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润肺

乌梅

《本草纲目》记载乌梅:“敛肺涩肠,治久嗽,泻痢,反胃噎膈,蛔厥吐利,消肿,涌痰,杀虫,解鱼毒、马汗毒、硫黄毒。”

【药材档案】

别名:梅实、熏梅、橘梅肉、酸梅。

来源:蔷薇科植物梅的干燥近成熟果实。

性味归经:酸、涩,平。归肝、脾、肺、大肠经。

【传统功用】

1.敛肺止咳:用于肺虚久咳、干咳少痰等。

2.涩肠止泻:用于久泻久痢、肠滑不禁等。

3.安蛔止痛:用于蛔虫腹痛、胆道蛔虫症等。此外,取其收敛之性,还可止血,用于崩漏等。

【药理作用】

驱蛔;抗病原微生物等。

【应用指南】

治疗久咳不已

乌梅肉(微炒)、罂粟壳(去筋膜,蜜炒)各等份,为末。每服6克,临睡时蜜汤调下。

前胡

《本草纲目》记载前胡:“清肺热,化痰热,散风邪。”

【药材档案】

别名:信前胡、麝香菜。

来源:伞形科植物白花前胡或紫花前胡的干燥根。

性味归经:苦、辛,微寒。归肺经。

【传统功用】

1.降气祛痰:用于肺热咳嗽、痰黄黏稠等。

2.宣散风热:用于外感风热郁肺之咳嗽咽痛等。

【药理作用】

祛痰;抗炎;抑菌;增加冠脉血流量;抑制心肌收缩力;抗心律失常;扩张血管等。

【应用指南】

治疗流感

前胡、山栀子各6克,薄荷3克(后下),大青叶、板蓝根、金银花、连翘各15克,鲜茅根、鲜芦根各30克,黄芩10克,水煎服。

甘草

《本草纲目》记载甘草:“解小儿胎毒、惊痫,降火止痛。”

【药材档案】

别名:美草、蜜甘、蜜草、国老、灵通、粉草。

来源:豆科植物甘草、光果甘草或胀果甘草的干燥根及根茎。

性味归经:甘,平。归心、肺、脾、胃经。

【传统功用】

1.润肺止咳:用于咳嗽气喘等。

2.缓急止痛:用于腹中挛急作痛及四肢拘挛疼痛。

【药理作用】

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抗炎,抗菌,抗病毒;镇咳,祛痰;抗溃疡,解痉;促进胰液分泌;促进胆汁分泌;抗肿瘤;解毒明目等。

【应用指南】

治疗痰咳哮喘

甘草(末)6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服药后肺活量显著提高,症状消失。

百部

《本草纲目》记载百部:“气温而不寒,寒嗽宜之。”《药性论》记载百部:“治肺家热,上气,咳逆,主润益肺。”

【药材档案】

别名:百条根、野天门冬、山百根。

来源:百部科植物直立百部、蔓生百部或对叶百部的干燥块根。

性味归经:甘、苦,微温。归肺经。

【传统功用】

1.润肺止咳:用于新、久咳嗽。对外感风寒咳嗽、肺寒咳嗽,百日咳、肺结核咳嗽等均可应用。

2.灭虱杀虫:单味水煎内服可治疗蛔虫病、蛲虫病等。外用可治疗头虱、体虱、疥癣等。

【药理作用】

平喘,镇咳,祛痰;抗病原微生物;杀虫。

【应用指南】

治疗咳嗽痰多

百部与款冬花、黄芩、石韦、桔梗等配伍应用,水煎服。

桔梗

《本草纲目》记载桔梗:“主口舌生疮,目赤肿痛。”“伏砒。”

【药材档案】

别名:荠、梗草、苦梗、苦桔梗、大药。

来源:桔梗科植物桔梗的干燥根。

性味归经:苦、辛,平。归肺经。

【传统功用】

1.宣肺祛痰:用于风寒、风热咳嗽,痰阻气滞,咳嗽胸闷等。

2.排脓:用于肺痈吐脓、咳喘胸痛等,常配伍生甘草、鱼腥草、金荞麦等。

【药理作用】

痰,镇咳;抗炎;提高机体免疫力;抗消化性溃疡;增加冠脉血流量;降血糖;镇静,镇痛,解热;利尿等。

【应用指南】

预防肺癌

桔梗与鱼腥草、蒲公英、瓜蒌皮、葵树子等配伍应用,水煎服。

浙贝母

《本草纲目拾遗》记载浙贝母:“解毒利痰,开宣肺气,凡肺家夹风火有痰者宜此。”

【药材档案】

别名:大贝、浙贝、象贝、元宝贝、珠贝。

来源:百合科植物浙贝母的干燥鳞茎。

性味归经:苦,寒。归肺、心经。

【传统功用】

清化热痰,散结消痈:用于风热或痰火咳嗽、肺痈、乳痈、瘰疬、疮毒等。

【药理作用】

镇咳;扩张支气管平滑肌;镇静,镇痛;兴奋子宫平滑肌;增加冠脉血流量,加快心率;降血压等。

【应用指南】

治疗风火痰咳

浙贝母、知母各4.5克,甘草1克,枳实2克,茯苓、瓜蒌仁、陈皮、桑白皮各3克,黄芩、栀子各3.5克,生石膏6克,共为细末,加生姜3片,水煎服。

瓜蒌

《本草纲目》记载瓜蒌:“润肺燥,降火,治咳嗽,涤痰结,利咽喉。”“利大肠,消痈肿疮毒。”

【药材档案】

别名:栝楼、地楼、柿瓜、药瓜、桂瓜、泽巨。

来源:葫芦科植物栝楼或双边栝楼的干燥成熟果实。

性味归经:甘、微苦,寒。归肺、胃、大肠经。

【传统功用】

1.清热化痰,利气宽胸:用于痰热咳嗽、痰热结胸、胸痹等。

2.润肠通便:用于肠燥、便秘。多用瓜蒌仁。

【药理作用】

祛痰;泻下;扩张冠状动脉;抗心肌缺血;改善微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抗心律失常等。

【应用指南】

治疗痰热内结

瓜萎、胆南星、制半夏各45克,黄芩、枳实、陈皮、杏仁、茯苓各30克,共研细末,姜汁和为丸,每服9克,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

百合

《上海常用中草药》记载百合:“治干咳久咳,热病后虚热,烦躁不安。”

【药材档案】

别名:白百合、蒜脑薯。

来源:百合科植物卷丹、百合或细叶百合的干燥肉质鳞叶。

性味归经:甘,微寒。归肺、心经。

【传统功用】

1.润肺养阴:用于肺热久咳、痰中带血、劳热咯血等。

2.清心安神:用于热病之后、余热未清、虚烦不安、失眠多梦等。

【药理作用】

增强免疫功能;镇静,催眠;镇咳,平喘,祛痰;抗应激性损伤等。

【应用指南】

治疗支气管扩张、咯血

百合、蛤粉60克,白及120克,百部30克。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6克,每次1丸,每日3次。

川贝母

《日华子本草》记载川贝母:“消痰,润心肺。末和砂糖为丸含,止嗽;烧灰油调,敷人畜恶疮,敛疮口。”

【药材档案】

别名:贝母、贝父、药实。

来源:百合科植物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或梭砂贝母的干燥鳞茎。前三者按药材性状的不同分别习称“松贝”和“青贝”,后者药材习称“炉贝”。

性味归经:苦、甘,微寒。归肺、心经。

【传统功用】

清热润肺,化痰止咳:用于热咳。对风热、痰热咳嗽,肺热燥咳,干咳少痰,阴虚燥咳等均可应用。

【药理作用】

镇咳,祛痰,平喘;降血压;兴奋子宫平滑肌,抑制胃肠平滑肌;提高耐缺氧能力等。

【应用指南】

预防咳嗽

川贝母、枇杷叶、苦杏仁、麦冬、生地黄、甘草、桔梗、薄荷适量,水煎服。 trXO3j7hVx4WoHCXzIyfA9QeC3TJ7zfyY3Q4AKj0LDrdhus8lktXBtsiVteWGXe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