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电影诞生百年来,中国的纪录电影原始胶片,在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保存着。42000余本胶片,42万分钟的纪录电影资料,使中央新影成为共和国的历史影像档案馆。
那是一个宝库,宝库之珍贵,使很多人无缘一睹其芳容。我,作为中央新影的一员,能够有的便利条件,也只是接近这个宝库的文字资料。在中央新影的影视资料部,我们可以看到宝库中绝大多数胶片的文字记录。那是纪录片编导选题、取材、延展的基本。
2005年,在一次资料查找中,我看到“《解放太原》1949年7月出品,3本”。我是太原生人,地缘的亲近让我立刻注意到了这简短的一行字。
总是听老一代人说,胶片是昂贵的,在电视诞生之前,它主要用于记录共和国的重大活动、重要历史事件。在整个资料库中,关于全国城市解放过程的纪录片寥寥无几,而太原,一个中等城市的解放竟出品了3本即30分钟的胶片电影,以上述逻辑可以判断,太原的解放一定具有相当分量。
很惭愧,我这个年轻的太原人,并不熟知那段经过。怀揣着这样的信息,便又归于日常的工作生活。
曾经,在听讲座的时候,听到过这样的一番话:什么样的公鸡好?半夜打鸣的?不好,时间太早了,那叫“周扒皮”。上午九、十点钟打鸣的?也不好,太晚了,错过时机了。好公鸡,是那适时打鸣的!凌晨五、六点,唤醒人们起床开始一天的生活,所谓“闻鸡起舞”,便是受欢迎的好公鸡。
这样一番话所隐含的道理,用在我们的创作上,就是什么时间推出一件作品是适宜的?太早太晚都欠缺,适时为宜。太原是1949年4月24日解放的,那么2009年,其60周年时,推出纪念这一战役的作品是合时宜的。
于是,在忙碌的日常工作中,我也在等待,等待一个时刻的到来。
一部纪录电影的摄制完成,两年左右的时间是需要的。2007年10月,做了详细案头准备的我,向中央新影编委会申报拍摄纪录电影《解放太原》(暂名)。
立项申请
中央新影编委会:
200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也是太原解放60周年。解放太原,是全国解放战争城市攻坚战中历时最长、战斗最为激烈、付出代价最大的一场战役。为纪念这场对全国解放产生深远影响的重要战役,我们拟摄制纪录电影《解放太原》(暂名)。
一、历史回顾
太原因其险要的地理位置,自古即是兵家必争之地。解放前夕,太原曾是国民党、蒋介石的坚固军事要塞。太原还因阎锡山30多年的苦心经营,是当时全国主要的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基地。
从1948年11月到1949年4月,25万人民解放军,在歼灭阎军13万余人之后解放了太原,而解放军也付出了伤亡4万5千余人的沉重代价。战役之残酷,远远超过了同期的渡江战役,成为解放战争期间,历时最长、参战人员最多、战斗最激烈、伤亡最惨重的城市攻坚战。
太原解放,结束了蒋介石、阎锡山在山西的反动统治,使华北成为更加巩固的后方,同时也为解放军获得一个重要的工业基地,有力地支援了华北乃至全国的解放战争。
二、内容结构
在新中国成立前夕,1949年7月,中央新影就曾出品30分钟的纪录电影《解放太原》,是全国解放期间,记录城市解放鲜有的影片之一。这些形象、生动的素材为我们的创作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影像资料基础。
影片将选择持有太原战役84份“阵亡通知书”的老兵王艾甫作为叙述载体。今年68岁的王艾甫,曾在一个旧书摊发现4本发黄的《太原战役阵亡将士登记册》,里面夹带着84份“阵亡通知书”。经调查,登记册上记录的确实是当年解放太原战役时一些阵亡将士名单,可能因为部队经常转移,不慎流落民间。十年来,王艾甫已将23份“阵亡通知书”送抵苦苦等待了半个多世纪的烈士家属。
影片将通过王艾甫寻找解放太原阵亡战士家属的经历,以及参加解放太原战役的亲历者口述,回顾解放太原战役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同步映射解放全国的历史进程,反映革命军事家的雄才伟略、人民解放军的英勇无畏,揭示和平的来之不易。
恳请就本片的拍摄予以立项。
妥否,请批示。
郝蕴
2007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