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李典|带着梦想远航

【个人简历】李典,中国传媒大学2005级本科录音系音响导演专业,2010级研究生广播电视专业文化产业项目策划方向。2009年2月创办北京典雅天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陆续出品了《夜•不寐》、《白纸坊太狮》等优秀话剧。北京典雅天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于2013年7月在中关村新三板挂牌上市,李典带领团队凭借着几年打拼积累的经验,在剧本版权、编剧、导演、演员等方面打造了属于自己的品牌。

【人生格言】唯一能从一个人那里夺走的只是现在。

【寄语母校】不管走到哪里,十八岁还是八十岁,核桃林都是我们梦想开始的地方,永远的精神家园。一想起母校,心中就充满了快乐、活力与安宁。

☉ 散是满天星,聚是一团火

学艺术的人绝不是安分的,李典也不例外。从创办社团到担任社团联合会主席,再到辞去中央电视台的工作毅然考研,最后走上创业的道路,李典是一个敢想敢做敢拼的男子汉。

记者: 读大学的时候怎么会想到创办一个社团呢?

李典: 当时的出发点很简单,就是想成立一个社团,让我们在一些大型的晚会能够参与到其中。因为我学的是音响导演专业,所以我就想成立一个和录音、音响有关的社团,让我们的成员能去晚会中负责录音、音响的部分,给我们本专业的同学带来一个实践的平台。可是后来才发现,你如果想要举办一台晚会、一场演出,光有会录音的同学是不行的,其实还牵扯到各个专业,需要不同专业的同学、朋友来帮你张罗。那时候我住在梆子井,同一层有录音专业的、有表演专业的、有编导专业的、有摄像专业的,每当你有什么想法的时候,到走廊一呼喊,马上就能一呼百应,相当热闹,特别有意思。当我一有这个想法的时候,跟大家说,马上就得到了支持,正如我们的口号一样:“散是满天星,聚是一团火。”就这样,我们以社团的形式将各个不同专业的同学聚在了一起,成立了制音工厂。社团最开始做的活动就是把校外一些著名的音乐家、艺术团体请到学校来给大家做演出。慢慢地,随着接触的人越来越多,后来整个社团就越做越强大,开始以承办大型的演出活动为主了,这就是社团的来历。这点也感谢广院,当时学校的风气很开明,学生有什么想法都能得到学校各部门的支持,因此同学们在学校提供的平台上能够得到很好的锻炼。

☉ 第一次与大腕接触

2007年的秋天,李典承办第一届“典雅的青春”大学生古典音乐节的活动,活动以古典音乐巡演的形式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首都20所知名重点高校进行,其间邀请了众多知名艺术家和国内顶级的演出团体,如小提琴家薛伟、吕思清,著名钢琴家孔祥东,以及中央芭蕾舞团等。而当时李典还只是一个大三的学生,说到这些,他始终感谢学校,因为学校的平台才让他有机会组织这些活动。

李典(后排右二)与同事在一起

记者: 广院给你带来了什么收获?

李典: 首先,在广院的学习让我掌握了一种专业能力。我本科的专业“音响导演”是整个承办演出、影视拍摄当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学了这个专业就具备了一个素质,对整个活动、整个环节的把控是非常有帮助的。但是广院给我带来的远远不止是专业上的知识,从创办制音工厂到第六届社团联合会主席,对我来说,这些不仅仅是承办活动、举办演出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与人交往能力的一种提升。我现在很多的创业伙伴都是当时在学校里结识的,广院的气氛和氛围非常好。

☉ 离开央视,从零开始

毕业后,李典去了电视台,还是电视台的最高圣殿——中央电视台,当时他应聘的是新闻中心,做的是录音的工作。可是日复一日的朝九晚六,让他思考起了人生,仅仅做好录音好像不是他的终极梦想。

大学时期的李典(前排中)

记者: 怎么会想到辞职来考研呢?

李典: 毕业来到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工作,从事的是录音,这属于技术方面的工作。我工作了一阵子后发现对文化产业特别是管理方面比较感兴趣,还想要继续深造,所以就报考了文化产业项目策划这个专业的研究生,这也给我创业开公司埋下了一个伏笔。而想法落地其实是在我读研期间,那时候正值学校的孵化器刚刚成立,学校也鼓励我们创业,正好班上也有志同道合的同学,于是我们就以班上的小组进入孵化器,成立了公司。有了公司以后,利用本科在学校里面通过举办演出积累的经验,就慢慢开始尝试着在社会上举办商业演出活动。我们的出发点选择了小剧场话剧,选择小剧场话剧是因为它不像拍电视剧或者拍电影需要很大的投资,几个演员,好的剧本,舞台不需要特别复杂,就能做起来,这对于我们来说,门槛不是特别高。

记者: 平时就喜欢看话剧吗?

李典: 是的,在剧场里面看戏的感觉跟在电影院看电影是完全不一样的,是身临其境的。很多观众喜欢看话剧,就是因为话剧有一种气场,凝聚了人气。很多演员也喜欢演话剧,他觉得演话剧的过程功力在不停地往外放,演话剧非常过瘾、非常带劲儿。当你演话剧的时候在舞台上说错一句话,你都必须把它圆过来,它不像拍电影、拍电视剧,如果出错了可以再来一遍。演话剧的时候,哪怕你在舞台上不小心翻了一个跟头,你都得想办法把它圆回来。在话剧这一两个小时中,从头到尾非常锻炼一个演员的功力,有很多演员已经在影视的舞台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仍然愿意回到话剧舞台上演出,他觉得对他而言是一种提升,是一种锻炼。我很喜欢话剧的这种现场感、参与感。

记者: 还记得当时企业入孵的过程吗?

李典: 企业入孵要进行一个入孵答辩,学校请了很多专家,包括省级电视台的台长、业内知名的专家等等要为我们创业团队进行打分。当时专家问了很多专业的问题,是对你的商业模式的梳理,从团队的组建、商业模式的建立到市场的情况、竞争对手的情况,就像一个小型的面试。

记者: 孵化器给予了你什么帮助?

李典: 首先是办公场地上,我们现在的公司离广院非常近,非常方便,房租上也非常优惠。其次,包括从政策上、从创业导师的选配上都给了很多帮助,从政策到环境提供了整体的一种支持。

☉ 夜•不寐

李典说公司取名叫“典雅天地”,是希望做出来的戏能经典永存、雅俗共赏。他希望做一些有意思的,给生活增加一些戏剧的趣味。虽然是年轻的团队,但和行业内的其他竞争对手相比,李典认为他们的戏最关键就是抓住了观众的痛点。“从第一部《夜•不寐》就是抓住失眠的这个痛点,再往后,比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非遗和舞台的结合,不能说是独一无二的,但是非常有特色,这是我们的一个优势。另一方面,因为背靠着学校,编、导、演,灯光、音响等方面,我们的团队有专业优势、人才的优势。”

2011年11月16日晚7∶30,由北京典雅天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制作的都市荒诞情感喜剧《夜•不寐》在柏拉图实验剧场进行了首场演出。《夜•不寐》将故事背景放在了颇具乱世意味的20世纪30年代,以一场荒诞离奇的“失眠大赛”为线索,讲述了战地记者向羽、女播音员雨洁、骗子县长牛蒡及县长夫人吕辛亥等各自不同的困惑与迷茫。在看似无厘头的搞笑背后,充满了发人深省的现实意味。

李典: 这部剧跟我自身的经历有关系,讲的是和失眠有关的故事。因为我有的时候在火车上睡卧铺,如果旁边的人打呼噜,我就睡不着觉,相信很多人也会是这样。然而,在失眠的过程中会让你思考很多。同样的,现在社会中的人有各种各样的烦恼,比如你快考试了,比如你面临升职的压力,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导致你失眠,睡不着觉,这是大家都非常关注的有意思的命题,所以将它编排成话剧,能引起不少人的共鸣。虽然我们的管理团队成员大多数还都是研究生,但是当时打造这部舞台剧的时候请的团队非常专业,所以一上演就引发了一片叫好声。

李典代表公司参加新三板上市敲钟仪式

记者: 作为一个刚起步的公司,你们是怎么获得资金的?

李典: 资金有好几个方面,舞台剧资金的来源一方面是来自观众的票房,同时舞台剧也是很好的一个商业载体,如果把商业性和艺术性兼顾好的话,有很多商家是愿意支持的,能够给予商业赞助。再一方面还有政府支持,通过招投标的方式,拿到项目,国家目前在提倡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公共文化,这一块有很多的机会。我们也是抓准了这个机会,出品了《白纸坊太狮》这部舞台剧。当时是2012年,北京市面向所有的民营团体进行公开的邀标,邀标的题目就是“北京奥运”。那个时候北京奥运已经过去四年了,如何用一种巧妙的方式来把舞台剧和奥运精神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当时我们头脑风暴、冥思苦想,最后选了一个点,这个点既有体育精神,也有文化元素,这个点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白纸坊太狮。我解释一下,所谓太狮就是两个人舞狮,一个人舞狮叫少狮,两个人舞狮叫太狮。所以当时我们选的白纸坊太狮这样一个题目去竞标。同时我们的团队,除了自身广院的团队以外,还邀请了社会上很多知名的艺术家,从导演、编剧到舞美设计,一同组队去竞标。最后在竞标结果中这个项目方案拿了第一名,给了我们极大的信心。故事大致讲的是白纸坊太狮这个太狮队要去参加奥运会,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现在是一个非常大的命题,我们就传承和商业化之间的关系、大我和小我之间的关系、体育和文化之间的关系编了很多有意思的故事,以白纸坊太狮和舞台剧的结合为一个亮点。

☉ 挂牌上市让一切更规范

记者: 现在公司在新三板挂牌上市了,怎么会选择这条道路的?

李典: 挂牌对企业有很多的优势,一方面,企业会更加公开、透明,在创业的一开始就对企业进行一种规范;另一方面,由于你规范了,对于你取得银行信贷的支持就很有帮助,融资就更加便利。因为大家看你看得更加清楚,你的方方面面的优势和商业模式都在公众面前得到了展现,这是挂牌的好处。新三板对企业的硬性门槛不是特别高,主要是要求合法合规,加之现在咱们国家大力地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新三板是继创业板之后国家在力推的一个全国性的交易平台,所以我们公司的上市总的来说是很顺利的,我们也是舞台剧行业第一家国家新三版挂牌的企业。

记者: 未来公司有什么新的规划?

李典: 互联网是一个大趋势,我们下一步准备推自己的APP,为我们的会员提供一些线上的服务,实现线上和线下相结合。

☉ 小剧场看见大未来

在北京乃至全中国剧场的硬件建设不断扩增、优质软件剧目却需求见急的状况下,李典带领着他的北京典雅天地文化传播股份有限公司,特邀台湾合作伙伴广艺基金会,将目光投向了同属华文语系的北京、香港与台湾,费时一年筹备,共同打造了史上最大规模的海峡两岸小剧场交流活动:“挚爱——第一届两岸三地青年戏剧节”。戏剧节邀请12档海峡两岸的优秀作品,集结了北京、香港、台湾三地最精英的戏剧编导阵容,分别在2013年5月于台湾与6月在北京两地展演,演出反响热烈,几乎场场满座,从交流中碰撞火花、从对话中提炼灵感,引起了京、港、台戏剧界热烈的讨论和注目。

记者: 是什么契机让你做这件事?

李典: 最早的时候是我的搭档,也是我的研究生同班同学毕啸南,他当时在入学的时候说了一句话:“为中华崛起而传媒”,我跟他的想法不谋而合。后来在读研的阶段,我们作为团队一块合作了很多的项目。2012年临到硕士毕业的时候,范院长带着我们去台湾访问,走访了好几所台湾高校,参加了海峡两岸文化产业的论坛。因为这个契机,我们接触了很多台湾的戏剧界人士,尤其是青年人士,他们对戏剧相当有热情,并且十分有活力。当时我们就有了一个想法,想做一个海峡两岸的青年戏剧节,因为我们觉得,海峡两岸的青年戏剧工作者需要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以实现信息对称。大陆的戏剧工作者不清楚港澳台同胞他们的戏剧文化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港澳台同胞也不清楚我们大陆的戏剧发展到了什么程度。我们想要利用戏剧节的平台来打破这个信息不对称。所以从台湾访问回来后,我们就与台湾的广艺基金会建立了联系,邀请了台湾和香港的6个戏剧团队来北京演出,同时我们也请了大陆的6个戏剧团队去台湾、香港进行交流。这个项目在2013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当时中央电视台对它进行了重点报道。

作为一家专业民营演出团体,北京典雅天地不仅坚持剧目创作原则,也致力于海峡两岸精品舞台剧的推广。李典说是戏剧的力量,让这一切凝聚在一起。

李典: 说一件印象深刻的事吧。当时我们请到了很多香港的青年戏剧团体,他们的戏剧说的是粤语,我们非常担心由于说粤语而导致现场观众接受不了。当时香港话剧团演出的戏剧叫《最后的晚餐》,那个戏只有两个演员,舞美也非常简单,就是讲一对母子在餐桌前进行对话,但它反映的是香港底层社会人民生活的一种状态。由于担心现场观众粤语的接受程度不高,所以全程打字幕。但是没想到就是那个戏,最后观众的反响非常好,一票难求,我们不得不在剧场加座。《最后的晚餐》的成功让我们觉得戏剧真的能超越很多的东西,是一个很好的交流载体,即使是说粤语,北京的观众也非常欢迎。大家都愿意接受不同的文化,包括去台湾演出的大陆戏剧团队,公演反响也非常好,台湾同胞他们觉得原来大陆的青年是这个样子的,他们做艺术的状态是这个样子的。我们到了台湾以后,也了解到台湾的戏剧工作者是怎样的一种状态。

在这个戏剧节中,除了戏剧公演之外,我们还组织了很多小活动,例如,朗读剧本的活动、演后谈的活动等。这些活动是在演出结束之后,观众、主创团队在咖啡厅里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在这些活动中,观众提出了很多问题,与主创人员进行了深度的交流,也是真正意义上借助小剧场话剧,实现了青年之间的文化互动。

谈到木马剧场迁址杭州,李典认为,小剧场要找到自己的商业模式,并且对话剧类型找准定位,抓住观众的痛点。总体来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差异化的文化消费需求是会慢慢地释放出来的,小剧场还是非常有前景的,当然话剧之间的竞争也是非常激烈的。李典认为,做戏剧的关键就是要有特色,不能被其他优秀的话剧所淹没。他的目标就是带领他的团队,一步一个脚印地在话剧行业做到一个领先的位置。

☉ 不想当会计的销售不是好老板

记者: 创业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李典: 创业中的困难是方方面面的,从资金的筹备到团队的组建,从题材的筛选到市场的抢占,各个方面都有困难。我作为一个初次创业的人,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了许多第一次接触的事情,例如市场调研的分析、财务报表怎么看、公司营业执照的申请,都是从不会到会,边做边学,强迫自己方方面面都要涉及,都要做好。自己当老板创业的工作强度、压力和一般工作是完全不一样的,需要从无到有地去打造一个团队,是一种挑战。我印象深刻的是策划第一部话剧《夜•不寐》的时候,演员不够,我们只好利用各种渠道,包括网络、朋友的介绍,花了很多时间、很多力气都找不到合适的人来演,最后居然是在核桃林上发帖子,找到了两个很关键的演员。

记者: 怎么保持良好的心态一路走到现在?

李典: 在学校社团联合会时期组织的那些活动,锻炼了我与人打交道的能力,对我来说特别重要,教会了我如何带领一个团队,去达成一个目标。当时带领《白纸坊太狮》团队去竞标的时候,接到任务以后时间非常紧,只有不到一周的时间。为了能按时完成标书,那段时间基本上都是通宵工作。当时的那种感觉就像以前在学校里做一场演出,大家会一起在国交旁边的咖啡厅里熬夜。很多时候,竞标、做演出和学校做活动的感觉是一样的,都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力量支撑着我。同时,在这些经历中也让我感受到了团队的重要性,创业的过程中你要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但不是完全只依靠你个人的力量去克服,而是靠团队的力量去共同努力完成。

只要努力和付出,虽然不能说努力和付出一定能有机会,但它一定会朝着一个好的方向发展,“尽人事,听天命”,我始终怀着这样一种心态,你只要把自己做到最好,这就足够了。

记者: 在带领团队的过程中,如果成员们产生矛盾了,通常是怎么化解的?

李典: 团队中不同的团队成员对于同一个项目有不同的观点,这是很正常的。就像五个指头伸出来也不是一般长,大家需要共同去交流、去分析、去达成一致。有时候团队里有争吵,甚至需要这种火花的碰撞,因为它是善意的,只要大家朝着共同目标去努力,这个是必不可少的。自己创业确实是长期处于一种紧绷的状态,创业过程中,不是一下子取得成功,也不是一下子得到巨大的挫败感、失败感,但是你会长时间地有压力。这种压力不是一两天,而是长期伴随的。现在不再像以前上班那样,有固定的工资和上班时间。你去上班的时候,单位是你的靠山;当你创业的时候,每天一睁眼,你就是别人的靠山。除了靠自己,你需要对自己负责、对团队负责、对合作伙伴负责、对项目负责,压力很大。但我也会努力调节生活与工作的平衡,张弛有度。

《三国志》是这样评价历史人物李典的:“典好学问,贵儒雅,不与诸将争功。”于今同矣。

记者手记

还没见到李典之前,我曾想过他会是个什么样的人,一个28岁的年轻人,能在毕业短短几年时间内成功策划过如此多优秀的话剧,还让自己的公司在新三板上市,想必可能是年轻气盛,谈吐间飞扬跋扈。可是当我坐在咖啡馆看到他进来的那一刻,想象瞬间被打破了,他跟我说“你好”的时候,甚至好像还有一丝腼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戴着牙套的缘故。刚一坐下他就很谦虚地说觉得自己不够资格被采访,有太多太多比自己优秀的校友,可是他这么年轻却拥有一家新三板上市公司,在我看来,真的很厉害了。

说起以前在大学时期做的那些活动,能看出李典还是很怀念的:回忆和同学们一起在咖啡馆熬夜,一起在西门顶着大太阳宣传,连咖啡馆老板甚至定福庄的大爷大妈都认识他们了!辛苦归辛苦,却收获了一份铁打的毅力与决心,经过这些活动的锻炼,感觉没有什么能难倒他的了。是啊,广院真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学校,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所有的“行当”都有学生参与,不管是学播音的、学录音的还是学摄影的,都能在这些活动中得到锻炼。

在采访过程中,李典一直提到一个词,那就是“痛点”。无论是做戏剧还是做别的,一定要抓住观众的“痛点”。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春秋航空的无餐航班、星巴克排队,还是宜家的DIY,这些都是体验中痛点的例子。但这些痛点仍然阻挡不了消费者对它们的喜爱,反而因为这些痛点的对比,顾客才会深刻地体会到愉悦,才觉得这样的购物体验是值得的。这就是心理学中的“残缺美”现象。因为有所期望,所以才会不满;倘若没有了期望,不满从何而来?李典出品的戏剧也正是抓住了观众的痛点,才会一部比一部卖座,叫好声不断。

接近尾声的时候,李典兴奋地向我介绍他最近在忙的“两岸三地青年戏剧节”,这个戏剧节将大陆和港台的戏剧工作者聚集到一起,热情的交流让戏剧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李典的人生价值不仅在商业上得到了体现,与此同时,他也从来没有忘记自己对社会的责任。正如乔布斯曾说过的那样:“是否能成为墓地里最富有的人,对我而言无足轻重。重要的是,当我晚上睡觉时,我可以说我们今天完成了一些美妙的事。”

创业不容易,每天睁开眼面对的都是整个公司的未来,要对项目负责,对员工负责,对社会负责,二十几岁的肩膀却扛起了可能一般人要到中年才会承担的责任与压力。李典这么年轻便拥有了如此经历,我相信,未来他将会越走越好,在戏剧界闯下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严慧中 dZ29sGQ9xNsgPHlEEaZHg3VW6SFycBqPt4TlM46uP4yrZUKOW1Mxn25fDyBdcXb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