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6月5日,当黎明的一抹淡晕出现在海天之际,太阳旗伴随着第四艘航母的爆炸在火光中化成灰烬。而此时,美军支援舰队已驶达港口,带着星条旗的轰炸机在天空疯狂咆哮。山本五十六望着最后一架航母飞机的残骸,下达了命令:取消中途岛占领行动。接着,他便带着日本舰队掉头灰溜溜地逃走了。
历时三天的中途岛海战就此结束。美军的胜利打破了日本不可战胜的神话,让1942年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区的转折点。尤其对于刚刚遭受珍珠岛空袭的美国,1942年标志着它及所属盟国从防卫作战过渡至战略性进攻阶段。
也就是在这一年,杰奎琳·里博格特(Jacqueline Liebergott,以下简称杰奎琳)出生了。
她生于巴尔的摩,这是一座位于美国马里兰州东部的海滨城市。东部环抱美丽的切萨比克海湾,西部是绵延的阿巴拉契亚山脉,加上平原和丘陵等多种地貌,构成了一幅美国地理文化的缩影。这里,以多变的自然地貌和风景优美的自然保护区而闻名于世,气候温和,恬淡宁静。然而,战争的风云也洗礼着这座风景怡人的小岛,紧邻大西洋的独特地缘优势,让这座海港城市成为二战中美国最重要的军事基地之一。诞生于此的巴尔的摩巡洋舰被喻为“二战最强的重型巡洋舰”,至今名震四海。无数的软式飞艇日夜盘旋于城市上空,巡洋舰的轰鸣打破了小岛的宁静与安详。
炮火中诞生的杰奎琳是不幸而又幸运的。杰奎琳的爷爷奶奶在市中心拥有一家小杂货店,她便随父母在杂货店的二层安了家。虽然战时经济萧条,物资匮乏,但五口之家的日子过得也还算和美,家人对杰奎琳的百般呵护弥补了战争的混乱与动荡给她童年带来的不幸。
杰奎琳的家人都是虔诚的犹太教信徒,根据犹太教习俗,杰奎琳的名字来自已故的爷爷。她的母亲出生于俄罗斯,后移民到美国,父亲则是生于美国的德裔后代。父母亲的移民生活并不顺利,因为生活的奔波,都没有机会接受良好的高等教育。素有“大熔炉”、“沙拉碗”之称的美国,是由来自各个国家的移民组成的。这种多元文化的背景,使得各个民族在“美国梦”、“美国精神”的统一文化下,依旧保持着各自独特的文化属性。杰奎琳的母亲经常会在傍晚,哼着俄罗斯民歌哄她入睡,她的父亲也会时常在家腌制德国的美味香肠,大口喝着德国的啤酒。杰奎琳就在这种多元文化交织的环境中成长起来。
杰奎琳童年照片
在昏暗的二层阁楼里杰奎琳学会了走路、说话、吃饭,在装满各种集装箱的杂货铺里杰奎琳无忧无虑地生活了两年,直到她舅舅到来。
1944年二战结束前夕,两个舅舅从战场返回马里兰。
“这个小毛孩怎么在我的房间,让她出去!”大舅用怒吼与杰奎琳打了第一个招呼。
躲在门后的杰奎琳吓坏了,哭哭啼啼地跑出房间。母亲抱起哭闹的杰奎琳,没有多说什么,一声不响地走出家门。杰奎琳的母亲是一个隐忍而倔强的女人,从小天资聪慧的她为了供这两个弟弟上学读书,很早便离开了学校。尽管很早就被迫放弃学业,常年的打工生活也艰辛困苦,她却从未有过任何抱怨。这个从小迁就弟弟们的大姐,这次也并未和臭脾气的弟弟理论,当天晚上,她便拖着还在哭闹的杰奎琳搬出了这家小杂货店。
杰奎琳的父母很快想办法在马里兰市区买了一套小房子。这是一种叫作“街房”(road house)的老房子,每座房子临街建造,一栋紧挨着另一栋。房子空间十分狭小,只有20平方米的小屋容纳了客厅、厨房、卫生间和一个阁楼。在那个特殊的时期,就连这样的“鸽子窝”也常常一屋难求。当时二战已接近尾声,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房荒潮正在疯狂蔓延。
1945年战胜日本后,美国军人开始大规模复员。1945年12月,陆军一个月复员近100万人,海军25万人,随后总共有将近1600万军人陆续返回美国本土。二战期间美国的房屋建设几乎停滞。而战后,结婚人数的激增,“婴儿潮”的出现,使美国房荒问题日益严重。据统计,二战后美国最低限度要有500万户房子,而从战胜日本到圣诞节期间,破土动工的房子却只有3.7万幢。于是,美国历史上空前的房荒潮出现了。
在这种背景下,美国工业制造开始蓬勃发展,经济大力复苏。身为轮船装卸师的父亲整日奔波在码头,妈妈也终日忙碌在图书馆中。所以,杰奎琳很早便被送进了家附近的幼儿园。杰奎琳并不反感幼儿园的生活,作为家里唯一的孩子,幼儿园反而让她有了更多机会认识不同的小朋友。杰奎琳虽然个头不高,略显瘦小,但凭借着聪明的头脑和活泼的个性,她很快便成为了“孩子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