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二

这本书读来格外亲切。

亲切之一,作者郝蕴是我校也是全国第一批传播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入校前她已获得过“中国新闻奖”。我为有这样优秀的新闻工作者返回校园深造而高兴。

亲切之二,在书中看到了“类型”、“结构”、“角色模式”、“叙事序列”。这些丰富、熟悉而深奥的专业术语,与作者艺术精品的创作体会,一同变得生动起来。我为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开花结果而高兴。

正是因为作者从校园到实践、从实践回校园、再从校园到实践的经历,使得这本书别具“实战性”。

实战性,也是在阅读本书的一页页中立体起来的。从确定选题、组建团队、结构剧本、考证文献,到前期拍摄、后期制作,纪录片创作的过程完整地呈现着。其高于完整的独特之处,还在于作者根据创作体会,在共性过程中,总结出了独到的关键提示与应对策略。

比如,作者阐述了“导演,是影片最终影音样貌的负责人”,但同时如何避免“按照导演的意思完成任务”?

比如,开场、结尾,经历了怎样的修改,而演变为“虎头、豹尾”,修改中又渗透了创作思路的什么变化?

比如,结构剧本,作者没有停留在“影片故事化”,“故事人物化”,而是进一步追问并解决了“人物什么化”?

比如,繁多的人物如何取舍并进行功能定位,片中怎样设定两组“主角与对象”,十几位“助手与对头”如何展开对抗?

比如,纷乱的线索如何组合,“连接式”、“复合式”、“镶嵌式”,不同的“叙事序列”怎样将前因后果交织编排?

又如,推崇拍摄介质新技术时,避免“暴发户”的心理从何说起?

又如,屡屡摘得桂冠的摄影师,选择了什么样的“物质的”被摄体,去表现“非物质”的情绪、情感、心理冲突?

又如,“组合剪辑”、“匹配剪辑”,一条条剪辑技巧如何创新地运用在片中,而教科书上找不到的剪辑技巧又有什么?

又如,“情景再现”风行的当下创作中,如何进行单纯的“声音再现”?

再如,“洗印”、“审查”、“首映”,看似于创作之外,为何直接关乎影片的优劣与成败?

即使是附录“台本”,也深感其实用价值,金鸡奖最佳剪辑师将什么景别的画面一一组接,如何感觉每幅画面的长短,都条分缕析地一一陈列着。

读罢此书,我愈加欣慰。

我为作者能在躁动而忙碌的社会工作中,依然静心思考、潜心研究而欣慰。

我为本书独有的,对影视专业学生向从业者转型,对从业者向优秀影视人迈进,所具备的指导、借鉴意义而欣慰。

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传播学学会副会长

mRNRdusI2in8rBLJXlclMb1pI47x8WHyX1OhOXT/k19pddRpijp2UZ0yrxZxVu5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