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委婉含蓄的修辞策略

第一章

记得小时候听祖母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一户人家,养了个跛腿儿子,讨不到老婆;另一家有个没鼻子的姑娘,找不到婆家。这可急坏了两家的父母,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总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替子女打理好一切的。在封建时代,男女又没有自由交往的机会,婚姻之事本来就是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决定的。于是,两家都找了媒婆,结果两家找到的是同一个媒婆。这媒婆是个有名的撮合山,最能翻江倒海了,能教东施变西施,能让死人变活人。她两家情况一了解,立即有了计谋,立马成就了这两个老大难青年男女的“百年好合”之事,迅速合好八字,议定了迎娶日期。迎娶之日,她让男子骑了一匹骏马去女家,始终不下马,人借马高,马衬人俊,真是说不尽的英俊潇洒,女家看了心里可真是乐开了花。又让女子手捧鲜花,半遮花容,显得羞羞答答,真是说不尽的娇柔贤良,男家看了也是喜不自胜。可是,等到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时,真相大白,大家都大失所望。

这故事,小时候听来觉得蛮有趣,很佩服媒婆的聪明过人。现在想来,这故事还给我们更多的启示。为何男女二家未知情况时,皆大欢喜,真相大白后又都大失所望呢?这是因为不了解情况时,双方有距离,而有距离就有美感,可以想象得很美。英国文学家布洛的“距离产生美”的学说,说的正是这个道理。著名美学家蒋孔阳教授举例阐释“距离产生美”时,曾经说过,马上看壮士显得格外壮,月下看美人显得格外美。现实中不怎么美的东西甚至是悲剧性的东西,一旦经过作家的加工创造进入文学作品,就显得格外有美感,看了令人感动。《泰坦尼克号》看过不?那就是悲剧美,感动人吧。

其实,语言表达也一样。表达与接受之间也应该留有“距离”。话不可说尽,要留下空间让接受者回味,有时甚至什么也不说反而效果最好。中国有句老话,叫作“三天不开口,神仙难下手”。这里想起明代乐天大笑生《解愠编》中所讲的一个故事:

一僧号不语禅,本无所识,全仗二侍者代答。适游僧来参问:“如何是佛?”时侍者他出,禅者忙迫无措,东顾复西顾。又问:“如何是法?”禅不能答,看上又看下。又问:“如何是僧?”禅无奈,辄瞑目矣。又问:“如何是加持?”禅但伸手而已。游僧出,遇侍者,乃告之曰:“我问佛,禅师东顾西顾,盖谓人有东西,佛无南北也;我问法,禅师看上看下,盖谓法平等,无有高下也;我问僧,彼且瞑目,盖谓白云深处卧,便是一高僧也;问加持,则伸手,盖谓接引众生也;此大禅可谓明心见性也。”侍者还,禅僧大骂曰:“尔等何往?不来帮我。他问佛,教我东看你又不见,西看你又不见;他又问法,教我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他又问僧,我没奈何,只假睡;他又问加持,我自愧诸事不知,做甚长老,不如伸手沿门去叫化也罢。”

这位南郭先生式的禅师之所以能在佛界混得下去,且有人来参问,又得人大赞是“明心见性”的“大禅”,全赖他不开口的缘故,这给人以一种高深莫测之感,只是胡乱用肢体语言来搪塞,倒让参问僧自己去意会,结果参问僧反倒很高兴,觉得参问有收获。如果不语禅当时把对侍者说的心里话说给参问僧听,那就露马脚了。所以不语禅的高明之处就在“不语”,可见有时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甚至是不说。

之所以有这种情况出现,其间有一定的道理。语言活动是一个双向的活动,有表达必然有接受,表达的目的在于让人接受;要让表达者与接受者双向互动,接受者必须要有自己发挥积极性的空间,才有成功的快慰,言语交际活动才有活力,交际气氛才能活跃。特别是对于那些不便于明说或有可能刺激接受者情感情绪的话,就应该说得“言有尽而意无穷”,说得婉转,说得曲折,让接受者自己去意会,去回味,这样人际互动才能成功。我们都会有这样的经验,现实生活中,有时我们实话实说,诚实表情达意反而效果很差,招致接受者(听话人)极大的心理抵触,结果闹得很不开心,人际关系受损。而转弯抹角地说,说得隐隐约约、吞吞吐吐、曲里拐弯,接受者反而能心领神会,心情愉快地接受,人际关系能够融洽,交际目标易于实现。何以如此?因为婉约曲折、含蓄蕴藉的表达,符合中国人的接受心理。中国文化讲究“中庸”,说话做事都要留有余地,不把话说过了头,不把事情做绝。讲究高手过招,点到为止。用中国传统诗歌所追求的崇高境界来说,叫作“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正因为如此,在中国这样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度,言语交际、言语表达就必须考虑中国人崇尚婉约含蓄的文化心理,在特定的情境下注意运用恰当的修辞策略,尽量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表达得圆满些,使人际关系得以融洽,言语交际目标得以实现。下面我们将择要介绍几种企及言语交际婉约含蓄效果的修辞策略,助你有效地表情达意,从而开创健康快乐的人生。 IqS8latwBB3aGJ2DUmFITGz74GgM9F02mgtY7Ytx79wjfrtBNF9b2eYaw8v5H4g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