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李明远|不断向前走是一种惯性

【个人简历】李明远,甘肃兰州人,2005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广播电视编导(网络方向)专业。2004年9月以实习生身份加入百度,历任“百度贴吧”和“百度有啊”负责人,并作为“百度贴吧”的首任产品经理,打造了当时全球最大、最热门的中文网上社区。2010年8月离开百度,出任UC优视产品副总裁,并开始攻读EMBA课程。2011年11月回到百度,后担任百度移动•云事业部总经理。2013年7月,李明远以29岁的年龄成为百度历史上最年轻的副总裁。短短一年后,晋升为百度E-staff(最高决策层)成员。

【人生格言】The course of true love never did run smooth.

【寄语母校】六十年荏苒,母校培育了一批批的人才,豆蔻、韶华在这里换来知识、阅历。传媒人坚持真理、践行善举,更秉承立德、敬业、博学、竞先为精神力量源泉。作为传媒学子,骄傲并期待共迎下一个甲子传媒大学的辉煌风采!

☉ 兴趣是选择的标杆

2001年,当美国的互联网经济泡沫破灭之时,在大洋彼岸的中国,“上网”还是一件很小众的事情。这一年,李明远通过“提前批次”,“误打误撞”地跨进了当时还叫作北京广播学院的大门。说“误打误撞”,是因为他未曾想过自己与“广播电视编导”这个名词产生任何交集;但多少也有些机缘巧合,因为他被录取的是“网络方向”。李明远回忆起自己当年参加面试的场景,他在考场外便自信满满,“你们没有人比我更懂网络是怎么回事”。

记者: 最早是怎么接触到网络的?

李明远 :我在军队大院长大,当时父母都很忙,老不在家。不在家意味着两件事情:一件事情是你有充分的自由,第二件事情是你有一定的经济自主权。所以就是自由加上财富,你就会去找点事做。首先是看书,书看得差不多了,就会去租录像带回来看。后来录像带也看得差不多了,就跑出去尝新鲜。大概是1998年的时候,当时在电信的营业厅里,会设一个上网的地方。有几台电脑,你只要付费就可以上网,这个就是网吧的雏形。刚刚说了,我那个时候既有时间,又有钱。当然不是真的有多少钱,而是你有支配的权利,所以从那个时候起我就开始上网。当时网上的信息还是很有限的,QQ都还不叫QQ,叫QICQ,我可能是中国第一批上网的人。

记者: 后来怎么就“误入”中国传媒大学了?

李明远 :当时确实没觉得自己能去中国传媒大学,因为我没有什么艺术特长。但是冥冥之中还是和广院有一种缘分。一个是广院每年招生,它会设分考点,一般西北地区的话就是在西安,就我那一年是在兰州。往前5年,往后5年,都在西安,就那一年不知道为什么把考点设在了兰州,这就给我创造了机会。第二个就是,就像我所说的,如果你没有艺术特长,广院有这样一个专业门槛,你也没有什么可报的专业。但是我们那一年编导分方向,正好有网络方向,它就说需要熟悉互联网的。我就觉得这个我可以报啊,我本来就在电脑和网络方面有特长。好,然后我就去面试了。首先是考一考你编导的能力,接着就是问了很多关于互联网的,比如说你看到什么改变,你认为会有什么样的趋势,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之类的,这一块我就比较熟了。后来我也问了考官,设置这个专业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其实当时的广院还是很新潮、很敏锐的,就是想把编导专业和技术化、数字化的东西结合到一起,它认为这是个趋势。

记者: 入学之后,在专业学习方面,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李明远 :因为这个专业本身也是一种尝试,所以我们进来以后,既学编导的内容,说白了就是人如何去影响人,包括一些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的东西,还学一些很具体的、技术性的东西,如3DS MAX,MAYA,FOXPRO,一些数字影视的部分。其实他们是希望我们既理解制作,又能理解互联网的传播。自己确实是因为懂网络这个特长进来的,所以就会一直比较关注互联网的这种发展。到了后来,我就开始去做“一塌糊涂”的站务了。

记者: 为什么不是广院的“核桃林”,而是北大的“一塌糊涂”?

李明远 :我在“核桃林”上也待过,但不算是很活跃。为什么是“一塌糊涂”呢?是因为我上中学的时候读了一些书,对北大的氛围有一些了解。然后上了广院以后,我也会去北大听一些老师的课,听的过程中就认识了一些那边的同学,再加上我们中学也有些保送、考到北大的,所以有一些往来。那个年代的BBS,大部分定位为校内,而“一塌糊涂”的定位不仅仅是一个校内的BBS,他们还是希望从“开启民智”的角度给当代大学生提供一个交流、碰撞的平台。因为我接触互联网比较早,也比较懂,那时候又和他们聊得比较多,所以就慢慢开始参与到这里面的管理。

记者: 所以做“一塌糊涂”的经历可以被认为是你职业生涯的起点?

李明远 :我很早就开始上网了,但那个时候完全是出于一种兴趣或者说是爱好,真正把它当成一份工作、一份职业,那大概是在2003年的时候,当时的“一塌糊涂”已经做到最大的中文BBS了。用今天的标准来看,我那时候基本上就是“沉溺”于网络了。但是呢,我又跟别人不一样,我不是沉溺于网络游戏,我天天都在里头忙得不可开交,代码改进,服务改进,管理技术的改进,天天都在处理这些问题。每次假期回去,一两周的时间,我每天都会在网上待七八个小时。然后我妈就特别担心。她会觉得你又不是搞这个的,你在那儿一坐就是一天,对眼睛不好,对身体也不好。她说搞这东西以后能干吗,能当吃、能当喝吗?你还付出那么大的代价。

她的话给我特别大的触动。我那时候就开始想这个事儿,我说它可能不能当吃、不能当喝,但是我说它能帮助到很多人。是没有人给我回报。说你好的人也就是那些用户,别人也不知道你是谁。但是就是有那种成就感,就是有那种激励,你就是愿意天天在那儿花很多时间。就像我说的,你每天在网上待3个小时或待8个小时,对你有什么区别?对你的个人回报而言,没有。你已经是站长了,大家也不能怎么着你。但是我说我就愿意付出额外的那部分时间。也正因为你付出了额外的那部分时间,你不仅把它当成一个兴趣,更把它当作是一种事业去做了。那个年代没有人会觉得互联网是一个能够发展成职业的东西,互联网还不是一个产业,没有什么公司能从互联网领域赚到钱。但没想到的是,后来兴趣变成了自己的职业。

☉ 要创业先看《海贼王》

北京广播学院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的2004年,是李明远以实习生身份加入百度的第一年。从被百度招至麾下,到担任“百度贴吧”的首任产品经理,这名还在念大三的年轻人仅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此后的十年,恰恰是中国互联网一路高歌猛进的十年。从做社区到做电商,再到做移动互联网,得意多于失意,顺境多于瓶颈。他在微博上写道:“创业这条路,和青春爱情一样,无悔。”

记者: 大学毕业的时候,是否也面临选择的困惑?

李明远 :特别困惑。我那时候是学生会主席,学习成绩也还不错,所以就面临挺多选择的。要么继续念研究生,要么直接去电视台工作,唯独没有把留在百度这种互联网公司工作当回事儿,是因为当时的互联网公司给的工资都不高。那时候管我们学生会工作的老师是蓝旭,因为自己心里特别纠结,所以也找他聊了很多次。他对我说,车到山前必有路,其实你不用想那么多,你就顺其自然。我说“好”,那我就正常分配时间,不考虑几个月后会发生什么情况,该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事情到了最后自然会给你一个答案。

后来到了12月份的时候,意味着你该考研或者是工作了。那个时候虽然在百度的实习结束了,但我还是回了趟百度,想听听公司里一位前辈的意见。他说,如果你的人生理想是做对别人有用的事情,那你就先工作,等过了几年你觉得这个工作不是你想象的那个样子了,你还可以再选一次。这是一个取舍嘛,你现在舍那边,你未来也许还拿得回来;你舍了这边,就拿不回来了。他讲的是一个现实的逻辑,读书对我来说是以后随时都可以去干的,所以我说那就先工作吧。

记者: 看起来是就业,但其实是创业,对吗?因为当时的百度还很年轻。

李明远 :对,当时加上实习生也就是38个人。前两天我跟员工沟通的时候我就说,百度是一个你追我赶的地方,它的氛围很像是一个重点高中或是一所好的大学。它不是逼迫你怎么样,而是让你成为一个你想成为的人。就好比班里头突然冒出一个数学特牛的大拿,你会深有感触,你也被他激发了,你也有了一股冲劲儿。那个时候在百度,每天都可以接触到很多新鲜的东西,个人和团队一起在成长。

记者: 从最早做社区到后来做电商,再到现在做移动互联网,每一个阶段各有什么收获或者是反思?

李明远 :最早做社区可以说是做传媒的一种延续,社区其实也是互联网多种应用当中最能体现传媒效果的。咱们现在都明白,一部好的电影作品,不是导演非要讲一个自己的故事,而是给大家一个共鸣。社区也是这样的,不是做社区的这个人能够跟社区中这么多的人去沟通,而是你要营造一种环境,你要让大家在这儿舒服,让大家在这儿表达,让大家在这儿找到归属感。我觉得这是最直接的一种跨媒介的延伸。

到了做电商的时候,我自己的总结就是做成一件事比做好一件事要难。早期的互联网,只是跨媒介的一种延伸,那我觉得“做好”的意义就很大。但是到了互联网自己已经变成一个产业的时候,变成“O2O”、连接服务这样一个概念的时候,你还要关心说这个事情要做好,就是既叫座又叫好的问题了。那个时候更大的一个触动就是,技术也不是万能的,单纯做好某一个领域的用户体验也不是万能的。电商比拼的是商品和商业服务,网站的细节设计和网站体验带来的影响十分有限。

那到了做移动互联网的时候,你会看到整个生态发生了更大的变化。过去呢,做硬件的人在硬件上创新,做软件的人在软件上创新,我感觉是各领风骚的。那今天呢,所有东西都是相辅相成的。硬件创新所积累的能量到了一定的境界,发生了井喷,激发了软件创新的活力,然后又带动传统行业发生变革。所以今天很多的变化都在告诉我们说,创新没有止境,做一件你认为方向正确的事情的时候不要焦虑,你不用担心说生不逢时。对,时代不是年年都有,时机也不是每个月都会出现,但是只要你有耐心,专注于一个东西,该出现的终究还是会出现的。

记者: 在三个阶段中你自己也经历过很多次角色转换,你对“跳槽”这个事情怎么看?

李明远 :我说如果你想好了为什么去,没问题,经历一下没有坏处,但是不要找一个过分一样的,那样没有什么意思。然后就是不要单纯地被物质打动,不要看一些短期的回报。

我说话很直白。我在公司跟我的同事说,如果你们持续有一段时间,早上一起来,一想“我又要去上班了”,每天都有这样一种感受,或者说你一周5个工作日,3个工作日都是这种想法,我说那你应该休一下假了。如果你休完假,到了要上班的前夜,你又开始纠结说“明天又要上班了”,我说那你真的可能已经没有办法了,你该换一份工作了,就是这么一回事。我觉得一份好的工作就是,你早上一睁眼,你也不会想着说自己多想去上班,你想的是我今天要干这些事,然后脑子里就把这几件事列出来,那个时候你的状态就特别好。你下班也不会觉得多累,你说还不错,今天把绝大多数的事情都做了,然后再想想明天。这是一个人好的状态。

当时“一塌糊涂”被关了以后,百度不是给我开offer最高的公司,我那时候如果继续在电视机构干制作,赚点钱还是比较容易的。同样的,2010年的时候,我从百度第一次离开,那时候很多电商企业都找我。2010年是电商最火的时候,开的工资很高,那个时候移动互联网还没什么声音,但我也没有去。我觉得我不是一个看短期的人,每一个选择我都认真地想过。

记者: 你在微博上说,“创业的要看《海贼王》,可以从《海贼王》里领悟到很多难能可贵的品质”。在你看来,创业需要具备哪些品质?

李明远 :我觉得第一是要有信念。创业其实真的是很残酷,因为早晚有一天你要独当一面,不仅要经营自己的事业,还要经营自己的生活。那时候你会发现,自己当老板和给别人打工的心态是很不一样的。或者说是你做好了创业的准备,还只是做好了找一份工作的准备,你自己所承受的压力是很不一样的,所以没有信念是走不下去的。从数学的角度来说,能成功创业的人绝对是万里挑一的,能不能成功也有很大的偶然性,可以说,它不是一个理性的东西。所以必须要有信念,可以不计较得失,不计较成败,因为你太喜欢这个事情了,你想用你不能重复的人生,去做一件你喜欢的事情。

第二呢,我觉得是乐观。看《海贼王》这个剧很有意思,刚开始看的人都想知道ONE PIECE(《海贼王》中寓意理想与追求——编者注)是什么,看久了的人都不关心ONE PIECE是什么。我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ONE PIECE,这个东西也不是你努力就能得到,但你还是要有一种乐观的精神。在你追求的道路上,你开始是因为一个信念,然后逐渐地爱上这件事情,把自己和它高度地结合在一起,你就变成了part of this,变成了你的使命,这时候你已经不太关注你最早的那个初衷了。

第三个其实是团队。在《海贼王》里,其实路飞(《海贼王》的主人公——编者注)感染了很多人,可能正是因为他的这个信念和乐观的精神,很多人愿意跟着他走。你会发现说,这个团队很快乐,你和大家在一起,就是一个team,然后这个team里头大家在一起互补。你会看到这个动画片里有很多很牛的人,但大家都不喜欢他。如果大家都不喜欢你,你也不能做什么,你更不会快乐。

☉ 速度与激情

李明远爱好足球。他在球队里踢过后腰,后腰是攻防转换的枢纽,是场上的指挥官,是球队的大脑;他也踢过边前卫,边前卫是边路的一把尖刀,既要送出致命一击,还要懂得攻防兼备。刚过而立之年的李明远目前掌管着百度最为看重的移动互联网业务。个人不断快速晋升的背后,是百度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的“沉默加速度”。激情是动力,速度是成绩。

记者: 上任百度副总裁后,感觉如何?

李明远:其实你越往上走的话,你自己能直接影响结果的事情就越少。对我们这种有完美主义精神的人来说,这实际上是一个挺大的挑战。就像我以前做电视也有这样的感觉,你与其和剪辑师说,还不如你自己剪,你自己会剪片子,这是一个莫大的好处。所以我们这种人都是这样,有一种忍不住就干脆自己干了的欲望。但是你越往上走,管的事情越多,你必须让别人来做,所以对结果的影响是越来越间接,但你对人的影响会越来越直接。你一句话的影响会变得越来越大,大家会在下面形成钟摆。

除了这个以外,还有一个就是时间管理。我以前还是一个“有生活”的人,我现在差不多已经没有“生活”了。以前我看书,看杂志,看美剧,出去旅行,然后就是摩托车和足球。现在呢,摩托车骑得非常非常少,快变成交通工具了,不是爱好。旅行也变成换一个地儿工作,其实就是出差。所以踢足球是我现在唯一的业余生活了。

记者: 按照你的预想,以做搜索起家的百度如何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确立自己的竞争优势?

李明远 :过去我说搜索的产品形态是相对固定的,它就是一个很简单的搜索框,一点就给你网页,对吧?我们后来做了一些创新,比如阿拉丁(百度推出的新一代搜索引擎——编者注),你不用再点开那个网页看是什么了,你在搜索结果就能看到,而且有些东西,你在搜索结果就能够使用了。这已经是一个变化了。

你看我做编导的那会儿其实很惨,因为那个时候没有那么好用的搜索。我做人物访谈节目,每次采访之前,我都要跑到国家图书馆,去把关于这个人的资料调出来都看一遍。不像你们现在,你们查我很快就查明白了,但是当年你没有啊。所以我觉得互联网搜索引擎的产生给了你一个最快找到所需信息的方法,帮助人在人与信息之间建立一个高效的桥梁。

那今天的移动互联网你看到用户的诉求又发生变化了。以前的生态是键盘加鼠标,浏览器加HTML,很标准。那今天你会发现,东西不一样了,我们都用APP了。APP的好处就是,我不用输入太多东西,点几下就能找到我要的那个东西。我们把它理解为,以前你给用户信息,但今天来说,信息远远不够,你要给用户完整的服务,所以就变成了从帮人连接信息到帮人去连接服务。所以百度今天更多的是希望能把服务的体验做得更好。

记者: 问一个文艺点的问题,十年后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李明远 :其实每个人最终追求的无非就是自由,十年后你希望变成一个生活更加从容的人。今天的我不能说不自由,但是还是不能那么从容。不能那么从容的原因是你还背负着很多的压力,你还有很多东西叫做“不得不”。比如说我刚刚走到这个位置上,我不得不做很多事情。那如果说十年后,比如说我的这个团队,我所处的这个平台,已经成熟到让我不那么放不下心了,我觉得那时候的人生是很从容的,你可以在这儿,你也可以不在这儿,我觉得那是我想达到的。

记者: 今年是中国互联网的20岁,你对中国互联网的未来有什么期待?

李明远 :如我所说,互联网真的是一个很伟大的存在,它改变了很多,它真的让这个世界变成平的了。变成平的以后呢,我觉得中国人的才华才能真的被释放出来。我们今天已经看到,有很多东西是中国人在互联网这个时代原创出来的,美国人也在反过来学中国。所以未来的中国互联网会出现很多伟大的企业,而且不仅是在中国伟大,还会在全世界伟大。你们也知道,PC时代,包括手机时代,到今天为止,它里头的芯片、最核心的处理器,这些东西还始终掌握在外国人手里。但是我想说,再过几年,我说过传感器加大数据的时代,未来最好的传感器、未来这种穿戴智能设备里的芯片,不一定是美国人造的。只要不是美国人造的,那一定是中国人造的,不可能出现在别的国家,因为我们是最大的市场,我们有最勤奋的一些人,我们的环境以及各方面的条件都最好。所以你会预见到,未来,比如说到了智能设备的时代,从里到外,中国人已经不太依赖外国的技术了,我们都可以搞得定。

记者: 作为一个也是从学生时代过来的职场人,对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人,你有什么建议?

李明远 :对大家的建议就是,这个时代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好,所以在这个基础上,我觉得你一定要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切进去,在自己的兴趣领域从事工作。再一个就是要积极地去了解一些互联网的东西。你做的工作可能跟互联网没关系,但是你也要去了解互联网是怎么改变你的生活的。因为我们说,不管你处在哪个行业,你都会看到互联网与你所在的这个行业所产生的这种碰撞。碰撞完之后,商业秩序会重构、会瓦解,所以千万不要不了解这块,因为那样碰撞完以后,就没有你了。最后,我鼓励大家多创业,有很多东西需要大家一点点地改变。

记者手记

跟着李明远的秘书穿过一片开放式的办公区域,我们在一间挂着“李明远”门牌的办公室前停下。得到屋内的应声之后,我们推门而入。房间有些狭小和局促,很难想象这是百度庞大移动互联网业务的中枢指挥部。李明远穿着平整简洁的白衬衫,袖子挽到手肘下方,显得沉稳、干练。如果从办公桌的一个侧前角度来看,会发现一幅有趣的画面:前景是桌上摆着的一个小黄人玩偶,中景是李明远的脸部特写,后景则是书柜上放着的一幅哈雷摩托车素描。不错,他曾以“技术萌”的形象出现在媒体的报道中,但更多时候,他是血气方刚的性情中人。

当我们的摄像支起三脚架,打开摄像机镜头盖时,李明远开始侃侃而谈。原以为他因为从事互联网,离电视圈已经很远,其实不然。从编导专业的基础知识到对未来电视行业的发展去向,他都有很多话想说。原本以为他真的是“半路出家”,跨界互联网,其实也不然。尽管他选择的是编导专业,但一个重要的“后缀”往往被人们所忽略,那就是“网络方向”。李明远说,“电视和互联网真的很像,它们都是传媒服务业,它们都强调传播的效率。无论是做电视还是做互联网,我都喜欢跟一些志同道合的人,把人对人的影响和改变放在首位。”

从2001年来到北京,如果不计算期间的短暂离开,李明远已经在北京生活了接近14年的时间。问他最喜欢这座城市的哪一个角落,他告诉我是“普渡寺”。“它就在南池子大街上,胡同口很窄,你在外面看,看不出里面有什么,但是走进胡同,你会发现别有洞天。它就是一个高台,视野很好但又很安静。站在那儿你会想到这个宅子的主人多尔衮的故事,就会觉得人生也不过如此。”李明远还喜欢“普渡寺”这个名字。“我觉得这不仅仅是兼济天下的一种情怀吧。你一辈子真正能影响多少人,我觉得很有限,但是你能不能抱着这样一种信念,去兼济天下,去影响越来越多的人,从我的个性来说,我本身就是这样一种人。”

李明远的职业生涯和百度的移动互联网业务一样,一直保持着低调但又不断加速前进的姿态。李明远说:“不断往前走是一种惯性。走的路上也不能忘记,忠于自己才会快乐。”

刘柏煊 iB0IopfNoY1SVgkwc2w3gja0HFUv5YHiFlP+A2X/pmEF5a3ihdZ2V0HBFDvD4Of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