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Chapter 2 做回你自己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这不仅表现为容颜相貌的差异,还包含人格精神的独立。独立人格的塑造,要我们摆脱对于他人的依赖,重新做回自己,虽然我们可能丧失那种虚幻的安全感,但追求属于自己的人生是值得的,当我们能够宁静地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时,将感受重新找回自我的喜乐。

我们需要自己的人生

英国哲学家罗素在《我为何而生》中说:“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支配我一生的单纯而强烈的三种感情。这些感情如阵阵飓风,吹拂在我动荡不定的生涯中,有时甚至吹过深沉痛苦的海洋,直抵绝望的边缘。……我发现人是值得活的,如果有谁再给我一次生活的机会,我将欣然接受这难得的赐予。”

但是你或许会说,你来到这个世界完全不是你的选择,也不是你父母的选择,他们可能只是想要个孩子,并不知道这个孩子就是你。你来到这个世界,仿佛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情。话虽如此,但从生物学上说,你已是竞争的优胜者了——你在数千万个竞争者中获得了头奖。那么接下来,你不妨思考一下:你来到这个世界,究竟是为何而来?

人一出世就伴随着哭泣,这是在各种生物中的特例。人生的过程是一种痛苦的经历,至少有些人就是这么认为的。可是我们活着并不是为了受苦,应该是为了从生活的乐趣中体会生命的乐趣。假如人的一生都是为了受苦,你还愿意降生吗?

从前,有个年轻人来到“法”的门前,对门卫说:“我要进去。”可是门卫说:“你现在不能进去。”“以后可以进去吗?”他这样问。门卫说:“以后可以,现在不行。”其实通往“法”的大门一直都是敞开着的,这个年轻人想通过大门看一看“法”的内部,于是便弯下腰。“你那么想进去,为什么不试试看?不在乎我的禁令,直接往里走好了,虽然我是有法力的,但我也只不过是最下级的门卫。”门卫笑着说道。年轻人不敢硬闯“法”的大门,所以他选择等待,直到批准进去为止。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个年轻人就在“法”的门外等着,许多设法进去的尝试他都做过。“不能进去。”门卫还是这么说,一次次的请求把他自己弄疲倦了。年轻人曾经带了许多贵重的东西来贿赂那位门卫,门卫心安理得地一件件收下,同时又说:“我收你的东西,是为了使你不致以为耽误了什么。”年轻人在等待的日子里,忘记了其他人,认为唯一的障碍就是第一个门卫,这让他在心里经常咒骂。

慢慢地他等老了,眼睛也看得不清楚了,身体也站不起来了,这时候他让门卫过来听他说话。门卫俯下身,他问门卫:“‘法’是所有的人都在追求的,可是这些年除了我之外,没有一个人来这里要求进‘法’的大门,这是为什么?”

门卫知道他的生命快结束了,就大声对他说:“不可能再有人从这里进去了,因为这个门仅仅是为你开的。既然你不进,那我现在只好把它关上。”可怜的人啊,这个门原本是仅仅为你而开的,但因为你缺乏勇气,又不善用智谋,而且还心怀侥幸。最后只好死在法门之外了!

事业、爱情,一次约会、一次交易,对我们来说都可能是一道法门。最重要的是,当我们站在门槛前的时候,心中就应该有一些领悟。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法门,有没有门卫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你怎样用自己的智慧、力量以及执着去打开这扇门。生活也是如此,在你闯开第一道门卫的防守时,进去了,酸甜苦辣都是自己的生命旅程。

一个人能不能成才,成什么样的才,一小半取决于基因,一大半则取决于后天的环境与努力。只有敢于去跳过那个生命的法门,我们才能领悟到生命的真谛。

人生的过程,就是我们进入法门后所面对的每一个难关。这里面有酸甜苦辣,有些人坚持了下来,通过法门,获得了最后的成功。而有些人退却了,有些人将生命终结在法门内,还有一些人就干脆留在法门之外,就像故事中的那个人。

人,活着就得有价值,这是人生唯一重要的目的。

所谓人生价值,是指社会、他人对自己的需求(包括自己)。它是人生观的重要方面,也是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人生的价值包括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两个方面。任何价值都是为了个体满足与主体需要,人的价值亦是如此。不过在社会实践中,人在价值关系中的主体、个体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是主客体的一部分。

人,一方面是价值主体,他把他人和社会作为自己的价值个体,他是需要的主体,有其自身的需要,他要依靠他人和社会来满足自身的需要。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向社会的索取,或社会对个人的给予和支持。这种给予使个人得以存在和发展,从个人角度来说,这就是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换句话说,个人通过自身的活动,从他人和社会那里获得必要的资源来满足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这就是所谓人生的自我价值实现。

另一方面,他又成为他人和社会的价值个体,以其活动的成果来满足他人和社会的需要,这就是他所实现社会价值的一种表现,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人在价值关系中是主个体的统一与结合,人生的价值也是人生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充分的和谐统一。

人生价值的实现与否,关系到你一生的成败。我们通常所讲的成功,实际上也就是人生价值顺利得到实现的成功。但是,要实现成功的愿望,必须战胜自我,把握命运的脉搏。我们不要因为命运的怪诞而任凭它的摆布。或许在你老的时候,想起往事时就会发现,命运其实有一半在自己手中,上帝的手里也不过是一半而已。

你要知道怎样运用你手里所拥有的一半去获取上帝手中的一半。如果你手里掌握的那一半越多,就意味着你的努力越超常,你所获得的就越丰硕。在你绝望的时候不要忘了去利用自己拥有的一半命运;同样在你得意忘形时,不要忘了上帝手里还有一半你自己的命运。这样,你一生将有莫大的收获。

生活是我们自己的事情,未来的路该去向何方,需要我们自己做出选择,别人都只是过客。故事只有在成为故事的时候,才是最可爱的,如果把它还原成现实,那么我们会突然找不到原来诗意的感觉和朦胧的美!有时候,我们喜欢把自己的生活当成一个故事,我们都是活在故事里的人,我们也都是有故事的人,或许在故事里,我们会更喜欢自己。生活是我们自己的事情,只要觉得快乐,我们怎么想都可以。

了解自己真实的需求

这是一个极具诱惑力的社会,这是一个欲望膨胀的年代,人们的心里总是塞满着欲望和奢求,追名逐利的现代人,总是奢求穿要高档名牌,吃要山珍海味,住要乡间别墅,行要宝马香车。一切都被欲望支配着。

法国杰出的启蒙哲学家卢梭曾对物欲太盛的人做过极为恰当的评价,他说:“十岁被点心、二十岁被恋人、三十岁被快乐、四十岁被野心、五十岁被贪婪所俘虏。人到什么时候才能只追求睿智呢?”的确,人心不能清净,是因为欲望太多,欲望的沟壑永远填不满,人心永不知足,没有家产想家产,有了家产想当官,当了小官想大官,当了大官想成仙……精神上永无宁静,永无快乐。

伟大的作家托尔斯泰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人想得到一块土地,地主就对他说,清早,你从这里往外跑,跑一段就插个旗杆,只要你在太阳落山前赶回来,插上旗杆的地都归你。那人就不要命地跑,太阳偏西了还不知足。太阳落山前,他是跑回来了,但人已精疲力竭,摔了个跟头就再没起来。于是有人挖了个坑,就地埋了他。牧师在给这个人做祈祷的时候说:“一个人要多少土地呢?就这么大。”

人生的许多沮丧都是因为你得不到想要的东西。其实,我们辛辛苦苦地奔波劳碌,最终的结局不都是只剩下埋葬我们身体的那点土地吗?伊索说得好:“许多人想得到更多的东西,却把现在所拥有的也失去了。”这可以说是对得不偿失最好的诠释了。

其实,人人都有欲望,都想过美满幸福的生活,都希望丰衣足食,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把这种欲望变成不正当的欲求,变成无止境的贪婪,那我们就无形中变成了欲望的奴隶。在欲望的支配下,我们不得不为了权力、为了地位、为了金钱而削尖了脑袋向里钻。我们常常感到自己非常累,但是仍觉得不满足,因为在我们看来,很多人比自己生活得更富足,很多人的权力比自己大。所以我们别无出路,只能硬着头皮往前冲,在无奈中透支着体力、精力与生命。

扪心自问,这样的生活,能不累吗?被欲望沉沉地压着,能不精疲力竭吗?静下心来想一想,有什么目标真的非让我们实现不可,又有什么东西值得我们用宝贵的生命去换取?朋友,让我们斩除过多的欲望吧,将一切欲望减少再减少,从而让真实的欲求浮现。这样,你才会发现真实的、平淡的生活才是最快乐的。拥有这种超然的心境,你就能做起事来,不慌不忙,不躁不乱,井然有序。面对外界的各种变化不惊不惧,不愠不怒,不暴不躁。而对物质引诱,心不动,手不痒。没有小肚鸡肠带来的烦恼,没有功名利禄的拖累,活得轻松,过得自在。白天知足常乐,夜里睡觉安宁,走路感觉踏实,蓦然回首时没有遗憾。

古人云:“达亦不足贵,穷亦不足悲。”当年陶渊明荷锄自种,嵇叔夜树下苦修,两位虽为贫寒之士,但他们能于利不趋,于色不近,于失不馁,于得不骄。这样的生活,也不失为人生的一种极高境界!

人生好像一条河,有其源头,有其流程,有其终点。不管生命的河流有多长,最终都要到达终点,流入海洋,人生终有尽头。活着的时候,少一点欲望,多一点快乐,有什么不好?!

据说,东南亚一带有一种捕捉猴子的方法非常有趣。当地人将一些美味的水果放在箱子里面,再在箱子上开一个小洞,大小刚好让猴子的手伸进去。猴子经不住箱子中水果的诱惑,抓住水果,手就抽不出来,除非它把手中的水果丢下。但大多数猴子恰恰不愿丢掉到手的东西,以致当猎人来到的时候,不需费什么气力,就可以很轻易地捉住它们。其实,人又能比猴子高明多少呢?现实生活中许多人无法抗拒诸如金钱、权力、地位的诱惑,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

诱惑是个美丽的陷阱,落入其中者必将害人害己,无法自救;诱惑又是枚糖衣炮弹,无分辨能力者必定被击中;诱惑还是一种致命的病毒,会侵蚀每一个缺乏免疫力的大脑。

在这个浮躁的现代社会,金钱越来越攀居重要地位,金钱虽然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金钱却真的是万万不行的,没有它我们便无法吃饭、穿衣、出行……总之,没有它,日子便没法往下过。因此,聪明的现代人不顾一切地去赚钱。许多人认为只要赚到了足够的钱,便可以幸福快乐地享受人生了。于是便有人推崇“金钱万能论”,于是便有人不惜牺牲健康来换取金钱。金钱成了幸福的代名词。

虽然生活中离不开金钱,但钱多了就快乐吗?事实并非如此,如今许多人钱赚得越多,反而负担越重,就是因为钱赚得越多,花费越多,而花费越多,就必须去赚更多的钱来支付更多的开销,也必须花更多时间去管理金钱和投资。金钱的诱惑是个巨大的无底洞,你永远也填不满。如果陷入其中,便只能活在追逐金钱的强大压力及求而不得的懊恼中,深深陷入而不能自拔。

一旦对金钱有过多的贪欲,把它当成生活唯一的目标,一旦心灵完全被金钱占据,那我们便永无安宁之日了,因为它会让我们丧失人格、尊严、友情等,甚至为钱葬送了自己的一生。当一个人被金钱所异化时,他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的。金钱被看作神圣的、万能的、第一位的东西时,人便丧失了生命中一切宝贵的东西,人生便毫无幸福可言,人便不能再称之为人。一个最后“穷”得只剩下钱的人,一定活得很累、很乏味、很空虚。

其实,钱不是我们生活的全部,生活中还有许多远比钱更有意义的东西值得我们去追寻,比如爱情,比如友谊,比如健康……有句名言说得好:“能用钱买来的都不贵。”不要让钱挡住我们的眼睛,不要让钱成为套住我们心灵的枷锁。做一个洒脱的现代人吧!切记,钱乃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如果连生命都丢了,钱再多又有何用?

此外,落入权势诱惑之陷阱者,终日处心积虑,热衷于争权夺势,一朝不慎就会成为权力倾轧的牺牲品,永世不得翻身。结党营私,各树党羽,明争暗斗,机关算尽,到头来,算来算去算自己。过于沉迷权势的人,为了保住自己的“乌纱帽”,处处阿谀奉承,事事言听计从,失去了做人的尊严,更不用说有什么做人的快乐了。

经不住美色诱惑者,流连忘返于脂粉堆中,醉生梦死于石榴裙下,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王侯将相的前程断送在声色之中。君不见,李隆基因了一个杨玉环,终日不理朝政,最终导致权奸作乱,好端端一个开元盛世顷刻间土崩瓦解。吴三桂为了一个陈圆圆,冲冠一怒为红颜,引清兵入关,留下千古罪名。

这个世界太浮躁,有太多的诱惑,一不小心就会掉入一个美丽的陷阱。所以,为人一定要坚守本分,拒诱惑于门外。

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在生活中,如果一个人只是在某一方面表现得特别优秀,那么,也许他的人生在其他方面会有很大的缺憾。正是因为人有不可弥补的缺憾,才能发奋地追求优秀,人也只有在不停的奋斗中,才能找到幸福之源。

生活中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认定自己表现非常出色的时候,如果有人在这时候肯定你的行为,你会相当满足;但是如果这时候所有的人都说你做得并不好,你在沮丧的同时,是不是也会随之否定自己呢?人具有一种先天的趋同心理,即使是无聊的事,如果大家一起去做,人们就忘了事情本身的无聊,反倒会觉得有意思。因此,我们往往不害怕自己错了,而是深深地害怕只是自己一个人错了,也就是“高处不胜寒”。

《皇帝的新装》这一个故事如果现在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假如至高无上的皇帝真的一丝不挂,而在场的所有的人都在啧啧地称赞皇帝的新装是如何的美丽,那么这时候,你敢大声地说出“皇帝其实并没有穿衣服,皇帝是光着身子的”真相吗?你有那么大的勇气吗?一个小孩子这样做了,他大声地说出了真相。因为小孩子是纯真的,他受“文明”的浸染还不那么深,在观看外界的时候,他能够睁开自己的眼睛,因为纯真而无所畏惧。

我们在生活中往往有一些错误的心理定势,比如我们的为人处世,经常会根据别人的反应来做决断,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行动。尤其是在向“成功”“幸福”跋涉的路上,一切似乎都已经有了约定俗成的标准。

弗洛伊德说:“简直不可能不得出这样的印象:人们常常运用错误的判断标准为自己追求权力、成功和财富,并羡慕别人拥有这些东西。他们低估了生活的真正价值。”

爱默生在他的《论自信》里说道:“在每一个人的受教育过程中,他一定会在某个时期发现:羡慕就是无知,模仿就是自杀,不论好坏,必须保持自我本色。虽然,广大的宇宙之间充满了好的东西,可是如果他耕作那一块不适合他耕作的土地,那么,他绝对不会有好的收成。他所有的能力,是自然界的一种新能力。除了他之外,没有人知道他能做出些什么,他能知道些什么,而这些是他必须去尝试求取的。”

因此,一个人要能够做到在宁静的时刻正视自己的心灵,抛开世俗世界的声音,只倾听自己的心声。

很多时候,我们的心灵都为外物所遮蔽、掩饰,从而听不到或者不愿承认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因此在人生中留下许多遗憾。在烦扰喧嚣的生活中,你可曾留点时间给自己,仔细聆听一下内心的召唤?内心的声音会告诉我们很多,使我们不至于在选择之后后悔。坐下来吧,在夜色如花般盛开的小窗内,泡一杯茶,暂且忘掉凡尘琐事,慢慢体会那如水一样漫过来的恬静与安详。这时,被淹没的内心的声音就会悄悄浮现,在你的耳边低低私语……

学会倾听内心世界发出的声音,是我们保持头脑清醒的有效途径。倾听内心的声音,方式有多种,除了记日记外,我们还可以找一处安静的地方一个人散散步,或者静坐,让注意力远离世俗的喧闹,在没有任何杂念干扰的情况下,将心灵沉浸于往事的回忆里……作为一个平凡的人,每天在与柴米油盐打着交道,虽然也早已经习惯了锅碗瓢盆的交响曲里产生的那份简单至极的幸福,但在这平淡的生活里,也许会突然有一天意识到飞逝的时光要把身边的一切带走,所爱的人,所做的事,所拥有的一切,于是一腔柔情涌遍全身,伴随着来自心灵深处的一个简短的声音,“珍惜吧,否则一切来不及了”。珍惜,是该珍惜了。身边的一切,生命里的各种经历,都该放进记忆的仓库,化作精神的财富,成为我们永恒的回忆。有了这份回忆,我们也就能常常听到来自心灵的声音了。

聆听内心的声音,实际上是一种生命的休闲。通过这种休闲的方式,可以使我们生命的真实得到完美体现。在这种状态下,开放的生命卸妆了,我们可以轻松卸下套在我们身上的角色面具,让生命回归到一种本真的状态。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在扮演着不同的生活角色,一个角色就带给我们一个生活面具、一套思想和行为模式。戴上角色面具的我们就像在磨道上拉磨的驴子,不得不按照固定的思想轨道来思维和行动。走着走着,我们就不知道自己是谁了。当今社会,可以毫不夸张地讲,我们的生活状态就是在不同的角色之间匆忙赶场,活在角色的丛林之中,说着违心的话,做着违心的事。这种言不由衷的生命态度,让我们活得太假,过得太累。只有在安静的状态下,卸下套在身上的面具,我们才可以摸摸自己的脸,感觉一下生命的体温,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感受一下真实的自我。这种休闲不是懒惰,因为懒惰是对自己的放弃,放弃自己的尊严与责任,而不想成为真实的自己。同时它也有别于无休无止的工作狂,无休无止的工作狂实际上是另外意义上的一种懒惰,用拼命的工作来逃避真实的自己,不愿意去主动地反思自己,呼吸本真的生命气息。

有人问古希腊大学问家安提司泰尼:“你从哲学中获得什么呢?”他回答说:“同自己谈话的能力。”同自己谈话,就是发现自己,发现另一个更加真实的自己。

法国大文豪雨果曾经说过:“人生是由一连串无聊的符号组成。”的确,我们生活中的大多数时光都在很普通的日子里度过,有时,看似很正常的生活,感受上却似走进生活的误区,有点儿浑噩,有点儿疲惫,有点儿茫然,有点儿怨恨,有点儿期盼,有点儿幻想,总之,就是被一些莫名其妙的情绪、感受占据了内心的思想、生活,而懒得去理清。

于是,我们总是在冥冥之中希望有一个天底下最了解自己的人,能够在大千世界中坐下来静静倾听自己心灵的诉说,能够在熙来攘往的人群中为我们开辟一方心灵的静土。可芸芸众生,“万般心事付瑶琴,弦断有谁听”?

其实,我们自己,不就是自己最好的知音吗?世界上还有谁,能比自己最了解自己呢?还有谁能比自己更替自己保守秘密的呢?有位作家说的一段话很有道理:“自己把自己说服,是一种理智的胜利;自己被自己感动,是一种心灵的升华;自己把自己征服,是一种人生的成熟。”开阔而清静的心灵空间是美好生活的一部分。相信我们每个人内心中都有一个这样的心灵避风港,当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走得累了、烦了的时候,不妨走进自己营造的心灵的小屋,安静下来,把琐碎的事情、生活的烦忧暂时抛到九霄云外,静静地、静静地,倾听自己心灵的声音!

越俎代庖,只能徒劳

有这样四种说法:“在其位,谋其政”“在其位,不谋其政”“不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从古至今,上至皇族君臣、政府要员,下到贩夫走卒、普通百姓,都处在社会的不同阶层上,各有各的安身立命之所,各有各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模式。也就是所谓的各司其职。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呢?建议大家还是选择“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各司其职,不必为难自己,越俎代庖,把属于别人的责任硬扛到自己的肩上,承受巨大的压力,可能还出力不讨好。

三国时的杨修是个文学家,他才思敏捷,灵巧机智,后来成为“一代奸雄”曹操的谋士,官居主簿,替曹操典颁文书,办理事务。但就是这么一个有才华又“善解人意”的人却被曹操所杀。杨修虽然学识渊博,才华过人,但是综观杨修一生,并没有在军事上、政治上给曹操出过什么奇谋良策,却一味在一些小事上卖弄小聪明,以致一再遭到曹操的忌恨,埋下被杀的祸根。杨修小事聪明,大事糊涂。表面看来杨修是最知曹操心意的,夏侯淳也夸他“真知魏王之肺腑”。但是对于曹操的早就“忌之”“恶之”“有杀修之心”,他却一无所知,恐怕到死也没有明白。参与曹氏家族立世子的斗争,本来就是做人臣的大忌,即使曹操不杀他,将来曹丕也不会放过他,而他却毫无自知之明。曹操就立世子一事,问过谋士贾诩,贾诩就不敢表态,在大事上他显然比杨修要聪明多了。

归根到底,杨修犯的是“不在其位,谋其政”的错误,他不在自己的位子上稳扎稳打,以己之才,做好自己应做的事,而是时常越位,锋芒毕露。即使他没有轻视别人之才,蔑视王权之心,但其过于张扬,过于无视别人存在的行为,必然引起别人的不满。当然,皇权社会,如果在群臣面前灭了君主的威风,君主岂能不杀之而后快?如果这样想,杨修之死是必然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于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政”,谋好自己的政才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才是最重要的。

做人,当学学老子的“无为”。说起“无为”,人们自然想到老子和庄子,自然想到那种隐匿山林与世无争的思想。有人认为老庄的思想太消极,其实这是对老子的一种误解。老子比一般人看得更远、更深。也有人认为老子的“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无私欤,故能成其私”与“将欲取之,必固与之”之类的精辟之论是一种阴谋家的学问。其实阴谋不阴谋就看谁来用、为谁而用,以及怎样用了。以阴谋境界看无为之论,最多搞几手阴谋还搞不太像,阴谋家是没有无为而治的这种气魄、这种静适、这种虚怀若谷与这种海阔天空的。还有人认为老庄提倡无为,属隐世哲学,这与儒家主进取,倡导入世哲学相左,其实不然,两者异曲同工,相辅相成,成为中国古代士大夫的一种处世哲学,即“以出世的态度干入世的事业”。进而求取功名兼济天下,退则隐逸山林修身养性。

“无为”并非是“无所作为”“碌碌无为”,什么事也不做,只是不做那些愚蠢的、无效的、无益的、无意义的,乃至无趣无聊,而且有害有伤有损有愧的事。回首平生,一个人可能经历了许多事情,聊以自慰的是自己做出了一点成绩,干出了一点有意义的事,可让自己唏嘘不已的更多,那就是自己也干了很多的蠢事、糊涂事以及一些无意义的事。比如说不搞无谓的争执,还有庸人自扰的患得患失、大话连篇的自吹自擂、咋咋呼呼的装腔作势;还有小圈子里的叽叽喳喳、长篇累牍的空话虚话;还有不信任人的包办代替(其实是包而不办,代而不替),以及许许多多的根本实现不了的一厢情愿及为这种一厢情愿而付出的巨大精力和活动。无为,就是不干这样的事。无为,诚如王蒙所言,就是力戒虚妄,力戒急躁,力戒脱离客观实际,搞形式主义。这样就可把有限的精力和时间节省下来,才可能做一点事,这也就是有为。无为体现了一种效率原则。

无为是一种超然的智慧,它又体现为一种快乐原则。因为只有无为才能摆脱世俗名利的缠绕和羁绊,才会不为名利所累,金钱所惑,才不会自寻烦恼。当然这里并不是说人们不应该去追求功名。无论是为官从政,还是经商下海,人人都想功成名就,这是正当的追求,无可厚非。说无为,是“而治”的无为,在名利问题上,要拿得起,放得下,一边享受着名利,一边又不为名利所困扰,所羁绊。庄子曾坚辞楚王千金重礼、卿相高爵,因为他深明“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之理,不想去充当君主祭祀天地的牺牲的那头牛,宁愿在田野里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无为的要义在于有所不为,而不是无所不为,这样,才能使自己脱离低级趣味,不纠缠于鸡毛蒜皮之事,不醉心于蝇营狗苟之当。一个事无巨细都上心都操劳的人不会有成绩,一个斤斤计较于蝇头小利的人不会有作为,一个热衷于关系学的人不会有真正的建树,一个拼命做表面文章的人不会有深度,一个孜孜求成的人反而成功不了。一定要放弃许多诱惑,不仅是声色犬马消费享乐的诱惑,而且是小打小闹急功近利窍门捷径事半功倍的做事的诱惑,才能有所为。有意栽花花不活,无心插柳柳成荫,这正好说明强求而不得。 XTVsGAbsO69mou+ho78Wp7xc6oUj2pNWWoCxS1ySyju0WlgS2H2m2dbPmMK2W3+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