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梁陈|厚积薄发,敢做减法

【个人简历】梁陈,中传博闻(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北京小米咖啡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兼创始人。本科就读于安徽财经大学,会计专业。2004年毕业后任职于央企财务部门。2010~2012年于中国传媒大学MBA学院学习。

【人生格言】行动才有生产力。

【寄语母校】在母校生日之际,由衷祝母校生日快乐!传媒大学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谢谢母校,也借此祝老师们身体健康、工作愉快,祝师弟师妹们开心快乐,度过学校的美好时光!

☉ 打定主意,找一个突破口

他有一个准备了六年的愿望,那就是开一家线上线下结合的咖啡馆。为了准备自己的咖啡馆项目,他曾两赴欧洲考察,不断学习、总结,同时也为了验证自己对该行业的正确性判断,他决心去MBA课堂上寻找答案。中国传媒大学MBA课堂上的梁陈既不是最活泼的学生,也不是最沉默的学生,他对传播媒介和信息传播方式、市场营销等相关课程格外感兴趣。他抓住各种案例讨论的机会与同学们分享自己关于创业、职业生涯规划、生活态度等方面的思考与感悟,并积极参加各类校际活动和案例大赛。

记者: 梁总是什么专业背景?您觉得创业跟所学专业之间有没有必然联系,或者说,是不是有些专业对创业相对更有优势?

梁陈: 本科专业是会计学,到了传媒大学MBA学院学的是工商管理。在我看来,创业与所学专业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反而创业跟心态或者说性格有很大的关系。有些专业是有创业优势的,比如一些拥有专有技术背景的创业者,但是这种创业优势放在整个创业过程中并不具有“一招鲜”的功效,创业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场马拉松,爆发力好一点不影响大局。

记者: 您之前在传媒大学MBA学院学习、实践的过程中,有哪些经历对您后来的创业影响最大?

梁陈: 十年的财务工作经历构成了我的经验池,两年的传媒大学学习生活让我在经验池的基础上又重新组装了自己。对创业影响最大的当属我在传媒大学的学习过程中认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同学,结识了很多位为了同学们进步成长而殚精竭虑的学院领导和老师们。因为我是2010年入校的传媒大学第一批工商管理硕士,学习过程中又参与了在校创业,所以我见证了学院的整个发展历程。这么一大波人为了教育事业共同努力拼搏的状态,一直对我影响非常大。

记者: 在MBA学院的网站上,有关于您两次参加学院的重要活动的公开信息,一个是2010年新生志愿者大会,一个是2012年毕业生就业分享交流会。谈谈第一次活动吧,它的意义何在?志愿活动是不是您一直以来所奉行的呢?

梁陈: 第一次活动是在开学之初。在我看来,这是我后来结识同学或者说创业伙伴的开始,让志同道合的人相知、相识,也让我看到了大家愿意为一个目标而去努力。这次活动很有意义,志愿活动在我看来就是一个打开自己的过程。既然来到了传媒大学学习,我们就需要多多地开放自己,让自己能容纳更多的人和事,让自己更多地认识自己和他人,让自己接受自己。

☉ 挫折不断,热情不减

经过不断地研究与探讨、积累与酝酿,2011年10月,由中国传媒大学MBA同学发起的以“大学院里的咖啡馆,咖啡馆中的学院派”为宗旨的博闻咖啡馆开始试营业,梁陈也正式踏上了咖啡馆的创业之路。

记者: 有人说“创业要趁早”,对这句话您怎么看待?现在有一些关于指导创业指南、警世恒言等系列的书,您觉得,在您创业的过程中,有没有受到这些心灵鸡汤类的励志文字的影响呢?

梁陈: “创业要趁早”,这个我理解为:求证、求真、求自己的觉醒时间要早。想明白了就去做吧,只有行动才有生产力,不做不知道自己错得很离谱。但是这个“早”不是为了早而早,很多创业进行不下去,不是因为做晚了,恰恰是做得早了。鸡汤是需要喝的,要越喝越清醒,就像喝咖啡那样;喝鸡汤不能像喝酒那样,让自己越喝越糊涂,那就悲剧了。

记者: 创立博闻咖啡是不是您的第一次创业?跟我们分享一下您和您的MBA同学们在筹划博闻咖啡之时的细节吧,期间有没有争执,或者有没有打退堂鼓的时候?

梁陈: 博闻咖啡不是我第一次创业,也不会是我的最后一次创业。我和同学、合伙人在一起筹划了一年,大大小小的沙盘推演不下百次,我们一次次地兴奋、一次次地争吵、一次次地实验、一次次地失败。创业都是做细节,想法是不值得留念的,反倒是那些想做的冲动及冲动之后的懊悔是我们貌似吃一堑、长一智了。坚持创业的同学都是那些哪里站起来、哪里又跌倒的兄弟,是的,是站起来趴下,趴下又站起来,惯常我们所说的“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站起来”这句话是基本不存在的,如果你都没站起来的话,那你的跌倒根本就不叫跌倒。

记者: 从2010年刚入学,到2011年咖啡馆正式开业,期间筹备酝酿了大概一年的时间,这一年,你们主要做了些什么事情?请谈一谈创业的外部条件如何对创业项目产生影响,以及创业者又该如何尽量在大环境中扬长避短。

梁陈: 这一年都在讨论方向、方案、方式、方法。更为重要的是,说服自己要集中火力做一点点事而不是撒胡椒面式地做一大片事。我们就是在反复地讨论,放弃那些我们认为自己能做的事情里的99%。这个过程痛苦而漫长,因为我们常常觉得自己很厉害,不肯承认自己有所不能。

记者: 您跟您的同学在创业之初的酝酿、研讨咖啡馆的过程中,至今给您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梁陈: 最开始,也就是2011年8月份的时候吧,我在课余时间里不断地找同学商量自己的咖啡馆模型,最初咖啡馆定义为学校咖啡,几经修改后成为了商学院咖啡,再后来定义为商学院咖啡馆。10月的长假,我和几位同学埋头在传媒大学西校区演播大厅A座4层刷墙、理线、装灯、安装设备,那些现场照片至今我还保留着。从那时起的300多个日日夜夜,我就没有在晚上12点前睡着过。长假结束后,同学们惊喜地发现课间休息的地方出现了一个叫“博闻咖啡”的咖啡“摊位”,且摊主是2010级同学。更令他们惊奇的是,咖啡馆里面卖的美式咖啡3元,卡布奇诺咖啡5元。一些懂咖啡的同学还发现博闻咖啡馆用的是意大利的咖啡机和意大利进口的LAVAZZA咖啡豆,就很好奇地跟我交流营收情况。我当时觉得就如“内疚营销”名字一样,内心好内疚啊!因为即使不包括水电、人工,这种原料成本下,每做一杯咖啡也要赔1元以上,每个月亏损近万元。这与经过两个月的推演、商业计划书显示的36个月产生正现金流、60个月以后盈利的乐观情形完全不一致啊!咖啡馆开业之初,为了节省开支,大小事基本上都是同学帮助,这点真的让我很感动,也至今感谢那些帮忙的同学。

记者: 从酝酿到正式步入正轨,您遇到的最大挫折是什么?有没有过放弃的念头?整个过程对您的个人素养以及心理素质最大的影响和改变是什么?

梁陈: 一旦把自己的注意力聚焦,就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了。挫折是有的,那就是市场的培养期比我想象的要短,我觉得团队还没有准备好,市场就有点爆发的意思了。这就逼得我们要继续细分,逼迫我们加快建立自己的行为方式标准。做咖啡馆的人很多却比较松散,标配和标准化很痛苦。

☉ 没有执著于理想的专注者,不过分纠结于商业模式的爱好者

问他为啥能坚持做,他想了想,可能是从未想过坚持是啥,所以成为大家眼中的坚持者了。他坚持做到在经营过程中:一直减法,减到非此不可;一直细节,细到简单可控。

记者: 梁总,您做咖啡的水平怎么样,是不是店里最好的咖啡师呢?从零起步创建一家咖啡馆到今天,期间一定也经历了诸如设计装修,店员招聘、培训,运营团队的管理,顾问团队人员的选择与聘请等一系列繁琐的事情,请问这一系列的事情,您都是亲自参与的吗?您认为作为一个中小企业的发起人、管理者,管理运营企业的最关键点是什么?

梁陈: 前期我是最好的咖啡师,因为我自己玩这个差不多有八九年的时间了。但现在我是最差的咖啡吧员了,他们都获得了欧洲精品咖啡协会认证,我已经被拍在沙滩上了。设计装修,店员招聘、培训,运营团队的管理,顾问团队人员的选择与聘请等一系列事情,都是我亲自参与的,并且做得都不好。当然了,在这个过程中,也是不断积累,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然后去反思、改进的过程,不论是对自身的成长还是对咖啡馆的经营来说,都是很珍贵的一段经历。我觉得运行一个创业企业,最关键的就是要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和随时关门的心理承受能力。其实哪一种事业都是在修行,简而不能陋,穷而不能移,苦中行,仅此而已。

记者: 作为创业公司,需要不断地在摸索中前进,请梁总分享一下您和您的团队对经营理念、模式的探索过程是怎样的?

梁陈: 好,那我就详细地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关于定位和业务范围的不段调整的过程。2011年底,咖啡馆经过实际经营两个月后,修改了最初的“高品质、低价格,喜欢咖啡馆的人和喜欢咖啡的人”的概念,修改后为“高品质、低价格,定制咖啡空间”。所谓的“定制咖啡空间”,是博闻帮助有茶水间升级改造需求的公司来管理、提高咖啡制作水平,并依据对象公司的文化特点,打造一个公司独有的非正式交流空间,提升公司形象及管理,同时增加员工福利。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博闻团队经历两次具体实施后发现,此项业务偏离了目前最核心的能力,管理难度增大,高品质可控性减弱。市场上已有的定制咖啡吧,商家以提供免费自助咖啡机、远程邮递咖啡豆等方式抢占市场,国内客户对博闻提出的文化理念和高品质咖啡诉求接受度不高,推广难度很大,短期内难以形成效益。

2012年初,博闻团队再次调整业务范围,仅强调“商学院咖啡馆”。依照北京大学刘国基教授的建议,博闻开始正式推广“大学院里的咖啡馆,咖啡馆中的学院派”理念。这一理念下的高品质体现在高品质的产品、高品质的学院服务以及高品质的客户关系管理。这一理念聚焦于MBA同学圈且仅专注于国内商学院人群这一概念,逐渐推出了博闻二维码定制杯、博闻亲友礼盒、教授沙龙、同学分享沙龙等。后来包括名字改为“MBA学院校友创业咖啡馆”,这都是根据实际需要不断进行调整的具体体现。

记者: 环顾整个咖啡馆,博闻咖啡除了咖啡以外没有其他饮品和餐食,这算不算博闻咖啡作为学院咖啡的独特之处呢?

梁陈: 的确可以这么说,博闻咖啡不仅需要因时制宜,还奉行:一直减法,减到非此不可;一直细节,细到简单可控。国内咖啡馆一般都卖中餐、西餐,博闻咖啡馆连简餐都没有;大多数咖啡馆都会抓住晚间进行酒水销售,但博闻咖啡馆只营业到下午五点半;大多数咖啡馆的职员都是从餐饮业转行,但博闻咖啡馆中的职员多数为本科生,管理团队80%以上为研究生且均无餐饮管理经验。博闻从创立开始就不断整理流程化、不断强化培训能力,用最少的产品组合满足最核心的顾客消费,用最少的盈利进行最细分市场的扩张,用文化创意产业的整合思路去经营咖啡馆的场所实体。

☉ 回头看看三千日前的喜悦,还认识当初的自己

从博闻咖啡的经营步入正轨后,梁陈一直在对其不断地进行定位、业务的探索与调整,在他看来,这是一个修行的过程,简而不能陋,穷而不能移,有苦有乐是充实的,有得有失是公平的。

记者: 博闻咖啡未来的发展方向是进一步在创业团队演讲辅导、文创产业政策咨询、文创企资结合等方面做撮合匹配工作,形成文创园区内的公共办公空间,现在的进展如何?能够预见的最大难题是什么?

梁陈: 事情得一件一件做,耐心和耐力是最大的挑战。常常有这种情况,我们面向企业的服务产品尚在打磨中,但我们的服务对象企业已经散了。我们有明确的目标,解决园区内企业的社交问题,问题是我们希望园区和企业都要有一些耐心;博闻咖啡从最初的商学院创业服务性咖啡馆进驻文创园,成为园区内公共办公空间的一部分,我们的团队无法快速适应非市场的变化及无法满足多层次的园区内企业需求。人力资源问题同样严峻,我们不能给小伙伴们一个惊呆了的福利和薪酬,这样会给人感觉我们只有一张悬浮在空中的大饼。

记者: 您刚刚提到了人力资源,我想了解一下,现在博闻咖啡的人力资源的情况,有没有遇到什么问题?

梁陈: 博闻咖啡一直坚持高标准招聘,面向咖啡馆未来业务做好人力资源储备。咖啡馆的兼职及全职均向创意型咖啡馆人才培养,打破咖啡馆里员工只是服务员的传统概念。所谓的创意型咖啡馆人才培养,指的是咖啡制作能力只是员工最基本的能力,咖啡学院不断培训已进入员工梯队的全、兼职员工,发掘和利用他们已有的本科知识,发挥各自的专业特长。创意型咖啡馆人才可以结合咖啡馆的衍生业务及未来的线上业务,打造基于咖啡馆的文化创意产业,每个人都可以延展出一番自己的事业,每个人都可以基于博闻的培训及后台体系来运作一个自己的咖啡馆、形成一个自己的团队,博闻形成较强的复制能力。博闻管理团队的另一种意见是通过增加服务项目提高利润,有了发展再考虑咖啡馆的文化属性及文创产业实验,招聘职业学校毕业的西餐专业学生,经过简单培训就可以上岗工作,在工作中再不断地提高员工的文化素质去适应文创岗位的要求。

记者: 未来有没有可能从咖啡行业进入其他行业,进行其他行业的创业?

梁陈: 咖啡是一个工具,咖啡馆是个社交场所。咖啡馆面临三个层面的经营压力,一是商品属性,二是媒体属性,三是社交属性。未来,在咖啡馆的经营过程中,跨界是必然的。我们需要考虑的是,不是进不进入其他行业,而是如何利用咖啡及咖啡馆打破传统的行业分割。我个人认为,需要客户关系管理的品牌都需要一个面向细分人群的自有咖啡馆,且这个咖啡馆的运营需要外包给专业第三方。我的行业跨界正在进行中,比如与美术馆、农业,但无论怎么跨,我不能忘记我手里提着的就是一杯咖啡,这个玉米棒子不能丢,这是幸福之源、创业之始,所谓的“初心不忘”。

记者: 我们想听听您对众筹咖啡馆的兴起与迅速倒闭现象的具体观点和看法。

梁陈: 市场中大面积地缺少契约精神,合作者里大部分缺少契约经验。众筹一家咖啡馆没有什么不可能,一方面,在2014年的语境下,我认为有两个挑选出资人的基本条件:一是出资人有如何赔掉这个资金的计划和心理承受能力;二是运营方委托给第三方,股东各自做专长。失败的众筹咖啡馆在运营中关于赢利点的设计不是做得太少,而是做得太多、太杂,赔不到点子上,挣不到连续性。另一方面,众筹咖啡馆项目的发起人或联合发起人没有丰富的职业背景和操作经验也是硬伤。做众筹咖啡馆项目,需要一些具有财务知识背景、人力资源管理背景及项目管理背景的人。发起人有三个误以为:误以为会做咖啡就能做咖啡馆;误以为众筹咖啡馆里的咖啡不重要;误以为众筹能天然地带来固定、稳定、持续的客流。

记者: 您怎么看待过去这十几年的生活?对未来有什么样的预期?

梁陈: 过去的这十几年已经顺利地活过来了。未来很美好,我努力把我想做的事情变成一部分人想做的事情,让我们更多地汇集能量并散发能量。如果因为兴趣而累了就笑笑,那是自己的内心;如果因为喜欢而烦了就停下,那是期待得太多;如果因为承诺而有责任了就扛下,下次要量力而行;如果因为梦想功利了就舍利取义,那是生命的重量。回头看看三千日前的喜悦,我还认识当初的自己。

☉ 创业不是一种责任,更多的是一种兴趣

他认为,如果因为兴趣而累了就笑笑,那是自己的内心;如果因为喜欢而烦了就停下,那是期待得太多;如果因为承诺而有责任了就扛下,下次要量力而行;如果因为梦想功利了就舍利取义,那是生命的重量。

记者: 之前您有在毕业生就业分享交流会上做过精彩的关于就业经验方面的报告,能不能也跟我们分享一下,给我们这些求职者一些关于求职找工作的建议?比如简历投放、面试、争取进京指标等方面。

梁陈: 工作越来越多地有了主动的可能性。以前,我们更多是把工作定义为一种悲痛的无奈。现在,因为工作手段和工具的多样性,时间和空间的更多组合性,越来越多的工作成为我们获取精神满足的途径。只要方法得当,我们在现有的语境中已经很幸福地有可能找到自己想做并且能做的事情,多种事情的共同兼顾也成为可能,把兴趣和爱好转化为一种工作的可能性在不断增加。

记者: 广院师弟、师妹中也不乏谋划创业或开始创业者,您对他们或者对创业的年轻人的忠告有哪些?

梁陈: 刚刚走出校园的或者校园内的创业,往往太纠结于商业模式,一直停滞不前;相反,只要大体思路、大体发展方向清楚了,就迈开脚步走路吧,想明白了就去做吧,只有行动才有生产力。一旦踏上创业之路了,要不断找找自己的初始愿望,量量自己的能力,担担自己的责任。不辜负期望,而不仅仅是瞭望。

记者手记

在见到梁陈之前,大致地想象了一下他的形象,以为他应该是那种气场强大、令人敬畏的企业家,但是真正见到之后,发现跟想象大相径庭,他看上去跟我们年纪相仿,却给人一种超越年纪的从容、平静与随和。简单交谈几句之后,他走到吧台里面,说打算教我们做咖啡,然后在教学过程中完成访谈,这无疑令整个访谈的气氛更加活跃与轻松。在吧台里面,他和其他几位店员站在一起,似乎他并不是全场的焦点,而只是一个拥有娴熟的咖啡制作经验的普通员工。他一边磨制咖啡,一边介绍咖啡设备。他说有了好的咖啡烘焙,还要与顶级的咖啡设备配合,它们可以帮助咖啡烘焙师和咖啡师顺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带给顾客不一般的体验,这也是博闻咖啡一直坚持的“高品质、低价格”原则体现。

梁陈认为,当今产业跨界融合的过程,资源在跨界时是中立的,而人是关键。互联网金融、众筹咖啡的出现,预示着这个市场开始出现了爆发,他一直潜心研究行业、市场,分析瞬息变化万千的局势,为博闻咖啡找准自己的定位。他一直在寻找艺术品与咖啡、农业与咖啡的融合点,通过程序设计规避产业链中的不完善部分,通过增加流动性来达到原创艺术品普及的目的。

整个访谈过程中,他不断地强调做减法的重要性。在他看来,无论做什么事业,都需要做到:一直减法,减到非此不可;一直细节,细到简单可控。不能潜心放入的事情不做,众星捧月的事情不做,曲意迎合的事情不做,宣告短、平、快的事情不做,要做就要少而精,这样品质才会得以提升。而高品质体现在高品质的产品、高品质的学院服务、高品质的客户关系管理等诸多方面。

他认为,创业的过程中,没有赢家,有的只是幸存者。如果不一直寻找突破口,那么所谓的“幸存”,也仅是短暂的幸存而已。创业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地把兴趣和爱好转化成工作的过程。即便是遇到了挫折,偶尔地筋疲力竭,仍然会因兴趣而会心微笑。创业不分内外,不分大小,不分线上线下,分动机,分急缓,而创业需要好身体、多积累、懂平衡,坚持做小事来弥补资源差异,耐心和专注是创业的基础,也是合作的前提。

梁陈和他的博闻咖啡正以稳健的步伐,在创业的路上坚定地走着,未来不可知,但是他相信未来很美好。

许天营 G61j6zH35iqJVfnC9RhgQAuZ5H+9zrnJQatzIAX8B9MRJ2Y0PmJ+JeJ7dZB9FGv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