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2章 说话是技术活,15大话术助你实现语言突破

好口才,就是一种正能量。同一句话,同一个意思的表达,会说话的人说出来,就如甘泉滋润心底,让人如沐春风;不会说话的人说出来,却如刺刀寒风,让人顿感尴尬和郁闷。这就是不同的语言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有的人出口成章,有的人口吐莲花,有的语言精彩绝伦,有的语言幽默无穷。这就是语言的魅力所在。

赞美恭维法

喜欢听赞美似乎是人的一种天性。当来自社会、他人的赞美使其自尊心、荣誉感得到满足时,人们便会情不自禁地感到愉悦和鼓舞,并对赞美者产生亲切感,这时彼此的心理距离就会因赞美而缩短、靠近,自然也就为交际成功创造了必要的心理条件。

父母经常赞美孩子,家庭气氛和睦、欢乐,领导经常赞美下级,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不断被激发、被调动。赞美之于人心,如阳光之于万物。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人需要赞美,人人喜欢赞美。这绝不是虚荣心的表现,而是渴求上进,寻求理解、支持与鼓励的表现。爱听赞美,出于人的自尊需要,是一种正常的心理需要。经常听到真诚的赞美,明白自身的价值获得了社会的肯定,有助于增强自尊心、自信心。

特别是当交际双方在认识上、立场上有分歧时,适当的赞美会产生神奇的力量,它能钝化矛盾,克服差异,促进理解,加速沟通。所以,善交际者每每运用赞美武器,为自己开路。

在19世纪初期,伦敦有位年轻人想当一名作家。他好像什么事都不顺利。他几乎有4年的时间没上学。他的父亲因无法偿还债务,被迫入狱,而这位年轻人还时常遭受饥饿之苦。最后,他找到一份工作,在一个老鼠横行的货仓里贴鞋油底的标签,晚上在一间阴森寂静的房子里,和另外两个男孩一起睡。就在这个货仓里,他写稿寄出去,可是一份接一份的稿件被退回,最后有一位编辑认可并夸奖了他,由于这句夸奖,使他受到了极大的激励,眼泪流到了他的双颊。这个男孩的名字叫查尔斯·狄更斯。

假如不是那位编辑的夸奖,狄更斯很可能永远成不了作家,更不用说成为世界著名作家。这就是妙语激励的神奇效果。

有的人吝惜赞美,很难赏赐别人一句赞美的话,他们不懂得,多正面引导,多表扬鼓励,是思想教育工作的一条规律。予人以真诚的赞美,体现了对人的尊重、期望与信任,并有助于增进彼此间的了解和友谊,是协调人际关系的好方法。人人皆有可赞美之处,只不过长处、优点有大有小、有多有少、有隐有显罢了。只要你细心,就随时能发现别人身上可赞美的“闪光点”。即使缺点较多或长期处于消极状态的人,只要稍有改正缺点、要求上进的可喜苗头,就应及时给予肯定、赞扬。但赞美也应注意以下几点。

1. 赞美要真诚自然

真诚的赞美有纯洁的动机,它不是为了谋求从对方得到什么才赞美。卡耐基说:“如果我们只图从别人那里获得什么,那我们就无法给人一些真诚的赞美,那也就无法真诚地给别人一些快乐。”

2. 赞美别人要得体

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去称赞别人。真诚的赞美,于人于己都有重要的意义。

对别人来说,他的优点和长处,因为你的赞美显得更加有光彩,他本人也由于你的称赞而更加自信,更加奋发。对于自己来说,你得体地称赞别人,表明了你已被别人的优点和长处所吸引,并对所称赞的事物充满了向往。

3. 赞美要具体真实

一个经常赞美孩子的母亲,可以创造一个充满快乐的家庭;一个经常赞美学生的老师,一定会赢得全体学生对他无限的依赖;一个经常赞美下级的领导者,在下级的心目中,一定是最有威望的。但这种赞美必须保证:一不失实,二很具体,三能适可而止。以此为基础,才能发挥赞美的巨大魅力。

运用幽默法

幽默是一个人的学识、才华、智慧、灵感在语言表达中的闪现,是一种“善于捕捉笑料和诙谐想象的能力”,是对社会上的种种不协调及不合理的荒谬现象、偏颇、弊端、矛盾实质的揭示和对某些反常规言行的描述。

在通常情况下,真正精于谈话艺术的人,其实就是那些既善于引导话题,同时又善于使无意义的谈话转变得风趣幽默者。这种人在社交场上往往如鱼得水,左右逢源,可算作社交谈话中的幽默大师。单调的谈话令人生厌,因此,善谈者必善幽默。但这种幽默,并不意味着对一切事物都可以拿来打趣。例如关于宗教、政治、伟人以及关于某种令人同情的痛苦等,都是绝不能加以取笑的。在有的人看来,如果说话不够幽默,便不足以显示自己的聪明,这种想法又不免有些偏激。

幽默感对于人的社交能力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幽默语言可以使我们内心的紧张和重压释放出来,化作轻松的一笑。在沟通中,幽默语言如同润滑剂,可有效地降低人与人之间的“摩擦系数”,化解冲突和矛盾,并能使我们从容地摆脱沟通中可能遇到的困境。

有一次,英国作家狄更斯正在钓鱼,一个陌生人走到他跟前问:“先生,您钓鱼?”

“是的,”狄更斯毫不迟疑地回答,“今天,我钓了半天,没见一条鱼;可是在昨天,也是在这个地方,却钓起了15条鱼!”

“是吗?”陌生人问,“那您知道我是谁吗?我是专门巡检偷偷钓鱼的,这带湖口禁止钓鱼!”说着,那陌生人从口袋里掏出一本罚单,要记下名字罚狄更斯的款。

见此情景,狄更斯忙反问道:“那么,你知道我是谁吗?”当那陌生人还在惊讶迷惑之际,狄更斯直言不讳地说:“我是作家狄更斯,你不能罚我的款,因为虚构故事是我的职业。”

在社交中,谈吐幽默的人往往取胜,没有幽默感的人往往会失败。在交际场合,幽默的语言极易迅速打开交际局面。

善于谈话的人,有时候为了需要常拿自己开开玩笑。美国著名律师迪特是一个善于讲自己笑话的人。有一次,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在他登台演说时,先将他介绍给听众:“他算得上是我国第一位公民!”迪特似乎很可以立刻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大模大样地开着玩笑说:“诸位静听,第一位公民要开始演讲了。”但是他如果真那样做,便是一个没有人瞧得起的傻瓜。

那他该如何说呢?他不仅要利用这个介绍词幽默一下,并且还要从中获得听众的好感。他说:“刚才校长先生说的一个名词,我起初有些听不太懂。第一位公民——是指什么呢?现在我才想到,大概他是指莎士比亚戏剧中常常提到的公民。校长先生一定是研究莎氏戏剧极有心得的人,他替我介绍时,一定又在想到他的莎氏戏剧了。诸位听众一定知道莎士比亚是常常把许多公民穿插在他的戏剧中,这些配角每人所说的话大都只有一两句,而且多半是毫无口才,没有高明见识的人。但他们差不多都是好人,即使是第一第二的地位交换一下,也根本不会显示有何不同之处。”话未说完,台下便响起潮水般的掌声。

幽默是生活中的调味品,有了它,生活变得趣味横生,具有神奇的魅力。以下是常见的5种幽默方式。

1. 解惑式幽默

一天,毛泽东笑着对照顾他的生活起居的工作人员说:“你们对我为什么这么好呢?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才想通。原来你们这些同志都只能为官,不能为人。”工作人员被主席的话惊呆了:“这句话的分量实在太重了。我们全心全意照顾主席,他怎么这样批评我们呢?”大家都感到困惑不解,心情也紧张。接着,毛泽东笑着解释说:“说你们只能为官,这就是说你们对我这么好,不都是为了我这个当官的吗?说你们不能为人,是说你们不能为个人考虑考虑嘛?我看到你们这么多的人在我这里站岗放哨,一待就是好几年,要是你们在前方,早就是什么长了。”经主席这么解释大家茅塞顿开,不由得变“惊”为笑,心情轻松了。毛泽东对全心全意保卫他、照顾他的工作人员心存感激,但他没用褒奖之词,而是用了一种幽默的方式故意使对方疑窦丛生,造成错觉,形成心理压力。然后解释,使之冰释雪消。

2. 形象式幽默

有一次,孙中山在广东大学讲民族主义。礼堂非常小,听众很多,天气闷热,很多人都没精打采。孙中山便穿插一个故事:那年我在香港读书时,看见许多苦力聚在一起谈话,听的人哈哈大笑。我觉得奇怪,便走上前去。有一个苦力说:“后生哥,读书好了,知道我们的事对你没有什么帮助。”又一个告诉我:“我们当中一个行家,牢牢记住那马票上面的号码,把它藏在日常用来挑东西的竹杠里。等到开奖,竟真的中了头奖,他欢喜万分,以为领奖后可以买洋房、做生意,这一生再也不用这根挑东西的杠子过生活了,一激动就把竹杠狠狠地扔到大海里。不消说,连那张马票也一起丢了。因为钱没有到手先丢了竹杠,结果是空欢喜一场。”孙中山风趣的话,引来台下一片笑声。孙中山接着回到本题:“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民族主义就是这根竹杠,千万不能丢啊!”孙中山先生这个充满幽默感的故事不仅让昏昏欲睡的人们清醒过来,也使得自己的演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语言要富有幽默感,必须言之有物,使其形象生动。以实求幽默,幽默有;以虚求幽默,幽默无。语言真实形象生动,能促人联想,产生“具象”,让人感觉余味无穷。

3. 夸张式幽默

将事实进行无限制的夸张,造成一种极不协调的喜剧效果,也是产生幽默的有效方法之一。

马克·吐温有一次坐火车到一所大学讲课。因为离讲课的时间已经不多,他十分着急,可是火车却开得很慢,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发泄怨气的办法。当列车员过来查票时,马克·吐温递给他一张儿童票。这位列车员也挺幽默,故意仔细打量,说:“真有意思,看不出您还是个孩子哩。”马克·吐温说:“我现在已经不是孩子了,但我买火车票时还是孩子,火车开得实在太慢了。”火车开得很慢确是事实,但也不至于慢到让一个人从小孩长成大人。这里便是将缓慢的程度进行了无限制的夸张,产生了特殊的幽默效果,令人捧腹。

4. 曲解式幽默

所谓曲解,就是对对象进行“歪曲”,“荒诞”地进行解释,以一种轻松、调侃的态度,将两个表面上毫不沾边的东西联系起来,造成一种不和谐、不合情理、出人意料的效果,从而产生幽默感。

有一次,一名新闻记者问萧伯纳:“请问乐观主义者和悲观主义者的区别何在?”这是一个范围很大且很抽象的问题。如果要从理论上做出一个准确的回答,恐怕得费好大劲也不一定能令对方满意。于是他说:“假如这里有一瓶只剩下一半的酒,看到这瓶酒的人如果高喊:‘太好了,还有一半!’这就是乐观主义者;如果悲叹:‘糟糕,只剩下一半了。’那就是悲观主义者。”在这里,萧伯纳巧妙地使用“以偏概全”的方法,选择了一个生动的事例,化大为小,回答得轻松自如,不仅颇有幽默感,而且令人回味无穷。

5. 模仿式幽默

模仿现存的词、句及语气等而创造新的语言,是幽默方式中很常见的一种,往往借助于某种违背正常逻辑的想象和联想,把原来的语言要素用于新的语言环境中,造成幽默感。

一位女教师总爱板着面孔上课,动不动就批评学生的顽劣,弄得学生怨声载道。一次她在课堂上提问:“‘要么给我自由,要么让我去死’这句话是谁说的?”过了一会儿,有人用不熟练的英语答道:“1775年巴特利克·亨利说的。”“对。同学们,刚才回答问题的是日本学生,你们生长在美国却回答不出来,而来自遥远的日本的学生却能回答,多么可怜啊!”“把日本人干掉!”教室里传来一声怪叫。女教师气得满脸通红,问:“谁?这是谁说的?”沉默了一会儿,有人答道:“1945年,杜鲁门总统说的。”这位同学模仿老师的提问作了回答,产生了幽默的效果。

婉言含蓄法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一个人犯了过失,并不等于他一无是处;反之,一个人做了件好事,也不能说他做的每件事都是好的。因此,我们在发现别人犯了过失时,既然决定要批评或指出,就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过急或过火必然招致对方的厌烦,批评也就无法奏效。过轻或过迟,对方则可能根本意识不到。所以,只有及时和含蓄地提出批评,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当然这里说的含蓄应遵循不失实、不就轻的原则。

唐代名相魏征以直言善谏闻名,而他在批评唐太宗时也很善用含蓄的方法,尽管这样,唐太宗也非常惧怕魏征。一次,有人送给唐太宗一只鸽子,唐太宗很高兴,就托在手臂上逗着玩,见魏征进来,怕他看见,赶紧揣到怀里。其实魏征已看见了,只是故意不言明,奏事时有意慢条斯理,拖延时间。结果等魏征走了,鸽子闷死在唐太宗怀里。魏征用含蓄的方式批评了唐太宗“玩物丧志”的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所有的批评,如果只提对方的短处不提他的长处,他就会感到心理上的不平衡,感到委屈。有效的办法之一就是先讲自己的缺点和过错。

这是因为你讲出你的错误,能给对方这样的心理暗示:你和他一样是犯过过失的人,这就会激起他与你的“同类意识”。在此基础上你再去批评对方,他就不会有“损害面子”的顾虑,因而也就更加容易接受你的批评,这要算含蓄的一种方法。

人都是有自尊心和荣誉感的,有的人之所以不愿接受批评,主要原因便是怕触伤自己的自尊心和荣誉感。为此,我们在批评他人时,如果寻找一种间接批评,反而能达到使其改正错误的目的。这种方式便是含蓄地批评他人。它首先忌讳的是批评者大发雷霆,伤害被批评者的自尊。另外,批评不应在公众场合进行,尤其是不要当着他所熟悉的人的面,否则,批评就无法收到良好的效果。

正话反说法

有些话直接说可能会使对方不能接受,为了避免尴尬,不妨正话反说。

汉武帝刘彻有位乳母,在宫外犯了罪,被官府抓了,并禀告汉武帝。汉武帝心中十分为难,毕竟是自己的乳母,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何况自己是被乳汁养大的。但是,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如果不处置她,有失自己天子的尊严,以后何以君临天下。思来想去,汉武帝决定以大局为重,依法处置自己的乳母。

乳母深知汉武帝的为人,知道自己凶多吉少,便想起了能言善辩的东方朔,请求东方朔帮自己一把。

东方朔也颇感为难,他想了想说:“办法也有,但必须靠你自己。”

乳母急切地问:“什么办法?”

东方朔说:“你只要在被抓走的时候,不断地回头注视武帝,但千万不要说话,也许还有一线希望。”

乳母虽不解其中玄机,但还是点了点头。

当传讯这位乳母时,她有意走到武帝面前向他辞行,用哀怨的眼神注视着武帝,几次欲言又止。汉武帝看着她,心里很不是滋味,有心想赦免她,又苦于君无戏言,无法反悔。

东方朔将这一切看在眼中,知道时机成熟了,便走过去,对那位乳母说:“你也太痴心了,如今皇上早已长大成人,哪里还会再靠你的乳汁活命呢?你不要再看了,赶紧走吧。”

武帝听出了东方朔的话外之音,又想起了小时候乳母对自己的百般疼爱,终于不忍心看乳母被处以刑罚,遂法外开恩,将她赦免了。

东方朔一番反弹琵琶终于救了乳母。同样,齐国的晏子也深谙此道。

一次,一个马夫杀掉了齐景公最爱的一匹老马。因为那匹马实在太老了,又得了一种怪病,马夫怕那匹马把疾病传染给别的马,便擅自做主,将老马杀了。

哪知,虽是匹老马,在齐景公的眼中却仍是他的爱物,毕竟那匹马跟随他那么多年,多少次随他出生入死,立下汗马功劳,如今却被人擅自杀掉了。景公不禁勃然大怒,立即命令左右绑了马夫,他要亲自杀了马夫为自己的爱马报仇。

那名马夫没想到自己尽职尽责,一番好意竟惹来了杀身之祸,早已吓得面如土色,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晏子在一旁看见了,急忙拦住齐景公:

“大王不必着急,你就这样杀了他,他连自己犯了什么罪都不明白便送了命,太便宜他了。臣愿替大王历数他的罪过,然后再杀也不迟啊!”

齐景公一听,言之有理,便答应了晏子。

于是,晏子走近马夫,装作气急败坏的样子,用手指着马夫,厉声说道:“你可知犯了什么罪?”

“不,不知道。”马夫早已站立不住,浑身颤抖着说。

“第一,你为我们的国君养马,却把马给杀了。虽然那匹马又老又有病,但它是国君的马。就冲这一点,此罪当死。

第二条,你使我们的国君因马被杀而不得不杀掉养马之人,此罪当死。

第三条,你使国君因为马被杀而杀掉养马之人,此事必会遍传四邻诸侯,使得人人皆知我们的国君爱马不爱人,得一不仁不义之名,此罪又当死。

第四条……”

晏子还要接着往下说,但齐景公早已坐不住了,连忙打断晏子:“不必说了,夫子放了他吧,免得让我落一个不仁不义之恶名,让天下人笑话。”

就这样,马夫得救了。

人们常常说,真理向前一步就可能变成谬误,同理,反面的话稍加引申就可能成为反面的反面——正面。正话反说所能起到的作用,往往比一本正经的规劝和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难题巧答法

《韩诗外传》中记载了子贡与齐景公这样一段对话。

齐景公问子贡:“你的老师是谁?”

子贡:“鲁国的仲尼。”

齐景公:“仲尼是贤人吗?”

子贡:“是圣人啊!岂止是贤人呢!”

齐景公:“他是什么样的圣人呢?”

子贡:“不知道。”

齐景公怒气冲冲地问:“开始你说仲尼是圣人,现在又说不知道,这是为什么?”

子贡:“我终身戴天,并不知道天有多高;我终身践地,并不知道地有多厚;我求学于仲尼,就如同拿着勺子到江海中饮水,满腹而去,又哪里知道江海有多深呢?”

齐景公无法再问了。

子贡应该知道孔子是什么样的圣人,却因随口应对“不知道”而遭来责难。面对责问,子贡不愧为孔子的高徒,他用戴天不知天之高、践地不知地之厚、饮于江海而不知江海之深来类比就学于孔子而不知孔子是什么样的圣人,不仅作出了圆满的解释,而且赞美了孔子的伟大。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会遇到一些难以回答、不便回答或不愿意回答的问题。如果坦白地答一声“不知道”“无可奉告”,这不仅使对方难堪,破坏气氛,而且使自己显得无风度,没涵养,没水平。这时,你心中真的如果没有答案,或根本不想回答,那么最常用的巧妙答法就是使用无效回答,或叫模糊回答。

所谓无效回答,就是用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话去做些实质性的回答,而别人又不能说没答。例如:

一男士问一女士:“喂,小李,听说你病了,什么病?”

小李:“不是什么大病。”

“那到底是什么病?”

“一点小病。”

显而易见,这位男士可能是真的关心这位女士,但却失礼,因为两性间毕竟是有区别的。在这种情况下,小李机警地做了无效回答,非常得体。

生活中,无效回答用得较多的词儿是“没什么”和“不清楚”。

“喂,听说你们经理交桃花运啦?”

“不清楚呀。”听到这样的回答。好事者无可奈何。

无效回答的方法和策略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含混回答,如上所述。

(2)答非所问。我国一位涉外工作者到澳大利亚工作时,一澳大利亚人问他:“你爱澳大利亚吗?”这位同志觉得答“爱”与“不爱”都不合适,于是答道:“澳大利亚的袋鼠挺可爱。”这类答复一般用于那些不便于具体肯定与否定的问题。

(3)歪答。有些荒唐和强人所难的问题,不必硬着头皮去找正确答案,干脆将“错”就“错”,或者偷换概念,这样倒会取得好的效果。据说,一外国人问中国有多少厕所,答:“两个,一个是男厕所,一个是女厕所。”——既然你的提问违反常情,让人难堪,我何不也让你哭笑不得?

(4)直接回避。直接说出对方不得不承认的避答理由,使双方均不难堪。一次,一位外国记者在中央美术馆和大家谈“女模特儿具有为艺术献身精神”的话题时,问其中的一位女画家:“假如让你当人体模特儿,你愿意吗?”公开说“愿意”吧,对一个青年女性非易事;说“不愿意”吧,又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于是,这个聪明的女画家说:“这是我的私事,不在采访之列吧!”解脱了窘境,且自然而有道理。

(5)诱导对方自我否定。一次,美国前总统罗斯福的一位朋友问他在加勒比海小岛上建立潜艇基地的计划。罗斯福小声问他的朋友:“你能保密吗?”朋友脱口而出:“能。”罗斯福接过来道:“我也能。”显然,罗斯福巧妙地设计了圈套,诱导对方说出自己不想回答的原因,而表面上又是在回答。

无效回答看起来多带消极色彩,实际上它处于积极的守势,守中有攻,柔中有刚。另外,运用无效回答,需要机智,但留心学习,也不难掌握。

比喻夸张法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以彼物比此物。具体说,当人们在语言交际中要表达某一事物或道理时,运用联想或想象,引进另一种事物或道理,以便把要表达的事物或道理反映得更具体、更贴切、更生动、更富有感染力,使听者爱听,听得明白,从而留下深刻印象。

刘向的《说苑》中有这样一个生动的故事。

有人对梁王说:“惠子这个人说话善于打比喻。假若大王您不让他打比喻,那么,惠子就没法说话了。”

于是,梁王对惠子说:“希望你今后说话时不要打比喻了。”

惠子回答说:“假若有个人不知道‘弹’为何物,您告诉他弹就是‘弹’,他能明白吗?”

梁王说:“当然不明白了。”

惠子说:“我要把我知道的事物告诉不知道这事物的人们,您说不打比喻行吗?”

梁王说:“不打比喻是不行的。”

这个故事中,本来梁王是不让惠子再打比喻,可是惠子又悄悄地打了一个比喻,说服了梁王。

比喻一般由本体、喻体和喻词三部分组成。本体是被比喻的事物;喻体是用来作比的事物或对象;喻词则是标明比喻关系的词语,如“好像”“恰似”“像……一样”等。比如,毛泽东曾说,有些人写文章长而空洞,就像“懒婆娘的裹脚布,又臭又长”。这里,长而空的文章就是本体,臭而长的“裹脚布”是喻体,“就像”是喻词。

一次有人问爱因斯坦什么是相对论,爱因斯坦解释说:“你同你最亲爱的人坐在火炉边,1个钟头过去了,你觉得好像只过了5分钟;反过来,你一个人孤孤单单地坐在热气逼人的火炉边,只过了5分钟,但你却像坐了1个小时。这就是相对论。”爱因斯坦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真切体验来解释高深玄妙的相对论原理,让普通人也能理解。

人们说话是为了描绘事物,或阐述道理,或表述情感等,要把这些东西表述得生动具体,使别人印象深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能运用贴切的比喻,就能化难为易,话半功倍,具有说服力。

庄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一生都过着十分清贫的生活。一天,庄子家里一点粮食也没有,万般无奈,只好拎个袋子到朋友监河侯那里借点粮食。

监河侯正收拾行装要外出。庄子见了他,讲了借粮的事,监河侯满口答应:“好说,好说,不过我正要进城收租金,等我回来,一定借给你三百两银子,好吗?”

庄子心想:你进城一趟,来回得半个月,等你回来,我一家人不就饿死了吗?

“老兄啊,刚才我见到一件事,很有意思,你不想听听吗?”庄子说。

监河侯问:“什么事,你快说。”

庄子说:“刚才我到你这儿来的时候,在路边听见求救的声音。我到处找,却没见人。原来在路旁的干河沟里,有一条小鱼,嘴巴一开一闭地在叫着。它说:‘我从东海来,现在快干死了,先生能不能给我瓢水,救我一命啊?’我说:‘那太少了!你再忍耐一下,等我去找赵国和吴国的大王,请他们堵住西江的水,然后开沟挖渠,把西江水引到这儿来,你就可以顺水游回东海了,你看这样好吗?’谁知那条鱼听了很生气地说:‘我现在已经快干死了,只要一小瓢水就能活下去。你的计划虽然很好,但等到西江水来的时候,恐怕我早已变成鱼干了,先生只好到干鱼摊上找我了。’”

监河侯听到这里,满脸通红,连声向庄子道歉,喊来家人,给庄子装了满满一袋粮食。运用比喻说理简洁明了,喻体非常广泛,俯拾皆是。只要与你说明的道理有内在性质的共同点,就可以信手拈来,达到目的。

夸张是为强调事物的某种特征而故意言过其实,或夸大事实,或缩小事实,让听者对所要表达的内容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合理地运用夸张技巧,一是便于揭示事物的本质;二是能加强说话的感染力;三是能启发听者的想象力。运用夸张,必须以现实生活为基础,不能漫无边际,做到言过其实而又合情合理,不似真实而又胜似真实。

楚国大夫申无宇的守门奴仆因偷酒被发觉而畏罪潜逃,为了逃避申无宇的追捕,他投靠楚王一跃成为细腰宫守卒。因为楚国的法律明文规定:任何人都不准到楚王宫里抓人。那名奴仆自以为有了尚方宝剑,整日嚣张狂妄。可是,没想到申无宇却在楚王不知道的情况下径直到宫里把那名奴仆捉了回来。

楚灵王知道了之后非常气愤,命令申无宇把那个奴仆放出来。

申无宇说:“天上有十个太阳,人分十个等级,上层统治下层,下层侍奉上层,上下互相维系,国家才能安定太平。如今臣下的守门奴仆畏罪潜逃,借王宫之地庇护犯罪之身。如果让他真的得到庇护,那么其他奴仆便会互相效法,盗贼公行,谁还能禁止得了?长此以往,社会不安,大王江山不保啊!所以,臣下才不敢遵奉王命。”

楚灵王细细琢磨了一番,觉得很有道理,便下令处决那个奴仆。

上文中楚国大夫申无宇把窝藏一个奴仆与天上的太阳、社会不安、江山不保联系在一起,显然是夸大了事实,但却收到应有的效果。可见他的机智与果敢。

夸张既然是在某些方面“言过其实”而又有真实性作为基础,这就有利于突出事物的特殊性,可以唤起人们的想象,收到突出个性形象的效果。

夸张不等于浮夸,它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必须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做到“夸而有节”“饰而不诬”,才能造成强烈的震撼效果。

移花接木法

移花接木是辩论中常用的手法,意即巧妙偷换概念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使自己脱离困境的同时陷对方以困境之中。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移花接木的说话技巧也常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著名诗人歌德在一条只能通过一个人的小径上散步,迎面来了个极不友好的人:“我向来没有给傻瓜让路的习惯。”

歌德听到对方不友好的喊叫,连忙让到一旁,笑容可掬地说:“我恰恰相反。”

歌德运用了“移花接木法”,一句话就把“傻瓜”的帽子从自己头上摘下,戴到对方头上。

有时候,移花接木还可给别人一个台阶下,让对方在开怀一笑中体会语言的含义。

一对夫妇结婚已经有十余年了,每个月他们都要给双方的父母寄生活费。这件事一直由妻子承办。可是妻子却每个月给自己的父母寄100元,给丈夫的父母寄50元。丈夫一直愤怒在心,却也不想因此而与妻子闹得不愉快。

以前,丈夫每天下班,什么事都不干,总要先抱抱小儿子,亲抚半天。可这天回家后,他见到一岁半的儿子正在摇车里哭,却假装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他一反常态地走到5岁女儿的身旁,把5岁的女儿抱了起来。

正在做饭的妻子扭头看到了,急忙喊道:“儿子都哭成那样了,你怎么还不赶紧去哄哄他?”

丈夫不紧不慢地说:“这50元钱的,还是你来抱吧?我要抱100元钱的。”

聪明的丈夫风趣而又不失原则地请妻子进入了自己所预设的易位“圈套”,没有长篇累牍地发牢骚,却弦外有音地暗示了事情的实质和自己的不满情绪,从而巧妙地达到了说话的目的。

妻子一听,脸就红了,以后每月也给丈夫的父母寄100元了。

运用移花接木的说话艺术,关键的往往只有一句话,但这一句话往往紧紧扣住了对方的言行,所以分量很重,使对方几乎没有反击的余地。

一个被指控酒后开车,并被判拘留一周的司机,在法官面前申诉说:“我只是喝了些酒,并没有像指控书中说的那样喝醉了。”

法官听后微微一笑,说:“正因为这样,我们才没有判处你监禁七天,而只判拘留你一个星期。”

法官的解释,既回避了司机的无理纠缠,又让司机懂得对司机来说,“喝了些酒”开车与“喝醉了酒”开车的区别,就如“监禁七天”与“拘留一星期”的区别一样,只不过是说法不同而已。

一位长官到连队巡查,正赶上士兵们吃中午饭。

“伙食怎么样?”长官问士兵们。

“报告长官,汤里泥土太多。”一个多嘴的士兵回答。

“你们入伍是为了保卫国土,而不是挑剔伙食!”长官非常生气地大声斥责道,“难道这个道理都不懂?”

“懂,”士兵毕恭毕敬地立正,又斩钉截铁地说,“但绝不是让我们吃掉国土。”一句话,说得长官顿时对这位士兵刮目相看了。

士兵们的伙食很快得到了改善。

“泥土”与“国土”意义相差甚远,但士兵却能抓住“土”这一信息,并将其生发开去,不无关联地与国家的形势、国土的沦丧和军人的职责密切地结合在了一起,既体现了一个军人对祖国的忠诚,又巧妙地达到了改善伙食的目的。

以谬制谬法

以谬制谬和移花接木有本质上的不同,但却有异曲同工之妙,以谬制谬就是以错制错,意即对方作出错误的言论,有意将对方的荒谬观点引发出来,使其表达得更为清楚,然后再由此推出错误的结论来反击对方,进而使对方的观点不攻自破。

下面我们来看一组故事。

在美国废奴运动中,废奴主义者菲利普斯到各地巡回演讲。一次,一个来自反废奴势力强大的肯塔基州的牧师问他:“你要解放奴隶,是吗?”

菲利普斯:“是的,我要求解放奴隶。”

牧师:“那么,你为什么只在北方宣传?干吗不敢去肯塔基州试试?”

“你是牧师,对吗?”菲利普斯反问道。

牧师:“是的,我是牧师,先生。”

菲利普斯接着问:“你正设法从地狱中拯救鬼魂,是吗?”

牧师:“当然,那是我的责任。”

菲利普斯:“那么,你为什么不到地狱去?”

牧师觉得一个声称要解放奴隶的人,总在没有奴隶的地方叫喊,目的显得不纯。菲力普斯认为以牧师的身份不应有过多功利的猜疑,于是便对他进行了有力的反驳,他用“以谬制谬法”轻而易举地战胜了对方。

逢年过节,船老板得按规矩弄几样菜,招待船员。这年端午,船老板端了四样小菜,提了一把长颈子锡壶,往船员们面前一放,说:“伙计们,喝酒吧!”说完就走开了。

有个伙计顺手把酒壶一提,轻飘飘的,揭开盖子一看,只有半壶酒。他很恼火,随手拿起一把锯子,把酒壶上半截锯下来就往江中一扔,把底下半截子照旧放好。

没过多长时间船老板来了,一看酒壶给锯了,气得吹胡子瞪眼珠,大声问道:“怎么酒壶只剩半截啦,谁干的?”

锯壶的伙计不慌不忙地答道:“我锯的,上半截又不装酒,留着没用!”

可见,运用“以谬制谬法”时,应注意发现对方的谬误,并对它进行全面的透视,然后寻找适当角度,进行有力反击。

两个乡下财主在村头谈话,农夫老田见了,同他们打过招呼就走开了。忽然,其中一个瘦财主喊道:“黑老田,站住!”

农夫站住了,对匆匆赶来的瘦财主说:“您有什么事儿?”

瘦财主喘了喘气说:“你打断了我们的话把子,赔五石谷,折合洋钱五十块,必须三日之内交清。”

老田回到家里,愁眉苦脸,茶饭不进,只差没有寻短见。

他的妻子问怎么了,老田照实说了。

他的妻子就说:“这有什么可怕的?到时由我对付!”

到了第三天,田妻叫老田上山打柴,自己便在门口等着。瘦财主来了,劈头就问:“你家老田呢?”

田妻不慌不忙地回答说:“他上山挖旋涡风的根去了。”

瘦财主一听,喝道:“胡说,旋涡风怎么还有根?”

田妻反问:“那么,话还有把子吗?”

瘦财主无言以对只得愤愤地走了。

通过上面的这些实例,我们可以看出运用“以谬制谬法”有两个基本诀窍。

一是以谬制谬,模拟必须相当,谬说必须等值。如甲说:“我家的狗会讲话。”乙便说:“我家的驴会唱歌。”甲反问乙:“驴怎么会唱歌呢?”乙反问甲:“狗怎么会讲话?”这一反驳,由于驴和狗相当,唱歌与讲话等值,因而使甲张口无言。

二是无中生有的“无”,必须是绝对的“无”。反之,就会给对方留下反击的空子,使自己陷于被动。

巧用谐音法

谐音是指利用语言的语音相同或相反的关系,有意识地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巧用谐音,往往能使人摆脱困境化险为夷。

据传,从前有个宰相,他有一个名叫薛登的儿子,生得聪明伶俐。当时有个奸臣金盛,总想陷害薛登的父亲,苦于无从下手,便往薛登身上打主意。有一天,金盛见薛登正与一群孩童玩耍,于是眉头一皱,诡计顿生,喊道:“薛登,你像个老鼠一样胆小,不敢把皇门上的桶砸掉一只。”

薛登不知是计,一口气跑到皇门边上,把立在那里的双桶砸碎了一只。

金盛一看,正中下怀,立即飞报皇上。皇上大怒,立刻传薛登父子问罪。

薛登父子跪在堂下,薛登却若无其事地嘻嘻笑着。皇上怒喝道:“大胆薛登!为什么砸碎皇门之桶?”

薛登想了想,反问道:

“皇上,您说是一桶(统)天下好,还是两桶(统)天下好?”

“当然是一统天下好。”皇上说。

薛登高兴得拍起手来:“皇上说得对!一统天下好,所以,我便把那只多余的‘桶’砸掉了。”

皇上听了转怒为喜,称赞道:“好个聪明的孩子!”又对宰相说:“爱卿教子有方,请起请起。”

金盛一计未成,贼心不死,又进谗言道:“薛登临时胡编,算不得聪明,让我再试他一试。”皇上同意了。

金盛对薛登嘿嘿冷笑道:“薛登,你敢把剩下的那只也砸了吗?”

薛登瞪了他一眼,说了声“砸就砸”,便头也不回奔出门外,把皇门边剩下的那只木桶也砸了个粉碎。

皇上喝道:“顽童!这又如何解释?”

薛登不慌不忙地问皇上:“陛下,您说是木桶江山好,还是铁桶江山好?”

“当然是铁桶江山好。”皇上答道。

薛登又拍手笑道:“皇上说得对。既然铁桶江山好,还要这木桶江山干什么?皇上快铸一个又坚又硬的铁桶吧!祝吾皇江山坚如铁桶。”

皇上高兴极了,下旨封薛登为“神童”。

出其不意法

出其不意,顾名思义,就是出乎对方意料之外,运用这种方法讲究的是快和准,让对方始料不及,从而达到说话的目的。下面我们讲三个关于驴子的故事,虽然有辱人之嫌,但思维之方式则大可以借鉴学习。

德国诗人海涅是犹太人,常常遭到无礼的攻击,一次晚会上有一位旅行家对他说:

“我发现一个小岛,这个小岛竟然没有犹太人和驴子!”

这位旅行家知道海涅是犹太人,竟然当面把犹太人与驴子相提并论。旅行家说完见海涅默不作声,幸灾乐祸地笑了起来。海涅明白旅行家是在讥讽自己,于是缓缓地说:“那么看来,只有你我一起去那个岛上,才能弥补这个缺陷。”

海涅话刚说完,旅行家目瞪口呆地看着海涅,显然他被海涅出其不意的回答惊呆了,不一会儿就偷偷溜走了。

一次聚会上,一位诗人与一位富翁坐在一起,富翁想侮辱诗人,便问他:“告诉我,你跟一头驴能差多少?”

诗人受到侮辱并没有发作,而是不动声色地目测了一下他们之间的距离,答道:“不远,只有25厘米!”

听了诗人的答话,富翁四处看了看,立即起身走开了。在这里,富翁原话是骂诗人与驴差不多,诗人的答话则是直接把富翁当作驴了。这一答话使富翁始料不及,只能悻悻而逃。

有一位老妇人正赶着驴子走路,年轻人嫌她挡了道,但又不好发作,想设法侮辱她一下,故意向老太婆打招呼:“你好啊,驴的母亲!”老太婆当然听出话中有音,望一望那位青年人,笑着接口道:“你好啊,我的孩子!”

一语双关法

一语双关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语音或语义而获得表里双重意义的修辞技巧。其特点是利用汉语词语的多义性或谐音,使一句话含两种可能的解释,即表面的意思和暗含的意思,而暗含的意思才是说话者所要表达的真正意思。

例如《红楼梦》第八回写了这样一件事。

宝玉欲喝冷酒,宝钗劝说宝玉不要喝,说喝冷酒对身体有害,宝玉觉得有理,便令下人热了方饮。黛玉在一旁听后,抿着嘴笑,看在眼里,恨在心里。恰巧黛玉的丫环雪雁来给黛玉送手炉,黛玉问是谁要她送来的,雪雁说是紫鹃姐姐怕姑娘冷,让送的。黛玉接过手炉时对雪雁说:“也亏了你倒听她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她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呢!”

黛玉的话表面看来,是说雪雁听信紫鹃的吩咐而不听她的话,实际上则是奚落宝玉听信宝钗的话没喝冷酒,而平时不听她的话。

一语双关由于含蓄委婉,生动活泼,话中有话,又幽默诙谐,饶有趣味,能给人以意在言外之感,又使人回味无穷,因而经常为人们所使用。

阿凡提在闹市租了一家店面开理发店,租期为1年。

店主仗着店面是他出租的,每次剃头都不给钱。

有一天店主又来了,阿凡提照例给他剃了光头,然后边刮脸边问道:“东家,眉毛要不要?”

“废话,当然要!”

阿凡提嗖嗖两刀,把店主的两道浓眉剃了下来,说:“要,就给你吧。”

店主气得说不出话来,埋怨自己不该说“要”。

“喂,胡子要不要?”

“不要,不要!”店主忙说。

阿凡提嗖嗖几刀,把店主苦心蓄养的大胡子刮下来,甩到地上。

阿凡提用双关语,把店主整治得无可奈何。

从前,有个县官带领随员骑着马到王庄去处理公务,走到一个岔道口,不知朝哪边走才对,正巧一个老农扛着锄头迎面走来。

县官(头也不回神气十足):喂,老头,到王庄怎么走?

老农:……(头也不回,只顾赶路)

县官(不悦,大声吼):喂!老头,问你呢,长没长耳朵?

老农(停下):我没有时间回答你,我要去李庄看件稀奇事!

县官:什么稀奇事?

老农:李庄有匹马下了头牛。

县官:真的!马怎么会下牛呢?

老农:世上的稀奇事多哩,我怎知道那畜生为什么不下马呢?

在论辩中,若遇到棘手的问题不好回答或不能回答时,一语双关往往能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有一次,美国总统里根决定恢复出产B-1轰炸机,引起许多美国人的反对。在记者招待会上,面对责问,里根答道:“我怎么不知道B-1是一种飞机呢?我只知道B1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维生素,我想我们的武装部队也一定需要这种不可缺少的东西。”

这句一语双关的妙言,一时竟使得那些反对者不知所措。

又如,一个中年男子在火车站候车,看见坐在身边的一位少妇风韵照人,遂起邪念。他见少妇穿着一双肉色丝袜,便色迷迷地凑上前去搭讪。

男子:你这双袜子是从哪儿买的?我想给我的妻子也买一双。

少妇:我劝你最好别买,穿这种袜子,会招来不三不四的男人找借口跟你妻子搭腔的。

男子听后只得夺路而逃。

另辟蹊径法

生活中我们正面办不了的事情,只能从侧面去想办法,侧面如果再受阻的话,那就只能另辟蹊径了,或者曲径渗透,或者隔山打牛,总之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而若把它当作一种说话方式,就像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则会有出人意料的效果。

王小姐近来身体发福,颇为烦恼。一天,她对刘大姐发牢骚说:“你看,我是越长越胖。”“你不算太胖,看起来很健康。”刘大姐安慰道。王小姐接着说道:“还不胖呢,前几天称体重都快70公斤了。”“那您当时一定是在锻炼身体,手里正拿着两个哑铃吧?”刘大姐一席话把王小姐逗得前仰后合。

有一个调皮的小孩,大年初一那天,一大早便出门找伙伴玩耍去了。玩了一段时间后,发现自己头上一顶崭新的帽子不知何时丢了。于是心惊胆战地跑回家去,对他母亲说了。要是在平时发生这情况的话,母亲一定会大声斥责他。可是今天是大年初一,不能骂孩子,尽管心里很火,也得硬忍着。这时来他家串门的邻居听了笑着说:“孩子的帽子丢了,这没关系,这不正好意味着‘出头’了吗?今年你们家一定走好运,有好日子过了。”一句话,母亲转怒为喜。

小王应邀参加一位朋友的婚礼,可天公不作美,小雨从早到晚一刻也未停过。等赶到朋友家时,衣服上溅满了星星点点的泥水。当一对新人双双向他敬酒时,朋友看到他满身泥水,略带歉意地说:

“冒雨前来,你辛苦了。这都怪我没选好日子。”

小王赶忙接过话茬说:“自古道,‘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这人生的四大喜事,让你们小两口一天就赶上了两个,这才叫双喜临门呢!”一句话说得满堂喝彩。小王意犹未尽,接道:“既然说到了雨,敝人有首打油诗,借此机会赠给两位新人。”说完接着吟道:“好雨知时节,当婚乃发生。随风潜入夜,听君亲吻声。”一首歪诗,逗得新娘面颊绯红,引来满座欢笑。小王一席话确立了他在人群中的说话形象和说话风格,使他成了一个到处受欢迎的人。

在当今人际交往日益紧密频繁的时代,语言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只要我们以雍容豁达的态度对待生活,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充满趣味和温情,充满欢乐和笑声!

引石攻玉法

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此话说的是办事的一种方略,运用在说话中,则更有奇效。

唐宪宗曾问李绛:“谏官中有很多人毁谤朝政,却没有事实根据,我想贬斥其中一两个言辞较激烈的,来儆戒其他人,怎样?”

李绛回答说:“这恐怕不是陛下的想法,一定是奸邪的臣子用这种话来蒙蔽您的耳目。大臣的生死,取决于君主的喜怒,因此敢开口谏诤的又有多少?即使有劝谏的,事前也要昼思夜虑,把准备说的话早晨删去一点,晚上又删去一点,等到呈奏上来时,剩下的根本不到十之二三。所以君主孜孜不倦地寻找谏言,还怕找不到。何况还要加罪于敢谏的人呢!像陛下刚才所说的那样去做,就会杜绝天下人的正直言论,这不是社稷之福啊!”

宪宗赞扬了李绛的话,取消了惩办进谏者的打算。

文中李绛明知这是宪宗的主张,但他怎么敢与宪宗在观点上争论对错,只有把宪宗的主张引为臣子主张,加以毫不留情的反驳,让宪宗明白他的想法的利害关系,从而达到规劝的目的。引石攻玉,也可以说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声东击西,假错他人之义,达到自己的目的。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

宋太祖夺得天下不久,就问赵普:“从唐末以来,几十年间,换了十几个皇帝,征战不息,其原因何在?”

赵普回答说:“因藩镇的势力太强大了,皇帝势弱而臣子势强,自然无法控制局面。当今之计,只有稍微削减他们的权力,控制他们的钱粮,收编他们的精兵,天下自然就会安定。”

话未说完,太祖就说:“你不用再说了,我已经知道。”过了不久,太祖和老友故将石守信等人饮酒,酒酣耳热之际,命令左右伺候的人退下,对他们说:

“我如果不依靠你们的力量,不可能有今天的金殿龙袍,我将永远铭记你们的恩德,每时每刻都不忘记。然而做天子也十分困难,简直不如当节度使快乐。我现在整夜寝不安枕啊?”

石守信等人问:“为什么呢?”

太祖说:“这不难知道,身居我这个位置的人,谁不想将我干掉。”

石守信等人惶恐万分,向太祖叩头说:“陛下为什么说出这样的话呢?”

太祖说:“不是这样吗?你们虽然没有这个野心,但你们手下的人想富贵啊!一旦他们将皇袍给你们穿上,就是想不做皇帝,也是不可能的了。”

石守信等人都叩头哭泣道:“我们虽愚蠢之至,还未到这种地步,只求陛下怜悯我们,给我们指出一条生路。”

太祖于是说:“人生短暂,如白驹过隙。想求富贵的人,不过多得些金钱,使自己优裕享乐,使子孙不受贫乏之苦。你们何不放弃兵权。选择些好田宅买下来,为子孙创立永久的产业,多多购置一些歌姬舞女,成天饮酒作乐,以终天年。我们君臣之间也免去互相猜忌怀疑,不也很好吗?”

石守信等人再次拜谢太祖:“陛下能替臣等考虑得这般周到细致,真所谓同生死的亲骨肉啊!”

第二天,他们几个人都以自己有病为由,无法继续任职,请求太祖解除了他们的兵权。

引石攻玉,用谈判语言来说也叫“引起竞争”,是谈判者可资运用、行之有效的基本谋略。

如《围城》中三闾大学中文系的汪主任给假洋博士方鸿渐出的主意,就是如此。华阳哲学系是否真要方鸿渐,无须考证,只要让高校长知道华阳哲学系在跟他争方鸿渐,就已达到目的。作为一种说话技巧,引石攻玉,不一定要引起竞争,只要能用引来的“石”将“玉”攻开,就已达到目的。但运用之时必须选准自己所需之“石”。

虚张声势法

虚张声势是以夸张的语言造成严重的形势。给对方造成强烈的震撼,以此说服对方,或脱离险境。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初,德国于1941年制定的建造几十艘潜水艇的计划很快要成为现实,需要有几千名德国青年来操纵这些新式秘密武器。正当许多青年把当潜水兵作为一种崇高的职业,争先报名参加杜尼兹海军上将的潜水艇部队时,许多地方出现了一种精心设计的传单:潜水艇被画成一个“钢铁棺材”,上有这样的文字:“当潜水兵极其危险,寿命短,长时期同外界隔绝……”

同时,英国人在无线电广播中,开办针对德国人的节目,告诉德国人如何假装患某种疾病以避免当潜水员。原来,这是英国海军部一个代号为00-16-7的秘密部门,针对德国人很容易受到心理攻击的特点,运用心理学知识对德国进行的一次“心理战”。

这样一来,许多青年对当潜水兵产生了恐惧心理,放弃了报名。

由此可见,虚张声势让对方在心理上受到强烈的震撼,你的说服就会有效果。试想,聪明的英国人将潜水艇描绘成可怕的钢铁棺材,还有谁会愿去白白送命呢?

战国时,有一个名叫张丑的人在燕国当人质。

这一天,张丑听说燕王想杀死他,便急忙逃走。很快,他便来到燕国的边境,眼看离自由只有一步之遥了,不料却被燕国边境的巡官抓个正着,巡官以为这下立了大功,决定将张丑送回燕王处报赏。张丑心想,如果被送回去,肯定是死路一条,必须想办法逃走,思来想去,张丑终于想出一条妙计。

张丑对看守他的兵士说:“快去叫你们的头儿,我有话跟他说。”

看守连忙前去禀报。不大一会儿,巡官过来了。

张丑神秘地对巡官说:“你知不知道,你们燕王为何要杀我?”

“不知道。”

“为什么?”

张丑故意压低了声音说:“燕王之所以要杀我,是因为有人说我有很多珠宝,而燕王却想要得到它们。事实上那些珠宝已经没有了,但是燕王不信任我。”

“这跟我有什么关系?”巡官不解。

“如要你现在把我送给燕王的话,他必定还要问我珠宝藏在何处。到时我就说,你把这些珠宝全吞在肚子里了。到时候……”

张丑故意抬高了声音:“燕王肯定让你剖腹取珠,你的肚肠将被一寸一寸地割开。”

这时,巡官早已吓得不住地颤抖,赶紧放了张丑,让他逃出燕国。

生活中,假如跟你交谈的那个人固执己见,盲目自信,志得意满的话,要想使他改变主张,收回成见,转向你所设置的既定目标,有时就必须虚张声势,充分论述其原有想法或做法的危害,使其猛然警醒,继而听从于你。

将错就错法

掌握神奇机智的语言应变技巧,无论是在社会交往还是在商业谈判、发表演说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我们在社交场合中,特别是处境尴尬时,将错就错的巧妙开脱往往比一味解释更具有奇妙的作用,它是机智应变语言的重要内容之一。

《世说新语》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魏文帝下旨传钟毓、钟会兄弟二人进宫,由于第一次见皇帝,二人心中不免紧张,钟毓出了一额头的汗。

皇帝见了便笑问老大钟毓:“你怎么出汗了?”

“战战惶惶,汗出如浆。”钟毓一边擦汗一边回答。

魏文帝又问老二钟会:“你怎么没出汗?”

“战战栗栗,汗不敢出。”钟会答道。

两人皆受到了魏文帝赏识。

清代大才子纪晓岚才华横溢,深得乾隆皇帝喜爱。纪晓岚也在乾隆面前无所顾忌,经常口出“狂言”。有一次,乾隆皇帝带着几个随从突然来到军机处。此时的纪晓岚正光着膀子和几个办事人员闲聊。其他人老远就看见皇帝上来了,连忙起身迎上前去接驾。纪晓岚是高度近视,刚开始没看见走在最后面的乾隆,等他明白怎么回事的时候,乾隆就快到了。

纪晓岚心想:“就这样光着膀子接驾,岂不是冒犯龙颜?干脆一不做二不休,趁着别人不注意钻到桌子底下躲起来。”

这一切,早被乾隆看了个真真切切,他心中一阵好笑,有心想“整整”纪晓岚。

乾隆在椅子上坐定,示意其他人都不许出声,很长时间过去了,纪晓岚在桌子底下早就待不住了,心中纳闷:怎么进来之后就没动静了?这么长时间了,早该走了,该不是已经走了吧,想到这里纪晓岚压低了嗓门,喊道:“喂,有人吗?老头子走了吗?”

满屋子的人都听到了,大家忍不住都想乐,一听纪晓岚喊“老头子”,心想这一下子可有好戏看了。

乾隆也听得真真切切,板起脸,厉声喝道:“纪晓岚,出来吧。”

纪晓岚一听是乾隆的声音,心想:“完了,完了,这回可完了。”只好无奈地从桌子下钻出来见驾。

乾隆一看纪晓岚光着膀子,满身大汗,惊慌失措的样子,心里一阵好笑:“纪晓岚人称大清第一才子,居然这般模样。”接着故意装作生气的样子,大声喝道:“大胆的纪晓岚,你不见驾也就罢了,居然还敢说朕是‘老头子’,你什么意思?今天你要讲不清楚,要了你的脑袋!”

到了这种境地,纪晓岚反倒镇静了许多,一边擦汗,一边苦思对策。忽然他灵机一动,反正错了,错了就错说呗,不紧不慢地说道:“万岁爷请息怒,刚才奴才称您为‘老头子’,只是出于对您老人家的尊敬,别无他意。”

乾隆一听更来气了:“尊敬?好,你给朕说说怎么个尊敬法。”

纪晓岚慢慢说道:“先说这‘老’字,天下臣民每天皆呼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您说这万岁、万万岁算不算‘老’啊?”

乾隆没作声,只是点点头。

纪晓岚见乾隆有所应允,接着说:“再说这‘头’字,家有千口,主事一人,如今皇上便是我大清国的主事之人,是天下万民之首,“首’者‘头’也。故此称您为‘头’。”

乾隆边听边眯着眼睛笑,很是满意。

“至于这‘子’嘛,意义更为明显。皇上您贵为天子,乃紫微星下凡。紫微星,天之子也,因此您为‘子’。这便是我称您老人家为‘老头子’的原因。”纪晓岚说完轻轻舒了口气。

乾隆听完抚掌大笑:“好一个‘老头子’,纪晓岚你果然是个才子。”

在这里纪晓岚将错就错使皇上龙颜大悦,巧妙地为自己化解了一次险情。 hKM5bLcHBRykxsJcZPdyPB8pEDBw3aE6bf141tE9FKzM6JfJ0n2/aMdShMorTJt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