灭亡了吴国。

越王勾践是一个深有谋略的人,他投降吴国后不久,就进献美女西施,贿赂吴国权臣,离间吴国君臣。最先倒霉的是伍子胥,因为夫差误信谗言,伍子胥被逼自尽。

伍子胥自尽后,孙子看出夫差是一个不值得共事的人,便归隐山林,如一片云朵,飘荡于苍茫的远天远地,不知所终。

所有史书对孙子的记载,戛然而止。

然而,关于他的话题,却绵延至今;而且,还会长久绵延下去。

孙子策划指挥的战役,都表现在对楚国的作战中。他的作战艺术绝对是高超的,后世有一个军事家名叫尉缭,他在《尉缭子》中记载:“有提三万之众而天下莫挡者谁?武子也。”只带着三万人横行天下,无人能抵挡的,只有孙子才能做到。

《孙子兵法》的艺术也绝对是高超的,两千多年来,还没有哪一部兵书能够超越它,曹操在《孙子略解》中说:“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子所著深矣。”李世民也对这本书赞不绝口:“朕观诸兵书,无出孙武。”

人们总是把孙子和另一个军事家连在一起,这个人的名字叫吴起。他们两个人都著有兵法,《孙子兵法》和《吴起兵法》也总是连在一起,简称“孙吴兵法”。

然而,吴起和孙子太不一样了,《吴起兵法》也和《孙子兵法》太不一样了,吴起和孙子的战法也太不一样了。 nZvwsx9JFN45JtwAvPybjTHvqmwQvURcq0RuB5qgJI+jo1h9pM8xxhRIdRGp58d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