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 言

人能创造一切物质的、精神的无比丰富、宝贵之财富。何以然?

因为人有语言。从近代意义上的语言分析的角度看,西方较之东方更早地注意到了语言研究在哲学探讨中的巨大意义。因此,早在古希腊时代,赫拉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著名哲学家,在对于概念和范畴的分析时,就注意到结合语言分析(language analysis)来进行。

可以说,20世纪是语言研究一统天下的时代。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时下最“摩登”的符号学(Semiotics)、神话学(Mythologics)、文化人类学(Cultural Anthropology)、诗学(Poetics)、模仿学(Mimologiques)、小说社会学(Fictitious Sociology)、意象修辞学(Rhetoric of the Image)、指号学(Semiotic)等,无一不与语言研究密切相关,有些还直接套用了现代语言学的最新理论。至于近年来东方国家颇为流行的文学文本分析(analysis of literary text)、文学结构和风格分析(analysis of literary structure and style)、文体及意象分析(analysis of style and image)、叙事结构分析(analysis of narrative structure)、批评的解剖(anatomy of criticism)等文学研究方法,皆源于现代西方结构主义语言学(Linguistics of Structuralism)的理论及方法。

既然现代语言学与语言哲学研究取得了重要成就,东西方的许多学科的研究者们也相继采用、汲取了现代语言学及语言哲学研究的方法,并取得了新的学科突破,那么,运用现代西方最先进的语义分析(analysis of semantic meaning)、语篇分析(analysis of text)等方法,对中国古代历史先哲的语言智慧作一尝试探讨与解构分析(analysis of dis-structure),把他们语言技巧的深层结构(deep structure)、深层语义(deep semantic meaning)向现代人作一展示,使人们明白先哲们语言智慧的底蕴所在就大有文章可做了。

基于这种思考,本书将对游说、侍对、讽谏、排调等各类言语作品进行分析、解构,力图真实地再现中国历史先哲们言语作品的真义所在,恰切地阐释其言语发生时的心理态势,全面地把握言语交际双方对答、论辩、排调等言语活动背后所蕴含的语境因素,深入地发掘言语交际双方所共有的历史文化背景,以期准确地破译交际者(Communicator)和受交际者(Communicatee)之所以这样说而不那样说的语言奥秘,使更多的现代人从中得到一些言语交际技巧、策略、艺术等方面的启迪,使他们懂得较多的言语交际原则,提高自己的言语交际水平,为自己今后言语交际任务的圆满完成提供一些可借鉴的经验。

也许有人会认为,语言是人类最平常的东西,是每一个有语言能力的人都会使用的。但是,我们认为,有语言能力的人并不是个个都能够运用语言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并不是人人都能够运用语言完成特定情境下的特定言语交际任务。比方说,中国古代的游说、侍对、讽谏、排调等特殊的言语交际活动,就不是有语言能力的普通平庸之辈所能从事的,也不是一般的巧舌之人所能很好地完成的。何以然?从游说、讽谏、排调、侍对的对象(亦即受交际者)来看,受交际者多是有权势的帝王或是有渊博学识、有出众才华的学士文人;从交际目的来看,交际者的任务多是为了说服受交际者接受自己的意见、改变原有的计划或想法,或是使受交际者愉悦以融洽特定的交际氛围,或是使受交际者“理屈词穷”而达到一种调侃谐谑的特殊意趣。因此,在诸如此类的特殊言语交际中,若交际者没有特殊的言语技巧、策略、艺术,不能于言语表达中寄寓种种智慧的思想火花,则交际任务就难以完成!

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涌现了无数诸如孔子、孟子、苏秦、烛之武之类的杰出游说家,诸如东方朔、曹植、刘桢、纪昀之类的善机辩的侍臣,诸如师旷、邹忌、无盐、优孟之类的著名讽谏之臣,诸如孔融、诸葛恪、刘原父、苏东坡之类的排调艺术大师,他们的言语作品不仅出色地完成了各自特定的言语交际任务,而且其“深文隐蔚”、“余味曲包”的独特语言效果,使人“玩之无穷,味之不厌”;其“近取诸身”、“缘情蓄意”、“阳奉阴违”、“借花献佛”、“为情造文”、“证龟成鳖”等独到的言语方式,大有启迪后人、益人心智的特殊贡献。

本书在对中国历史先哲们的语言智慧作解构分析时,没有完全采用某一种语言理论或语言哲学的见解,只是适当地汲取了它们的合理内核,取法它们的“神韵”,然后进行一种既顾及语言学意义上的语言结构的分析,又兼及哲学、文化意义上的内涵语义探求。同时,对于特殊的语言技巧与方法,本书还常常结合中国修辞史、文化史进行阐释,指出言语交际双方出语对言的心理态势、文化定势影响等,力图在破译中国历史先哲语言智慧、艺术技巧的同时,解释他们为什么这样说而不那样说的原因,解释他们为什么用这种方法出语措辞而不采用其他方法的心理、文化底蕴。

斯为序,亦为白。

吴礼权
1991年3月10日于复旦园 Q95XNGZ7IfzXR2njIv+gTV1iI48rpwn9/qZuWlpWKF7LMczHxkaL7/xNajz7jij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