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申报选题时,我已经是成竹在胸了。我认为,太原战役,无论是重要性、故事性,还是可能性,都值得拍摄成一部纪录电影;无论从人性、社会性还是戏剧性讲,它都具备一定的意义。
太原战役,是全国解放战争期间,大城市攻坚战中历时最长、战斗最惨烈的,太原战役的两次停战与全国解放的大格局息息相关,这是其重要性,也是社会价值所在。
苦心经营山西的阎锡山与他的学生徐向前,坐镇在两军阵前;起义未能成功的国民党中央军军长黄樵松与告密的戴炳南;旧货市场淘到阵亡通知书的王艾甫与几十年间苦苦找寻亲人的烈士家属,这是太原战役的故事性,也是人性意义所在。
中央新影保存的1948年到1949年太原战役的实战影像、尚且健在的战役亲历者,以及未收到阵亡通知书的家属,使这部影片具备了影像表达的可能性。
在编委会上,我阐述了当时掌握的和能够理解的太原战役的故事点。
太原战役从1948年10月5日发起,到1949年4月24日结束,历时六个多月,共计歼灭敌军13万余人,解放军为攻取这座坚固设防的城市也付出了巨大牺牲,文字记载伤亡45000余人。
太原战役与全国解放息息相关。第一次停战,是为了配合平津战役。第二次停战是因为国共和谈。太原战役的再次打响是因为南京政府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
阎锡山,一个独特的人物。他统治的山西被蒋介石命名为“反共模范堡垒”;他以自杀要挟李宗仁解决太原守军的武器粮食;他入股的陈纳德航空公司担负了太原空运一半以上的任务;他乡土观念极重,但直接与他针锋相对并最终结束他在山西统治的,是他的同乡,也是他的学生——徐向前。
还有阵亡通知书。一批太原战役中没有能够发出的阵亡通知书流落到旧货市场,被王艾甫购买。阵亡通知书的真伪、没有发出的原因、家属的寻找……太原战役和阵亡通知书两条线索并行,当今事件的加入,更能表现人性的无奈和光辉。
虽然有对这类题材创新表示质疑之声,但最终编委会还是通过了这个选题,随即上报广电总局申请立项。
2007年12月6日,接到了国家广电总局“关于同意摄制文献电影片《解放太原》(暂名)的批复”。并被通知,该片被列入“重大题材”,这意味着审查将更加严格。
立项批复反馈给我的首先是对影片的定性。文献电影片,这成为影片的类型定性。我们该怎样认识这样一个定性呢?
在电影商业的逐步发展过程中,作为一个基本的经济学事实,实验有规则地让路给标准化。 [1]
国际上对纪录片有这样的流派基本划分:资料电影(compilation film)、直接电影(direct-cinema)、自然纪录片(nature film)。资料电影主要指从档案资料中搜集汇编的画面为主的纪录片;直接电影指记录正在发生的事件的纪录片;自然纪录片通常指用放大镜拍摄昆虫等自然题材的影片。 [2]
按照我国的习惯提法,资料电影片被称做“文献纪录片”。考证“文献”二字,指“有历史价值或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由此,我们可以说,文献应该高于一般意义的记录。记录一个小孩子吃喝拉撒玩的一天,也是记录,但它不能算做文献。而在中央文献档案馆里珍藏的毛泽东代表中央军委下达的军事命令属于文献,因其具备历史价值,对于研究军战史的同志,格外具有参考价值。
对于这样的类型理解,我始终在揣摩,在理解,在运用。这部分内容将在本书第四章“文献的考证”中予以详细探讨。
立项批复的消息是在12月6日传达给我的,这个日子格外有意义。15年前的这一天,山西人民广播电台长城广播开播,青春韶华的我,以电台DJ(主持人)的身份,开始了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在这个全国第二家实行直播改革的省级电台,年轻的我们受到听众前所未有的喜爱。15年后,行进在电视行业的我,要开始一次新的征程。巧合啊。
我真诚地期望这种巧合有同样满意的结局。
[1] 〔美〕托马斯沙茨著、冯欣译:《好莱坞类型电影》,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8月第1版。
[2] 〔美〕大卫·波德维尔(David Bordwell)、克里斯汀·汤普森(Kristin Thompson):《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插图第8版),世界图书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