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互联网技术的兴起

虽说激光照排和计算机采编系统给报业带来了最早的技术革命,但这两项技术仍是报业的技术手段和辅助性后台支撑。随后,计算机、网络等新兴技术逐渐渗透到报业的各个方面,深深融入到报业内容生产和传播之中,而传统报纸也在追随科技步伐,探索向信息技术领域的拓展和延伸。

一、影响报业技术变革的技术元素

在技术革新的推动下,报纸实现了一次次的发展。技术的发展对报纸整体发展意义重大。20世纪末,影响报纸发展的技术主要包括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当然,这里只是一个十分简要的概括和交代,在以后的章节中,本书还将充分展开每一个技术领域的核心,深入探究这些新技术是如何影响报纸发展的。

(一)数字技术

1995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兼媒体实验室主任尼葛洛庞帝推出了一部科普作品《数字化生存》( Being Digital ),该书迅速风靡全球,他的名言“计算不再只和计算机有关,它将决定我们的生存” [1] 也为世人皆知。其后,一股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

作为“信息的DNA”——比特(bit),正迅速地取代原子而成为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比特是计算机能够识别的最小信息单位——“0”或“1”,它只是一种存在状态:开或关、真或假、高或低、黑或白,总之,简记为0或1。基于这种数字技术的原理,无论文字、图像、声音还是视像,在计算机存储和传播时都可分解为一系列比特的排列组合,即数字化“0”或“1”的排列组合。

比特易于复制,且复制的质量不会随复制数量的增加而下降,而且比特以极快的速率传播,在传播时时空障碍完全消失。所以借用这种数字技术用以记录表示信息,可以提高数字信息的记录密度,可以用计算机处理,可以借助计算机网络进行远距离传输,达到最理想化的传播效果。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闵大洪从传统媒体数字化的角度出发,将数字化定义为:“信息领域的数字技术向人类生活各个领域全面推进的过程,包括通信领域、大众传播领域在内的传播技术手段以数字制作全面替代传统模拟制式的转变过程。” [2]

在数字化浪潮中,新传媒、新产业、新市场不断涌现,并且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的战略发展重点和社会工程。如20世纪90年代相继出现了三个重要概念:信息高速公路、知识经济和数字地球。

(二)网络技术

网络技术具体说来就是指计算机网络,它是把若干地理位置不同且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相互连接起来,以实现信息传输和资源共享的一种计算机系统。

早期制造的计算机,一台机器由一人使用。这种使用方式效率非常低,很快被“计算中心”的模式取代。在计算中心的模式下,一台计算机同时由许多用户使用,计算中心使用户得以共享计算机系统的资源,这是计算机技术发展和使用方式的飞跃。但是计算中心仍然把用户限制在一个地方和一台机器上。计算机网络的出现,则把许多计算机或计算中心联结起来,其中的每一台计算机都有可能通过网络为任何其他计算机上的用户提供服务。网络使用户脱离了地域的分隔和局限,在网络达到的范围内实现资源的共享。不管是什么用户,也不管在什么地方,都可以使用网络上的程序、数据与设备,即使访问千里之外的计算机,也像用本地计算机一样。

计算机网络按其计算机的分布范围,通常被分为局域网和广域网。局域网指那些联结近距离内计算机的网,广域网则指实现计算机远距离联结的网。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先后建立了几十万个局域网和几万个广域网。在这个过程中,为了在网络之间交换信息,又在不同范围内实现了网络的相互联结,形成若干由网络组成的互联网(Internet)。互联网将世界范围内许许多多计算机网络联结在一起,成为当今最大的和最流行的国际性网络。

作为人类科技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新起点,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广泛使用,大大提高了人类处理、存储信息的能力;而计算机网络的出现和近年来的全球普及(国际互联网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在各国各地区普及)对于全球信息传播的作用和影响力则是首屈一指的,人类信息交流的空间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拓展。

互联网的发展使人类社会进入了网络社会。网络社会论的代表人物之一是美国的社会学者卡斯泰尔。他在《网络社会的崛起》一书中指出,作为一种历史趋势,信息时代的主要功能和方法均是围绕网络构成的,网络构成了我们社会新的形态,是支配和改变我们社会的源泉。在《特色的力量》中,卡斯泰尔对网络社会进行了再思考。他指出,信息技术革命已经催生出一个新的社会模式——网络社会,它的表现特征为经济行为全球化,网络成为社会的组织形式,工作是灵活而不固定的,劳动是个性化的。网络通过改变生活、空间和时间的物质基础,来构建一个流动的空间和无限的时间。这种社会的新的组织形式,正渗透全球,遍及整个世界。 [3]

(三)通信技术

通信是人类社会传递信息、交流文化、传播知识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生产力及科学技术日益发展,人们对通信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通信业务已深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渗透到世界各个角落。因此,在现代社会中通信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通信的最基本形式是在点与点之间建立通信系统,将众多的通信系统通过交换系统按一定拓扑结构组合在一起即成为通信网,它能使某一地区或不同地区的任意两个终端用户相互连接起来。

通信技术种类主要包括:光纤通信、卫星通信、移动通信和个人通信等。

1.卫星通信技术

卫星通信技术在报纸的应用主要在于版面传输方面。通过卫星进行报纸版面传输是我国卫星应用的新领域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有一些报社采用卫星通信技术进行版面传输,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报纸采用卫星通信传输报纸版面的方式,简称为卫星传版。卫星传版不仅可以实时,并且能高效地将报纸版面直接传到代印城市的印刷厂。卫星传版的另一个特点就是采用广播的方式,一次传输可以完成全部代印点的版面传输,而其他的方式都是点对点,也就是说每个点都需要传送一次。

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进步,环绕地球飞行的人造卫星成为结构越来越复杂的精密仪器,从而带来了整个人类通信、传输渠道的大变革。通信技术与网络技术结合得更紧密,整个趋势是向着高速、标准化、开放系统的方向发展。在地球轨道上运行的卫星,随着容量和功率的增大,其承担的业务种类也在逐渐增多。除报业新闻媒体外,卫星通信技术在广播、电视领域里也得到了应用,卫星数字广播、卫星数字电视快速发展。

2.个人通信技术

与报纸技术变革较为相关的是移动通信技术和个人通信技术,它们的加入大大丰富了报纸的媒介形态和传播方式。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报纸也会出现另一种新的传播方式——专门针对移动和个人通信的新的传播方式。移动通信是指通信双方或至少一方处于移动状态的通信,而要使通信的一方或双方在移动时实现通信,就必须采用无线方式。个人通信是通信到人而不是设备终端,它利用对通信网透明的个人电信号码,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使用任一个固定或移动终端,与任一对方进行任何业务形式的交流。因此,个人通信网必须是宽带、智能、个人及综合业务网。目前,个人通信和移动通信与广播结合得异常紧密,比如大家熟知的短信平台等。

二、新兴的网络信息技术向传统传播业渗透

2002年出版的《新媒体革命:技术、资本与人重构传媒业》一书对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有着这样的认识:

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传媒业的版图,这种改变是持续而剧烈的。信息技术,正在创造一个又一个新媒体样式,一个又一个商业神话。虽然今日有人将网络媒体称为泡沫,将方兴未艾的传统媒体投资及仍处在襁褓中的宽带与无线互联称为“下一个泡沫”,人们仍然义无反顾地投身其中。而被技术与资本联手改造的媒体,反过来,也将对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造。 [4]

在数字时代,传媒最本质的变化就是数字化,也就是说,数字技术成为当代各类传媒的核心技术和普遍技术。它带来的显著变化表现为:一是各类传统大众传媒的数字化步伐日益加快——对于传统报业来说,尽管最后的形态还是以纸介质呈现在受众面前,但制作全过程已经数字化;二是基于数字技术的新传媒及新技术手段层出不穷,如手机、数码相机、数字摄录机、数字录音笔、MP3播放器、电子游戏机等等,以及用于媒体的各类数字专业设备。

闵大洪在其2003年出版的《数字传媒概要》中就充分认识到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将给传播格局和传媒自身带来重大变革。他认为“数字化最本质的特点是开放、兼容、共享”,数字传媒不仅能够创造新产业,还能颠覆传统产业,如MP3对传统唱片业的冲击,数字化沟通了以往泾渭分明的信息(计算机)业、电信业、大众传媒业三大领域,出现了业务的相互交叉。

对于大众传播业来说,闵大洪认为数字传媒带来的改变包括:

“分众”“小众”特点更加适应受众需求的多样化和受众市场的细分化;改变单向传播,具有双向互动的功能,信息接收的主动权向受众方面转移;改变信息发布受控严格局面,使信息传播流通更为自由,尤其是互联网通过其各种强大的功能,形成了海量信息源;改变以往众多传媒地域性传播特点,使传播范围扩大至全球;改变以往受众个体只能是信息接收者的局面,使受众个体也可成为信息的发布者;数字传媒成为“数字内容提供者”,其发布信息可以通过各种传播平台进行传播,而受众亦可以通过多种数字化终端进行接收。

济南日报社的李光明在《中国新闻科技》上撰文称,互联网技术带来的是“报业的第三次技术革命”。他认为:

这次以因特网为平台的全球化、多媒体化的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挑战,表面上是对新闻的多样性、实时性、准确性、全球性的挑战,实际上是对信息采集、加工、服务等技术手段的挑战,是对报社产业结构的挑战,是对报社生存的挑战,所以说报业第二、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新闻技术现代化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总之,在20世纪伊始,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影响力和作用力已经在传播领域蔓延,作为最具影响力的传统大众媒介——报纸,自然也处在变革的前沿。然而,此时大多数的中国报业还处在大规模集团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之中,并未真正意识到这一场技术革命的来临。 f9ofEz/nOJtg9l0jav5ho+OarP+OeeBaoqST3Otgh4BcmJU9nwX3UFY2ZU3jB+J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