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引言:

演讲无处不在,演讲需要技巧

我们都知道,演讲是件艰难的事,但是请听听丹尼尔·韦伯斯特是怎么说的吧:“如果有人要拿走我所有的财富而只剩下一样,那么我会选择口才,因为有了它我不久便可以拥有其他一切财富。”那么,为什么许多有才华的人偏偏害怕演讲呢?

这是麦克米兰石油公司副总裁迈克斯·艾萨克松在一次演讲开头所说的一段话。美国政治家丹尼尔·韦伯斯特将口才的重要性提得这样高,我们中国人乍一听,一定以为这是过于夸张了。其实,这是不了解情况。中国古代的圣哲早就有类似的话,他们甚至比洋人更看重口才的重要性。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的先哲就说过一句名言:

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周易·系辞上》)

这话的意思很明白,要推动社会前进和变革,靠的就是嘴巴。也就是要有一张能说会道的嘴巴,要会说,才能促使人们觉醒,认识到改革社会、进行社会革命的意义并最终推动社会的进步。

还记得孔夫子也说过类似的话:

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周易·系辞上》)

这话的意思也不难懂,它是说君子(也就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上流社会人士)会说话与不会说话的分别可大了:即使是在屋子里所说的话,如果说得好,影响就要远播千里之外(在古代,资讯不通,交通不便,一句话能传播千里实在是非常了不得的事),其对身边人的影响当然就更不用提了;反之,即使是在非公开场合的屋子里,一句话说得不好,则负面效应往往也要传播千里之外,近身之处的恶劣影响自然不用说了。孔子这话的意思,用中国普通老百姓的大白话来说,叫作:“好话不出门,坏话传千里。”道理说得真是透彻!

大家都知道,《周易》很古奥,绝大多数中国人是读不懂的。所以,上述那番话,很多人是不知道的。但是,孔子下面这句话则是很多中国人都晓得的,相信很多中学语文老师都曾把它搬出来教训过学生: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这话意思是说,说话说得没文采,说得不精彩,没什么水平,那是传播不远的。也就是说,说得不好,话就没有什么影响力,不能成为指导人们行动的指南,最起码不能算名言。孔子的这句话,如果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话说得不好,说得没水准,说了也是白说,一点作用也没有。可见,话说得好与不好,干系是很大的!

历史演进到战国末期,大思想家荀子对口才的重要性认识得更清楚、更充分了。因为大家都知道,战国时代是群雄并起、豪杰辈出的时代,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思想学术最为活跃的年头,“百家争鸣”就是那时代的事。那个时代,最令人回味的是“嘴巴”的作用特别大。那年头,只要你有一张能说会道的嘴巴,你就算是默默无闻的穷书生,也能一夜之间声名鹊起,从九地之下蹿升到九天之上,高官得做,骏马任骑,荣华富贵,自然不在话下,甚至可以做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大人。能不能做上大官,一展平生的抱负志向,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关键就看你的嘴上功夫了。那时代,中国的诸侯国多,出国又不要办护照和签证,周游列国是一件十分平常的易事。只要你能说动一个国家的国王,让他信任你,觉得你行,立马就可以封你个大官,丞相也是可以做的。广为中国人所知晓的大名人苏秦,就是靠一张能说会道的嘴巴,由一介穷书生做到了燕国的丞相,最终还挂了六国相印,合纵攻秦。还有他的弟弟苏代,也是一个“名嘴”。他说动燕昭王联秦伐齐的历史功绩,一直载于史册。荀子生活于这样一个游说成风、名嘴辈出并风云不可一世的战国时代,因此对于口才的重要性,自然比历史上的任何贤哲都要看得更清楚。所以他有感而发,说了这样两句名言:

言语之美,穆穆皇皇。(《荀子·大略》)

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观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荀子·非相》)

两句话都说得浅显易懂,用不着解释。其主旨都是说明“美辞”的独特作用,将话说得好的意义阐述得十分清楚。

到了西汉末年,大学问家、思想家刘向还专门著书立说,在总结了先秦至西汉时代有关言语表达与治国安邦的密切关系的种种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不仅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夫辞者乃所以尊君、重身、安国、全性者也”的观点,而且喊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

辞不可不修,说不可不善。(《说苑·善说》)

可见,刘向作为一个思想家与历史学家,对“善说”的重要性认识得何等清晰!南朝梁代的大文学理论家刘勰,则更将“善说”的意义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文心雕龙·论说》)

这话听起来似乎有点夸张了,其实熟悉中国历史者就会知道,它没有夸张,是事实。比方说我们在本套丛书的第二本《能说会道:说话的艺术》中所谈到的春秋时代郑文公的大臣烛之武,在“春秋五霸”的二霸秦穆公、晋文公联合出兵包围郑国而欲灭之的情形下,以三寸不烂之舌,竟然说得秦穆公退兵,解散与晋国的联合阵线,并反过来与郑国结盟,且留军驻守郑国,迫使晋国知难而退,使弱小得一夕就可被灭亡的郑国竟然不费一兵一卒而退了两个超级大国的联合作战部队,保得郑国国家安全无纤毫之忧。由此一例,便可知刘勰没有吹牛,他说的是事实,口才的重要性在中国历史上确确实实是非同小可的。

不过,中国人重视的“口才”,传统上多是重在游说、说服、论辩等方面,面向的是单个的特定对象,如国君、上司或论辩对手等。而西方人重视的“口才”则主要指面向公众的演讲方面。这与西方自古希腊时代就已开始的民主、法律制度相关,他们重视政治演讲和法庭辩论,由此养成了重视面向公众的演讲风气。在西方,不重视演讲方面的口才几乎是不可能的。由此想起美国所有中学生都信奉的一句话:

未来的美国,让不会演讲的人走开!

熟知美国情况的人都知道,这话一点也不算夸张。因为群众性演讲是美国教育系统的一个重要特色,小学生“在二三年级,就被指定开始作些简短的演练,整个小学教育,学生经常被指名当众说话。按照这种方法,学生得到普通演讲基本的直接实践,他们学习首先提出话题,然后论述这个话题,最后简要复述所论要点,得出结论” 。到了中学、大学,校园里的各种学生自发演讲活动,其热闹场面自然就不用提了。美国历届总统,有哪一个不是中学特别是大学校园中的演讲高手和活跃分子?欧洲的情况与美国当然是差不多,因为整个西方世界本来就有着相似的政治制度与文化背景。我们中国人最敬仰、最熟悉的革命导师如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都是特别喜欢演讲且长于演讲的“名嘴”和“说林高手”,他们的雄辩魅力与口若悬河的演讲才华,都是“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

由于中国在政治制度、文化传统等方面与西方各国有着很大的差异,演讲的风气没有那么盛,演讲的历史也没有那么悠久。但是,进入近代的中国,由于受西方思潮的影响,演讲的风气渐盛。特别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由于政治变革与政治革命的需要,诸如拥护“君主立宪”的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变法的政治领袖,主张资产阶级革命与民主共和的孙中山、宋教仁等资产阶级革命家,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周恩来等风云人物,都是极有魅力的演讲大师,对于推动中国演讲风气的养成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另外,“五四”运动之后,诸如胡适、鲁迅、徐志摩、闻一多等文学家,蔡元培、马寅初、陶行知等教育家,其演讲的魅力与影响对进一步养成中国社会的演讲风气起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这个大家都清楚得很,不用我再从头细说了。至于20世纪80年代陡然兴起的中国演讲飓风,因为年代较近,很多人都是有着亲历感的,自然更是不在话下了。

可以说,现在的中国,演讲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儿;演讲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回避不了的现实。无论你是政治家、外交家,还是军事家;是官员领导,还是平头百姓;是吃开口饭的主儿如教师、律师、节目主持人之类,还是在公众面前几乎没有什么“话语权”、找不到多少说话机会的普罗大众,都是不能不演讲或说一辈子都不演讲的。可以说,现代的中国与现代的西方社会一样,一个人要想回避演讲,或演讲时不注重演讲技巧,那是几乎不能立足于这个社会的,换句话说,你根本就无法在这个现代化的社会里生存下去。

读者诸君,你千万别以为我这是“自神其说”,张皇夸大。如果你一定要这样想,那我只好跟您“掏心窝儿”地说句心里话了。笔者不是演讲家,也不是以专讲演讲学糊口的职业教师,更不是以研究演讲学为专业的演讲学研究家,我何必要“自神其说”?因为我安身立命的“学说”根本就不在演讲学这方面,所以我“张皇夸大”演讲的意义实在没有必要。笔者之所以要写这本书,只是因为对坊间讲演讲的所谓“著作”实在看不下去了,出于一个学者的良心,想对演讲学陈述一下自己的见解而已。

演讲到底跟我们每个人有多大的关系,在生活中有多大的意义,我们不妨看看以下我所要展示的事实。如果读者诸君觉得演讲确实与自己有关系,也有意义,那么就要重视演讲,学习一点演讲中要注意的技巧。看看本书所总结概括的规律,也许会有所裨益。 VVEajr2m+kv8n3d+/VjZO5s/9Y2z5jlDLsLZGQyDt2nTr2NVM0W1scC0O4WSZs+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