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告别“铅与火”的印刷革命

印刷技术是报业中的核心技术,在印刷技术环节,最具有技术创新价值的便是从“热排铅印 [14] ”向“冷排胶印 [15] ”的变革。从古登堡时代(15世纪中期)开始,印刷生产就与“铅”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冷排技术是在感光照相排字的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基于感光成像原理的照排技术,则使报纸印刷与铅完全脱离了关系。

从20世纪40年代美国人最早研制的手动照排机,到70年代中期研发的激光照排机,照排技术在西方国家已经发展了四代。面对国外先进报纸印刷技术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我国报纸印刷技术则落后甚远,与先进水平差距很大。如何在20世纪末接近国际上80年代的水平,是报纸印刷技术改造的紧迫课题。 [16]

报纸印刷环节由铅排改为照排,是“七五”初期开发、试点,1988年开始在面上推广,1988年底进入高潮的。此时,普及面约为20%。1990-1991年,报纸照排的普及工作全面铺开。这一阶段,中央各报,各省、市、自治区、特区、计划单列市的报纸,几乎无一例外都应用上了照排技术;近400家地、市、县级报纸约有60%用上了照排,中央各部委及群众团体的60余家报纸也有50%以上配备了照排系统。全国各主要报纸,主要的地、市级报纸大都配备了双套照排系统,有的配备了三套、四套。至1991年底,全国报业拥有照排系统约700套。 [17] 从1988年算起,仅仅4年时间,由于电子编辑、排版系统的普及,我国报业实现了全行业的技术改造,报业出版能力增加3倍以上,人员减少近三分之一。 [18]

一、计算机照排技术在西方报业的应用

20世纪40年代,运用照相工艺在感光材料上进行排版的作业方式在西方国家崭露头角,这种工艺告别铅字排版所需要的“热处理”,因此被称为“冷排”。照相排版与铅字排版比较见表1-1。

表1-1 照相排版与铅字排版比较

资料来源:〔美〕A.B.索恩,C.L.奥根、J.鲍里奇:《报业管理艺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一)文字照排技术的发展历程

从技术发展来看,照相排版一共经历了四代不同的技术 [19] :第一代是20世纪40年代美国发明的手动照排机;第二代是整体字版自动照排机,也称光机式照排机,1956年由美国福顿(Photon)公司研制成功;第三代是数字化点阵照排机,又称阴极射线管照排机,1965年由德国海尔(Hell)公司研制成功;第四代是激光照排机。20世纪60年代是激光技术加速发展的年代,激光技术在信息处理领域取得突破,1974年英国蒙纳(Monotype)公司在结合电脑技术与激光技术的基础上成功研制出激光扫描照排机。在全世界出版印刷业中,第四代激光扫描成像系统全面取代铅排。实际上,从第三代机开始,排版原理已经超出照相工艺的范畴,但“照相排版”的名称却一直沿用下来(见表1-2)。

表1-2 照相排版印刷技术(印前)的发展

资料来源:根据文献历史资料整理。

上述四代照排机可直接运用于以罗马字母为基础的各种拼音文字的排版,却不能直接运用于汉字的排版。日文中采用了大量汉字,因而最早考虑研发汉字电脑排版技术的是日本人。日本经济新闻社在第三代照排机面世后不久的1967年,就作出了将电脑技术引入日文报纸排版的决策。这家报社开发电脑化排版系统(CTS)的计划被命名为ANNECS(Automates Nikkei Newspaper Editing & Composing System),ANNECS的关键技术,即电脑排版软件技术,由日本经济新闻社委托美国IBM总公司的研发部门——联邦系统事业部(FSD)负责开发。IBM公司组织了250人的研制队伍,花费数10亿成本,历时3年,才完成了这项委托研究任务。1971年12月26日,《日本经济新闻》报道了“电脑新闻开发成功”的消息。这一天的《日本经济新闻》便有两个版面是用电脑排版印制的。 [20]

(二)照排技术在西方报业的应用

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尤其是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迅速改变了传统行业的作业方式。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国外就开始利用计算机进行报刊排版,开创了电子出版系统的新纪元。1977年,美国94%的日报已经从热排过渡到照相排版,65%采用了电子计算机,57%采用了录像显示终端机;80年代,扫描仪使色彩分解后通过卫星传输成为可能,其价格也变得能为大部分日报所接受。 [21] 但是直到70年代末,电子出版系统都是用庞大的计算机系统来实现的,最小的也是用小型计算机作为排版主机,一些配套的设备体积也很大,价格昂贵,而且不便于使用。70年代末,美国推出了微型计算机,很快便在各行各业推广应用,排版行业也随着发展,到80年代便出现了以微机作为主机的排版系统。由于它价格低、工效高,迅速冲击了原先的大型专业排版系统,并直接导致了著名的照排系统制造商MonotyPe公司在80年代后期宣告破产倒闭。别的老牌照排系统公司或被兼并或转业。与此同时一批从事微型机排版系统技术的新型企业应运而生,在短期内便取得很大的成功。 [22]

上世纪70年代,计算机编辑照排系统在报纸出版业进入实用阶段,《日本经济新闻》是推进这一高新技术的最先实践者。自1971年建立起全自动报纸编辑制作系统ANNECS起,《日本经济新闻》便有两个版为这一系统制作;1977年,《日本经济新闻》彻底实现了计算机电子排版。

在世界范围的新技术革命中,发达国家依靠其科学技术实力,在研制开发计算机激光编辑排版系统方面自然又处于领先一步的地位。英国、美国、德国、日本等国竞相推出不断改进的系统,使之性能越来越完善、操作越来越便捷、全程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像日本经济新闻社的ANNECSⅢ型,在1985年便实现了从文稿输入到计数捆包的报纸制作过程的自动化,1991年建立起更为先进的计算机中心,将报社内三大计算机系统,包括报纸照排系统、大型经济数据库、速报系统等更为有机地连接在一起,同时ANNECS也升级为性能更为完善的Ⅳ型。

二、计算机照排技术在我国报业的应用

(一)进口设备,迈出照排第一步 [23]

我国告别铅作业的历程是从进口照排系统开始的。以报纸编辑制作为例,第一张采用冷排方式出版的报纸是1981年6月1日在北京创刊的《中国日报》。由于这是一张英文报纸,自然可以对英文照排系统拿来就用。它采用的是美国康普格兰菲克(Compuraphic)公司的照排系统,属于第三代产品,没有组版系统,需贴版,照排机采用CRT作为电子光源。这套系统运行了10年,随后才更新为激光照排系统。英文版《中国日报》是我国第一张采用冷排方式出版的报纸,也是我国第一张通过国际通信卫星传送版面到国外印刷发行的报纸。

1985年7月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正式创刊。这是我国第一张用冷排方式出版的中文大报。为适应海外华侨、华人的阅读习惯,采用繁体汉字出版。报社使用的是日本写研公司的照排系统,包括13台录入终端以及小样机、补字机、照排机、冲洗机等设备,需贴版,CRT照排。作为第三代产品的这套系统,在技术上已达到十分成熟的地步,性能可靠,直到1991年底仍在使用。日文中虽然有一定数量的汉字,但当时对汉字尚没有找到一种快速简捷的输入方式。

1988年,人民日报社引进美国HTS(High Technology Solutions)公司的照排系统投入运行。这是第四代产品,包括40台录入终端、16合组版终端、11台数据文件服务器,以及小样机、大样机、激光照排机,在报社内部称之为“大系统”(与海外版使用的系统相对而言),7月15日正式用于出刊国际副刊版。

这套系统的主要设备当时确实是第一流的,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运行却很不理想。根本原因在于:编辑软件非人机对话式,操作不便,易于出错;排版软件仅采用批处理方式,操作延误时间;所收汉字字体、字号少,不能满足需要。这一事实说明,采用照排系统编排报纸成功与否,除了取决于各项主要设备的性能外,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编辑排版软件的水平。

使用进口照排系统的还有光明日报、山西日报、金融时报(以上均采用美国王安电脑公司产品)、解放日报(日本写研公司)、文汇报(美国通用电器公司)、新疆日报(英国蒙纳公司)等报社。进口照排系统需要大量的外汇,少则100多万美元,多则400万美元,这对国内绝大多数报社来说,绝无可能问津。另外,无性能优秀的中文专用软件,也无法发挥硬件(设备)的优势,而这一点又恰恰是进口照排系统很难做到的。因此,根本的出路在于用国产照排系统装备我国的报业。

(二)华光——国产激光照排系统问世

我国照排系统的研制,从一开始就坚持高起点,选择激光照排这一方向,超越国外通常所走过的第二、第三代发展阶段。1974年8月,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工程”,简称“748”工程立项,“精密汉字编辑排版系统”即是其中三个大项目中的一项,北京大学王选教授为技术总负责人。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项目团队逐步解决了困扰我国30年的汉字照排问题,于1981年研制出中国华光I型汉字编辑激光排版系统的样机。在此基础上,1982—1984年又在新华社经过近三年时间的研制开发,研制出计算机汉字编辑排版系统的华光II型机,实现了可以用计算机出版书刊及小报的工作,并于1985年4月通过国家鉴定。中文激光照排技术的发明及相关软件的发展,使中文计算机字库取代了铅字,排版软件取代了人工拣字与排字,激光照排取代了铅版和纸型,让报纸的印前排版迅速实现了“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的转变。

国内自主研制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有几个重大突破:一是王选教授首先提出汉字存储描述算法,解决了当时硬件条件下的技术难关,这是一个重大发明;二是跨国CRT技术直接生产第四代激光照排机;三是中文整版报纸排版软件研制成功。这些技术成果使得中国研制的中文照排系统在世界中文处理技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24] 华光系统成为我国报业新的精良装备,并为全社会所瞩目,是从Ⅲ型机在经济日报社投入使用开始的。

1987年5月22日,《经济日报》使用华光Ⅲ型出版了世界上第一张采用计算机激光编辑照排、整页输出的中文报纸。1987年12月,华光Ⅲ型计算机激光汉字编辑排版系统通过了部级技术鉴定和国家验收,从此宣告了中国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成功,随后投入批量生产。经济日报社对电脑排版经过一个阶段的试用以后,从1986年开始正式用于编辑、排版,获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5] (见表1-3)。

华光Ⅲ型一共生产销售了43套。除经济日报社外,科技日报、工人日报、解放军报、石家庄日报、辽宁日报、长江日报、消费时报等报社也相继采用。

表1-3 华光照排机的发展历程

根据历史资料整理。

(三)激光照排技术的推广普及

1988年推出的以微型机作为排版主机的华光Ⅳ型(见图1-2)操作方便、性价比高,很快便作为成熟的商品机型被全国各大报社采用,进而推广到地市报社和书刊出版社。华光Ⅳ型自1988年投入市场后,到1989年底共销售500多套(繁体字排版系统已销往我国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及新加坡),其中100多家用户是报社。

图1-2 华光照排系统

1988年初,《经济日报》刚刚通过国家验收,就有20多家报社订货,到1990年,我国中央和省市级报纸除《西藏日报》外,全部采用了国产激光照排系统。1992年,《西藏日报》用藏、汉两种文字编排的激光照排机也投入使用,1995年全国1500多家报社全部采用了激光照排系统。 [26]

经济日报印刷厂采用激光照排在1986-1989年效益增长明显(见表1-4)。

表1-4 经济日报印刷厂1986-1989年经济效益增长表

资料来源:中国印刷技术协会编:《中国印刷年鉴(1989—1990)》,印刷工业出版社1990年版。

为了解决印刷设备器材工业落后的局面,从1988年起,国家安排专项拨款和贷款,进行造纸、油墨、PS版、胶片、印刷机方面的技术改造。这些改造项目与“748”工程配合,全面提高了我国印刷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为全国范围内的报业印刷大面积改造准备了技术条件。从1988到1990年,三年时间内,中央各报及80%的省报普及了激光照排。从1991到1993年,用三年时间,省级报纸全部、地市级报纸的80%实现了激光照排。到1996年,报纸全行业实现了激光照排。1988年,我国报业印刷技术水平大约比先进国家落后25年左右;到1996年已基本达到国际水平,与先进国家相比也只落后三五年。此时,报业技术改造的任务已由印刷技术改造转变为采编技术改造,而采编技术的改造又带动了报社综合业务处理系统的建设以及后来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进入报社。

(四)技术进步使报纸种数和发行量大幅增加

印刷环节的技术改造,极大地支持和促进了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1983年,全国的报纸种类只有792个,全年总印量为222亿对开张;1996年,报纸的种类达到2163个,增长了171.11%,总印量达到540亿对开张,增长了143.24%(见表1-5)。1992年以前,全国各大报每天都是出4版,1993年以后开始扩版,现在多数为8版,上海、广州、深圳、北京、沈阳、哈尔滨以及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河南、四川等省的一些大中城市报纸已扩为16版、24版甚至48版。1993年以前,报纸没有彩报,1994年开始出彩报;1996年全国彩报只有50种左右,1998年底达到400种左右。 [27] 所有这些发展,没有新技术的支持,都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

表1-5 1983-1996年全国报纸总数

数据来源:《中国新闻年鉴》(2003年卷),中国新闻年鉴社2003年版。 mbHCFhL+KjFlAsE/xgvEBuLkAIW3ycod6UO9Odxi8e12jJBOFvHhPEudcRUbkfO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