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祖初渡江,至宋石,驻薛妪家。饿甚,坐谷笼架上。问妪此何物,对曰:“笼床。”烹鸡为食,问何肉,曰:“炖鸡。”饭以大麦饭,曰:“仁饭。”太祖嘿喜。盖龙床、登极、人范,皆语吉也。天下既定,召妪赏之,至今有薛家洼云。(明·文林《琅琊漫钞》)
这则故事乃明代成化进士文林所记,应该是有所依据的。乞儿与小和尚出身的大明王朝的开国帝君朱元璋,元至正十二年(1352)参加郭子兴的起义军,后自立一军。元至正十五年(1355)曾与韩山童一起倡导起义的红巾军另一首领刘福通,迎韩山童之子韩林儿至安徽亳州(今亳州市),拥立韩林儿为小明王(因韩山童起义之初即牺牲),国号为宋,建元龙凤。韩林儿称帝时,任朱元璋为左副元帅,从此朱元璋势力坐大。龙凤二年(1356)朱元璋率兵攻下元朝重镇集庆(即今天的江苏南京),由此正式奠定了自己的地位,为日后的帝王霸业打下了基础。
上引故事,说的即是朱元璋攻打南京这一时期的事。朱元璋率军由江北初次渡过长江,兵驻宋石这个小地方时,借住一个薛姓老婆子家。当时,朱元璋饿得慌,坐在谷笼(大约是南方用来盛放稻谷,叫作“稻箩”一类的农具)架上。朱元璋就问薛婆子,这是什么东西。这薛婆子真是聪明,她大概看出朱元璋装束的不一般及威严,知道是个大将军,就有意讨好地回答说:“这是笼床。”然后薛婆子又给朱元璋杀鸡吃,这在乡下可是最上等的待客食物了。朱元璋大概没见到她杀鸡烹饪的过程,只见她端上来了一碗肉,就问是什么肉。薛婆子又乘机回答:“炖鸡。”又端上来一碗热腾腾的大麦饭,说:“这是仁饭。”朱元璋听了心里窃喜。因为“龙床”、“登极”、“人范”都是吉利语,是想称帝立霸业的将军都乐意听的。所以,朱元璋打下天下之后,想起往事,就召见了薛婆子,大大赏了她一笔财物。薛家洼这个地方,至今还在。
我们都知道,朱元璋是个非常刻薄猜忌的人,在中国历史上以最没良心、过河拆桥而出名。这个大家比较熟悉,用不着在此历数他的恶行了。朱元璋做了皇帝后,杀了无数功臣名将,不记他们的功劳,却能独独记得薛婆子的鸡饭之恩,真是令人奇怪!其实,这并不怪,很多帝王或是政治人物常常是不念大恩而记小德。因为对他有大恩的人(比方说开国元勋等),恐怕也是他政治上潜在的强有力的对手,他为了自己的地位与利益,只能狠起心肠除之而恐不尽。至于他这样做了是否夜深无人时心中有愧,只有他自己知道。而对于他的故人的小的情义恩德,他倒是记得很深刻,也念叨着。这些人一般不会对他的政治生命构成任何威胁,他对这些小人物的旧德的报答,不仅可以使他获取一种成就感,引起对方的感恩戴德,还能在社会上造成一种他这个大人物是个念旧恩的君子的好印象,这对他沽名钓誉、稳定自己的统治能增加正面积极的影响。朱元璋是何等人物,这些个道理,他比谁都懂。除此,朱元璋在做了帝王之后,最令他忆起薛婆子的,除了一饭之恩外,还有薛婆子当年的吉利话,如今都应验了,他怎能不高兴呢?所以朱元璋记得要赏薛婆子,是在情理之中的事。不过,我们应该承认,这个薛婆子真是不同凡响,她虽是一个乡下妇女,却有独到的识人眼光,竟然看出朱元璋的不凡来,并猜测到他的心理,投其所好,利用“笼床”与“龙床”、“炖鸡”与“登极”(即帝位)、“仁饭”与“人范”(帝王是世人的典范)在语音上的相近相谐,让听者朱元璋听得心花怒放。这就是薛婆子的智慧,她的这种高妙的语言表达艺术恐怕一般大人物也是不可企及的。
说到这里,突然想起小时候祖母给我讲的故事:古代有个书生要进京赶考了,他的妻子就搬了一张梯子靠在墙上,叫丈夫爬上去,书呆子丈夫不知何意,就问干什么?他那能干的妻子说:“你爬就是了。”丈夫就爬上梯子,他爬一级,他妻子就在下面说:“再升一级。”后来,她丈夫果然考中进士,官越做越大。还有一个故事是,一个书生要进京赶考,他的妻子给他杀了一只公鸡送行,丈夫说:“这鸡这么小,怎么吃?”他娘子说:“鸡小冠(官)大。”这人后来果然做了大官。这事后来被另一个书生的妻子听说了,也学样。她丈夫赶考前,她也特意杀了一只小公鸡,丈夫不解,问杀这么小的公鸡干什么?他娘子回答说:“鸡小鸡大都是一刀。”据说后来,这位书生倒是考上了,也做了不小的官,可最后却被杀了头。小时候听了这些故事觉得好玩,现在想来,这种言语行为实际上是趋吉避凶的一种心理反映。如果我们学过语言学理论,就会知道语言与客观现实之间并没有直接联系,它是一种社会现象,现实生活中凶吉祸福并不依人的主观意愿而改变。人们说祝愿的好话并不一定就能实现,说别人不好的话,别人也不一定就有祸患。但是,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愿意听到吉利的话,而不愿听到不吉利的话,这是一种语言心理。善于利用人们的这种语言心理,讲究表达的艺术,往往能够取得较好的交际效果。所以,这方面的表达艺术还是值得我们注意的。薛婆子的经验不正是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