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月伊始,百花争奇斗艳,杨柳披上了绿色的衣裳,阳光洒在人们身上格外的温暖。《新闻传播学前沿2013-2014》经过数月的精心编撰即将付梓,今年恰逢中国传媒大学60周年华诞,能将此书出版作为校庆60周年的献礼,我们倍感欣慰。
本年集依然秉承一贯的理性、思辨、前瞻的学术传统,遵循全面、新颖、敏锐的办刊宗旨,关注国内外新闻传播学术前沿话题,对新闻传播历史、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探讨与分析。
新媒体经过这么多年的迅猛发展,对我们的社会各方面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前沿话题”栏目中,陈力丹的《新媒体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就新媒体的出现对时空观的变化、社会阶层重新划分、社交范围扩大和社交范围集中等方面分析了新媒体对社会结构产生的影响。刘伯贤的《关于我国网络阵地建设问题的思考》提出推进网络阵地建设必须具有战略眼光和创新精神,要从深化战略认识、加大战略投入、注重技术创新、推进法制建设等几个方面促进网络阵地建设更快更好地发展。郎劲松等人通过对国家领导人公共形象传播的研究,认为国家领导人公众形象传播也是国家“软实力”的高端表征。近年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成为新闻界学习和研究的重点,王泱泱研究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元素——“二为”方针在网络新闻传播中的运用。2014年“数据新闻”成为国内新闻传播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前沿话题”中收录的沈浩、张丽等人的论文论述了数据新闻制作的一般流程、数据新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要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2013年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也在新闻界如火如荼地开展。结合这项活动,本年集中特设“新闻工作群众路线专题”,其中收录哈艳秋等人的《解放区“大家办广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一文,从历史的角度论述了新闻工作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其他两篇论文则分别从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的实践方面分析了新闻行业对于群众路线的践行经验。
在“新闻传播史”栏目中,就近年来的广播电视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几位学者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赵玉明在《对“1923年1月1日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开播”论证材料的意见》一文中对于“1923年1月1日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开播”论证材料提出了质疑。庞亮在《红色中华新闻台的待解之谜——兼与严帆等同志商榷》就红色中华新闻台的称谓、定位、机构人员以及旧址等诸多基本问题存在的疑点,进行了一些讨论,加深了人们对广播电视史的研究的深入关注。
“新闻传播理论”栏目研究视角多样,既关注理论的创新也关注现实的发展。刘昶在反思图像在当今报刊中的地位与作用的基础上,探析了媒介主体的身份认同与未来想象;刘京林以汶川地震央视直播报道为例,探析新闻采访主体心理生活空间的内涵、整体观及其心理能量运动的方向和规律。2013年陈永洲案、2014年马航失联等事件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新闻传播实务”栏目中邓炘炘、凌昊莹等分析了相关热点事件新闻报道中存在的问题,方毅华等就新闻的叙事技巧、叙事策略以及真人秀节目本土化等业务层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将实证研究的方法应用于新闻传播领域,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此,本年集新增“新闻传播实证研究”栏目,收录了6篇论文,内容涉及大学生对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认知和使用、老年电视节目功能研究、媒介心理学视阈下微博平台负面信息等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注重问卷调查,运用数据说话,得出的结论具有说服力。
“传媒教育与传媒文化”栏目中,宫承波等研究了新媒体人文精神异化的表现,提出了培育受众媒介素养、知识分子参与共建、回归主流美学话语将是救赎新媒体人文精神的重要路径。李建刚等以淘璞网为研究的切入点,对传媒教育新的学习路径进行思考。
2013年,微信、微博、手机客户端等仍然是网络新媒体领域研究的热点,在本年集的“网络与新媒体”栏目中,吴风、刘年辉、凌昊莹、詹新惠、庄捷等人分别研究了手机新闻客户端、媒体微信订阅号、广播与微博的互动、网络虚假新闻的变异、聚合新闻的发展等问题,以新鲜的视角精辟地分析了这些热点问题。
“媒介经营与管理”栏目,聚焦于体育文化传媒基地的打造和跨国广告公司在华发展等。“域外传播”栏目,张彩等研究了日本临时灾害电台在突发灾害时的作用及意义;刘自雄等解析了美国乡村媒体集团的成功之道,为我国新闻媒介发展提供了借鉴。
躬耕之际,我们丝毫不敢懈怠,时刻牢记《新闻传播学前沿》之创办宗旨,坚守理性、思辨、前瞻的理念,力求将《新闻传播学前沿2013-2014》打造成理念先进、视野开阔、关注现实的学术阵地,为此我们将全力以赴,继续前行!我们也期待学界业界同仁对本年集的持续关注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