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缘情蓄意,借题发挥:裴楷解卦悦武帝

晋武帝始登阼,探策得一。王者世数,系此多少。帝既不说,群臣失色,莫能有言者。侍中裴楷进曰:“臣闻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帝说,群臣叹服。(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第二》)

这段文字,讲的是这样一个历史故事:晋武帝司马炎夺了曹家天下,良心不安,做贼心虚,登基之初就求神问卦,想知道司马氏的江山到底有多长气数。

说到晋武帝司马炎做贼心虚问气数,这里想起元代的话本小说《三国志平话》的开头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地痞无赖出身的刘邦依靠韩信等大将打败了西楚霸王项羽,一步登天而至九五之尊,做起了大汉王朝的开国帝君。哪知天下甫定之后,这个没良心的刘三,竟然过河拆桥(用司马迁的话来说叫作“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这刘三倒也有些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文韬武略都谈不上,完全是仰仗张良、萧何等谋臣策士的运筹帷幄和韩信、彭越、英布等战将的浴血奋战,才打下了江山。他就心里盘算着,张、萧是文臣,不会危及自己的地位,韩、彭、英等三将却随时可以发动军事政变,推翻自己而南面称帝。其实,就实力最强的韩信来说,事实上并无此心,否则早就听了齐人蒯通之计称帝了。可是,刘三心理阴暗,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为了稳固自己的江山,便设计先后消灭了韩信、彭越、英布等异姓诸侯王。韩、彭、英三大将是开国之勋,世人皆知,他们被屈杀,自然死不瞑目。于是,三人便向玉皇大帝诉冤,要求平反昭雪,落实政策,求个公道,至少也要讨个说法。玉帝听了三人的申诉,觉得确实是冤苦深重,便让一个人间秀才司马仲相判决此案。司马秀才思虑再三,不知如何处罚这个流氓刘三。最后,他终于想到一个办法,即设置一个因果报应的结果:让韩信投生为曹操,彭越投生为孙权,英布投生为刘备,三分刘邦的汉室天下,以报宿怨。玉帝觉得这个秀才判决得公允,便再命司马仲相为司马懿,削平三国,重新收拾天下残局,三国归晋。当然,这只是小说家的“满纸荒唐言”。但是,历史事实上是这样,晋武帝司马炎正是首先夺了曹家的天下,然后灭蜀亡吴而逐渐统一天下的。

司马氏觊觎曹家的江山已经很久了,但司马懿和他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都没有动手。司马懿曾做过曹操的主簿(掌管文书、办理事务的官员),很有计谋。魏文帝时为太子中庶子,深为文帝所信用。魏明帝曹轈时则任大将军,统帅三军与蜀汉诸葛亮相抗衡。如果没有他,诸葛亮肯定能够实现恢复汉室的愿望。齐王曹芳执政时代,他与皇室曹爽同是受明帝遗诏辅政的重臣。后来,因为曹爽不自量力,自以为自己是曹操侄孙,在明帝时做过武卫将军,便用何晏等人为心腹,试图与司马懿争权,司马懿一生气把他给杀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司马懿仍然没有取曹氏而自代,到底他还算够义气,大概是看在曹操和曹丕的份上吧,或许他想效法当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而不自代的榜样吧。想想也是,他与曹操比,还是差多了。曹操当年都不敢放手去做,他这资历怎么好意思对曹操的子孙下手呢?司马懿死后,其长子司马师继任大将军,把持朝政,独断专行。嘉平六年(254),司马师废曹芳,立高贵乡公曹髦。次年,司马师病故。其弟司马昭继任大将军,更加专横,连曹髦也说:“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人人都明白,曹家的江山实际上是司马家的人在坐着,但司马师、司马昭不管怎么专横,毕竟没有公开夺位。魏元帝曹奂咸熙二年(265),司马昭一死,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再也没他祖父、父亲、伯父的修养了,迫不及待地要可怜兮兮的傀儡皇帝曹奂把帝位禅让给他。

司马炎如愿以偿后,想想他爷爷、他爸爸,还有他那急吼吼的司马师伯父都没敢要曹家禅位,自己这点能耐是否能坐稳江山?他心里就打鼓了,老是觉得不踏实。怎么办?那时代,信占卜问卦,于是,司马炎就让人给占了卦,结果得“一”。这下子,他傻了。怎么?司马家的天下比曹家还要短命,只有一年的气数?下面的大臣更傻眼了,怎么说呢?就在大家都很尴尬之时,侍中裴楷出班奏说:“臣听说天得一可以寰宇澄清,地得一可以太平安宁,侯王(司马炎即位前是侯王)您得一是好兆头,是得天下的卦象。”这话自然会讨得司马皇帝的欢心,毫无疑问。

我们都知道,卦辞都是字少词寡,语义模糊的。解释起来可以有很大的自由度,根本没有一定的标准,也无所谓到底谁的解释是正确的。正是因为如此,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解释,而且解释者常常揣度卜卦者的心理,迎合其意而解之,以讨其欢心与安心。因为占卦的目的,也就是为了求个好兆头。同样,司马炎荣登大宝之日就卜卦问国祚,自然是想得个千秋万代、江山永固的好卦。但是,卦辞是“一”又使人自然而然地想到是晋朝国祚只有一年。正因为如此,司马炎才会“不说”(不高兴),群臣才会“失色”。裴楷的聪明之处,在于抓住了这个只有一个“一”字的卦辞,揣度好司马炎的心理,迎合其意,利用“一”的语义模糊性,缘情蓄意,借题发挥,对“一”予以别出心裁的解释,说出了上述那番话,让司马炎吃了一颗定心丸。由于“一”语义的模糊性,裴楷那样解释,没有人能够说不对,当然即使有人想说不对也不敢。

说到裴楷解“一”取悦司马炎,这里想到以前听到的一个故事:说古代有三个考生进京参加会试,路上听说前面有座庙,里面有个得道高僧能预测未来。三人就想进庙求高僧预测一下考试结果。这在封建社会非常正常,读书人只有中了进士才有可能进入仕途,升官发财,飞黄腾达,否则一生只能潦倒困厄。三人见了高僧,虔诚相问,希望高僧明示自己这次的功名前程。高僧看了看三人,半天不言一语,最后瞑目,伸出一个指头。除此,别无片言只语。三人只好悻悻然而去,各自在心中揣度那一指之意。考试结束,发榜时,三人一齐高中了。三人高高兴兴地去看高僧,表示感谢。其实,这高僧一点也不高,要说他高,就高在他利用“一”的模糊性。如果三人一齐考取,他的一指就表示“一齐中”;如果三人考取二人,一指表示“一人不能中,其余二人可以中”;如果三人考取一人,一指表示“一人能中,其余二人不中”;如果三人都没考取,则一指又表示“三人一个也不中”。说到底,解卦也好,算命也罢,说解者大多是利用语言的模糊性来从中蒙人的。但是,对于裴楷和上述所谓的“高僧”,他们的表达艺术又不能不令人感佩得五体投地。 8YiJn3hw2Lj9XZxuMLw+PlF4rDUSorG82rmaV/wcNTmcpUrpbV6P74eU4VPwULE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