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问题的提出

如何提升女性教育的质量,提升女性领导力,使之突破“玻璃天花板”现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男女平权”,是当前女性主义和女性教育研究中的重要问题。

研究有“历史的”和“现实的”两种路径。从历史上看,女性争取受教育的权利经历了曲折和艰难的历程。在欧美国家,女性接受教育是妇女革命的一部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美国家兴起的第一次妇女解放运动达到高潮。为女性争取公民权、政治权,强调男女两性在智力和能力上没有区别,争取两性的平等,求得妇女的解放,是这场运动的核心指向。教育权也是这场运动的焦点。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美国家,尽管女性应不应该接受教育,应该接受什么样的教育等,一直是备受争议的问题,但是欧美大多数国家都在那时允许女性进入学校,甚至是大学进行学习,同时也产生和涌现了相当数量的女子院校,开创了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先河。1837年,美国第一所女子学院——蒙特霍里约克学院(Mount Holyoke College)成立。1869年,英国剑桥大学歌顿学院(Girton College)成立,成为英国女子学院发展的开端。独立女子院校的成立,加快了女性获得受教育权利和女性独立与解放的发展进程。

从中国历史看,女性获得接受正规学校教育的机会大致也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国时期,中国女子接受高等教育有三个途径,一是教会创办的女子院校,二是传统大学“开女禁”后的男女共学,三是民国政府独立创办的女子院校。仔细考察中国女子接受高等教育的历史背景,我们会发现,中国与欧美国家的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相比存在巨大的反差。欧美国家女性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和权利,是在其政治和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的情况下。中国女子接受高等教育却是在国家处于内忧外患的历史背景下起步并得到不断发展的。这种特殊的历史背景是如何形成的?这是我们需要认真探索的问题。

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看,自1895年官方创办北洋大学堂至今,现代大学制度在中国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其间,一定数量的女子大学或女子学院的产生、发展、中断以至再度兴起,组成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的重要篇章,教会女子大学和国立女子大学的共存构建了我国女子院校发展史上的一幅特殊图景。其中,金陵女子大学(以下简称“金陵女大”)和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以下简称“女高师”)是这两个系统中最有影响的女子大学。如何理解中国女子院校在近代中国的这段发展历程,同样值得认真探究。

从现实看,在新中国成立后,女子大学在经历了30年的中断后于20世纪80年代重新崛起。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女子院校(学院)共有19所,其中实施本科教育的女子学院共有13所。从这13所女子学院的性质和办学特征看,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独立建制的女子高校(如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女子学院等4所女子大学),二是现有大学体制内的女子学院(如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同济大学女子学院、沈阳师范大学女子学院)。三是地方妇联与地方高校共建的女子学院(如大连大学女子学院、沈阳师范大学女子学院、天津师范大学国际女子学院、上海师范大学女子文化学院等)。

与中国整个高等教育体系相比,尽管女子大学的数量和规模都很小,但由于它们激发了人们对女性如何更好地接受教育和参与社会建设等问题的思考,因而在中国社会和教育领域中具有相当程度的影响。然而,面临着来自“男女共校”的压力,面对着社会对单独成立女子学院的质疑声音,面对中国由高等教育大国走向高等教育强国的现实推动,女子院校该走什么样的道路?这不仅是女子院校研究者和实践者应当思考的问题,也是高等教育研究者应当思考的问题。因为由这个问题延伸开去的问题是:怎样处理高等教育领域中存在的性别平等和性别差异的问题?如何根据性别平等和性别差异的原则,开展高等教育?

深入研究中国女子教育的发展历程,将女高师和金陵女大进行对比研究,探讨女子院校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不仅对现有女子高校的改革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而且对于进一步提高女性参与教育的质量以及提升女性的社会参与能力和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社会效应。 jzb6TTrmIQuuIOz94DgJiXVGhE4iqnvESdPyedrm6TQl0K0M6iFB4JCvTE9g9DN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