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教育的变革与坚守

The Reformation and Insistence of Journalism Education in New Medium Era

◎ 刘行芳 陈红梅 Liu Xingfang,Chen Hongmei

摘要: 在新媒体横空出世、已经成为信息传播主宰的今天,新闻教育的生态发生了深刻变化,对新闻人才的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教育模式已不再适应新媒体背景下的新闻人才培养,其新闻教育理念和育人模式必须进行脱胎换骨般的改造,必须变塑造型教育为服务型教育、变教化型教育为自主型学习、变同化教育为个性化教育、变定式思维为积极思维,在当前特别要强调教育学生始终坚持报道真相,坚守公平正义,养成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随时随地更新专业知识和从业本领,以适应新媒体时代的新要求。

关键词: 新媒体时代,新闻教育,变革,坚守

Abstract: Nowadays, new media has become the master of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Profound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news education ecology, the news talents quality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 mode is no longer adapt to the new medi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s talent cultivation, traditional news education idea and education mode must be transformed thoroughly remould oneself, must change education as a service-oriented education, enlightenment education for autonomy, variational assimilation education for personalized education, learning set for positive thinking. In the current, education should emphasize students always adhere to report the truth, always strike a fair justice, get into the habit of autonomous learning and lifelong learning.And, most importantly, should let the students master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working skill, which can let them adapt to the new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media era.

Keywords: new media era, news education, reformation, insistence

新闻教育应该改革,新闻教育必须改革,已经逐步成为新闻业界和新闻教育学界的共识,也为高层所重视。早在2011年10月18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就系统阐述了新闻传播改革的任务,强调要“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加快构建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提高新闻信息原创率、首发率、落地率”。 在1.7万余字的文件中,10次提到“媒体”,11次提到“新闻”,13次提到“舆论”,14次提到“传播”,显示了中央高层对新闻传播事业的高度重视,预示着我国新闻传播格局将发生深刻变化,自然也将促进我国新闻传播教育发生根本性变革。但是,改什么,怎么改,谁来改,却需要费一番心思。

一、新闻教育生态的深刻变化

自上个世纪国际互联网横空出世并得到广泛运用以来,一个有别于传统媒体的新媒体群就正式诞生并迅速普及。以普适性、便捷性、自主性为主要特征的新媒体一经面世,就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良好的市场前景,影响着媒体格局、社会进程和公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根本上改变了新闻教育的生态环境。

(一)风靡全球的新媒体

进入新世纪以来,以手机报、RSS(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简易资讯聚合)、IM(Instant Messaging,在线即时通信工具)、WIKI(网络知识创新平台)、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社会性网络服务)、Blog(博客,微博、播客与微信是博客的延伸)等形式为代表的新媒体群在众多新发明新创造中脱颖而出,风靡世界,给公民社会、民主社会建设带来新的希望,它具有消解权威、支持公民有效参与社会进程的强大力量,引起以培养“政治家”为己任 的新闻教育的一阵骚动和匆忙应对。

对于什么是新媒体,学术界尚无统一说法,美国《连线》杂志认为新媒体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熊澄宇认为新媒体是“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产生的媒体形态”。新传媒产业联盟秘书长王斌认为“新媒体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中国传媒大学黄升民认为构成新媒体的基本要素是基于网络和数字技术所构筑的三个无限,即需求无限、传输无限和生产无限(郭涛,2011)。各种定义众说纷纭,见仁见智,但大家都认同新媒体是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与传统媒体有着不同外部特征和内部运行方式,甚至有着不同社会功能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

“新媒体”风靡全球,势不可当,发展之快、影响之巨既让人始料未及,又让人措手不及。新媒体之“新”,首先体现在新的技术上,即技术含量越来越高,而使用却越来越便捷;也同时体现在信息传播的新的方式上,即彻底改变了上对下、主对从、强对弱、社会精英对普罗大众的线性的传统传播理念与传播模式,每一个社会组成人员都可以依据自己的意志进入或退出传播过程,都可以定向或不定向通过网络等新媒体传播自己的见闻、思考、意见、观点和主张;甚至还表现在信息内容的生产上,新媒体中传播的主要内容不再是经过政府精心安排、经过专业人士精心制作、经过严格环节精心美化的体现“主流价值观”的信息,而更多的可能是百姓的日常生活,普通人的所见所闻,社会底层希望改变自身境遇的呼吁呐喊,甚至是对政府官员不端行为的无情揭露。从媒体形态上看,有些是崭新的,比如通过互联网派生出来的各种媒体形式,如博客、微博、微信、SNS、QQ、IM等;而有些是在旧媒体的基础上引进新技术后,新旧结合的媒体形式,比如电子报纸、手机报和移动电视等,它们能对有着不同需求的大众同时提供各种个性化内容服务,也能够满足他们对不同传播形态的特别要求(这也是“全媒体”这一概念产生的依据)。这种崭新的信息传受关系,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信息流动的生态环境,对信息生产和传播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这使得今天的记者需要应付更为复杂的局面,进而迫使新闻教育从理念到运作必须进行深刻变革。

(二)新媒体的功能对从业者提出新要求

新媒体之所以能够横空出世,所向披靡,主要是它具有以下四个核心竞争力,即“四性”——“价值性”“原创性”“效能性”“可成长性”。

1.价值性,即价值优势。媒体本身是具备价值的信息载体,加之所传递信息的价值,共同铸就媒体存在的价值。媒体价值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天然价值,即与生俱来的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这就是承载信息的功能。这是人们为何开发出这种工具的理由,是其长期存在并得以发展的根据。第二个层次是派生价值,指媒体承载的这些信息总会具有某种倾向,或肯定或否定,或赞成或反对,或褒扬或批评,因而媒体就可以发挥惩恶扬善、扶正祛邪、引导社会的功能,从而体现出其他部门无法发挥作用的独特价值。第三个层次是赋予价值,即社会管理者总会千方百计赋予媒体一些特殊价值,用来扩大社会认知,统一社会认识,动员社会力量来实现某一既定目标。但是,媒体的价值不是可以无限制扩展的,也不是一成不变“永续前缘”的,而是会随着时代变化,根据社会需要,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或微妙或剧烈的变化。特别是新媒体,其变化更是波诡云谲,变化万千,不可预测,需要提前准备,沉着冷静,以变应变。近几年来,各类新型媒体纷纷登台亮相,但留存下来的却不多。究其原因,要么是缺乏创新导致失败,要么是过于超前没有市场,要么是基本价值与市场不协调而被抛弃,总之,基本上是因为无法体现价值性而“败走麦城”。新媒体不是玩概念,它不仅有其自身价值,而且承载着公众关注的公共信息,建构着社会的普适价值。与传统媒体相比较,新媒体的价值就是它的多元性、草根性和互动性,真正体现了民主自由的精神。新闻教育只有认识到这一现实,才能与时俱进,抓住要领。

2.原创性。新媒体天生就是最具原创性的媒体,是“无疆界创新”“无限制创新”和“无顾忌创新”的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较,新媒体的一大竞争优势就体现在原创性上。传统媒体客观上代表着精英利益,反映的是精英意识,维护的是精英体制,无论是内容倾向还是表现形态,都被打上强烈的保守烙印,甚至西方学者也忍不住要批评它们“反对社会变革”(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2008∶21)。因为新媒体本身就是市场竞争的产物,它天生具有创新意识,也有充足的创新动力。所有创新,都是对旧有观念、旧有体制、旧有模式的突破,而新媒体的表现尤为突出,它就是为打破旧疆界、旧体制、旧藩篱而出现的,是为实现全民自由表达、自主创新提供无限可能而设计的。新媒体的这种质的规定性,要求新闻教育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思路,把自由精神、民主精神、质疑精神的培养和创新精神的塑造放在突出位置。

3.效能性。新媒体具备很强的影响人的视觉或听觉的力量,是一种新型的信息载体,已经形成了巨大的连锁效应,已经改变或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甚至思维方式,正在成为继水与空气之外的一种新的生活必需品,人们已经须臾不可离开它。因此,新媒体是具有强大效能作用的媒体形态,在当今世界已经没有哪一种力量可以取代它的位置。并且,由于这个效应在不断地延伸,使得新媒体有可能发展成为主流媒体,部分甚至全部取代传统媒体的功能。这要求新闻教育顺应时代变化,不可墨守陈规,食古不化,必须与时俱进。

4.可成长性。新媒体作为媒体而存在,必须有一定生命力,以保证它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永葆青春”。近几年我国新媒体的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新思路新形式层出不穷。但在无情的市场面前,出师未捷者、折戟沉沙者甚至是胎死腹中者数不胜数。究其原因,就在于盲目生搬硬套,自身不具备生命力。新闻教育要做新媒体创立和普及的促进派,为新媒体的普及与提高注入新鲜动力。

(三)新媒体的特点决定新闻教育必须改变

搞好新媒体背景下的新闻教育,认识新媒体的特点很有必要。较之于传统媒体,新媒体有它自己的特点。

1.巨大的消解力量。新媒体的出现,不仅动摇而且从根本上模糊和消解了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通信)之间的边界,消解或正在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与社群之间、产业与产业之间的边界,消解或一体化了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而它对社会真正而深刻的影响在于消解权威:在新媒体面前,一切自命不凡、不可一世都变得不堪一击,草根平民意外成为网络主宰,过去被认为不可冒犯的强势群体,突然发现早已习惯的权威不复存在,颐指气使已经没有了市场,深陷“地位不保”的重重危机,不得不对来自外部的种种挑战穷于应付,而且很多时候还不得不遗憾地“败下阵来”。这种局面、这种趋势已经无法改变。

2.平等的互动性。在新媒体面前,无论你是达官显贵还是平头百姓,无论你是富商巨贾还是村野匹夫,无论你是学者教授,还是粗通文墨,大家都是“新媒体用户”,他们之间传送和接受信息完全是一种平等的互动关系,现实社会中森严的等级身份在新媒体面前不复存在,更不起作用。新媒体打破了受众的身份界限,使他们实现了真正的平等关系,建立起完全扁平的信息联系;同时,它还具有交互性和跨时空的特点,大大提升了信息交流效率,大大降低了信息流通成本。新媒体给媒体行业带来了许多新的理念和模式,如节目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等。

3.传播状态的根本改变。它完全改变了传统媒体由一点对多点的固定的传播模式,变为一点对一点、一点对多点、多点对多点的自由交互,从而迎来传播新的历史时代:传媒精英一统天下的格局终将不复存在,每个普通百姓都可以进入“神圣”的传播渠道,都可以进行完全自主的大众传播;受众的主动性大大增强;意见群体、情趣群体通过新媒体快速形成,大众传播的小众化加速出现;甚至出现信息与意义的分离,出现信息与意义二者“无关”的奇异景象。

4.零成本与难管控。新媒体对受众的信息服务多为免费,而政府对新媒体的管理难度呈几何级数地增大。新媒体的这一特点对传统媒体形成巨大挑战,因为传统媒体新闻产品的制作需要较高成本和层层把关,这已成为传统媒体应对新媒体的一个软肋。一旦发生突发事件,手机、博客、互联网以及播客就会密切配合,将“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第一知情人”的权力牢牢抓在手中,展现于世界。新的媒体形式与不受过滤传播信息的结合,显示出了巨大威力,使传统媒体捉襟见肘,黯然失色。

以上特点对新闻教育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新媒体可以将完全个性化的信息同时送达无数的人;每个参与者,不论是出版者、传播者还是消费者,对内容拥有对等的和相互的控制。同时又免除了人际传播和大众媒体的缺点:当传播者想与每个接受者交流个性化的信息时,突破了一次只能针对一人的限制;当传播者想与大众同时交流时,可以自由地为每个接受者提供个性化内容。在这种背景下,通过教育来培养社会信息把关人,已经基本上失去了意义,取而代之的,是要因势利导,用优秀信息作品来为全体民众服务。当代新闻传播教育的要义,在于培养能够正确和有效地使用新媒体的指导者和引领者。

二、新媒体对传统新闻教育提出严峻挑战

事实上,当前新闻教育界应对新媒体挑战的一些措施总体看尚未脱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窠臼,并不能主动有效地应对新媒体传播提出的严峻挑战。只有深刻反思传统教育的种种弊端,牢牢把握新媒体背景下对新闻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和新规律,才能变被动为主动,不断提升新闻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传统的新闻教育,其实是一种体制化教育,是一种定制式教育,也是一种保姆式教育,其基本特点是教化、灌输、填鸭式。在“政治家办报”理念的支配下,学生被看作是不成熟的,是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他们的成长是必须被看护的,他们的能力必须是被培养的,他们的灵魂是必须被塑造的,他们的未来必须是现在就要加以确定的。因此在教育过程中,一切都是事先确定好了的,一切都必须在既定轨道上运行,不会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机会,更不会给他们以自主学习的权利。显然,这是计划经济体制和工业文明的影响所造成的,同时,文化障碍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传统的新闻教育理念是在工业文明背景下形成的,是服务于、服从于工业化流水线大生产需要的,因此教育目标的确定性、教育过程的可控性、教学内容的预设性、评价标准的单一性就成了一切旧教育体制当然也是新闻传播教育体制最根本的特征,表现为:第一,强调教育内容和教育过程的十分确定性,而这些被假定为“正确”的内容和“正确”的过程是由掌握社会控制权力的社会精英特别是政治家们来定义的,社会假设只有他们或者只有依靠他们才能实施正确的新闻教育;第二,强调教育方式和教育效果的可预测性和可控制性,认为只有准确的预测和有力的控制才能实现新闻教育的目的,从而保证学生成为施教者所期待的人才,进而以其手中之笔去“传播主流价值”“实现社会目标”“推进社会进步”;第三,强调新闻教育手段的标准化和一致性,尊崇权威、宣扬权威甚至塑造权威,因此在传统的新闻教育实践中,处处可以看到权威的影子,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会受到权威的深刻影响;第四,强调评价标准的正统性和纯洁性,任何与官方相左的教育内容、教学过程和教育结果都被视为异端邪说,不仅不会被认可,还有可能会受到惩处。

换句话说,在传统的新闻教育中,处处显示出工业文明的痕迹。工业文明的特征是模具化和标准化,凡不符合标准和不是按同一模具生产的产品就是残次品。这种在几百年的实践中形成的思想观念与思维定式,最终被学校引进,用来塑造社会公民,于是也如同生产工业产品一样,按社会需要(不考虑个人)用工业化流水线生产方式来批量生产符合统一标准的人才,人被当成了物,新闻教育也不例外。

信息社会对工业文明是一种否定,是以人为本理念的一种回归,新媒体为改革新闻教育提供了各种可能。信息社会里,特别是大量新媒体涌现后,新闻传播教育需要在观念上发生四个转变:

第一,变塑造型教育为服务型教育。工业社会,制造业需要的是塑造,有固定的模式,按固定的程序,遵守一成不变的标准,人类必须服从机器的运行程序,不能按自己的意志行事,永远处于被动的地位。教育工作者之所以被比喻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人类文明百花园中的园丁”,正是体现了工业文明的特征及其对人才培养的诉求。信息社会特别是新媒体时代,满足人性、追求个性已成为历史潮流,教育应该提供的是服务,是能够满足学生需求的有针对性的服务。

第二,变教化型教育为自主型学习。在人类近代发展的历史上,人的进步主要靠教育,这与工业文明条件下社会标准的统一性密不可分。但是,信息社会,标准已经多元化,每个自然人都有了独立思考和自主选择的主观需要和现实可能。在这种情况下,教育的任务不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现成的结论,而是要提供足够的相关信息让他们自己做出比较和选择;即使需要引导,也应该是引导学生掌握如何在浩如烟海的知识信息中搜集、比较、鉴别信息和得出结论的方法,让他们自己得出结论,而不是相反。

第三,变同化教育为个性化教育。传统的教育传播,是按社会需求来塑造教育对象,注重的是社会认同感的培养和人格的同化,因此,大力宣扬榜样、维护权威是其基本特征,对学生的要求主要是“服从”、“听话”;而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以人为本”的思想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人性化、个性化被提到重要日程,以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纷纷涌现,大大加快了个性化服务的进程。在社会发展的今天,绝对的权威已经不复存在,人们遵从的是契约精神,是“游戏规则”,是民主协商,是公共制度和法律。

第四,变定式思维为多维思维。工业文明带给人类的一个副产品是人的思维的简单化甚至僵化。在工业文明的社会里,标准单一,模式固定,只要某种行为和产品不符合既定标准,那么,人人就都可以依据现成的标准和模具来评头品足,任意挞伐,不会有异议。结果不仅造成“巧人做,笨人说”,“做得越多,错得越多”的怪现象,而且全社会都不会独立思考,似乎也不愿独立思考了,只知道遵从“标准”。这大大限制了人类的创造精神,延缓了人类社会进步的速度。

在信息化社会,在新媒体日新月异、层出不穷的新时代,在人人都是传播者、全民都是记者的今天,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显然已不再适用,代之而起的是需要对教育对象的发现与尊重:发现他们的兴趣,发现他们的优势,尊重他们的自由选择,尊重他们的自由探索,尊重他们的首创精神。而尊重的前提是要有对他们的基本的信任,相信他们的理智水平,相信他们的判断和选择能力。

三、杞人忧天与自废武功不可行

我国新闻教育走过种种波折,发展到今天,总体情况还是比较乐观的。教学专业点、在校学生乃至在新闻传播行业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已经远远超出了前30年的水平。

毋庸讳言,我国新闻教育的短板明显,影响深远,这引起业界一些老专家老学者的深刻忧虑。在2012年5月12日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十周年的庆典上,在同年7月初在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主办的新闻理论教学培训班上,都不同程度地听到业界大腕忧心忡忡的发言,比如有人直言,现在新闻媒体都不接受新闻专业培养的人才,而是从文学、政法、经济甚至社会学专业去招聘;有人质疑,新闻传播学专业培养的学生“上手很快后劲不足”;有人批评我国新闻教育发展过快,人才过剩;等等。于是提出一些解决办法,比如通过相邻专业的融合和有关课程的引入来提升新闻教育的内涵,通过选修第二学位来为学生寻找未来的出路,通过强化技术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掌握入职的独门绝技等,就是不太相信新闻传播专业自身的独特价值。

是的,新媒体时代、信息社会里的新闻传播人才,必须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悲天悯人的情怀,要有出类拔萃、无可替代的核心竞争能力,要掌握与时代相匹配、与职业要求相一致的种种技术技能。为了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了在强手如林的专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保持一定张力的忧患意识是必要的,但因为社会用人观念的变化就杞人忧天甚至自废武功,实在是值得商榷。

四、新闻教育必须做到在变中坚守

如果能把对于我国当前新闻教育的种种担忧转化为变革的动力,变新闻教育的种种危机为历史转机,那么这种担忧是必需的,也是有益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顺应社会变革的需要,积极应对新媒体发展的形势,有方向地变,有规划地变,有秩序地变,有节奏地变。更重要的是,还要在变中坚守。

要坚守的其实非常多,但有三条最为重要。一是要教育学生必须始终坚持报道世界变动的真相,做一个历史事件的现场见证者和忠实记录者,做一个照在历史黑夜里的手电筒,做一缕打在世界上最黑暗地方的耀眼阳光。二是要教育他们始终坚守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清正廉洁、善意包容等职业操守,不畏权势,不谋金钱,不徇私情;三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不断学习、终身学习,随时随地更新专业知识和从业本领,形成爱岗敬业的职业素质、明辨是非的政治素质、闻风而动的行为素质、吃苦耐劳的身体素质、见微知著的发现素质、博学多知的文化素质、善于沟通的社交素质、怜贫惜弱的人文素质、立马可待的写作素质、举一反三的创新素质,始终走在专业领域的前头。

五、大力培育职业精神是当前新闻教育的核心任务

近年来,中央高层多次提出,希望青年要善于独立思考,要“有理想”、“善学习”、“讲道德”、“要自立”,特别强调青年要善于独立思考,学会判断事物的真伪。靠思考了解事情真相,做出正确判断;还要勇于创新,不墨守成规。 “靠思考,了解真相”无疑是新闻学子最为核心的职业素养,是新闻学子与其他专业学生相区别的核心竞争力。

作为社会的皮肤和公众的神经,作为社会雷达,要有效监控环境变化,新闻工作者理所当然地应该是社会精英,是社会发展变化的先知先觉者。这种精英情结和精英品质,这种先知先觉洞察一切的本领,必须在本科期间打下坚实基础。大学生活是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它不仅要确定人一生的职业方向,而且对人的思想品格和生活方式有着巨大的影响。大学生人生观正处于定型时候,能否确立为社会服务的理想和追求,能否获得服务社会的高超本领,能否练就包容社会的博大胸怀,对其一生影响深远。因此,一个大学教师,不仅要对学生个人负责,还要对社会负责;不仅要教给学生系统的知识,还要启发学生如何做人;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事;不仅要让他们练就服务社会的本领,还要帮助他们形成献身事业的人生追求。作为一名新闻学教师,自身必须具有恒定的价值理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必须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努力给学生以直接的影响;同时,充分相信学生,尊重他们的首创精神,放手让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养成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自我约束和勇于探索的习惯。

时代在不断变化发展,新媒体在不断涌现,作为新闻教育工作者也应该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完善培养方案,形成各自特色。新闻教育的特殊性表现在它既是一种职业理念和思维方式的教育,也是一种职业习惯和职业能力的教育。因此,当今的新闻教育,除了要学好理论知识外,还必须让学生学会敢于质疑,敢于寻求真相和答案,探索原因和出路。与此同时也要给予职业技能应有的重视,最好是把各种技能分解到各门课程,落实到各个训练环节,使他们在学习期间就能过好技能关,做到职业理念与专业能力两翼齐飞。

信息传播工作本质上要引导社会,在新媒体背景下更需要从业者学识渊博,思想深刻,眼光敏锐。因此,组织学生积极开展读书活动,提升学生的学术修养和思辨能力,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实践实习平台,通过自有媒体、校园媒体、社会媒体三个层面全面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改变过去突击实习的做法,保持与当地媒体的常年合作,使学生在媒体的实践活动长流水,不断线。新闻工作者是职业的社会活动家,他们必须时刻同社会保持密切关系,因此把时事政治引进课堂,让学生耳濡目染、自成习惯,这能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还可以通过大学生主题论坛、学年论文报告会、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双评审等途径,千方百计激活学生的创造活力,使他们养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美〕新闻自由委员会:《一个自由而负责任的新闻界》,展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刘行芳,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教授,江苏师范大学新闻学与传播学学科带头人,江苏省重点专业“新闻传播学类”建设项目主持人,本论文是该项目成果之一;陈红梅,新闻学博士,现为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副教授〕 muIOt2h6JdfdFoO6Bagt8U5wQlMtPrzEVSVKn+XJX5RMjBaKquo70gChBOqhnN+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