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一

纪录电影《决战太原》因其影像史料价值、文化传承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称得上是一部力作。影片的思想体现、思维表达以及情感抒发等表现形式,独具风格,值得借鉴。

作为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第八任厂长,对于战争题材影片,我有着独特的情感。“中央新影”历史上的第一部影片就是战争题材,《延安与八路军》,它是由1938年成立的“八路军总政治部延安电影团”拍摄的。1946年,延安电影团挺进东北,在战火纷飞的前线,记录了三年东北解放的大量珍贵素材,出品了《民主东北》。

随着全国解放的即将到来,1948年底,中共中央对电影工作作出了明确指示:“战争只有一年即可根本打倒国民党,应不失时机地把摄影队派往各前线,争取拍好纪录片,并在华北就近制片,以求迅速。”

摄影队又披战衣,向关内挺进。他们经历了战场的磨炼、炮火的洗礼。仅1949年先后出品的战争题材纪录片有《解放天津》、《百万雄师下江南》、《北平入城式》、《解放太原》、《淮海战役》、《新中国诞生》、《第四野战军南下记》、《大上海欢庆胜利》等。

1953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正式成立。2011年,改制为中央新影集团。它是中国唯一一家生产和制作新闻纪录电影的专业厂,以纪录影片全方位地记录着共和国发展的历史进程。

其前身——延安电影团,在战争岁月中的记录精神得以传承,而摄影队用生命和鲜血拍就的战争资料也成为后来者创作的宝贵财富。《决战太原》中大量真实的战争场景就来自1949年出品的《解放太原》。

今日的安逸生活,脱胎于纷飞的战火。或许可以认为,和平只是人类的善良愿望,战争倒是世界的亘久真实。正因如此,战争题材影片,具备无可比拟的现实观照。

《决战太原》,不是停留在对战争残酷的一味痛惜,对作战胜负的简单判定,而是对战争与人性进行了哲学思考,体现了强烈的历史兴亡意识。这种思考紧紧依托片中每一个人物的生死命运抉择,从山西滹沱河畔的三位同乡,徐向前、薄一波和阎锡山,到国民党中央军军长、阎锡山的侍从秘书、地下党员的妻子、投诚士兵……每一个大大小小的人物,都在历史洪流中思辨着、选择着。

正如作者在本书中所言:“选择,是一种权衡、是一种判断。选择更是一种复杂,是生存背景的复杂,是个人思辨的复杂。惟其复杂,越发扑朔迷离,越发引人深思。最终形成巨大的命运感,弥漫全片。”

《决战太原》,是郝蕴导演的纪录电影处女作,自然就有许多“第一次”的切身体会与真实感悟。这些体会与感悟,既来之不易,又弥足珍贵。现既成书,必将为影视业者提供更真切的、有价值的帮助。

纪录电影与纪录电视的制作本质相通,流程相似,只是电影的各环节更为考究。目前市场上的大多影视书籍,或为译作,或为论著,或为经年教材,或为解说词配图。在校学生、初入行者,难免有所学与实践脱节的困惑,而实践者又忙于一线鲜能退回书房悉心总结。可以说,此书弥补了这一不足。期待更多具有一线实战体验的纪录片创作书籍面世。

中央电视台副台长,中央新影集团董事长兼总裁,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纪录片委员会会长

SbUHFDUP+g3zI2Q5S63YW2P6W5UY/dpo4Yg95TMPRl744/46lKARjri8cGTshpw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