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节 拥抱互联网,报业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虽然国内报业在20世纪初就几乎与国际报业同步,开始了传播方式的数字化探索,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报业在互联网上的发展基本停留在电子版阶段,报纸纸质版登什么,电子版就登什么,电子版只是报纸在网络上的简单呈现。传播方式的数字化尽管提高了报纸产品的传播率,然而新闻本身所能带给读者的信息却没有发生质的变化,因此并没有为报业的运营及其在新媒体时代的竞争带来实质性的促进和提升。

随着技术的自然发展,报纸很自然地完成了从电子版到网站的过渡,但是与报纸网站同时起步的商业网站却步伐更快。虽然经历了2000年底的震荡,但是在资本的扶持下,它们很快明晰了商业模式,走上了快速发展之路;而报纸网站虽然有政府扶持和政策鼓励,声势阵容都足够浩大,却难见起色。

一、互联网技术的变革及发展规律

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带来的新技术革命对平面媒体产生了巨大的甚至是颠覆性的影响,并迫使报纸必然在21世纪发生前所未有的变革创新。此时,报业对互联网技术变革的认识还停留在传播形态和传播技术层面,这也直接导致了随后掀起的报纸办网站运动。

(一)互联网的重要特征:海量信息、空间延伸

互联网是当今世界最大的电子计算机网络,“如果我们仅以计算机或网络来描述互联网,那么它只是一种信息传输的介质。当我们从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进行审视,互联网事实上已成为一个世界范围内的巨大信息和服务资源。它不仅为人们提供多样化、简单快捷的通信与信息检索手段,更重要的是,它为人们提供无穷的信息资源和不断丰富的网络服务,已有基础应用、电子政务、网络媒体、数字娱乐、电子商务等多项功能被开发使用。” [47]

与传统媒体使用的技术相比,互联网技术最具颠覆性的价值在于海量的信息和空间的延伸。

一是海量信息。网络中信息的传输与储存均基于技术的虚拟空间,并随着计算机存储容量和虚拟技术的发展不断扩大。根据摩尔定理,计算机主机的运算速度每18个月翻一倍,而价格只有原来的一半。网络存储的主要介质——硬盘的发展也符合这一规律,容量急速扩大,价格却不断降低。在互联网上传播的信息每月增长10%以上,年增长率可达200%以上。 [48] 过去十多年产生的信息量已超过了过去几千年来以图书为主要介质的信息量的总和。同时,本地存储技术和网络存储技术的开发,将整个社会的数字传输系统的存储空间推向无限大。光纤、无线传输技术和传输协议的不断改进,实现了信息传输的大容量、高速度、低成本。

二是传播空间的无限延伸。互联网覆盖全球,既没有明确的国界和地区界限,也没有开始和结束,地理空间界限消失;互联网还大大缩短了信息交互传播的速度,甚至实现了信息的“零时间”即时传播。传统大众媒体的信息交流是单向的,受众不能直接进行反馈,只能利用其他媒介,如书信、电话等进行反馈,而且反馈也是延迟的;互联网提供的在线评论功能使信息反馈的时间大为缩短,电子邮件可以将任何信息在几秒钟内传至全球任何一部联网的信息终端。

(二)互联网技术改变了传统报业运作方式

网络正在改变传统的新闻实践方式,主要表现在:首先,信息量的急速提升不再受每期报纸版面的局限,获得了发布更丰富、更细致、更深度信息的广阔空间,也使不同时期的信息可以长期共存于网络空间;其次,新闻传播的时空界限被打破,新闻信息一经上网,便可以在空间上立即覆盖全球,进行世界性的信息发布;最后,信息传播与信息接收界限模糊,网络的开放性、互动性使得信息的发布不再是媒介的特权,媒介与受众之间的关系、信息的传播和接收方式均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49]

二、报纸主动拥抱互联网技术:从电子刊到网站

进入21世纪后,报纸在互联网技术的影响下进入一个新阶段:从只是简单地将技术应用当作生产工具,发展为传统纸媒与网络的融合,同时众多报刊开始主动开发互联网,开始探寻报纸的网络化生存方式。

(一)报纸电子版:网络生存的初级形态

报纸电子版是传统报媒与网络结合时首先采用的方式。在印刷、采编、经营的电子化技术改造完成后,这一方式操作方便、简单,对报纸形态改变不大。因此成为报媒寻求网络化生存的首选方式,但是受制于报人的传统观念和技术条件,报纸电子版仅仅是报纸网络化生存的初级形态。

1995年10月,《中国贸易报》首次上网,成为中国首家进入互联网的报纸。从1995年至1999年,各大报社纷纷将纸质报纸“搬”到网络上,《人民日报》网络版作为新闻界的“排头兵”在这一阶段上网,昭示了中国传统报媒网络化热潮的到来,到2003年10月,我国上网的报纸数量达到600家。

从内容来看,主要是报纸内容在网站上的直接呈现,网络版提供的信息与纸质版一模一样,排版方式也沿用纸质媒体的分类和组合方式。从赢利方式来看,经营意识和经营手段都非常有限,网络版均由报社和集团出资维持运作,既不承担赢利任务也不主动开展经营性活动。在传播方式上,网络版也仍然沿袭传统报纸的单向传播方式,单纯提供新闻信息,既没有开辟与受众交流的板块,也没有为受众提供意见表达平台。因此,它们大多被视为母报的附属,缺乏竞争压力,也没有创新动力。

当网民最初的新鲜感退去后,这种呆板的产品形态便亟待进一步突破。同时,报社也发现,当报纸网络版与报纸在内容和更新上完全一致时,这种新媒介形态不仅不能产生新的赢利点,反而抢夺了纸质报纸市场的部分份额。因此,对报纸网络版的革新成为新的潮流,新的报纸网络版将更符合网络特点,与报纸形成差异化的内容、与受众的更多互动以及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将是报纸网络的出路。

(二)报纸网站:报纸与网络融合的现实产物

对于网络化生存方式的探寻是报媒发展的必然,是建设网站时多数报媒的共同选择。在操作中,报纸网站有两种定位:一是作为报纸或者报业集团的宣传窗口,如南方报业网;二是成为新的媒体形态。这其中又细分为两类,以新闻为主的综合性信息网站,例如《人民日报》1997年上网,即《人民日报》网络版,到2000年转型为新闻网站——人民网;以新闻为主的综合服务性网站,如大洋网和荆楚网,大洋网以“新闻+城市生活资讯+互动”的区域综合型门户网站为目标。

这些以新闻为主的综合性网站以海量的信息、多媒体的表达方式、受众的高参与性和滚动新闻的强时效性吸引广大网民。从内容设置来看,除了分类新闻板块外,还包含论坛、游戏、图片、视频、博客、直播、商城等板块。尤其是网络视频的出现,更是打破了传统报业的产业边界。

然而,也有相当部分的新闻网站存在着跟风建站、目标不明、缺乏具体经营方法等问题,网站往往成为传统媒体的简单翻版,内容单调、形式呆板,完全忽视网络媒体的特征和优势,缺乏生命力。

总的来看,传统报业创办网站的策略很难迅速做大。到2004年,我国第一批重点新闻网站大都经过了五年左右的发展,投入不可谓不大,探索不可谓不努力,但即便如此,其影响力的进一步扩大仍遇到障碍。况且,中国网络媒体的格局已基本形成,传统媒体新办的网站很难突破。另外,网络传播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新办网站如果不能迅速做大就完全可能成为传统媒体的沉重包袱。 [50]

从现有政策、体制角度考虑,传统媒体自办网站内容已经超出了简单复制“母体”内容的范围,需要重新获取资质,并对内容监管提出挑战。此外,出于媒介生态的考虑,各家传统媒体纷纷自建新闻网站,势必会出现新一轮的同质化竞争,进而造成较大的资源浪费。

三、报业“触网”探索的意义和价值

(一)报纸电子刊迈出媒体网络化第一步

在萌芽期的1995年,中国传统媒体网络化的主要目标是借助网络改善发行状况,提高自己在海外的影响力,但从形式上看不免有些原始、粗糙,内容也多是印刷版的翻版。即便如此,它们依旧是传统媒体中勇敢的尝试者,中国传统媒体的网络化也由此迈出了第一步。

在互联网技术的深远影响下,信息的传播方式和共享方式已经发生了质的飞跃。从深层次来看,电子版报纸从技术上突破了中国报业一直以来的“行业准入”和“成本瓶颈”,而随后发展出来的新媒介形态“报纸网站”,时代几乎赋予了它整个报业技术革命领跑者的使命。

(二)拥抱及率先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态度

无论是报纸电子版还是网站,传统报纸通过这样的尝试和探索,实现了单一纸质形态的突破,从而在网络上进行了延伸。而这一点也是大多数报纸选择积极拥抱互联网的原因。正是因为看到了互联网技术的极大优势和无限潜力,抱着幻想和希望,试图将这种技术“为我所用”,进一步壮大自己,所以报社才毫不犹豫地一脚跨入互联网的“大门”。而对于互联网的积极态度,也表明了传统报业对互联网未来发展的一种自信。正是这种盲目的“自信”,让报纸的互联网之路走得跌跌撞撞。

(三)报业是最早介入互联网技术领域的传统媒体

的确,正是因为意识到互联网技术的先进性,报纸才行动得最早。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以下两点:一是在全世界范围内,报纸都是较早意识到互联网价值的先行者之一。从时间上看,我国报纸介入互联网兴办报纸电子版的时间与国外报纸的步调几乎是一致的。虽然国外报纸对于报纸电子版的探索由来已久,但真正得到几家大型报业集团的认可,大报纷纷开办网站的时间也已经是1996年以后的事情了。二是在国内,报业也是先于广播、电视而较早介入互联网的(见表2-3)。1993年,首先进行网络化尝试的《杭州日报》上网;1996年10月,广东人民广播电台建立网站;1996年12月,中央电视台建立网站。

表2-3 我国各个大传统媒体“触网”时间比较

(四)互联网技术打破报业单一的产业形态,报网融合成为可能

传统报业出现与网络融合的趋势。报纸电子版表明,纸质报纸借网络可以照样生存;报社设立的综合新闻网站,实际上成为一种多媒体内容发布平台,在此平台上,文字的、图片的、声音的、影像的、动画的信息“和平共处”,报业的网络化生存已经成为一种现实。网络记者、网络编辑成为报社新的职业。

(五)形成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重点新闻网站

依托报社的新闻资源,不少报社和报业集团的网站已成为重点新闻网站,如人民网、中国日报网站、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网站)为中央重点新闻网站;一批报业集团的网站成为省、区或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的重点新闻网站。这些网站在占领网上新闻传播和舆论引导阵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一些网站在当地已取得与党报、广播电台、电视台同等的地位。

四、报纸网络探路的局限与困境

这一时期的中国报业正处于大规模集团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时期,并未真正意识到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带来的深刻变革。然而作为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真正产物的互联网正在经历从无到有的成长期,正是这些在天生带有技术元素的网站率先开始了商业应用的探索。在经历了世纪之交的互联网泡沫之后,在资本的介入下,互联网的商业前景被报业进一步看到,此时报业和主管机构才意识到原来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是可以有市场空间的,于是纷纷办网,期望迎头赶上。相比告别“铅与火”的技术革新来说,此时的举动似乎带有一点不得已而为之的尴尬,有点后知后觉卖力猛追的悲壮,而行动的方式方法显然也是有问题的。

一方面,自办的网站没有明确的办站方向,盈利更是遥遥无期;另一方面,报社还以廉价的收费为中国独有的商业资讯门户网站提供打垮自己的海量新闻内容。这就是中国报纸网络化生存的现状。陈国权认为,“从报业开始拥抱新媒体到现在,大部分报业所做的与新媒体相关的举动都是以加速纸媒的衰退为代价的。而这种以加速纸媒衰退为代价的运作新媒体方式,自己搬石头砸自己的脚,属于自掘坟墓的行为”。 [51]

(一)缺乏深刻认识,错误判断形势

报纸电子版上网,为网民免费提供报纸版面内容;报纸新闻网站则使网上报纸阅读更适合网络的阅读习惯,使人们更容易、更便捷地从网上获得免费的报纸内容。与新闻门户网站的合作,以极低的、几近乎于免费的收入提供内容给新闻门户网站,则使更多的人不再阅读报纸,都到网络门户上去看新闻了。

Web1.0时代,报纸开办网站,主要目的是提升报纸的知名度、提高纸媒的发行量和广告额,对于报纸网站自身的盈利诉求尚处于自发阶段。虽然近半个世纪以来西方报业的广告和读者数量一直在缓慢下降,但公开发布的报业平均利润率仍高达20%以上。传统报业当时开办报纸网站,也仅仅是将报纸的内容平移到了互联网上,将其视为纸媒业务的补充。由于未能及时、深刻地意识到互联网蕴含的挑战性和革命性力量,在新媒体研发方面投入的财力和人力都微不足道。

(二)观念上不够重视

在网络媒体的起步阶段,大多数传统媒体并没有给予重视,只是简单地开设网络版。随着网络媒体的影响力逐步扩大,传统媒体开始将其作为推广渠道,以低廉的价格甚至无偿地向网络媒体提供内容,这是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蜜月期”。在这个过程中,网络媒体以低成本获取了宝贵的内容资源,一些传统媒体也的确借此提升了在全国的知名度。

随着广告市场份额逐步向网络媒体倾斜,报纸的大量读者逐步转化为网络媒体的“网友”,传统媒体开始醒悟:报纸成了网站廉价甚至免费的内容提供商。京华时报社长吴海民声称:“纸媒用自己的内容资源喂养大了的网络媒体,未来竟然可能是自己的掘墓人。” [52] 论调虽然不无偏激,但颇能引起传统媒体的共鸣。客观地说,网络媒体登载新闻信息,只是传统媒体新闻信息产业链的延伸,但在这个产业链条中,传统媒体却处于最底端——相当于原材料供应商,注定是高成本低回报的部门。

(三)传统媒体体制嫁接引发的困局

由于中国新闻网站组建的背景,很容易形成传统媒体体制直接嫁接到新闻网站的现象,这会直接引发新闻网站发展的困局。困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传统思路办新媒体

我国新闻网站都是在各级政府新闻办、宣传部、传媒集团等层层机构领导下的媒体。这种管理体制有利有弊:利在于,新闻网站可以依靠政府力量、媒体资源办新媒体,使自己在政策和内容上保持市场优势;弊则在于,行政领导与市场机制之间的矛盾会影响新闻网站的运行。

比如,通过行政力量促使地方媒体合办新闻网站。这种思路最初可以积极推动新闻网站的创建并造成影响力,但由于合办方之间缺乏统一的认识、规划和相应的管理制度,就会阻碍新闻网站的后续发展。另外,政府在政策上赋予了新闻网站整合地方信息资源的权限,但由于缺乏正规的股份制运作模式,就使得信息整合工作十分艰难,例如对信息如何定价就成为现实的问题。

2.资本来源的限制

资本决定了网络媒体的规模、技术实力和对新市场的占领。有人说“一部在华风险投资史就是一部中国互联网史”,这句简短的话形象地勾勒出了互联网与资本市场之间的关系。2005年,聚积在中国互联网的风险资本多达20亿美元。以搜狐为代表的非新闻单位网络媒体都采用了公司化的运作模式,它们通过风险资本、证券市场实现了与资本的融合。

相比而言,我国对新闻网站的资本来源一直有严格的限制。新颁布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第六条明确规定:新闻单位与非新闻单位合作设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新闻单位拥有股权不低于51%的,视为新闻单位设立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新闻单位拥有股权低于51%的,视为非新闻单位设立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第九条规定:任何组织不得设立中外合资经营、中外合作经营和外资经营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

管理层用网站的资本构成作为判断新闻网站的基本标准。在现有体制之下,我国新闻网站的投资来源主要有传统媒体自行投入、中央政府投入和地方政府投入,还有少部分通过创建网络公司吸引行业外资本。总的来说,来源渠道的单一和资本规模小是制约新闻网站发展的最大瓶颈。对此,新闻网站至今都还没有行之有效的解决之道。此外,法人治理结构混乱、薪酬体系复杂等,也都是这一阶段新闻网站面临的管理难题。

五、几个关键问题的深度思考

(一)报纸对于互联网技术的理解和认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报业对新媒体向来抱着复杂的心态,而在这一心态的调整中,报纸所理解的新媒体形态也在不断变化。互联网初始,报纸低估了网络发展的前景,一度表现出轻视的态度。随着新浪等大型门户网站的崛起,报纸从傲慢变得急迫起来,并产生了懵懂的梦想,即将自身内容“网络化”,希望利用这种手段谋取新的赢利方式、拓宽报纸的发展空间。不过,由于对互联网等技术缺乏深刻的了解,报纸在向网络进军的进程中始终停留在肤浅的阶段,手段及模式等基本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

(二)报业在互联网技术应对策略上出现了什么问题?

与早期计算机技术引发的报业技术个性相比,以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这一轮技术进步不再以提升纸质报纸的出版能力和技术装备水平为目标,而是要将传统报业推向一个全新的、更广阔的产业发展空间。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的报纸行业依然用以往的技术装备更新的眼光来看待这一轮的技术进步,用“跟风”的方式参与新一波的技术改造,而事实上,以往的成功经历已经不会再现。

互联网商业的特点是成功者往往只有第一,难有第二,这意味着报纸网络化是排斥同质化的。从原理上讲,报纸网络化的技术装备大同小异,只是在具体每个电子版或者网站的内容形式、运营模式、服务模式可以演变、组合出无数种形态。因此,报纸网络化推崇的是差异化创新、体验创新,这些创新往往要通过软件和媒体展现平台的个性化开发来实现;而无论是差异创新还是体验创新,都将围绕着内容服务这样一个核心话题来展开,即要解决好用什么内容、以什么方式、为什么人、提供什么服务这一连串的问题。再加上网络、手机、移动终端等新媒体平台的配合,报纸行业才可能出现新机会。

(三)为什么报纸新闻网络能够快速起步且发展平稳?

报纸创新电子网络版可谓是“动手早,效果一般”,但为什么到了新闻网站这个新事物,报纸反而步伐更快呢?2000-2001年,在整个互联网经济出现泡沫的情况下,报纸新闻网站依然保持快速发展而不受丝毫影响,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可以概括为“五个因素”,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政府支持。

第一,信息时代互联网业在我国高速发展所产生的自然引力发挥了作用。无论出现什么样的困难,互联网的发展势头都不可阻挡,新闻网站迅速发展,是适应这种“引力”的结果,其中包括网民对网上新闻信息日益强烈的需求。第二,信息产业技术条件和基础设施的突飞猛进,为新闻网站的成长壮大提供了比较成熟的物质保障,使新闻网站有了更多的从梦想到现实的便捷通道。第三,社会支持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特别是政府部门的重视和支持。第四,国家决策者对信息时代的认知和意识起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多次对互联网发展作出重要指示,有的指示非常明确具体,这是达成共识、推动发展的首要因素。第五,传统媒体领导者出于抢占信息时代制高点的意识和观念,以及自身事业延伸发展的需要,前所未有地加强了网络建设的力度。上述五个因素带来了2000年新闻网站的繁花似锦,使新闻网络在互联网业普遍遇到难题的情况下却呈现出蓬勃生长之势。

(四)与其他传统媒体相比,报纸在网络化探索的行动时间是否最早?

虽然在网络化方面报纸是先行的探路者。但是20世纪末,一股数字化浪潮在通信和传播领域全面推进,电子大众传媒——广播和电视却成为这次变革的先锋力量。

1995年9月27日,英国广播公司(BBC)首先进行了数字音频广播(DAB),欧洲一些国家——瑞典、丹麦、法国、德国、荷兰等紧随其后,至此,数字音频广播正式登场。1996年12月16日,中国数字音频广播在广东省佛山广播电视中心试播。

卫星电视数字化是1994年从美国的DirecTV公司开始的,1996年12月26日,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批准了数字高清晰度电视的标准,1997年4月3日提出了实现电视广播数字化的进程表,决心大力推动这项新技术的使用。2002年,中国广电也开始了数字电视的发展部署。就在广播电视媒介对数字技术进行探索试验之时,中国报业正处在自身规模化发展和网络实验田的胜利喜悦中。

(五)与国外报纸媒体相比,中国报纸网络化探索实践存在哪些差距?

事实上,在报纸电子网络版上的试验和探索,中外报媒几乎是同时开始的,但是从媒介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该阶段的海外报纸媒介对于互联网的跨界和融合探索,不仅表现为外部组织结构的调整,还涉及整个报业集团层面,“跨媒体融合”成为这一阶段海外报媒的主题。以美国为例,20世纪90年代开始,以报业为主业的美国传媒集团便开始了跨媒体经营。毕竟电视是强势媒体,而网络等新技术又给传统媒体带来宽广的发展空间。

2002年的资料显示,年收入60亿美元的甘奈特公司在美国和英国分别拥有近400家和近300家报纸,同时还有22家电视台;而年收入42亿美元的赫斯特集团,其印刷媒体在总收入中的比例仅占40%-45%。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报刊、广播电视、网络之间的区隔越来越模糊,逐渐由技术共享而达到媒体融合、资源共享。

纽约时报公司拥有美国历史最悠久、流程最完备的报纸《纽约时报》,又将其信息资源、印刷资源、发行网络用于经营其他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网络、新闻供稿等方面。该公司早年只有《纽约时报》及其附属产业,后收购兼并了一些地方报纸,并逐渐把经营触角伸向了广播电视和网络,现已有19种报纸、1个电视网(下设8个电视台)、2家纽约广播电台及40多个网站,同时还拥有两个纸厂的股份。2003年,该公司与探索传播有限公司合资开播数字有线频道“探索时报频道”;此外,公司还投资了“新英格兰体育”,包括波士顿红短袜棒球队、有线频道“新英格兰体育电视网”。 [53]

出于对利润的追逐,出于应对竞争的需求,海外报媒先于中国报媒开始了跨媒体融合的探索,从而为自己在规模庞大的业务体系架构内积累了大量的内容资源和运营经营。


[1] 〔美〕尼葛洛庞帝著,胡泳、范海燕译:《数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

[2] 闵大洪:《数字传媒概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5页。

[3] 崔保国:《信息社会的理论与模式》,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75—77页。

[4] 陆群、张佳昺:《新媒体革命:技术、资本与人重构传媒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页。

[5] 本书中,报纸电子网络版等同于网络版、在线版。学者对报纸电子版和网络版概念也有不同理解。如刘学红在《中国传统媒体网站的模式与尝试》(刊载于《中国记者》杂志2000年第11期)一文中指出:“报纸电子版是指把传统纸质媒体的内容电子化,是报纸的电子翻版。而网络版则在外延上宽泛了许多,除了电子化的报纸信息以外,还根据网络的特点,做了一些功能性和资料方面的拓展,如制作便于查询、阅读的新闻专辑;提供一些热点新闻的背景资料,建立数据库,实现新闻全文检索等。”本书将二者都归为一类,都视为早期报纸网络化的新生事物,只是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特点而已。

[6] 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已经开始用电缆电视传递电视杂志、电子报纸以及直播电视节目。但是1983年115家开展电缆服务的报纸中,只有11家报纸盈利。且因为需要巨额的投入,几乎只有大型报业集团才敢开展这项基于电视电缆的“电子报纸”服务。

[7] 报纸的电子版在20世纪90年代兴起之后,在全球范围内主要有四大类:1.通过计算机联网发行的联机电子报刊。这种电子报刊是全文型电子报刊。可像印刷报纸那样征订、发行。2.通过广播网络的双向公用电视系统(CATV)、文字多重播送系统(TEIJETEX)、情报传视系统(VIDEOEX)、图文电视系统(TELETEXT)等出版发行的电子报刊,我国的电子报纸较多地采用图文电视出版发行。3.以传真出版发行的电子报刊。以传递新闻和商业信息为主,如美国的《华尔街日报》《芝加哥论坛报》《纽约时报》等。4.电子信箱型报刊。其特点是具有很强的报文传送功能,用户可根据自己的需要直接在报文中加载表格、声音、图像等信息,用户只要向电信部门申请一个电子信箱,便可方便地接收和发送电子报刊。本书中的报纸电子版(网络版)是指传统报纸在电脑网络的基础上,利用电子网络和电子信箱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媒体形态。

[8] 林穗芳:《电子编辑和电子出版物:概念、起源和早期发展》(上),《出版科学》2005年第4期。

[9] 林穗芳:《电子编辑和电子出版物:概念、起源和早期发展》(下),《出版科学》2005年第5期。

[10] 林穗芳:《电子编辑和电子出版物:概念、起源和早期发展》(下),《出版科学》2005年第5期。

[11] 闵大洪:《起步中的中国电子报刊》,《中国新闻年鉴》1996年版。

[12] 闵大洪:《电子报刊——报刊业一道新的风景线》,《新闻记者》1996年第9期。

[13] 《杭州日报》推出的“电子报纸”通过杭州的社会化联机服务网络——展望资讯网与杭报出版同步加载传输,读者可迅速从计算机显示屏上看到整版的报纸内容或所需的时政要闻、文体新闻和股市行情、外汇牌价等部分内容,大大提高了新闻的时效性和竞争力。

[14] 姜青青:《杭州日报“触网”记》,《中国报业》2012年第4期。

[15] 李鹏:《媒聚变:媒介融合背景下报纸转型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16] 闵大洪:《起步中的中国电子报刊》,《中国新闻年鉴》1996年版。

[17] 赵劲:《电子报刊的现状与发展》,《国际新闻界》1997年第4期。

[18] 毛哲:《报纸的网络化生存》,《南方传媒研究》(第9辑),2009年第1期。

[19] 摘引自闵大洪:《起步中的中国电子报刊》,《中国新闻年鉴》1996年版。

[20] 王琼:《海外的电子报纸》,《新闻大学》1995年第4期。

[21] 好知:《21世纪全球将风行电子报》,《新闻记者》1995年第9期。

[22] 摘引自闵大洪:《1996年中国电子报刊发展概况》,《中国新闻年鉴》1997年版。

[23] 当时中国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标志除了邮电部主管和负责运营的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已于1995年开通外,电子部主管和负责运营的“中国金桥信息网”(CHINAGBN)、国家教委主管和负责运营的“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中国科学院主管和负责运营的“中国科技网”(CSTNET)先后于1996年内正式开通。1996年网络服务商(或称上网公司,即Internet Services Provider,缩写为ISP)大量涌现。到1996年底,国内的ISP已达到60—80家,它们在服务和价格方面展开竞争,进一步刺激了互联网络的发展和应用。到1996年底,全国的互联网络用户已达10万个。

[24] 石磊:《分散与融合——数字报业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25] 石磊:《分散与融合——数字报业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26] 毛玉西:《电子报发展的困境与出路》,《中国记者》2007年第9期。

[27] 赵金、王立纲:《报纸电子版运行情况调查》,《青年记者》2010年第1期。

[28] 李鹏:《媒聚变:媒介融合背景下报纸转型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5页。

[29] 根据蔡睿:《当前我国传统新闻媒体网站评析》,《新闻视野》2000年第5期文章整理。

[30] 闵大洪:《网络媒体赢利模式探析》,《现代电视技术》2003年第7期。

[31] 闵大洪:《中国报业数字化的进程与前瞻》,《传媒》2006年第2期。

[32] 闵大洪:《新闻媒体网上发展之考虑》,《新闻战线》2000年第3期。

[33] 《北京青年报》2000年6月3日上市公司版《访东方明珠董事长盛重庆》。

[34] 蔡睿:《当前我国传统新闻媒体网站评析》,《新闻天地》2000年第5期。

[35] 闵大洪:《2002年中国网络媒体发展概况》,《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2002年卷》,武汉出版社2003年版。

[36] 方琦:《论我国报业数字化商业模式创新》,《新闻前哨》2007年第5期。

[37] 刘学红:《中国传统媒体网站的模式与尝试》,《中国记者》2000年第11期。

[38] 詹新惠:《新闻网站,行走在传统与嬗变之间》,《传媒》2006年第10期。

[39] 詹新惠:《新闻网站,行走在传统与嬗变之间》,《传媒》2006年第10期。

[40] 王纯:《新闻网站的核心竞争力》,《青年记者》2006年第2期。

[41] 郭全中:《中国报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中国报业》2007年第3期。

[42] 郭乐天:《2003年,中国的新闻网站何处去》,《新闻记者》2003年第1期。

[43] 詹新惠:《报网互动走向纵深》,《南方传媒研究》2007年第7辑。

[44] 张姝、吴海民:《报网互动是个战略问题》,《传媒》2007年第4期。

[45] 匡文波:《网络媒体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页。

[46] 陈沅:《新闻网站的联盟之路》,《中国传媒科技》2003年第5期。

[47] 张金海、程明、李小曼:《报业数字化生存与转型研究:基于产业发展的视角》,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99-200页。

[48] 刘素心、王汝芳、张广森:《论网络环境下“信息控污”》,《大众科学》2007年第5期。

[49] 张金海、程明、李小曼:《报业数字化生存与转型研究:基于产业发展的视角》,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99-200页。

[50] 高国营、陈旭东:《产业链重构——新闻网站与传统媒体整合的思考》,《新闻记者》2006年第12期。

[51] 陈国权:《报业转型不能以纸媒衰退为代价》,《新闻世界》2012年第12期。

[52] 刘建辉:《愤怒的纸媒》,《经济》2006年第5期。

[53] 陈昌凤:《纽约时报公司的经营模式探析》,《国际新闻界》2003年第6期。 qO+xbPqd3IY8uiA9C6M6FtKjHMBETpwjPVYdj962tbelM9xi5dJfmec/XmCOG+H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