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那些伤,为什么还放不下

做个不生气的人

如果想珍惜有限的时间,就必须赶走无意义的愤怒情绪。当你觉得快要发怒时,请告诉自己:“生气就是认输。”输给谁?输给你自己的人生。

气大伤身:生气有损健康

你是爱生气、容易暴怒的人吗?是不是经常为了一点小事就大动肝火,甚至气得脸红脖子粗、全身发抖呢?

当你觉得那些糟糕的事情让你心情不佳时,会不会觉得生气才是最佳的发泄方式,而且已经习惯这种方式了呢?可是,动不动生气会导致一个直接的后果,那就是——它会损害你的健康!

美国生理学家爱尔玛为研究生气对人健康的影响,进行了一个很简单的实验:把一只玻璃试管插在有冰有水的容器里,然后收集人们在不同情绪状态下的“气水”。结果发现,同一个人,当他心平气和时,所呼出的气变成水后,澄清透明,毫无杂色;悲痛时的“气水”有白色沉淀;悔恨时有淡绿色沉淀;生气时则有紫色沉淀。爱尔玛把人生气时的“气水”注射在大白鼠身上,只过了几分钟,大白鼠就死了。他进而分析认为,如果一个人生气10分钟,其所耗费的精力不亚于参加一次3.000米的赛跑;人生气时,很难保持心理平衡,这时体内还会分泌出带有毒素的物质,对健康不利。

美国心脏协会发行的《循环》杂志指出,暴躁易怒的人心脏病发作或是突然暴毙的几率比冷静、不易生气的人高两倍以上。

由马里兰大学的心理学家阿恩沃尔夫·西格曼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对101名男性和95名女性进行了研究,其中包括44名已经确诊有心脏病的人和99名没有得心脏病的人。研究包括测量每个人在运动之后心脏的血流量。

研究结果表明,与没有统治欲和性情平和的人相比,有统治欲的人得心脏病的风险会增加47%,易怒的人得心脏病的风险会增加27%。

研究还发现,不善于表达自己愤怒的女性,更容易得心脏病。而倾向于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愤怒的男性,也更容易得心脏病。这就说明,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如果他们经常发怒,便容易得心脏病。

研究人员同时表示:这项研究相当重要,因为如果长期处于情绪不佳、易动怒的情形之下,对于身体健康具有绝对的负面影响。

虽然本研究并没有明确指出高血压与心脏病之间的关系,但可以确定的是,血压正常而容易生气的人,他们罹患心脏病的几率比其他人高,相对地也增加了危险性。

中国传统医学也认为生气有损健康。《黄帝内经》明言告诫:“怒伤肝。”肝在生理功能上的作用举足轻重,不仅能分泌胆汁,调节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新陈代谢,而且有解毒造血和凝血的作用。

怒伤脑。气愤之极,可使大脑思维突破常规活动,往往做出鲁莽或过激举动,反常行为又形成对大脑中枢的恶劣刺激,气血上冲,还会导致脑出血。

怒伤神。生气时由于心情不能平静,难以入睡,致使神志恍惚,无精打采。

怒伤肤。经常生闷气会让你颜面憔悴,双眼水肿,皱纹多生。

怒伤内分泌。生闷气可致甲状腺功能亢进。伤心气愤时心跳加快,出现心慌、胸闷的异常表现,甚至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

怒伤肺。生气时的人呼吸急促,可致气逆、肺胀、气喘咳嗽,危害肺的健康。

怒伤肾。经常生气的人,可使肾气不畅,易致闭尿或尿失禁。

怒伤胃。气懑之时,不思饮食,久之必致胃肠消化功能紊乱。

看来,为一点点小事生气,代价也太大了吧!

气极伤心:生气的极端是绝望

有不少这样的例子,当一个“成功人士”突然间发现自己拥有的一切都不再真实,所有在乎的人和事,随时都会化为灰烬,这时哪怕一个毫不相关的人漫不经心的一句话,都会刺伤他。他万念俱灰,自己生命中永远不可替代、无法复制的那一部分,就会从此消失。留给自己的,只有无尽的悲伤、悔恨——为什么当时自己没有做出另一种选择:不要让儿子去参加这次比赛,不要去那个加油站,不要打开自己的远光灯……随后,在彻底的绝望中,诅咒这个世界,诅咒信仰的神明,诅咒自己。

翻翻报纸的社会新闻版我们会看到类似的故事:被解雇的职员闯进办公室,持刀刺伤自己的上司;看上去唯唯诺诺的丈夫,杀害自己的妻子之后自杀身亡;品学兼优的留学生,持枪袭击同胞,震惊校园……他们的亲朋好友总会在事后感叹:“他看起来是个很不错的人,真不敢相信会做出这样的事来。”他们没有看到,那些积压在人心里的愤怒,是如何在长期压抑中逐渐膨胀,最终变得不可收拾的。

内心压抑的愤怒始于否认、沉默和回避,积压久了会让人从心里面垮掉。在冲突之后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我没有生气,只是挺失望的。”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说这话的人,确确实实是生气了,只是他自己不愿意承认而已。但是否认并不能让怒气消失,他们更愿意躲开惹自己生气的那个人和那种场景,刻意保持距离。

这是被压抑的愤怒。郁积的愤怒通常会以一种被称为“消极攻击”的行为表现出来,比如,对别人的要求不理不睬——你让他干什么,他偏不;你指东,他偏要打西。

愤怒是为了让人们能积极地去面对那个伤害了自己的人或事,如果人们没有这么做,愤怒就会累积。

心理学家称:“如果多年来我们一再遭遇委屈,我们情感的承受力就会耗尽。”这时就会出现两种情况:其一,我们会把多年来积压在心里的愤怒发泄在身边的人身上;其二就是变得抑郁,感情会渐渐枯萎,失去了对生命的热情,变得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第一种情况会产生破坏性的行为,第二种情况就是绝望了。

生活中,愤怒无处不在:夫妻间吵架拌嘴,员工对老板的抱怨指责,孩子顶撞父母或者父母责骂孩子,甚至下班路上的拥堵,也能让我们坐在车里,一边狂按喇叭一边破口大骂……

从小到大我们被一再告知发怒是不好的,那些直接或者间接的生活经验也让我们知道,发怒的“破坏力”有多大——失去朋友、得罪亲人或者丢掉饭碗。可问题是,当我们“怒从心头起”的时候,如果没有适当的渠道发泄的话,我们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绝望。

因此,有了怒气的时候,不要憋在心里,而应当想办法进行疏导。

气易失和:脾气太大影响人际关系

陈、黄两家邻居,为10平方米的一块晒麦场发生争执,陈将黄家麦子一脚踢开,黄一气之下捡起砖块将陈打得头破血流,因伤势严重,黄被依法判刑1年6个月。当问及他犯罪的动机时,回答却是惊人的简单:“我咽不下这口气!”现实生活中,因“咽不下这口气”走上犯罪道路的屡见不鲜。如有的街坊邻居,为一寸地基、一只鸡鸭乃至一句闲话,动辄吵嘴打架,非要争个山高水低不可。俗话说“小事是大事的根”,小不忍则乱大谋,打架斗殴无赢家,往往两败俱伤,给家庭带来不幸,给社会增添不安定因素。居家过日子,邻里之间,瓜藤瓜蔓连连扯扯,少不了结点疙瘩,低头不见抬头见,也难免碰了肩膀踩了脚。这些小事,只要心胸开阔些,彼此谦让谅解,自然烟消雾散。但遗憾的是,一些人心胸狭窄,为鸡毛蒜皮的小事斤斤计较,动怒争气,提刀弄杖,打架斗殴,最后酿成悲剧,后悔晚矣。

与人相处,无论是因公还是因私,都最忌扯着嗓子,怒气冲冲地大声争吵。

有散文家说:“善良的天性比机智更令人愉快,稳重的心态比伶牙俐齿更让人佩服。”假如你与别人意见有分歧,完全可以讨论,但不要争吵。只要出于善意,讨论时对事不对人,同样会令双方有所收获。相反,那种毫无分寸和理智的争吵,一方激烈地攻击另一方,拼命地维护自己,这是有良好教养的人所不为,也不该为的事。

信念与偏见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信念不需要动怒就可以阐述清楚,征服人心;而偏见则往往不得不靠声音来虚张声势。

不是说凡是发怒的人,看法都是错误的,而是说他根本不懂得如何表述自己的见解。讨论问题的原则是,要从容镇定地用无可辩驳的事实,努力不让对方厌烦,不迫使对方沉默而达到说服对方的目的。

保持冷静、理智和幽默感。只要你能够听我说,我也愿意听你讲;如果我们能让自己专注于问题的讨论而不是引向感情用事或固执己见,那么讨论就不至于上升为争吵。

如果我们的声音渐渐提高,说出“我认为这种想法愚蠢透顶”这样的话,就是一种伤害他人的反驳了。这时,旁观者焦虑不安,朋友们躲到背后去,也就不足为奇了。为赢得一场争吵而失去一位朋友,实在是得不偿失的事情。

争吵使人们分离,而讨论却能使人们结合在一起。争吵是野蛮的,讨论则是文明的。

一位所得税顾问为了一笔不该收所得税的款子和税务稽核整整争论了1个小时,那位稽核傲慢而又顽固。顾问决定不再同他论理,改变了另一个话题。顾问说:“比起其他要你处理的重要事情来,这件事实在不足挂齿。我也研究过税务问题,但那是书本上的死知识,你的知识却是从实践中来的。有时,我也真想有份像你这样的工作。”这下,稽核在椅子上伸直了身子,开始和顾问谈起他的工作,态度慢慢地友善起来。3天后,顾问接到了他的电话,说是那笔所得税决定不征了。

这位稽核要的是一种重要人物的感觉。顾问越和他争论,他越要强调职务上的权威。一旦承认了他的权威,争论自然偃旗息鼓了,而他也同样变成了一位态度宽容和富有同情心的人。

林肯有一次斥责一位和同事发生激烈争吵的青年军官。他说:“任何决心有所作为的人,绝不肯在私人争执上耗费时间。在跟别人争论正误参半的问题上,你要多一点让步;如果你确实是对的,就少一点让步。总之,不能失去自制。与其跟狗争道,被它咬一口,不如让它先走。就算宰了它,也治不好你的咬伤。”

美国著名的成人教育家戴尔·卡耐基认为:“在多数情况下,同事间争论的结果只会使双方比以前更相信自己是绝对正确的,你赢不了争论。要是输了,当然你就输了;如果你赢了,还是输了。为什么?如果你的胜利,使同事的论点被攻击得千疮百孔,证明他一无是处,那又怎样?你会觉得洋洋得意。但他呢?你使他自惭。你伤了他的自尊,他会怨恨你的胜利,即使口服,心里也不服。最糟糕的是,转过身来,你们还不得不同在一个屋檐下共事。”

你要衡量一下:你宁愿要一种字面上的、表面上的胜利,还是别人对你的好感?

正如睿智的本杰明·富兰克林所说的“如果你老是争辩、反驳,也许偶尔能获胜,但那是空洞的胜利,因为你永远得不到对方的好感”。

气易失足:别动不动就负气出走

有家晚报曾刊登过这样一个离奇的故事:男子胡某因为一点小矛盾竟然负气出走15年。胡某家住浙江省临海市白水洋镇西村。15年前,正在准备开办小型加工厂的胡某因和父母吵了几句便负气出走,一直不与家人联系。其家人四处寻找,多次在报刊上登载寻人启事,仍杳无音信。福建省东峰镇公安分局在对辖区内所有外来流动人口进行拉网式清理登记时,发现在镇内一个瓦片厂打工的胡某解释身份时吞吞吐吐,似有难言之隐。在民警的一再询问下,胡某不得不说出实情。分局立即向其出生地浙江省临海市白水洋镇派出所发出函调信,多次与他们联系,终于使他的家人得知胡某在东峰镇。当胡某的哥哥及叔叔专程赶到福建,看着10多年未见面的亲人,听着公安民警的耐心劝导,胡某终于消除了心中的怨气,抑制不住多年的思亲之情,叔侄三人热泪盈眶,紧紧相拥。等他回到家里,他那个没有亲手去办的加工厂已经在哥哥的手中颇具规模了。

未离家时壮志满怀,15年后回乡时仍是一个打工仔。一股怨气能生15年,还真是少见!

怨恨之气多因自认为遭遇不公而生。生怨气的对象多是自己的上级或其他有权势者,而受害者往往是自己最亲近的人。许多人为了形象,不方便在外人面前发泄气愤,只能带着一肚子的怨气回家爆发,使家人成了受气包,受害最深。靠生怨气发牢骚,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心中装满怨气,今天怪这个,明天怨那个,让这种消极情绪经常困扰自己,不但会破坏自身的心理平衡,涣散自己的意志和进取心,进而还会引起机体生理功能的降低或紊乱。仔细观察一下周围,不难发现,那些牢骚满腹、怪话连篇、怨气冲天的人,几乎都与事业成功无缘。怨气,它只会误事,有百害而无一益。

在同样或相似的外界刺激下,为什么有人很少生怨气而有人却怨气十足呢?心理学告诉我们,情绪和情感的发生,不仅取决于环境刺激,还取决于人的认知水平,这两者同样重要。比如,对待车船票涨价一事,人们的反应相差悬殊。有些人愤愤不平,抱怨国家接连提高运费,增加群众负担;有些人则从国家发展经济的大局出发,认为现在能源不足,运价成本大幅度上升,人员的工资也增长许多,运费理应提价,因此,并无怨气。这表明,欲不生或少生怨气,必须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对事物的认知水平。

如果别人的言行触犯了你,你首先要看一看对方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假如是无意的,则应该“不知者不怪”;假如是有意的,则要分析其言行是对还是错。对者,应该欣然领教;错者,可以采取恰当的方法回敬。凡事没有必要生气,否则便是拿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

气易伤情:绝情的“老死不相往来”

生气对健康的危害程度主要取决于气的强度和持续时间的长短。气憋在心里,不向外发泄,一般持续时间均较长。这种不良情绪压在心头不消散,可导致食不甘味,寝不安席,肌体的抗病力随之下降,从而有损健康。气憋在心里,则是越憋越重,达到难以承受的程度,这时再骤然发泄,如同山洪暴发,即大发雷霆,我们称之为盛怒,而盛怒则会对身心造成更大的伤害。

但我们更想说的是气也会伤害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最怕的是两个最亲或关系最密切的人相互生气。如夫妻之间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斗气,谁也不服输,谁也不先开口,久之不仅会对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损害,而且夫妻关系也会日益紧张,隔阂加深,双方感情受到伤害,甚至会招致严重的后果。

据调查研究,性格内向或孤僻者,以及平时很少与人交际,朋友甚少,不愿意与亲友同事谈心的人,都比较好生气。因此,这些人应该更加重视克服自己性格上的弱点,加强自身修养。诚然,改变性格并非易事,但也不是办不到的。这些人应该多参加一些有益身心的社会活动,走出狭小的天地,多结交一些朋友,培养一两项业余爱好,经常参加文娱和体育活动。这些都可以逐步优化自己的性格,开阔自己的心胸。特别是要逐步养成与熟人、朋友、同事谈心、聊天的习惯,心里不痛快就及时向外宣泄。在这方面,尤其需要得到其亲友和同事们的帮助,当发现他们有气憋着、闷在心里时,就应该想方设法引导其将心里话说出来。

人们应该学会控制自己,尽量做到不生气。碰上了不愉快的事,首先要学会自己给自己“消气”;确实遇到烦心的事,也要“戒”字当先,戒除恼怒。当然,这不是简单下个决心就能办到的事情,其中还有道德修养和陶冶情操的问题。古人把“责己严,待人宽”以及“温、良、恭、俭、让”视为人际交往的准则,这对现代人的身心健康也是十分有益的。遇事冷静、待人宽厚并能适当克制自己的情绪,这实际上体现着一个人的内在修养。

动辄生气,总是使家庭处于“战争状态”,或者总是和朋友冷言相对,你的生活会快乐,会轻松吗?.

养身当以戒闷气为本。要颐养身心,就要下工夫修炼品行,宽厚待人,谦逊处世。要做到不生气,少生气,要心胸开阔,宽宏大量,不要对一些细枝末节的小事斤斤计较、耿耿于怀。“退一步”并非“懦弱”,而是化解矛盾的良策,或许还会由此冰释前嫌,换得海阔天空。要颐养身心,还要学会息怒,善于控制和调理自己的情绪,把“生气”这种不良情绪消灭在萌芽状态。

情绪掌控术 咽下怨气,才能争气

证严法师曾说:“一般人常说,要争一口气,其实,真正有功夫的人,是把这口气咽下去。”人只看得见别人的过错,看不见自己的缺失,面对别人的指责,也常不加自省,反倒以恶言相向来掩饰自己的心虚。

不中听的话是一把锐利的剑,可以刺穿你的心脏,但是你也可以伸手握住它,使它成为你的利器。

言者无意,听者有心,一切在于你如何用心来面对人生的挫折,你可以反驳别人的批评,斥责别人的无知,但这样并不会使你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提高,反而得不偿失。只有痛定思痛、反求诸己的人,才可以化干戈为玉帛。

麦金莱任美国总统时,因一项人事调动而遭到许多议员政客的强烈指责。在接受代表质询时,一位国会议员脾气暴躁、粗声粗气地给总统一顿难堪的讥骂。但麦金莱却若无其事地一声不吭,听凭这位议员大放厥词,然后用极其委婉的口气说:“你现在怒气该平和了吧?照理你是没有权利责问我的,但现在我仍愿意详细解释给你听……”说罢,那位气势汹汹的议员只得羞愧地低下了头。

遭到别人的指责和抱怨的事常可碰到。遭人指责抱怨,是件极不愉快的事,有时会使人觉得很尴尬,尤其是在大庭广众面前受到指责,更是不堪忍受。但从提高一个人的处世修养角度讲,无论你遇到哪种情况的指责,都应该从容不迫,对者有则改之,错者加以耐心解释,泰然处之。为摆脱因指责而气愤的尴尬局面,不妨采纳心理学家提出的以下建议。

1. 保持冷静

被人指责总是不愉快的,面对使你十分难堪的指责时,要保持冷静,最好暂时能忍耐住,并做出乐于倾听的表示,不管你是否赞同,都要待听完后再作分辩。因对方的一两句刺耳的话,就按捺不住,激动起来,硬碰硬,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易将问题搞僵,将主动变为被动。

2. 让对方亮明观点

有些指责者在指责别人时,往往似是而非,含糊其词,结果使人不知所云。这时,你可向对方提出讲清问题的要求,态度要和气,如“你说我蠢,我究竟蠢在哪里?”或者“我到底干了什么傻事?”以便搞清对方究竟指责和抱怨你什么,让对方及时亮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一策略往往能有效地制止指责者对你的攻击,并能将原来的攻防关系转变为彼此合作、互相尊重的关系,使双方把注意力转向共同感兴趣的问题。

3. 消除对方的怒气

受到指责,特别是在你确实有责任时,你不妨认真倾听或表示同意对方对你的看法,不要计较对方的态度好坏,这样,指责完毕,气也消了一半。即使当你确信对方的指责纯属无稽之谈时,也要对其表示赞同,或者暂时认为对方的指责是可以理解的。这会使对方无力再对你进行攻击;相反,你却可以获得更多的机会和时间进行解释,从而消释对方的怒气,使隔膜、猜疑、埋怨和互不信任的坚冰得以化解。

4. 平静地给恶意中伤者以回击

也许,大多数指责者并不是出于恶意而指责别人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确有极少数人为了其个人目的而对他人进行恶意中伤的。对于这样的寻衅挑战者,应该坚定地表示自己的态度,不能迁就忍耐,更不能宽容而不予回击,但应注意态度,以柔克刚。这样,会使你显得更有气魄,更有力量。

忍得住世界就是你的

对某些不公平的事不理会、不计较,并不是窝囊,而是一种宽宏大量。懂得遇事先忍一忍的人,无疑是成熟和明智的人。

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

公元676年,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禅师慧能大师决定出山弘法,他最先去了法性寺。在那里,他看到两个和尚在飘动着旗子的旗杆下面争论不休。一个和尚大声叫道:“明明就是旗子在动嘛。这还有什么好争论的。”另一个和尚反驳说:“没有风,旗子怎么会动?明明就是风在动嘛。”

两人谁也不服谁,周围很快聚了一堆看热闹的人,大家都议论纷纷、莫衷一是。大师摇了摇头,又叹了口气,走上前去对人们说道:“既不是风动,也不是旗子动,而是你们大家的心在动啊。”

人就是这样一种奇怪的动物,都希望能过得平静、幸福,可日子真过得平平静静的话,又会不甘寂寞,就像那两个和尚,对外面的花花世界“心动”。

过去,这个风动还是幡动的故事,常常被当作批判唯心主义的靶子,但这其实是禅宗里面一个著名的公案。它是告诫佛家僧众,面对外面世界的精彩,要能做到熟视无睹甚至是物我两忘,这样才能潜心向佛,早成正果。

做人也大抵如此。人要在滚滚红尘里、横流物欲中、功名利禄下、美色诱惑前,保有不生气的心态、超然的情怀,视若无物,才能静下心来做事。一般的人耐不住寂寞,耐得住寂寞的则不是一般的人。古往今来的智者贤者、成功者,都是耐得住寂寞、安于平静的。

著名医学家李时珍耐得27年的寂寞,写下了医学巨著《本草纲目》;司马迁在屈辱中耐得住寂寞,终有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史记》问世;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为了能静心完成巨著《复活》,吩咐仆人对外宣布他已死亡;作家苏童成名之后,上门的采访者、崇拜者络绎不绝,各种笔会、研讨会的邀请如同雪花般飞来,苏童却很冷静地表示门外的繁华与自己无关;200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匈牙利作家凯尔泰斯,一向拒绝采访,不出席各种会议,以致几种版本的《世界文化名人辞典》都查不到他的名字。

在喧嚣而躁动的世界里,一般人是很难耐得住寂寞的,因为滚滚红尘中有太多的诱惑,残酷现实中又有太多的羁绊,因此使得人们的心饱受世事的碾压。但是,成就一番事业又必须能耐得住寂寞,十年寒窗、十年面壁、十年磨一剑……寂寞是锻炼人意志的一种方法,也是孕育成功的一个环境。

软件业的民族英雄求伯君当初为了编写WPS,从1988年5月至1989年9月,把自己关在深圳某旅馆的一个房间里,夜以继日地工作。两耳不闻窗外事,只要是醒着,就不停地写。什么时候困了,就睡一会儿,饿了就吃方便面。在这16个月中,求伯君始终是孤独的。有了难题,不知道问谁,解决了难题,也没人分享喜悦。但他还是耐住了寂寞,完成了后来一举成功的WPS。

著名作家王蒙说:“我们有许多研究学术的,搞创作的,吃亏在不能耐得寂寞,总是怕别人忘记了他。由于耐不得寂寞,就不能深入地做学问,就难有所成。”“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句俗话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寂寞与成功的关系。名人之所以出名,那是因为他们能够在无人问津的寂寞中坚持做事情。钱钟书先生的《管锥篇》是一部体大思精、必然传世的学术力作,但这部著作却是他在“文革”时被下放到干校期间完成的。从1969—1972年,整整3年的时间里,钱锤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默默无闻的状态下,一字一句地写成了《管锥篇》。

“圣人韬光,贤人遁世”,要想成才、成功、成大气候,除本身的天资、才能、毅力、见识等因素外,甘于淡泊,耐得寂寞则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因为人生短暂,时间和精力有限,如果不甘于寂寞,沉溺于花花世界之中,就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作保证,就难以在学业或事业上有所成就。

明朝的文征明自小并不聪明,字也写得不好,但因为耐得寂寞、学习刻苦,最终跻身江南四大才子之列。当别人或饮酒闲聊、啸歌相乐,或品茗对弈、消磨时光的时候,只有文征明不凑热闹,独自在一旁读书写字。他每天临写《千字文》,要足足完成十大本才罢休。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年后,文征明的书法就远近闻名,购求他书画的人踏破门坎。

我们每个人都是凡夫俗子,都要食人间烟火,不可能“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但我们应该在外在世界和内心世界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有了这种平衡点,我们就会少一些浮躁,多一分安静,就不会被宴请、聚会、考察、报告、旅游这些热闹的场面所包围了,就不会被扑克、麻将、彩票这些诱惑迷了心窍。面对功利、奢华、喧嚣,保持平和与淡然的心境,这才是做事应有的心态。

傅雷先生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著名的翻译大师,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学术修养,被学术界称为一两个世纪也难得出现一位的巨匠。傅雷不仅在翻译方面,而且在文学、绘画、音乐等各个艺术领域,都有极渊博的知识。他自己没有弹过钢琴,却能培养出傅聪这样一位世界知名的钢琴家。他没有学过专业美术绘画,却能够赏识当时并不出名的著名国画家黄宾虹,显示出其独特高超的艺术鉴赏力。

傅雷为什么能有如此“天才”呢?他的成功就是来源于他的寂寞。傅雷的儿子傅聪曾经这样评价他的父亲:“我父亲是一个文艺复兴式的人物,一个寂寞的先知;一头孤独的狮子,愤慨、高傲、遗世独立……”至于傅雷本人,也曾一再告诫儿子傅聪“要耐得住寂寞”。

只要能耐得住寂寞,全身心地专注于某行事业,就能取得骄人的成绩。齐白石成名之后,有人就问他是如何从一个乡下木匠成为一代国画名师的,齐白石的回答是:“作画是寂寞之道。耐得寂寞,百事可做。”要成就一番事业,实现人生追求,需要独善其身,耐得寂寞,远离诱惑,敬谢浮名,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这就是齐白石以及所有大师的成功之道。

忍一时者谋全局

西汉名将韩信年轻的时候,有两种爱好,一是钓鱼,一是剑。有一天,韩信带着一把长剑走在街上,忽然,一群无赖挡在了他的面前,其中一个对他说:“别看你带着剑,其实是胆小鬼一个,如果你有能耐的话,就把我杀了,如果你没有能耐,就从我裤裆下钻过去。”说罢,叉开双腿等韩信来钻,这群无赖哈哈大笑。韩信顿时火冒三丈,真想一剑刺死这个家伙,但他咬了咬牙,冷静下来,想了想,还是从无赖的裤裆下钻了过去。

这就是著名的“胯下之辱”的故事,俗话说“士可杀不可辱”,韩信为什么能忍受这样的奇耻大辱呢?对此,韩信后来说:“我当时并不是怕他,而是没有道理杀他,如果杀了他,也就不会有我的今天了。”作为叱咤风云的一代名将,韩信的确不是胆小鬼,试想一下,如果韩信一剑刺死无赖,就难逃一死,哪有日后百战百胜的韩大将军呢?因此忍让不是窝囊,我们要像韩信那样“忍小忿而就大谋”,这才是大智大勇的表现。

忍耐不是麻木不仁,不是懦弱窝囊,相反,它更需要自信和坚韧的品格。能以牺牲自己的小利而保全大局,善于从容退让,这不是窝囊,而是大公无私;对他人的小过失不理会、不计较,这不是窝囊,而是宽宏大量;失败后,能忍受暂时的屈辱,在暗地里默默积蓄力量,这更不是窝囊,而是忍辱负重。能做到这些,才是真正的男子汉大丈夫。“将军额上可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古往今来,那些最终成就大事的帝王将相,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过忍让的经历。

唐朝的娄师德为人深沉,气度宏阔,有极强的忍耐力。他的弟弟做州守被罢官免职后非常恼火,娄师德劝他弟弟说:“你要学会忍让,不要因自己被罢官,就大发雷霆。”他弟弟说:“别人把唾沫吐到我脸上,我自己擦干总算行了吧?”娄师德说:“不可以,你自己把别人吐到你脸上的唾沫擦干了,会更加引起吐你人的气愤,你要让他自己干了。”娄师德靠这种忍让,得到了武则天的欣赏,官居宰相之位。

能包容一切、忍耐一切,必能改变一切、克服一切。当环境所迫或者与人发生矛盾和冲突时,有理智的人总会保持清醒的头脑,对自己有克制,忍让忍让再忍让,一直忍到苦尽甘来的时候。

诸葛亮对孟获一忍再忍,七擒七纵,终于以自己的忍让征服了人心,保住了蜀国大后方的安宁与和平。但在六出祁山时,诸葛亮却遇到了一个更能忍的司马懿。当时,司马懿深知自己的韬略不如诸葛亮,就采取拖延战术,不出兵与诸葛亮决战。无奈之下,诸葛亮派人向司马懿送去一套女人服装,并递信说:“如果你羞耻之心还没有泯灭,还有点男子气概的话,便立即批回,定期作战。”司马懿的左右看后,非常气愤,纷纷请战,但司马懿却坚守不战。不久诸葛亮因积劳成疾而死,司马懿没伤一兵一将,不战而胜。

古人说:“必须能忍受别人不能忍受的触犯和忤逆,才能成就别人难及的事业功名。”对于做大事者来说,忍让是成就事业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能在各种困境中忍受屈辱是一种能力,而能在忍受屈辱中负重拼搏更是一种本领。

越王勾践在战败后,为了实现雪耻的宏图大志,他忍气吞声给吴王喂马,当低三下四的马夫。他的妻子为吴王献歌跳舞。为了博得吴王的信任,勾践甚至尝过吴王的粪便,因此被吴王放回越国。回国后,勾践卧薪尝胆,重整旗鼓,最终一举灭吴,杀死夫差,实现了复国雪耻的抱负。

有人认定,忍受委屈就是窝囊,承担屈辱就是没有骨气,这是不对的。苏轼就批评了这种观点:“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准确地说,忍让不仅是人在困难时的必然选择,也是走出困境的一种智慧,更能彰显一个人的美德。人都会遇到许多不愉快的、难堪的事情,因此会感到很气愤,很窝火,但恰恰此时此刻的所作所为,最能体现出一个人的修养和风度。

廉颇和蔺相如同是战国时的赵国大臣,由于蔺相如几次为赵国立了功,赵王便封他做上卿,位置一下处于廉颇之上。廉颇因此很不服气,扬言说:“我见到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而蔺相如听到这话,就一直刻意回避他。在街上遇见他的车子,也都躲避,甚至假装生病不上朝以免与廉颇同列。蔺相如手下的人很不理解,蔺相如解释说:“我连秦王也不怕,我会怕廉将军吗?秦国之所以忌惮我们赵国,就是因武有廉将军,而文有我啊。如果我们之间起了争斗,秦国就会乘虚而入,我之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赵国的利益。”廉颇听说了这件事以后,十分羞愧,就主动到蔺相如府上请罪。蔺相如的忍让使得赵国出现了将相和睦的大好局面。

“人在屋檐下,哪能不低头”,人在社会上,谁能不吃点亏,谁能不受点气,忍让一下并不是丢脸的事情。不过,忍让也要有限度和原则。对于涉及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我们应该奋起反击。因为无原则的忍让,就是在纵容坏人或者坏习惯,这样会让好人受气、坏人当道,如此的忍让还有什么意义呢?所以,忍让也应掌握好原则,把握好尺度。忍无可忍之时,就无需再忍。

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一些无奈:亲人、朋友、同事的误解,甚至是欺凌,面对这些“人民内部矛盾”,最好的办法就是忍耐。不生气,其实就是一颗理解、宽容的心,意味着善解人意、通情达理。老话说的“将心比心”,现在提倡的“换位思考”,就是说要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遇事多为别人着想,善于体谅他人的难处,理解对方那些一时冲动的言行,这样自然就能平和地看待问题,也不会觉得自己受了多大的委屈,有了这种大度的胸襟与气度,自然就能忍耐了。

墙上草生于寸土之上,瓦砾之间,势单力薄的它们为什么还能生存?那是因为它们能逆来顺受,能随风摇摆。我们很多人的生存环境与墙上草差不多,没有背景,没有资源,完全是靠自己在打拼未来。所以遇到不如意的事,要忍耐忍耐再忍耐,如果为一些小事情而针锋相对、以牙还牙,结果很可能是两败俱伤。如此一来,哪来的机会实现远大的志向与宏图大业呢?

宋代苏洵说:“一忍可以制百辱,一静可以制百动。”这就是忍让的巨大作用。如果我们对待非原则性的问题,能忍则忍,能让则让,肯定会让我们心态更平和,生活更美好。

看透得失才能不生气

在印度的热带丛林里,人们用一种奇特的狩猎方法捕捉猴子:在一个固定的小木盒里面,装上猴子爱吃的坚果,盒子上开一个小口,刚好够猴子的前爪伸进去,猴子一旦抓住坚果,爪子就抽不出来了。人们常常能用这种方法捉到猴子,因为猴子有一种习性:不肯放下已经到手的东西。

人们总会嘲笑猴子的愚蠢:为什么不松开爪子放下坚果逃命呢?但我们有时候也和猴子一样,为了得到一些而失去了更多:为了得到职务而奴颜媚骨,失去了尊严;为了得到金钱而劳神伤身,失去了健康;为了成就事业而无暇顾家,失去了亲情……有一得必有一失,有一失必有一得,得与失是人生不能回避的轮回定律。

留下了不朽作品的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一生都没有结婚,他把自己全部的生命都献给了自己所热爱的童话创作。当安徒生到了暮年,回忆自己人生得失的时候,他说:“我为童话付出了一笔巨大的、无法估量的代价,甚至放弃了自己的幸福。”

是的,安徒生为了得到事业上的辉煌成就,失去了本可拥有的爱情,失去了家庭的温馨,失去了享受天伦之乐的机会。不可否认,他的人生有太多的缺憾,但他却获得了创作的快乐。

得与失,是一种心态。得到了,不可小富即安,也不可贪得无厌;失去了,不必痛心惋惜,更不可一蹶不振。得到的不一定是好事,失去的也不一定是坏事,“塞翁失马”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得与失的转化往往是出乎意料的。

在对待得与失的时候,人们有这样几种态度。一种是得到了高兴,失去了生气,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态度。一种是失去了生气,得到了也不安心。这种人活得最累,因为他们没得到时担心得不到,得到了又嫌所得不多,更怕得到的会失去。如此食不甘味,夜不能寐,人生还有什么快乐可言呢?

有一位商业上的成功人士常常感叹:5年前,我穷得要命。吃的是粗茶淡饭,但胃口却很好;穿的是很不结实的劣质衣服,但衣服里面的身子却很结实;喝的是淡而无味的白水,但却喝得有滋有味;住的是简陋的房屋,但住得很安心;睡的是冷冰冰硬邦邦的木板床,但睡得香甜……那时虽然穷得要命,但我也快乐得要命。当时我就想,如果再有很多钱的话,那我就是十全十美的人了。于是我就拼命地挣钱,终于挣到了很多很多的钱。结果呢?我现在是富了,吃的是最好的饭菜,但却没有一点食欲;穿的是光鲜的名牌衣服,但衣服里面的身子却很虚弱;喝的是高档饮料,但却寡然无味;住的是豪华别墅,心里却很不放心;睡的是软绵绵的席梦思床,但却夜不能寐。得到了财富却失去了快乐,真是得不偿失啊!

还有一种态度是“得之坦然,失之淡然”,就是以不生气的态度对待得失,得之不喜,失之不悲。对于别人之得,不攀比、不眼红、不妒忌,借别人之得,找差距,明方向,添动力;对于别人之失,不旁观、不讥讽、不消极,借别人之失,取教训,振精神,创未来。这才是对待得失的正确态度。

独木桥边退一步

有一条大河,河水波浪翻滚。河上有一座独木桥,桥很窄,仅用一根圆木搭成。有一天,两只山羊分别从河两岸走上桥,到了桥中间相遇了。但因桥面太窄,谁也无法通过,这两只山羊谁也不肯退让,在桥上用角顶撞起来,而且互不示弱,抵死相拼,最终双双跌落桥下被河水吞没了。

《菜根谭》中说:“途经路窄处,要留一步让别人先行,这才是涉世的安乐法。”上面这则寓言也正蕴含了“经路窄处,留一步让别人先行”的道理。在狭窄的路口处,不妨让别人先行,自己退让一步。表面看,好像自己吃亏,但实际上,如果彼此都不相让,势必两败俱伤,倒不如互相宽容,对大家都好。

凡事都应该学会让一步,给别人留有余地,不要将其逼至绝处,否则也许会威胁到自己的生命财产安全。“狗急跳墙”“兔子急了也咬人”之类的俗语,大家肯定都是知道的,那何不对人对事都退让一步呢?

以养鱼作为比喻,做人退一步有三种境界:初级境界是玻璃缸里赏鱼,只让它在一定的范围存在和活动;中等境界是池塘养鱼,水肥鱼跃;最高境界是让鱼归江海,任其自由自在地游弋。

为什么有的人做不到退一步呢?那是因为他没有做到不生气,要么自私狭隘,要么斤斤计较,要么得理不饶人。如果人人都能做事退一步,生活中的许多纠葛、怨恨、偏见和不快,都会烟消云散,恶语中伤也将消失得无影无踪。反之,如果以情绪代替理智,让愤怒主导行为,以牙还牙,睚眦必报,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现实中,因为一句话、一元钱的小矛盾而导致一场官司、一条人命的事不是经常发生吗?

明代学者薛暄说:“让步是一种喜悦,被别人宽容是一种幸福。唯宽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载物。”退一步其实就是凡事不生气,不苛求,不极端,不任性,它有助于人际关系的融洽,有助于保持身体的健康,更能增加自身的道德修养。所以,当对人对事可以退让时,我们就应该尽量多一些宽容,学会独木桥边退一步。

遇事冲动是“发狂的野马”

在非洲草原上,吸血蝙蝠在攻击野马时,常附在马腿上,用锋利的牙齿极其迅速地刺破野马的腿,然后用尖尖的嘴吸血。无论野马怎么蹦跳、狂奔,都无法驱逐这种蝙蝠,蝙蝠可以从容地吸附在野马身上,直到吸饱吸足,才满意地飞去。而野马常常在暴怒、狂奔、流血中无可奈何地死去。

事实上,害死野马的不是吸血蝙蝠,而是他们自己。动物学家们经过研究发现,吸血蝙蝠所吸的血量是微不足道的,根本不会让野马死去,导致野马死亡的真正原因是它暴怒的性格。

俗话说:“一碗饭填不饱肚子,一口气能把人撑死。”如果我们遇事也如同发狂的野马那样,不能控制心态,不能理智、冷静地面对一切,就很有可能自取灭亡。

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同生共死,齐心协力,从寄人篱下到打下了一大片江山,事业蒸蒸日上。可是,这一份伟业从关羽败走麦城开始,就由盛转衰——先是关羽大意失了荆州,被吴国生擒斩首;然后,张飞被部下暗杀;最后,刘备70万大军被东吴的一把火烧尽。这一连串的“倒霉事”,都是因为三兄弟的冲动。关羽的狂妄自大,为他的失败埋下了伏笔;张飞为关羽报仇心切,情绪失控,以鞭打部下来发泄,导致被害;最后稳重的刘备也失去了理智,不顾孔明等人的苦苦规劝,执意伐吴,结果导致惨败。

冲动是会受到惩罚的,西方有句民谚说:“上帝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情绪一旦失控,心态一旦浮躁,那就好比推倒了命运的多米诺骨牌,会坏事连着坏事,霉运接着霉运。

悲欢离合本是常理,我们生活在充满矛盾的世界上,谁没有遇到过让人生气、令人气愤的事呢?然而,无论从生理健康还是心理健康上讲,遇到不顺心的事动辄勃然大怒是有百弊而无一利的。因为怒气犹如人体中的一枚定时炸弹,不仅会毁灭他人,还会给自己带来灭顶之灾。

林则徐自幼聪颖,但是他喜怒无常的性格让他的父亲林宾日忧心忡忡,为此,林宾日经常教育林则徐遇事不要冲动。有一天,林宾日给林则徐讲了一个“急性判官”的故事:某官以孝著称,对不孝之子绝不轻饶,必加重处罚。一日,两个贼人入户盗得一头耕牛,又把这家的儿子五花大绑押至县衙,向县官诉其打骂父母不孝之罪。该官一听儿子竟然打骂父母,犯下不孝之罪,于是不问青红皂白喝令衙役杖责其50大棍。直到这家老母跌跌撞撞赶来说明真相,糊涂的县官这才想起找两个贼人算账,可两个贼人早已逃得无影无踪了。

这个故事给林则徐留下了终生难以磨灭的印象。后来林则徐做了高官,他的府衙里长年挂着一块牌匾,上书“制怒”两个大字,以此提醒自己,警示自己。在任两广总督时,一次林则徐盛怒之下把一只茶杯摔得粉碎。当他抬起头,看到“制怒”两字时,意识到自己的老毛病又犯了,立即谢绝了仆人的代劳,亲自动手打扫摔碎的茶杯,以示悔过。

“怒”是人的七情之一,但却是一种负面的情绪。“怒伤肝”、“多怒则百脉不定”,这些浅显的医学道理人人皆知。所以遇事要克制自己,尽量不要发怒,怒气一旦出现,又要善于制怒。除了林则徐“悬联”的方法外,古人还留下了很多制止冲动的方法,值得我们参考。

佩物。《韩非子》中记载,春秋时,魏国邺令西门豹为了克服性情急躁的毛病,便“佩韦以缓气”。“韦”是熟牛皮,西门豹取其质地柔软的特性以自戒。据说每当他要发脾气时,看到身上的佩物,气就能消一半。

写字。韩愈在《送高闲人序》中介绍,唐代的张说,写字不是为了练习书法,而是以此排遣心中的怒气。

下棋。明代郑瑄在《昨非庵日纂》中写道,李纳性情急躁,易发脾气,但每逢下棋,他的性情就趋于安详、宽缓。所以凡是遇到使他心情躁怒的事,家人便悄悄将棋盘摆在他面前。李纳见了棋盘,怒气马上就消失了。

面壁。晋朝有个人叫王述,脾气很大。据说,他吃鸡蛋,筷子夹不住,竟抓起鸡蛋扔在地上,又拾起放在嘴里咬碎,再狠狠地吐出。如此乖戾的脾气,但必要时也能出奇地克制住而不怒。有一次,他因事和谢奕闹翻,谢奕气势汹汹骂上门来,说了许多非常难听的话。而王述却一声不吭,只是默默地面对墙壁而立。谢奕离去很久,王述才转过身来又继续做自己的事情。

跑步。古时候,一个叫爱地巴的人,他一生气就绕着自己的房子和土地跑3圈。后来他的房子越来越大,土地也越来越多,而一生气,他仍然绕着房子和土地跑3圈。有人不理解他这种习惯,爱地巴解释说:年轻时,一和人吵架、生气,我就绕着自己的房子和土地跑3圈,边跑边想,自己的房子这么小,土地这么少,哪有时间和精力去跟人生气呢?不如多做点事情改变家境;现在老了,我边跑就边想,我房子这么大,土地这么多,上天对我不错了,又何必与人计较呢?一想到这里我的气就消了。”

情绪掌控术 与各种人相处的艺术

我们每个人在这世界上,都会有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有的关系是无法选择也无法改变的,像父子、兄弟、姐妹这些血缘关系,是属于命中注定的一种关系。而另外一些关系,比如同学、朋友、同事这些关系,却是我们在学习工作中结交的。

人会做人,百事可为。怎么才算是会做人?就是拥有广泛的人脉资源。一个大家公认的说法是,一个人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另外85%要靠他的人际关系与处世的技巧。因为一个人的能力终究是有限的,必须在群体活动和交往中得到发展。一个人所遇到的困难、危机,也必须得到他人的协助、支持才能解决。因此,为人处世必须要与他人和睦相处,要学习好如何与各种人相处的艺术。

1. 与老板相处:尊敬加学习

任何一个老板能够干到这个职位上,至少有某些过人之处。其优秀业绩、工作经验、处世艺术、自身魅力等,都是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的。

2. 与朋友相处:真诚加联络

既然是朋友,就要以诚相见,以心换心,谁愿意与虚伪的人交朋友呢?此外,朋友虽好,如果不经常联络,也有可能慢慢变成陌生人。没事打个电话、发条短信,向朋友嘘寒问暖,是费不了多大劲的。

3. 与下属相处:帮助加聆听

帮助下属,其实是帮助自己,因为下属工作做好了,自己的工作也就做好了。而倾听下属的心声,既能了解他们的想法,更能赢得他们对你的尊重。

4. 与合作伙伴相处:诚信加分享

对合作伙伴所作的承诺,一定说到就要做到。另外,有肉一块吃,有酒一起喝,有钱大家赚,如果过于刻薄,失去了合作伙伴,那是得不偿失的。

5. 与竞争对手相处:坦然加微笑

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处处都有竞争对手,这是很平常的现象。所以要心怀坦然,不要耿耿于怀。同时,对他们要报以微笑,因为他们说不定哪天还会成为你的同事呢。

一较真你就输了

凡事都要“丁是丁,卯是卯”,你会活着很累。与其让自己身心疲惫,倒不如对有些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有些事不用太较真

世界级画家毕加索对冒充他作品的假画,从来就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概不追究。有人对此不理解,毕加索说:“我为什么要小题大做呢?作假画的人不是穷画家就是老朋友。穷画家混口饭吃不容易,我也不能为难老朋友,还有那些鉴定真迹的专家也要吃饭,况且我也没吃什么亏。”

意大利的诗人、散文家和剧作家阿雷蒂诺说:“人如果太较真,就是不懂如何生活;不较真既是盾,刀枪不入;不较真又是箭,什么盾也挡不住。”如果说官场上的“不较真”能够让自己进退自如的话,那么在与人交往中的“不较真”就能让自己左右逢源了。所以,在不较真的时候,我们就得装模作样、装聋作哑,甚至是装疯卖傻。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是现代商业史上的传奇人物,他的公司垄断了全美80%的炼油工业和90%的油管生意。在为人处世方面,洛克菲勒很有一套,尤其善于装糊涂。

有一次,洛克菲勒正在工作时,一位不速之客突然闯入他的办公室,直奔他的写字台,并用拳头猛击桌面,大发脾气:“洛克菲勒,你这个卑鄙无耻的小人,我恨你!我有绝对的理由恨你!”办公室所有的职员都以为洛克菲勒一定会拿起墨水瓶向他掷去,或是吩咐保安员将他赶出去。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洛克菲勒并没有这样做。他停下手中的活,像傻子一样注视着他,对发生的事似乎毫无知觉,就如同被骂的是另外一个人一样。

那无理之徒被弄得莫名其妙,怒气渐渐平息下来。他是准备好了来此与洛克菲勒大闹一场的,并想好了洛克菲勒会怎样回击他,他再用想好的话去反驳。但是,洛克菲勒不开口,他反倒不知如何是好了。不得已,他又在洛克菲勒的桌子上猛敲了几下,可是仍然得不到回应,只得索然无趣地离去。再看洛克菲勒,就像根本没发生任何事一样,重新拿起笔,继续他的工作。

懂得装傻的人绝不是傻瓜,而是真正的聪明,就比如洛克菲勒。而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却斤斤计较、咄咄逼人,看似聪明绝顶但最后往往是机关算尽,聪明反被聪明误,这才是真正的傻瓜。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往往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遇到不顺心的事,要么借酒消愁,要么以牙还牙,这都是错误的做法。怎样才能做到不较真呢?

第一,要学会理智处事,沉不住气时反复提醒自己要以理智的心态来控制感情。

第二,要学会苦中作乐,善于在生活中寻找乐趣,多参加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来发泄郁闷。

第三,遇到难受、挫折、失败的事,不妨找知心朋友聊聊天。

第四,欲望少一点、心胸宽一点,这样更能保持心理平衡,维护身心健康。

凡事都要“丁是丁,卯是卯”,这样的人活着会很累。与其让自己身心疲惫,还不如在现实生活中,用一种“不较真”的思维方式,以平常之心、平静之心对待人生,该糊涂时就糊涂,这是历来被推崇的高明的处世之道。一个人如果真能如此地“不较真”:淡泊名利、虚怀若谷、大智若愚、韬光养晦、深藏不露、知足常乐……那么这辈子就会过得自在洒脱。

不要跟李嘉诚比财富

明朝有一个叫胡九韶的人。他的家境很贫困,他一面教书,一面努力耕作,仅仅可以衣食温饱。但每天黄昏时,胡九韶都要到门口焚香,向天拜九拜,感谢上天赐给他一天的福气。妻子笑他说:“我们一天三餐都是菜粥,怎么谈得上是有福气呢?”胡九韶说:“我们生在太平盛世,没有战争兵祸;我们全家人都能有饭吃,有衣穿,不至于挨饿受冻;家里床上没有病人,监狱中没有囚犯,这不是福气又是什么呢?”

胡九韶的这种想法可不是阿Q精神,他的这番话实实在在地蕴藏着深刻的人生经验,他因此生活得很快乐。有很多人之所以不快乐,就是因为他们不满足的心态。而心态不满足的原因有两个,要么是好高骛远,月薪1. 000元的人希望月薪10.000元;要么是找错了参照物,与李嘉诚相比自己太穷了。

不幸来自于比较,幸福也来自于比较。我们如果以正确的角度来作比较,就会发现自己真的有多么幸运和幸福。

如果你早上起床的时候,身体健康,没有疾病,那么你就比几百万人幸福,因为他们已经看不到升起的太阳了;如果你从未经历过战争的可怕,牢狱的孤独,酷刑的折磨,饥饿的煎熬,那么你已经比5亿人都幸福了;如果你能够随便出入教堂或寺庙,没有任何被威吓、被施暴、被杀害的危险,那么你就比30亿人幸福了;如果你的冰箱里有食物,身上有衣服,有房住,有床睡,那么你就比世上75%的人都幸福了;如果你在银行有存款,口袋里有钞票,盒子里有零钱,那么你就属于这世上8%的幸福之人。

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在《论快乐》中说:“无论是拥有巨额财富,还是荣誉,还是芸芸众生的仰慕,或任何其他导致无穷欲望的身外之物,都无法了结心灵的烦扰,更不能带来真正的快乐……凡满足天性者,一点一滴便足以使人富有;而若是填补欲壑,纵然是万贯家财,所带来的也不是富有,而是贫困。”

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将伊壁鸠鲁这个观点演变成了一个幸福方程式:幸福=已经得到的/所期望得到的。这就是说,我们已经得到的是分子,希望得到的是分母,两者相除就是幸福的指数。如果我们在没有能力将分子变大的情况下,也就是没法获取更多的东西时,如果能将分母缩小也就是对现状保持满足的心态,那么幸福的感觉不会比任何人少。

新希望集团总裁刘永好说:“拥有亿万财富的喜悦,与农民种红薯获得丰收时候的喜悦,在内心的感受上是一样的。”刘永好的意思是说,亿万财富与一大堆红薯,会给予人们相同的快乐。当我们没有能力挣亿万财富的时候,那就去收获那堆红薯吧,你同样会很快乐。

据说英国一个专门研究快乐来源的国际组织,曾对4.000名来自不同国家的人进行跟踪调查,得出结论是——低收入的人比年薪超过10万美元的高薪阶层的人更容易对日常生活中的小享受感到快乐,高收入的人很难感受到生活的快乐。在国内,也有类似的说法,就是月薪1.500元的人幸福指数是最高的。

这两个结论看似有些违背常理,因为很多人认为钱越多就会越幸福。实际上,钱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恰到好处。比如月薪500元的人,他们的收入大体能满足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也就是可以做到饿了有饭吃,冷了有衣穿。他们没有多余的钱去炒股或者投资,也就不会因为亏损而担惊受怕。他们的工作往往也比较稳定,有比较充足的业余时间,这不是幸福又是什么呢?

微信朋友圈流行一个段子:

事业无需惊天动地,有成就行;

人生无需长命百岁,健康就行;

金钱无需取之不尽,够用就行;

感情无需死去活来,温馨就行;

朋友无需推杯换盏,理解就行;

思念无需望眼欲穿,想着就行。

不管你是家财万贯,还是一贫如洗,其实平静下来想一想,人的一生如此短暂,与其为了追逐名利而身心疲惫,还不如在竞争激烈、物欲横流、诱惑无处不在的现实社会中,对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感到满足。以不生气、宁静的心态面对周围的一切,不困于名缰,不缚于利锁,这样心灵才会自由,人生才会快乐。

计较越少,幸福感越强

只要稍微留意,我们就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当今中国,物质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但拥有幸福感的人群却日益减少。压力、抑郁、野心、烦恼等,像泛滥的洪水一般肆意地充斥着人们的神经。于是,他们在内心深处大声质问:“为什么幸福的人不是我?”“我幸福起来为什么如此难?”

在校生说自己不幸福,工薪族也说自己不幸福;有的人在缺钱时郁郁寡欢,“穷”得只剩下钱时也悲从中来;有的人为进不了名利场而失落,从商为政的又会因公务缠身变得寝食难安;茕茕孑立者为未来迷茫彷徨,有伴侣者却感叹走入围城,难觅到幸福……

在日常生活中,快乐、幸福对很多人而言,宛如成为了一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事情。他们沉溺于对自我、对生活的质疑的泥潭之中,就好比遇见一道难度系数极高的数学题,百思却不得其解。

为什么人们的幸福感如此缺乏?有一部分人是因为太过于注重物质,忽视了精神生活的跟进;有一部分人则是计较之心过重。事实上,那些自我感觉幸福的人,往往都不是因为他们原本拥有的很多,而是由于他们计较的很少。

一个夏日的下午,15岁的少年杨帆去拜访一位年长的智者。杨帆皱着眉头问智者:“我如何才可以让自己和他人都变得笑容满面呢?”

智者笑着说:“孩子啊,你年纪轻轻,便有如此觉悟,实在难得。”

接下来,智者送给杨帆下面四句话——第一句:把自己看成别人;第二句:把别人看成自己;第三句:把别人看成别人;第四句:把自己看成自己。

杨帆说出了自己对前三句意思的理解,很令智者满意。

“把自己看成别人”,意思说的是,在有痛苦感袭来之际,你不妨将自己视作别人,如此一来,痛苦指数自然会降低。当你喜笑颜开之时,同样将自己视作别人,没有谁会无缘无故为旁人的喜悦之事而手舞足蹈,因此,你就会变得淡定从容。当你修炼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不再计较得失荣辱,内心就能获得安宁。就算是好事临身,也能泰然处之。保持平和心态,生活就会充满乐趣。

“把别人看成自己”,意思说的是,自己要怀一颗同情之心,心甘情愿地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理解他人的意图和初衷。当别人做出让自己感觉不舒服的举止或行为时,不妨试着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想问题。这样,你可能会发现,其实对方的所作所为并非恶意,而是有一定苦衷的。倘若条件许可,你还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别人伸出援助之手。

“把别人看成别人”,意思说的是,要尊重每个人的独立性,无论什么场合,或者什么状况之下,都不要对别人的核心领地进行侵犯。就算是夫妻,也不要想当然地以为互相之间必须百分百透明,毫无隐瞒,因为互相尊重、理解和信任,才是婚姻当中最为重要的事项。

对于第四句话,杨帆不太明白是什么意思,便向智者请教。

智者意味深长地说:“这句话需要倾尽一生的时间和精力去推敲和理解,当你将这四句话统一起来,贯穿始终,融合在意念里,付诸实践中,你就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其实,智者说这番话的初衷是想让杨帆真正地做回自己。在这四句话中,第四句话的分量最重,指的是只有凡事不斤斤计较,坦诚生活,宽容大度,幸福才能成为生活中的主导。

情绪掌控术 抵达幸福深处的九个台阶

心理学家们通过对“主观幸福”进行研究后提出新发现:幸福感跟男女性别、年龄大小的关系并不紧密。依照美国心理学家哈利·克塞克的说法,幸福意味着生活在一种“沉醉”的状态中。他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堪称是抵达幸福深处的九个台阶。这些建议或许能帮我们激发动力,获得灵魂内在的幸福。

1. 换一种别样的心情对待生活

将孩子的笑容视作珍宝,在对朋友伸出援助之手的过程中获得满足感,还可以跟好书中的人物一起欢笑。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时常计较生活无滋无味的人,往往是因为没有一双发现快乐的眼睛。俯下身,低下头,跟周围的孩子打声招呼吧,他们天真无邪的表情一定会将你心中的美妙感受勾起的。

2. 挤出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一些事情

我们时常听见不少人抱怨自己“没时间”。其实,倘若每天早晨能够早起床30分钟,或者晚上提前30分钟将电视(或电脑)关掉,一年下来,就会多出365个小时。这么算下来,我们怎么会没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呢?只要好好利用这些时间,定会让你的生活每日都在惊喜中度过。

3. 善待周边的人

我们要学会善待周边的人,比如优待朋友、配偶等。调查显示,可以一下列举出5个亲密朋友的人,比列举不出任何朋友的人,幸福指数更高。

4. 脸上时常洋溢出幸福感

实践表明,脸上时常洋溢出幸福感的人会感到更幸福。这是因为时常欢笑可以在大脑中激发出幸福的感觉。有研究显示,那些遭逢小偷、骗子的人,通常是一脸愁容、失魂落魄的人,因为此种状态中的人心智最弱,最易成为坏人的盯梢对象。所以,平日里就算遇到困难,也要打起精神,嘴角扬起自信的笑容。你会发现,你的微笑更容易换来别人的微笑与援手。

5. 让自己有事可做

不要将自己困在电视机(或电脑)前,而应该沉浸于能用你的技巧和能力做的事情里。再有,等车、等人、看电视等广告的空当时间,也不妨做一些有价值的事情,比如聊天、讲笑话等。如此一来,生活就会少一些烦躁枯燥,多一些愉悦与幸福。

6. 积极参加室外活动

一个人在阴沉的暗室中待的时间过长的话,情绪也会变得沉重压抑。这个时候,不妨换上一件颜色亮丽的衣服,走向大自然,呼吸新鲜空气,感受鸟语花香,在温煦的阳光里小跑,都有助于我们消除压力与烦恼,迎来幸福的感觉。

7. 保证休息时间

通常情况下,幸福者总是有着充沛的精力,因为他们明白,留出时间享受每日的睡眠。这是净化心灵的时间,也是获取幸福的充电器。

8. 努力消除消极情绪,并试着将“微幸福”积攒于心

积极情绪总是催人奋进,幸福者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努力消除消极情绪的过程。一个人是否愉悦地度过每一天,关键并不在于他身上有什么大的乐事发生,而在于许许多多琐碎的小乐趣。如果你想走进幸福深处,不妨试着将一些“微幸福”积攒于心。

在英国,有一家名叫“三桶白兰地”的机构,为了寻找那些发生在我们生活中最为普通却让人幸福感油然而生的小事,该机构发起了一项针对3.000名英国人的小调查。在调查中,研究人员罗列了50个不同的选项,让受访者一一做出选择。其中,“在旧牛仔裤的口袋中发现10英镑”成为了最让英国人有幸福感的一件事。再有,“躺在刚刚清洗干净的被窝中”和“看见一对老年人一起牵着手散步”也让受访者大感幸福。事实上,在跟受访者沟通的过程中,研究人员发现,单单对这些幸福的小事进行阅读就已经令人产生幸福感了。因为当人们在阅读它们的时候,就已经踏上了一条快乐之路。

下面是研究人员调查出的30件最幸福的小事:

在旧牛仔裤的口袋中发现10英镑;外出游玩;躺在刚刚清洗干净的被窝中;在大海中畅游;阳光好的时候出门散步;坐着晒太阳(坐在哪儿都行);意外收到礼物或鲜花;收到一条来自爱人的温馨短消息;(和我爱的人,或爱我的人)拥抱;有人送自己一张感谢卡;看见一对老年人一起牵着手散步;风和日丽之际开车去兜风;买彩票中了点小钱;规划好一个假期;听到自己喜爱的音乐;买到了物美价廉的物品;与长期未见的老朋友邂逅;在公园中野餐;获得升迁;(跟爱人一起)度过浪漫的一晚;聆听一首能让人回忆往昔的歌曲;回翻老照片;结识新朋友;可以一个人静静独处;在乡野之间随意行走;听到婴孩的笑声;跟友人一起出门约会;清晨醒来,猛然意识到是休息日;吃到巧克力;吃到甜点。

9. 有精神信仰的人,幸福指数更高

人类的身体对物质需求并不高,倘若消耗过多的精力去追求,到头来只会让心灵一片空虚。不妨多寻找一些精神享受,比如救助流浪小动物、保护自然环境等。有无精神信仰与幸福感的调查显示,有精神信仰者的幸福指数更高。 TWKW2b4A/3VcDE8/PmJ983cmblIy72cZkxDeonkJ8CP1KYjGnEAcEnQZQYSd+nF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