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报纸与网络的起源:报纸电子版

报纸与网络的起源,是始于报纸电子网络(以下简称“电子版”)的 [5] 。报纸从长远眼光出发在网络上建立网站、开设网页、出版电子网络版。这种电子网络版在初期没有广告和订户收入,但可以使报纸传媒——哪怕是一个地区小报——在一夜间拥有国际读者。创办报纸电子网络版,是报纸平稳过渡到网络平台的最佳选择,报纸电子版也是报业真正数字化转型的早期探索。

一、报纸电子版的出现

当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报刊业,并形成一定的市场规模,经历了一个技术进步和市场发育的必然过程。电子新闻及信息服务的探索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英国,但终因当时技术尚不成熟及费用过高而宣告失败。美国在80年代投资这一行业时,也因技术、市场的原因而未能形成气候。 [6]

而在报纸电子版出现之前,报纸对于打破纸质这种单一形态的试验探索已经在一些成形的电子形态产品上得到了突破。如典型的光盘形态,还有其他一切借助电子传播手段传播其信息的形态,如数据广播形态、图文电视形态,乃至通过无线移动电话系统、无线寻呼系统传播的形态等。

而报纸真正的网络形态产品,则要数报纸电子版。互联网络上的电子报刊的特点是时效性强、跨国界传播、廉价(很多是免费的)、读者选择性强、打印复制方便,而且电子报刊为读者提取阅读提供了多种灵活方式,如将过期杂志的全部内容存放在服务器中,全世界各地的用户可根据需要随时调阅其中任何一期。报纸也可根据需要存放若干月,读者可随时调阅其中某一天的内容。更重要的是,电子报刊的出现将使任何人进行编辑出版活动成为可能,以往大众传媒业所有权集中和垄断的局面便被打破。

自互联网诞生后,利用互联网传播信息成为传统报纸的新使命,报纸的电子版(网络版) [7] 由此发端。文献显示,国外的电子版报纸已有近30年的历史。早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美国的一些报纸如 Knight Ridder、Time Mirror 等都曾加入电子版的研发,但最后均告失败。 [8]

(一)海外传统报纸电子版的出现

美国的《圣何塞信使新闻》是世界上第一家上互联网发行的报纸,这是多年来我国新闻出版界广为流传的一种说法。但经过人民日报社林穗芳 [9] 进一步查证和考究,认为《圣何塞信使新闻》是认真对待互联网的第一批报纸之一,但远远谈不上第一。最老的连续不断出版的在线报纸大概是《沃思堡明星电讯报》,该报在1982年启动了《星文》(Star Text)BBS系统。

根据《圣何塞信使新闻》报社网站上的自我介绍,“该报创办于1851年,以硅谷报纸闻名于世,《圣何塞信使新闻》带开创性的在线版是1993年推出的”。据戴维·卡尔森的《在线大事年表》介绍,《圣何塞信使新闻》最初在1993年5月10日上美国在线网,在线版使用的名称为 Mercury Center(信使中心)。在线版《信使中心》在1994年12月推出万维网测试版,1995年1月20日正式在万维网上完整地推出,带有广告。

美国传统报纸第一次创办电子版的浪潮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带探索和试验性质,通过自有的或商用的计算机网络进行,时断时续。第二次浪潮始于90年代初,以互联网上新开发的万维网等工具为主要依托,逐渐扩展到全球。从佛罗里达州圣彼得堡市波因特研究所图书馆馆长戴维·谢登(David Shedden)编《新媒体大事年表(1969—1998)》和卡尔森《在线大事年表》提供的资料可知,有10家报纸在90年代初至1996年推出在线版,按时间顺序依次为:

1992年1月,《圣路易邮报》以Post-Link(邮报链接)的名称使用Star Text(星文)软件出BBS版,1995年改上DelPhi(德尔法)网。

1993年9月,《米德尔塞克斯新闻》上互联网推出Gopher版。

1994年3月,《阿特兰大日报和宪法报》上Prodigy(神奇)网,网站名Access Atlanta(接入阿特兰大)。

1994年5月,《哥伦布电讯报》上ColumbusFreenet(哥伦布免费网)。

1994年6月,《纽约时报》上美国在线网,网站名@Times,1996年1月上万维网。

1994年10月,《洛杉矶时报》上Prodigy(神奇)网,网站名Times Link(时报链接)。

1994年11月,《旧金山纪事报》和《旧金山考察者报》在互联网联合创办旧金山门户网站(The Gate)发布新闻。

1995年6月,《明尼阿波利斯明星论坛报》上Interchange(交换)网。

1995年7月,《华盛顿邮报》上Interchange网,网站名为Digital Ink(数字墨水),1996年6月上互联网。

上述10家传统报纸中,通过互联网发行网络版在1993-1994年有3家,在1995-1996年有2家;其余的5家通过互联网以外的网络发行在线版,或在1996年以后陆续上互联网。由此可以大体作出判断:美国传统报纸只有少数在90年代上半期(1990-1994年)通过互联网发行电子版,多数是在1995年以后才上互联网的。 [10]

(二)中国早期的报纸电子版

在国外海外报纸纷纷上网的情况下,中国报界面对挑战也积极应对。我国的电子报刊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起步的。作为早期报纸网站网络化的主要方式,报纸电子版将纸质媒体呈现的内容以网页的方式复制到相应的网页中,或不加任何编辑,通过扫描转化为电子形式,提供网络下载或在线阅读。

1.专门在互联网络上创办的电子报刊

这一类电子报刊通常为某一组织、团体、机构甚至若干同仁所办。中国国内第一份上网的中文电子刊物是《神州学人》。它由国家教委投资200多万元,于1995年1月12日正式发刊。该刊是文摘性的新闻周刊,从国内几十种报纸杂志中摘取每周最重要的信息,每周五由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NCFC,国内最早的全光缆计算机网络,1993年12月主干网开通,1994年4月与国际互联网络联接)送入国际互联网络。 [11] 创办仅一年,它的直接订户就已达3000多个,不定期读者在15万人以上。《神州学人》给许多身在异国他乡的海外华人以特别的欣喜,尤其是满足了留学生们了解祖国情况的渴望。它除了大量提供国内的信息外,还随时接收电子邮件(e-mail),并提供问答服务。 [12]

2.地方报纸《杭州日报·下午版》触网

如同英、美等发达国家的报纸电子化是由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报社开始搞起来的一样,中国首先进行电子化尝试的也是一家地方报纸——《杭州日报》。1993年12月6日,《杭州日报·下午版》通过该市的联机服务网络——展望资询网进行传输 [13] ,拉开了中国报纸电子化的序幕。《杭州日报》率先采用电脑及通讯载体发行报纸内容及要目索引,其具体操作是:报社编辑部通过通讯线路将已在电脑中编好付印的报纸内容输入电脑联机服务公司的网络,用户通过电话线,用单位或个人的电脑即可调阅已进入联机服务的报纸内容。 [14]

在当时中国尚未与国际互联网络接轨的情况下,这张网络小报仅仅局限于杭州一隅,而且这种“触网”在技术上还显幼稚,所以影响也十分有限。

3.中国最早的中英文报纸电子版

1994年5月《中国日报》开通了电子版,成为我国第一家全国性英文电子报纸,当时还没有接入互联网,但国内外的读者通过长途电话,可以在计算机屏幕上看到报纸内容。《人民日报》海外版在2000年曾报道:“早在1994年,《中国日报》就开通了电子版,读者可拨通电话用电脑查询信息。有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的读者竟打国际长途电话来看报,这使《中国日报》的编辑深受鼓舞。”1995年,《中国日报》网站开通,成为国内最早上网的报纸。据《中国日报》编写的《中国日报网站大事记》记录:“1995年12月《中国日报》网络版诞生,成为中国第一家上网的全国性报纸。” [15]

1995年是中国计算机业的“网络年”。邮电部开通了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即中国 Internet 骨干网和公用网。这便为中国报刊的电子化、网络化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条件和基础,使中国报刊进入国际互联网络成为可能。

1995年10月20日,《中国贸易报·电子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开播演示。这是国内第一家正式在国际互联网络上发行的电子日报。该报总编辑孙维佳指出,这一步骤旨在创立一种全新的新闻媒介形式,打破纸介质报纸在出版发行中所受到的时间(时效)和空间(地域)的限制,为广大读者提供更简明、更迅捷的服务。 [16] 《中国贸易报·电子版》每天上网的文字量为1.5万字(中文1万字,英文5000字)。它的起点较高,一开播就通过三大渠道向国内外传播:国际互联网络、中央电视台图文电视、全国电子信箱信息服务系统(China Mail)。它的问世引起了国内外新闻界同行的广泛关注,各种媒体纷纷报道,英国路透社还立即前来洽谈,成为该报电子信息的订户。电子版的发行,是《中国贸易报》确定的经营现代化、国际化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新闻媒介演进史上,它更具特殊的意义,因为这标志着中国报刊业告别纸笔编排、邮政发行的传统作业方式,进入了电子化的新时代。 [17]

到1995年底,国内尝试上网的报刊已有七八家。虽然中国报刊已经迈出了电子化的第一步,这一开端预示着中国报刊业发展的一个新趋势正在形成,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1995-1999年)里,国内报纸在互联网上的发展基本停留在这种电子报阶段,电子版只是报纸在网络上的简单呈现。尽管提高了报纸产品的传播率,然而新闻本身所能带给读者的信息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因此,这一变化并没有为中国报纸的运营以及其在新媒体时代的竞争带来实质的促进和提升作用。

二、报纸电子版的发展

从世界范围来看,在互联网上建立网站发布网络版报纸的实践大多起始于1994年。到 1994 年底,全世界也仅有 78 家报纸发行了网络版。 [18] 可以说,中外报业同仁们几乎是肩并肩地站在一个不可知的未来面前,他们几乎同时起步。

(一)报纸电子版在全球迅速兴起 [19] :从地方小报到大报蔓延

进入90年代,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成熟及广泛应用,尤其是国际互联网络成为全球性的信息资源网并为电子报刊首先解决了技术上的难题,电子报刊顺理成章地进入大发展阶段。报刊通过互联网络发行电子版的目的,是想在自己原有的势力范围内保持主要信息来源的地位;当然,另一个目的则是必须跟上传播科技的发展,以新的手段为读者提供更完善的服务。1996年2月,美国新闻学会提交的一份调查报告表明,全世界当时可以通过互联网络阅读的电子报纸有900种,1996年底将达到2000种。

欧洲首家为盲人提供“读版”服务的系统于1993年3月9日进入用户家庭,个人电脑可以接收最新出版的英国《卫报》,并通过语音合成器“读”给盲人听。 [20] 根据权威的新泽西凯尔西(KELSEY)媒体顾问公司披露,1989年,仅有42家报社加入电子企业研发电子报,到1994年年底,已增至3000家,像《亚特兰大宪法报》《底特律自由报》《芝加哥论坛报》等,都在全国性的大资讯服务线里开设了“窗口”,刊发自己的版面;《纽约时报》开设了专题节目,提供娱乐和文艺服务,《华盛顿邮报》也在1994年秋天推出了自己的电子新闻版。据称,仅《国际网络》(ITER-NET)的电脑网,全球就拥有2000多万个用户。 [21]

1994年11月,美国网景公司推出了划时代的软件产品:互联网浏览器Netscape Navigator 1.0,极大地方便了人们在网上搜索与浏览,因而激起了第一次用户上网的高潮。据统计。仅一年时间内,全球上网用户猛增了1倍,达到3 000万人。上网人数的迅速增加极大地刺激了报纸上网的热情。从那以后,美国报纸差不多以每年递增60%的速度在网上抢滩设点。据美国报业协会的统计,截至1997年3月1日,全美1520家报纸中已经有500家在互联网上推出了电子版(网络版),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到2001年5月1日,这个数字增加了1倍多,

(二)报纸电子版在中国的发展 [22]

电子报刊的发展基于互联网络的发展。1996年,中国的互联网络建设有了飞速的发展, [23] 伴随中国互联网络的快速发展,1996年出现了一批报刊踊跃上网的强劲势头。

1996年1月2日,《广州日报》电子版通过新加坡报业控股的服务主站“亚洲一号站”正式进入互联网络。电子版上网的第一天,编辑部就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大量中英文电子邮件,对能在网上及时看到中国《广州日报》表示兴奋和激动。为了扩大其世界影响,电子版陆续增加了英文信息的比重和栏目。同日,《中国证券报》电子版也正式面世。它不仅以计算机联网方式迅速传递信息,而且专门开设了一个《公众论坛》栏目,使读者可以随时将自己的信息以最快捷的方式反馈到编辑部。《中国证券报》的重要内容还通过无线寻呼台进行播报,用户使用BP机即可收看到每天的主要新闻。实际上,除了在互联网络上发行电子版以外,图文电视、调频文字广播、无线寻呼播报、电话信息台、语言信箱等都是报刊可采用的电子传播手段。

1996年1月13日,《人民日报》对外宣称,其综合数据库国际平台经过三个多月的调试,开始正常运转,它把当天《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市场报》的全文内容约20万字和部分图片送入互联网络。到1996年底,在互联网络上发行电子版的报纸计有:《中国贸易报》《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市场报》《讽刺与幽默(画刊)》《经济日报》《金融时报》《中国经营报》《中国消费者报》《中国质量报》《国际商报》《农民日报》《解放日报》《新民晚报》《南方日报》《广州日报》《南海日报》《粤港信息日报》《珠海特区报》《深圳商报》《北京日报》《北京青年报》《星星火炬报》;英文报纸有 China Daily Shanghai Star ;计算机类报纸有《国际电子报》《计算机世界报》《中国计算机报》《中国电脑教育报》《产业信息报》等;总计30余种。

总的来看,1996年中国电子报刊的发展仍处在起步探索阶段。受资金、技术、人员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一是制作水平还不高,与国外海外电子报刊水平相比差距较大;二是上网信息少而慢,有的甚至长期不更新信息。

(三)电子版引发的报纸集体上网浪潮

从1996年开始,中国报纸进入了集中上网时期,《广州日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传统大报相继上网。

1.中国报刊第一次上网浪潮:1996—1998年

中国报刊第一次上网的热潮是在1996-1998年。截至1996年年底,全国共有30余种报纸和近20种杂志、1家通讯社上网。到1997年年底,在CN注册域名中的报刊数已达95个(总数4066个),大致为当年报刊总数的1%(报纸2149种,杂志7918,两者合计10067种)。1998年,报纸上网掀起新高潮,到1998年底,全国电子报刊总数127家。1996年1月2日,《广州日报》电子版通过新加坡报业控股的服务主站“亚洲一号站”进入互联网络,成为我国第一份上网的地方报纸。

1997年1月1日,《人民日报》网络版正式推出,这是对中国报业的数字化具有重要意义。《人民日报》是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网络版的推出,意味着“国家队”出击新媒体。1997年6月18日,国务院新闻办正式批准《人民日报》及其所属六报四刊进入国际互联网。此举不仅意味着《人民日报》的网络发展有了保障,也意味着整个中国媒体的网络化之路得到了有关部门的认可。 [24]

作为报纸探索网络化的首选途径,电子版只是报纸在网络上的简单呈现。这种传播方式的网络化尽管提高了报纸产品的传播效率,然而新闻本身所能带给读者的信息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因为它并没有为中国报纸的运营以及新媒体时代的竞争带来实质性的促进和提升。

2.中国报刊第二次上网浪潮:1999—2001年

中国报业的第二次上网热潮是在1999—2001年。1999年,一批冠以“××网”、“××在线”的媒体网站应运而生。如《中国计算机报》网站改名为“赛迪网”,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改为“申网”,《深圳商报》网站改为“深圳新闻网”。到1999年底,全国上网报纸已有近1000家,具有独立域名的新闻宣传单位已达700多家。随着2000年一批商业性网站拥有了新闻登载资格,网络新闻媒体的阵营更加壮大,到2000年下半年,据北京、上海、广东、四川等25个省、市、区不完全统计,登载新闻的网站已达5000多家。2001年,湖南红网、山东大众网、福建东南新闻网、广东南方网一批地方主要新闻网站诞生。 [25]

(四)报纸电子版的发展走势及潜在问题

报纸电子版作为早期报纸网络化的方式,主要是将纸质媒体呈现的内容以网页的方式复制到相应的网站中,或不加编辑直接通过扫描转化为电子版,提供网络下载或在线阅读。

从内容来看,主要是报纸内容在网站上的直接呈现,网络版提供的信息与纸质版一模一样,排版方式也沿用纸质媒体的分类和组合方式;从赢利模式来看,经营意识和经营手段都非常有限,网络版均由报社和集团出资维持运作,既不承担赢利任务也不主动开展经营性活动;在传播方式上,网络版也仍然沿袭传统报纸的单向传播方式,单纯提供新闻信息,既没有开辟与受众交流的版块,也没有为受众提供意见表达的平台。因此,它们大多被视为母报的附属,缺乏竞争压力,也没有创新力。

1.报纸电子版的发展走势:网站化

中国报纸的电子版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一是以独立的域名出现,电子版的内容和报纸的内容几乎一模一样,处于电子版发展的初级阶段,到1998年,国内党报、都市报、行业报的电子版大多如此;二是将电子版升级为报纸网站,内容相比报纸更加即时、丰富;三是随着报业的集团化,多家报纸联合组建信息平台,在推出集团内各报独立电子版的同时,打造区域性新闻网站,这也是许多报业集团在20世纪90年代末采取的模式。

2.报纸电子版面临的困局

报纸电子版作为报纸网络的最早尝试,代表着报纸向互联网迈出了第一步。正因为是“尝试”,故而没有周全准备,难免存在种种问题,而这也为其长远发展埋下了隐患。

一是版权意识淡漠,造成了报纸电子版为商业网站做嫁衣的局面。各大报纸的电子版推出后,报纸产品成为网络公共资源,被各大商业网站免费转载使用。同时,商业网站通过对众多报纸电子版内容的优选整合,反而比单一报纸电子版更受网民的喜爱,从而促进了商业网站访问量倍增,远远超过报纸电子版自身的访问量。同时,由于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致使报纸产品遭遇侵权盗版的情况十分严重。 [26]

二是电子版对报纸发行量的负面影响。许多读者在阅读报纸电子版之后,逐渐放弃了对报纸纸版的购买,这势必造成报纸发行量的下降。虽然从总体上来看,综合纸版阅读、电子版阅读以及互联网转载,使报纸新闻产品的传播率有了大幅提高,但是从报纸的经营来看,因为大多数广告客户看重的是报纸版的传播效果,报纸发行量的下降势必对报纸的经营造成不利影响。

三是报纸电子版发展过程中遭遇硬件和软件的难题。首先是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专业数字传播人才比较缺乏,生产与传播报纸电子版的人才既需要掌握媒体采编经验,又要具备影像声画处理、网络编辑构架等专业知识,还要掌握先进的软件使用技术;同时,在国内报纸电子版的制作与传播过程中,基础设备较为落后,缺乏先进的工具软件,致使呈现报纸电子版的界面呆板、缺乏吸引力,对网民的服务性和实用性不强。 [27] kp/9NG76SZJWOJATlOtcsQSpHJVapFQ73zVfiXxjXeTCkYbU+ig6oOTCjnseba0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