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是集合不同艺术家、技师以及资方共同努力的合作事业。
影片《决战太原》创作伊始,剧组主创人员确定如下。
导演:郝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曾获“中国新闻奖”)
摄影:罗凌(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曾获“飞天奖”最佳摄影奖,两届“金鸡奖”最佳纪录片摄影)
剪辑:周影(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曾获“金鸡奖”最佳剪辑奖)
撰稿:张珉(业余作者)
作曲:刘铁铸(毕业于天津音乐学院,曾两获“飞天奖”)
解说:李易(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曾获“艾美奖”)
录音:瞿卫军(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曾获“华表奖”、“金鸡奖”)
照明:康建英(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曾获“华表奖”、“金鸡奖”)
当我的队友们知道了同在剧组中的合作者,当这个名单被其他部门同事获知,很多人惊诧我的起步之高,惊诧这个班底响当当的实力。
对这份名单,简单做两处说明,一是撰稿张珉、作曲刘铁铸,都在山西太原工作,可能有些人不太熟悉。
考虑到这个题材源于山西太原,我希望影片的某一元素能够突出这种地域特色,最终这个本土角色定位在了作曲上。作曲拟选刘铁铸,他是山西河曲人,只要说起山西题材的作曲,他就是人们印象中的首选人物。后来确认了他所创作的700多件作品多数涉及山西。只是他刚刚历经一次生命的劫难,颇担心他的身体能否抗得住。最终,能否实现的忧虑让位于其现实的才能。
还有一处就是自己,导演郝蕴,第一次拍摄文献电影。
除此之外,其他人几乎可以说是中国电影界,或者说他们所在行当中最优秀的人员。
如此强调这个几近梦幻团队的原因,不是为了炫耀,是要告诉大家,在你起步之初,一个有实力的团队将最大程度地帮助你、成就你,正所谓,站在巨人的肩上。事实上,真正大腕的职业素养都非常好。
但是,争论是一定会有的,这也正是大家对自己的名誉、对作品负责任的体现。
在这个过程里一定不能“唯大腕”。如何与大腕们有效沟通、如何使大腕们尽其所能,就成了摆在导演组面前的课题了。
有一个人与人相处的“共性”,需要我们特别来认识。要宽容,要谅解,甚至要容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重要事情、自己的工作方法、自己的生活节奏,在不影响大局的前提下,尽量允许每个人自己的行为特点存在。剧组里的人很多,而且随着项目的推进,将越来越多,这点“共性”绝不是空谈。
还有一个导演与团队相处的“共性”,是大家一起来创作一件作品,每个人带来自己的智慧,才能为作品增光添色。切忌“我们按照导演的意思完成了”,没有了个人的见地,没有了个人的积极性,这件作品也难有生命力。
你相处的若多是大腕,就要强调相处的“个性”。我的体会是,你是导演,角色赋予你的责任,不能轻易推卸。看似一句很空泛的话,怎么理解呢?
出现创作认识的不一致,是必然的。这时“唯大腕”的问题太容易出现了。也就是说,出现新情况了,导演自己没有拿出一个思路,完全把问题抛给大腕;或者你的思路与大腕的思路不符时,认为人家是大腕,就轻易认同。我认为这样是在推卸导演职责,是不妥的。
面对一个题材,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创作思路。导演的思路必须是明确的,而且因为导演是贯穿始终的、参与到每个摄制环节的,应该更能保证创作的一致性。(其他各个工种都是分阶段进入,分阶段完成,大约每个工种的工作时间为两个月左右)
导演,是影片最终影音样貌的负责人!所以,导演必须和大家充分沟通,必须传达你对这部影片的设计和理解。换言之,让团队里的每位主创都知道你要表达什么,知道你期望通过什么方式实现你的表达!并且将这样的表达,体现在他们各个工种的环节中,以实现最后的表达效果。
比如,和摄影师沟通,不同于一般意义上要的漂亮画面,因为我要表现战争的冷酷,阴天比阳光明媚拍摄出的画面更适合本片。
和录音师沟通,不是最想表现“打得多惨”,而想要表达战争中的人性,表达战役之外的惨烈。
和剪辑师沟通,阎锡山、徐向前、薄一波,是贯穿全片的三个人物,他们一生中可数的几次人生交汇一定要保留。
和曲作者沟通,由于片子的特殊属性,使得许多段落都有叙述需求,这时的音乐必须体现出叙事性。
分歧之后的这种沟通,几乎无时不在。沟通,确实是最有效的工作方法之一。通过沟通,大家的智慧丰富了你的表达,同时也对非同一方向的表达予以纠偏、更正,或者是剔除。
如果经几次沟通,仍悬而未决时,就要试验了。剪辑台上的周影,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试试”。按她的意见试,按我的意见试,但凡意见不同的重要画面的处理,最后都是通过这样的“试试”,试出了孰好孰劣,观点让位于事实。
一般来说,尤其是对于一个在发展得很完善的类型中工作的导演,有见识的评论家必须区分出一部影片的表现品质是来自于导演,还是类型。 [1]
这样的观点再次提醒我们,即使是在类型化电影中,导演的力量。我曾经不止一次地坦言,导演组是整个团队中资历最浅的。但导演组凭着自己扎实的功底,赢得了各工种大腕的尊重和配合;凭着自己年轻的活力,为影片带来了创新。导演组,是剧组的黏合剂和创作灵魂,保证了团队的干劲和质量。
还有些人,不在你的创作团队里,但是他们对于团队的意义却格外重大,那就是出品人。让投资人知道你在做什么、你在和怎样的一些人做这件事、你做这件事的独到之处在哪里、你推进的困难是什么、你创作的瓶颈是什么……这些信息的及时沟通会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影片的两位发起人——山西省政协副主席令政策先生,中央电视台副台长、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厂长高峰先生,在影片的资金来源、艺术创作、业务指导、项目发展等方面都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影片的名字一直沿用立项报审的片名,直到最后制作的时候,才将《解放太原》改为《决战太原》。两字之差,或许更能体现纪录的本质。
[1] 〔美〕托马斯沙茨著、冯欣译:《好莱坞类型电影》,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8月第1版,第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